-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淮北市濉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网课测试(一)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4月网课测试(一)试题 一、单选题 1.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贵族逐渐平民化 B. 姓氏逐渐普及化 C. 宗法制逐渐瓦解 D. 社会逐渐平等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姓氏”原为贵族专有,战国之后普通民众也有了姓氏。由贵族专有到民众通称,反映了贵族地位的下降。贵族地位下降是宗法制崩溃的结果。故本题选C。 2.“……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世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目不识丁者也知“敬惜字纸”,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科举制度的推行 B. 活字印刷术发明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西学东渐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的相关内容。由材料中的“弥漫着书香的世界”可知是指当时的中国读书氛围浓厚,据此可以推断出是科举制的盛行,使得读书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读书人的地位的同时,还提高了文化的地位。B、C、D三项不符题意,故选A。 3.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大意:宫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A. 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B. 掌握军政大权,独立决策 C. 辅助丞相议事,处理政务 D. 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答案】A 【解析】根据“柄归中朝,政去两府”并结合所学可知,中朝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故A正确;中朝没有独立的决策权,排除B;C项是丞相的职能,排除;中朝的官员有实权,并非有名无实,排除D项。 4.《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A. 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B. 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C. 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 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仁宗认识到君主专制的过度强化易产生决策失误,不易更改,行政事务交给宰相处理,检察官可以直言其失,容易更改,这体现了其政治理性化色彩,故B项正确。A、C两项说法错误;隋唐科举制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故D项错误。 5. (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虢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由此可知当时 A.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得以强化 B. 利用宗法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科举考试成为宗室子弟控制政权工具 D. 严格防止宗室诸王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答案】D 【解析】唐朝开元年间以来,朝廷要求诸王“皆居京师”,支庶参加科举考试,“出仕于外”“守郡掌兵,为国宣力”,从而加强对宗室诸王的控制,防止其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A项错误;宗法分封制对中央集权不利,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成为中央控制宗室子弟的工具,故C项错误。 6.关于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享有的权利,正确的描述是 ①明朝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可以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 ②明朝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③清朝军机大臣负责承旨拟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④清朝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制定军国大计等机要政务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明朝内阁制下,内阁只是顾问机构,始终不是合法的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也不归其统属,所以①说 法不正确,所以选C 7.在《汉书·食货志》里,班固:“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同时该书上篇概括了先秦各家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急耕战之赏”。可见 A. 班固对“食”与“货”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的分析解释 B. “食”是指农业生产,“货”是指农家副业的生产 C. 表明了作者继承战国以来的重农抑商的思想 D. 该书上篇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全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班固认为食和货都是生民之本,二者相辅相成,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中“货”是指商业;材料中不是说明重农抑商政策,C错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全貌错误,D错误。 8.《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乘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 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 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 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 农民意识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铸田器,教垦辟,田畴开广,百姓生活才充给,故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选项C、D与材料不符,故C、D项错误。 9.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A. 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B. 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C. 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D. 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等信息可知,作者认为在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人口最多的民族的国情下,天文历法、中医中药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保障了农业生产和民众的健康,体现了天文历法、中医中药的实用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的信息,而是强调天文历法、中医中药的实用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的信息,而是强调天文历法、中医中药的实用性,排除C。材料强调强调天文历法、中医中药的实用性,而不是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排除D。 10. 唐代《开元占经》中提到:“五谷生、长日种者多实,以老、死日种者无实,又难生,以忌日种之一人不食”,“麦生于酉,疾于卯,长于辰,老于午,死于巳,恶于戌,忌于子。”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 B. 中国古代农学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 C. 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多 D. 中国古典科技侧重于对经验的总结 【答案】B 【解析】 分析】阴阳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木、火、土、金、水五种与材料“五谷生、长日种者多实”相对应。故B正确。 11.有学者认为:“这个时代的门阀的力量,无论在经济上、社会上、政治上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优势。……他们凭藉籍祖先的余荫,不但垄断官吏选举之权,凡州郡掌管选举诠叙的官吏,都非由他们中择人任用不可……”导致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A. 九品中正制的发展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土地兼并的加剧 D. 门阀世家的壮大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之所以出现门阀势力大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的加剧,门阀大族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在经济上表现为实力强大,在政治上表现为垄断官职,故C正确;A是表现,排除;B项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中央集权是削弱的,排除B项;D也是表现,排除。 12.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中国部分地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下列选项中的排序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④③ D. ①③④②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人口迁移。根据图片信息及所学可知,①②③④ 分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宋朝时期、唐朝时期、明清之际,故其顺序是①③②④。所以应选A。 13.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清代施闰章《蠖斋杂记》记叙:“(宋)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号曰舒娇,其炉瓷诸色,几与哥窑等价。……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上述两则记述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 A. 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 B. 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 受官府压制,发展艰难 D. 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说明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的技艺不传外、不传女,其传承相对的封闭,故B正确;A出现在明朝;C中压抑错误,是鼓励;D主要是官府使用。 14.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盐商妇》有如下描述:“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材料中白居易所描述的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唐中央政府财政十分困难 B. 盐铁尚书执行政策不力 C. 州县的盐利比中央政府少 D. 州县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唐中央政府财政十分困难。故选A。 BCD都不符合材料,排除。 15.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 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 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 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古代对商业税收措施的变化而对农业的政策却很少变化,表明古代封建王朝在商业政策方面较为灵活,故D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自战国商鞅便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国家对商业的优恤措施,没有反映没有出商人阶层的地位的提高,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意为对比商业政策与农业政策的区别,并未体现商业税收超过农业,故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 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 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 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D. 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答案】C 【解析】“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指中国古代商帮并没有把所赚取的利润转化为资本,并没有把所赚取的利润投入到生产领域,造就了中国古代商帮没有雄厚的根基,在自然经济滔天的洪水的冲击下必然失败,故C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商帮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并没有体现商帮发展规模受到限制、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商业经营观念落后,排除ABD。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诗句是: 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 人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 C. 霹雳一声暴动.分田分地真忙 D.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解释为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孔子所指小人是指唯利是图的人,A项正确;B.C.D项都是讲对金钱名利的追求。所以答案选A。 18.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A. 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B. 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 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D. 君臣的“离合伙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孔子认为,大臣以用正道事奉君主,如果君主不能达到这一点,宁可辞职不干。孟子认为国君有了重大的过失,大臣再三的劝说然而国君不听,那么就可以换掉国君。可见他们都认为君臣良好关系的前提是道相同,所以选D 19. 近代学者陈寅恪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 建构起天人一体的系统图式 B. 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潮 C. 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D. 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ABC的说法不属于陈寅恪的思想主张,再结合材料“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说明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关注的是人际的伦理关系。 20.《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下观念与之相去甚远的是 A.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B.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D.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A出自《尚书》,体现民本思想,C是孟子的民本思想,D是荀子的民本思想,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B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强调要顺应天命,没有体现民本思想,符合题意,故选B。 21.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说:“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下列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 理学与传统儒学在维护社会伦常方面一致 B. 理学教人“学作圣贤” C. 传统儒学教人“学做人”,教人“寡欲” D. 传统儒学与理学都探究世界的本原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养心”、“诚”、“明”是儒家的思想其目的是维护社会伦理,A项表述正确;从材料中周敦颐的话可得出B项;从材料中孟子的话可知C项表述正确;孟子所说的“心”仅指思想,陆王心所说的“心”是万物产生的本原,并不是同一个概念,D项表述不正确。只有D项符合题意。 22.朱熹认为,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比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体现了朱熹 A. 反对君主独裁 B. 反对君主制度 C. 提倡格物致知 D. 提倡尊君卑臣 【答案】A 【解析】“然必谋之大臣”说明和大臣共同商议,“以求公议之所在”以达到公正,说明朱熹反对君主决策的独裁,A正确;材料反对君主独裁,不是反对君主专制,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朱熹求理途径,C错误;D中尊君卑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 23.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强大的中央官僚机构,下面是庞大的社会底层农民,但中间层即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客观上有利于 A. 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B. 儒学维系统治秩序 C. 促进小农经济稳定发展 D. 防止社会两极分化 【答案】B 【解析】材料“中间层即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说明不利于增强地方的自主权,故A项错误;地方权力的弱化有利于中央对社会底层农民的控制,形成专制统治,在中国古代,要维持整个国家之稳定,上下必须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因此这种构成客观上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强调社会的两极分化,故D项错误。 24.黄宗羲指出:“……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为此,他主张 A.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B. “天下为主,君为客” C.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D. 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可知,题干主旨,即在强调“建立‘天下之法’”“由‘公法’取代“私人之法””。据此,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的表述,均与题干主旨不相符合,排除 。D项符合史实和题干主旨,本题正确答案选D。 2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写道:“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这表明他寄望学校能够 A. 评议国政是非 B. 宣扬理学道统 C. 引导地方风俗 D. 培养科技人才 【答案】C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学官定而付之,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可知黄宗羲希望通过学校教育依靠教师引导风俗的变革,故C项正确。题目中未涉及对国政的评议和科技人才的培养,故排除A、D两项;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不符,故排除。 二、材料阅读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 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 明清之际文化,横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第一页与胚胎一一明清之际中西文化比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 【答案】(1)特点:自发性;独立性;连续性;自我性。(答出两点即可得分) 成因: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延续;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长期占主导;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答出两点即可得分) (2)曙光说: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推动了进步思想家的出现,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迎合了近代历史的发展潮流,并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兴起起到了启蒙作用。 晚霞说: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极其缓慢,明清的进步思想从根本上未能突破传统文化的桎梏,只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以维护封建秩序为根本目的,最终也没有改变中国落后与西方的命运。 【解析】 (1)根据“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独立性、连续性和自我性。这种特点的形成主要和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以及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有关。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对于明清之际的文化由多种不同的看法,如“曙光说”,可结合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末清初批判思想的形成等内容进行论证;如“晚霞说”,可结合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等内容加以论证。能够言之有理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政府后,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重新确立了以明朝为宗主国的地区安全合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凡是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的国家,都须经过明朝的认可与册封,发生王位更替时,也要经过明王朝的许可,新王也须得到明朝的册封,这也被藩属国视作其政权合法性的标志。在这种宗藩关系下,明朝与藩属国之间,虽然名义上是君臣关系,但实际上对藩属国的内政并不干预,即使藩属国之间发生王位争夺的政变,明朝也很少出兵,而仅仅是对篡夺王位者予以道义上的谴责,或者积极从中斡旋。一般情况下。新的国王也会主动与明朝缓和关系,尽量争取明朝的册封和认可,这也是其寻求合法性与巩固权力所必需的。由此可见,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同于西方的殖民侵略,对于这一点,即使是西方学者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就指出,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是一种侵略性的帝国主义”。而是“表现出传统的‘文化主义”’。 ——摘编自张献忠《略论中华文明没有侵略和称霸的基因》 材料二 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 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宗藩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特点:注重地区安全与稳定;二者关系松散(宗主国基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政或藩属国相对独立) ;双方政治地位不平等;经济联系以朝贡贸易为主;处理双方关系以怀柔、安抚为主。 弊端:助长明朝统治者唯我独尊的自大心理,不利于近代平等外交关系的建立;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造成了财政紧张;松散的宗藩关系缺乏稳定性,不利于抵御西方的侵略。 (2)不同:不以单纯领土扩张为目的,而是建立“无边界的资本帝国”;不与传统大国(英国)军事争锋,积极扩张自己的实力。影响:促进美国崛起,使其成为“世界国家”;客观上推动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侵犯了相关国家的主权完整及经济利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国家的外交,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1)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宗藩关系,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都须经过明朝的认可与册封,发生王位更替时,也要经过明王朝的许可”“虽然名义上是君臣关系,但实际上对藩属国的内政并不干预”“ 是“表现出传统的‘文化主义”’”、经济联系以朝贡贸易为主等方面进行概括;第二问学生从不平等外交对明朝政府的影响、松散的宗藩关系缺乏稳定性等方面分析;(2)本题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总结美国崛起的特点,包括“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等方面;第二问其影响从世界联系的加强、促进美国的崛起等方面回答;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受民族情感的影响,宋朝给国人留下的印象主要是:民族政权并立、积贫积弱。而在外国学者眼中,宋朝“发达”、“强健”、“统一”,出现了中国的“文艺复兴”和“商业革命”,是“中国近代的开始”。 对材料叙述的两种观点,你认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也可对上述观点提出修改意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我赞同第一种观点:宋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积贫积弱。①宋初加强集权,导致军队庞大;但地方尤其是边防力量虚弱,无法统一中国。②宋初强化君权,导致官僚队伍臃肿;但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困难。③国力贫弱的宋朝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向辽夏金等缴纳岁币,更加剧了两宋的积贫积弱。④宋朝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突出,社会矛盾尖锐。所以我认为第一种观点正确。 示例二:我赞同第二种观点:宋朝发达强健,正在向近代迈进。①宋初加强集权,结束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藩镇割据;②以都城开封为代表的城市商业取得突破性发展,甚至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新的官方哲学理学,宋词、话本、瓦肆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所以,两宋时期国家发达强健,正在向近代迈进。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选择任意一种观点都可以,只要言之有理,史论结合即可。根据材料可知,两种观点分别是宋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积贫积弱;宋朝发达强健,正在向近代迈进。宋代积贫积弱的观点可结合其形成的原因角度进行概括。宋朝发达强健的观点可结合宋代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