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 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孟子˙告子下》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该记载反映了 A. 夏商时期王位世袭的情形 B. 西周初期分封制度的特点 C.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现状 D. 战国时期争霸兼并后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材料的大意为:天子前往诸侯封地,称为巡狩,诸侯上朝拜见天子,称为述职。一次不上朝,就取消其爵位,两次不上朝,则削减其领地,三次不上朝,将出师讨伐。西周实行分封制,天子划分领地给诸侯则应对天子履行进贡朝见等义务,否则将被取消封地和爵位。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初年分封制行之有效的情况。故B项正确。材料是分封制内容,与夏商王位世袭不相符,A错误。材料中诸侯如不上朝进贡就会被贬爵、削地和讨伐,可见周王室权力强大。故C项错误。由题干可知,天子能剥夺诸侯爵位,削减其领地甚至出师讨伐诸侯,说明周天子的势力依然强大,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使周天子势力衰微,与题干意思不符。故 D项错误。 【点睛】分封制的特点就是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2.《淮南子˙汜论训》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下列诸子之言所表达的主旨与这一理念相通的是 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② 合包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③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④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可知道是民本思想,①,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②,是老子的观点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③,是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④,韩非子的思想是建立君主专制思想。综上可以看出具有民本思想的是①③,所以正确答案为C。其他组合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点睛】民本思想。孔子,“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黄宗羲:“工商皆本” 3.有学生整理出秦统一前后兴建的若干重要工程。下列秦兴建的重要工程与图中位置形成对应关系的是甲:直道乙:五尺道丙:灵渠丁:都江堰 A. 甲-① B. 乙-② C. 丙-③ D. 丁-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直道修建在今天的内蒙古、甘肃、陕西境内,对应地图上应为甲-②;乙:五尺道是秦时云南和四川的交通要道,对应地图上应为乙-③;丙:灵渠,是在今天的广西境内,沟通湘水和漓江,对应地图为丙-①;丁:都江堰是四川太守李冰修建的水利工程,对应地图为丁-④,通过对比正确答案为D,ABC对应都是错误。 4.为了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曾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位思想家是 A. 荀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很容易得出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得出答案为B。荀子是“君舟民水”“性本恶”思想,朱熹是“存天理,灭人欲”,理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ACD。 【点睛】董仲舒思想。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5.阿拉伯学者比鲁尼在《印度志》中载:“……中国战俘把造纸法输入撒马尔罕。从此,许多地方都造起纸来,以满足当时的需要。”阿拉伯人始用中国技术和设备造纸是在中国的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曾经在8世纪时与唐朝军队交战过,唐朝军队战败,所以材料“中国战俘把造纸法输入撒马尔罕。从此,许多地方都造起纸来,以满足当时的需要。”是符合史实的,正确答案为B。ACD与史实不符,排除。. 6.某学校拟组织一次“浙江诗词大会”,准备收集一些与浙江直接相关的古诗词。下列诗句可以作为素材的有 ①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②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③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④龙泉兄弟知名久,甄土新裁总后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为本题主要考査点。①“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干峰翠色来”这一著名诗句赞美的是古代越窑的青瓷,越古时为浙江一带,与浙江有关,与题意相符。②“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反映的是白瓷,在四川大邑,与浙江无关。③“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中的金陵是今天的南京,与浙江无关。④“龙泉兄弟知名久,甄土新裁总后尘”反映了龙泉窑青瓷,产地在浙江,与题意相符。综上可知①④与浙江有关,②③与浙江无关,正确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错误。 【点睛】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唐朝时期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清朝扛起年间出现粉彩瓷器,雍正年间达到高峰。 7.有学者在评价中国古代某地方行政机构时说:“世皇宏规远模,立中书省总于中,分省厘于外。行省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此评价所涉的行政机构 A. 属中书省派出的司法机构 B. 长官具有便宜行事的权力 C. 可更改地方赋税征收制度 D.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书省处于核心地位,地方行省治理地方要“遵成宪”,“决大狱”也要报中书省认可而后行,这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不是司法机构,故A 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服从,不是反映地方长官的权力,故B项错误;赋税征收制度是由中央制定的,地方机构无权制定, 故C项错误。 【点睛】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8.王夫之曾曰:“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这体现他政治思想的主旨是 A. “循天下之公” B.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 “天地之化日新” D. “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的含义为:国家之所以不能长久,是因为皇权世袭专制,这是不公平正义的。秦王朝之所以造万世唾骂,是因为皇权专制。反对秦朝的专制皇权,却试图将皇权传万世子孙,这难道不是违背天下大公的主张吗?分析可知,王夫之在材料中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秦试图永久维持自己的统治,不符合公义所以失败。所以要遵循天下的公理,即“循天下之公”,答案为A。B是顾炎武的观点,体现“众治”思想。C是王夫之的观点,是物质发展有规律可循。D是黄宗羲的观点,反对君主专制思想。 9.中国书法艺术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判价值。下列中国古代著名书法作品,按所处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③①④ D. ③②④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得出①为东晋王羲之的《丧乱帖》;②为汉代书简;③为元代赵孟頫的《汉汲黯传》;④唐朝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综合得出书法作品的顺序为汉代、东晋、唐朝、元代,对应的组合为②①④③,正确答案为B。ACD组合均错误。 10.近代某条约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对,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对此,晚清谈判大臣耆英曾得意洋洋地认为此条款订立,“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耆英所言“条款”指 A. 协定关税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领事裁判权 D. 居住以及租地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对,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得知英国人与中国人打官司,英国人按照英国的法律来执行,是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这是外国在华侨民脱离中国司法管辖的一种特权,是在《善后章程》中规定,答案为C。协定关税权在《南京条约》中规定,片面最惠国待遇在《虎门条约》中规定、居住以及租地权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规定,ABD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1.近代每次战争都使中国人产生巨大的震惊和强烈的民族危机感,“救亡图存”之声从而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下列近代“救亡图存”之声,按发生时间先后排在第三位的是 A. 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B.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C.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D.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A是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B是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思想,发生在1898年;C是魏源的思想,主要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D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是辛亥革命时期;从以上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是CABD,按照发生的时间排在第三位的是B,正确答案为B。 12.下列为1895年至1900年间,中国新设工矿企业统计表(整理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这说明 共计 其中 122家 商办 官办、官督商办 厂数 占资本总额 厂数 占资本总额 107家 83.3% 15家 16.7% A.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工业形成完整体系 C.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 列强加速资本输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图表为“1895年至1900年间,中国新设工矿企业统计表”其中商办达到107家,占资本总额的83.3%,说明此时间段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联系所学知识知道是1895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获得初步发展,正确答案为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A项与题目时间不符;1895-1900年间当时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史实不符,排除B;列强加速资本输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 13.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募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胡适的上述主张 ①拉开了新文化运动序幕 ②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展开 ③全面否定儒家传统道德 ④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①拉开了新文化运动序幕,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错误。②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展开,符合题意,正确。③全面否定儒家传统道德,材料没有体现,错误。④,陈独秀、胡适等人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正确。综合以上分析得出②④说法正确,所以答案为B。ACD组合均错误。 14.有一首中国军歌,曲调来自法国儿歌《约翰弟弟》(即大家熟知的《两只老虎》),歌词由当时军队中的一位仁人志士填写。其中两句歌词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据歌词可知,该军歌源于 A. 五四运动 B. 国民革命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内容“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军歌,得出正确答案为B 。五四运动没有提出打倒军阀,A错误;抗日战争的敌人是日本军队,C错误;解放战争对象是国民党反动统治,D错误。 【点睛】北伐,泛指中国历史上由南向北的大规模战略攻击,现代史中常特指1926年至1928年间发生的国民革命军北伐,由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政府的战争,结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15.某抗战史读物在介绍抗战时期华北地区某一著名战役时说:“攻克敌人据点二百九十三个,……破坏铁路九百四十多里,公路三千多里,车辆、桥梁、隧洞二百六十多处,使正太路、平汉路停运一个多月。”(并配漫画《哇!铁轨不见了!》)这一文献介绍的战役是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枣宜会战 D. 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破坏铁路九百四十多里,公路三千多里,车辆、桥梁、隧洞二百六十多处,使正太路、平汉路停运一个多月”可以联系到这是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领导的,在敌后发动的,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以打击敌人信心为主的百团大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答案为D。ABC均是正面战场的作战,并且不是发生在华北,排除。 16.1940年7月,爱国学者马寅初在抨击中国近代某经济现象时说:“有几位(国民政府)大官乘国家之危急,挟政治之势力,勾结一家或几家大银行,大做其生意,或大买其外汇。”马寅初抨击的是 A. 日本实施的统制经济 B. 政府繁重的苛捐杂税 C. 美国对中国资本输出 D. 急剧膨胀的官僚资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抗战时期”“几位大官,乘国家之危急,挟政治上之势力"勾结一家或几家大银行,大做其生意”以统制贸易为名”,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官僚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垄断经济,从而攫取巨额利润。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实行统制经济的是国民党。故A项错误。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府繁重的苛捐杂税,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美国对中国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 17.“奇唱歌来怪唱歌,水稻亩产三千多,谷子黄豆大,挑了一箩又一箩,挑到日头落了山,还要用架板车来拖!”这首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某地的歌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景象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水稻亩产三千多,谷子黄豆大,挑了一箩又一箩”明显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发生在5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答案为B。一五计划主要是重工业的成就,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民公社,C错误。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 【点睛】浮夸风1958年至1960年间大跃进时期的产物,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浮夸风”作为“大跃进运动”的症结之一,首先在当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就是大量农民的饿死。 18.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毛泽东则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尼克松访华 A. 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 B. 有利于中日邦交正常化 C. 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D. 缓和了美苏间紧张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看本题是考查1972年尼克松访华这个事件产生的影响。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正确答案为B。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是当时著名的“兵乓外交”,发生在尼克松访华前,A错误。中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是在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后,C错误。缓和了美苏紧张关系,与史实不符,D错误。 19.下列为上个世纪末中国发行的两张“小型张”邮票(指除一套邮票外,志号相同而另外设计图案的邮票)。这两张“小型张”邮票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个重大事件,其意义是 ①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 ②开创了港澳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③中国的统一大业已经完成 ④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说明中国对港澳恢复了主权,开创了港澳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综合以上内容,对照题干可知①②④正确,答案为C。台湾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③不正确,排除AD。B项不全面,错误。 20.下表为1930年国民政府公布的《民法》中关于婚约、结婚、离婚等事项的部分规定。对表格相关规定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① 婚约应由男女当事人自行订定,男未满17岁,女未满15岁者不得订立婚约。 ② 结婚应有公开仪式及二人以上之证人,男未满18岁,女未满16岁者不得结婚,有配偶者不得重婚。 ③ 夫妻俩愿离婚者,得自行离婚,以书面为之,并应有二人以上证人签名,夫妻一方提出离婚,得向法院请求离婚。 A. 规定婚姻礼俗必须删繁就简 B. 男女双方的结婚年龄有限制 C. 合法婚姻需经过一定的程序 D. 确定婚姻自主和一夫一妻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婚姻礼俗必须删繁就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男未满17岁,女未满15岁者不得订立婚约”、“男未满18岁,女未满16岁者不得结婚”可以看出男女双方的结婚年龄有限制,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结婚应有公开仪式及二人以上之证人”夫妻俩愿离婚者,得自行离婚,以书面为之,并应有二人以上证人签名,夫妻一方提出离婚,得向法院请求离婚”可以看出合法婚姻需经过一定的程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婚约应由男女当事人自行订定”、“有配偶者不得重婚”可以看出婚姻自主和一夫一妻制,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本题A项正确。 21.历史上有一次著名改革,按农业收入把公民分为4个等级。第1等级地产收入达到500斗,称“500斗级”;第2等级有养马能力,叫“骑士级”;第3等级有牛耕田者,叫“牛轭级”;第4等级土地很少,不得不为他人做雇工,称“雇工级”。这次改革的主导者是 A. 梭伦 B. 克利斯提尼 C. 伯里克利 D. 苏格拉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将公民按照收入分成四个等级,联系所学可知是梭伦改革,答案为A。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重新划分以地域为基础的十个行政区,选举五百人会议,实行陶片放逐法,与材料不符,B 错误。伯利克里改革是实行津贴制,保证所有公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与材料不符,C错误。苏格拉底是位思想家,没有进行过改革,D错误 22.马克垚教授在《世界文明史》中说,罗马人从斯多亚学派那里接受“法”的概念,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适用于自己的法律,但也存在适用于不同民族的法律。罗马人视野中的两类法律指的是 A. 习惯法、十二铜表法 B. 十二铜表法、公民法 C. 公民法、万民法 D. 万民法、自然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适用于自己的法律”就是罗马共和国时期,专门针对罗马公民的法律即所谓的“公民法”;“但也存在适用于不同民族的法律”表示罗马帝国内适用各族人民的法律即“万民法”,答案为C。十二铜表法是在习惯法的基础上制定的成文法,是共和国初期使用的,属于公民法的一部分,不符合题意,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不是法律条文,不符合题意,所以ABD均排除。 23.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 筹集税款 B. 干预立法 C. 任命大臣 D. 招募军队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会拥有筹集税款、立法、招募军队等权力;国王仍然保留的权力是任命大臣的权力,故C项正确;ABD错误。 24.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多元的政治、社会结构和新教精神文化,孕育了优秀的企业家,建立了现代工厂制度。英国工厂制度的建立者、现代大工业的创始人是 A. 哈格里夫斯 B. 阿克莱特 C. 克隆普顿 D. 卡特莱特 【答案】B 【解析】 【详解】阿克莱特改进发明了新型的水力纺纱机,1771年,他与人合伙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创办机器纺纱厂,为工厂雇佣式的大机器集体分工合作的模式,因而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所以答案为B。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由于纺出来的纱细易断,后来被克隆普顿的骡机取代,没有建立工厂。后来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提高了织布效率,因为由水力驱动,使工厂必须建造在河边,而且受河流水量的季节差影响,造成生产不稳定,最终被蒸汽机提供动力的工厂取代,所以ACD都不符合题意,错误。 25.学术界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这就是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其中“大州与小州”之间的妥协表现在 A. 总统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 B. 从建立邦联体制到确立联邦体制 C. 保留黑奴制度,按3/5折算黑人 D. 参、众两院名额及任期时间规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大州与小州”之间的妥协,是指不管大州小州都是每州出两名参议员,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其中的1/3,;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这样就调节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答案为D。总统实行选举,有任期制,与题目“妥协”不相符,A错误。从建立邦联体制到确立联邦体制是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与题干不符,B错误。保留黑奴制度体现了南方于北方的妥协,不符合题目要求,C错误。 26.对几乎所有工人而言,工业城市生活按乐观的说法是不舒适,按最悲观的说法是无法忍受。在新的制造业中心,紧邻黑烟滚滚的工厂的一排排低矮的房子几乎是背对背建造起来的,因而根本没有通风的空间和种植花草的地方。这则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说明 A. 自由主义思想形成的根源 B.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 C. 工业革命产生的积极作用 D. 资本主义进入没落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对几乎所有工人而言,工业城市生活按乐观的说法是不舒适,按最悲观的说法是无法忍受。”可以看出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发展了,但是给工人带来了压迫和困苦,必然导致工人的反抗和起义,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一个原因,答案为B。自由主义思想形成是政府不干预经济,材料没有表现,A错误。从工人的感觉是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C错误。工业革命时期是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而不是没落,D错误。 27.下边为美国新政时期“公共事业振兴署”的海报,海报中间“WORK PROGRAM”意为“工作计划(或程序)”。公共事业振兴署是“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政府建立的最大的一个政府机构,耗资超过40亿美金,资助建造桥梁、公路和道路设备。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 A. 推进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 B. 保护劳工权利,化解劳资矛盾 C. 建立社保机制,促进社会稳定 D. 提供直接救济,稳护社会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美国新政时期”“资助建造桥梁、公路和道路设备”,从海报上的内容:美国工作问题,可以得出罗斯福推进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促进经济的恢复,答案为A。B是《全国劳工关系法》的内容,与材料不符,B错误。C是《社会保险法》内容,错误。材料所反映的不是提供直接救济,与史实不符,D错误。 28.二战后某国际组织,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无成文章程,现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绝大部分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据此判断,这一国际组织是 A. 北约组织 B. 不结盟运动 C. 欧共体 D. 世贸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无成文章程,现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绝大部分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信息可以知道是不结盟运动,答案为B。北约组织是个军事性组织主要由发达国家组成,与“发展中”国家矛盾,A 错误。欧共体是欧洲国家组成,与“绝大部分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矛盾,C错误。世贸组织有总部,有章程,并不主要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还有许多发达国家参与,与材料矛盾,D错误。 29.某同学把二战后4个重要的区域性合作组织模式的特点作了如下归纳。下列表格中,“模式特点”与“区域性合作组织”,对应正确的是 ① 北美自由贸易区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② 欧洲联盟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③ 亚太经合组织 灵活性、开放性、相互尊重、自觉自愿、没有法律义务 ④ 上海合作组织 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模式是政治经济一体化,代表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经济区域组织,错误。②模式特点描述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错误。③亚太经合组织由于成员国差异较大,因此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等原则,所以描述是正确的。④上海合作组织开创了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合作关系,正确。所以①②错误,③④正确,从而本题答案为B。排除ACD。 30.2019年3月21日至2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意大利、摩纳哥、法国进行国事访问。6天5夜,三国五城,出席40多场双、多边活动。下列不可能是习主席向国际社会传达的讯息是 A. 推进“一带一路”的倡议 B. 倡导“多边主义”的主张 C. 完善“全球治理”的设想 D. 建立“单极世界”的意愿 【答案】D 【解析】 【详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使者。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变成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不断发动对外战争,试图建立“单极世界”,这是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所坚决反对的,以习近平主席为代表的中国人不但反对美国的“单极世界”思想,更没有建立“单极世界”意愿,D符合题意,为正确答案。“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习近平访问欧洲国家坚持共赢的理念,倡导“多边主义”的主张,利用“一带一路”的契机,以自身的发展带动全世界的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的设想,所以ABC都符合习近平主席向社会传达的讯息,但与题目要求不符,ABC错误。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第31小题10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6分) 31.有学者在评价宋朝时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作为最高领导,看问题不免带有很大个人色彩;宰相代表政府官僚机构,一般强调要按制度办事遵循官僚机构的运行规律。所以双方的冲突时有发生。宋代为了削弱相权,中央曾增设“参知政事”,同时设置枢密院、三司,形成“三权鼎立”的局面。 ——改编自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我国的四大发明,到宋代已全面成熟。……唐代发明了雕版印刷术,用来印刷佛经、书籍。宋时雕版印刷已十分精致,流传至今的许多精美的宋版书都是雕版印刷的。宋代印刷术上的更大成就是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这种印刷技术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然后把许多字固定在一铁板上,用来印刷,可反复使用,简便易行。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朝中央官制形成“三权鼎立”局面的表现,并分析历代帝王调整相权的目的。 (2)依据材料二,写出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及其年代(或年号),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的意义。 【答案】(1)措施: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目的:防范宰相擅权,加强君主专制;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作品:《金刚经》。时间:唐咸通年间(或868年)。意义: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解析】 【详解】(1)措施:从材料“宋代为了削弱相权,中央曾增设‘参知政事’,同时设置枢密院、三司,形成‘三权鼎立’的局面”联系所学可得答案: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目的:联系所学知识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总的形势是君权逐步加强,相权削弱直至废除相权去回答。 (2)作品:根据所学答出《金刚经》。时间是868年。意义:从材料“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这种印刷技术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然后把许多字固定在一铁板上,用来印刷,可反复使用,简便易行。”再联系所学可得答案: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32.前爆发“五四”运动,如一道闪电照亮了一个民族前行的道路;70年前成立新中国,则使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五四运动成为文化革新运动,不过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而在“五四”时期,英勇地出现于运动先头的则有数十万的学生…… 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选自毛泽东《在纪念五四运动胜利20周年时对青年的讲话》、《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事记(20世纪50年代中期部分) 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 1954年9月 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经过充分审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3—1957年 中央人民政府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6年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12月 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1955年 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分别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 ——编自高中《历史》教科书(人民版)必修1、 (1)根据材料一,归纳毛泽东关于“五四”运动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四”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 (2)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各方面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根据材料二表格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重大变化。 【答案】(1)基本观点:是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新起点;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联合阵营参加革命;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意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中国人民民主进入全新阶段。(若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等,也可相应得分)经济:开始改变旧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或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或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外交: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或确立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新中国外交崭露头角,走向国际舞台。 【解析】 【详解】(1 )基本观点:从材料“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五四运动成为文化革新运动”得出:是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新起点;从材料“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得出: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联合阵营参加革命;从材料“‘五四’时期,英勇地出现于运动先头的则有数十万的学生……”得出: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从材料“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得出: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意义:联系所学知识从五四运动的性质、反抗意思、与民主革命的影响等方面回答即可。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政治:从材料“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可以得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经济:“中央人民政府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旧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从材料“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外交: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确立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新中国外交崭露头角,走向国际舞台。 33.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及作用,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50年前,整个旧大陆网络中的两条巨大的主干道最为突出。第一条涵盖亚洲,从中国北部到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地区。这条古老之路从汉朝和罗马时代开始,就定期输送旅行者。第二条主干线在某种程度上与第一条交通线形成了竞争,它从中国南部的众多港口启程,经由东南亚的海岛,绕过马来半岛,伸入印度洋地区,最后抵达波斯湾和红海各个港口。 ——编自(美)麦克尼尔主编《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 材料二 西班牙决心出资资助哥伦布进行赫赫有名的航行,是与葡萄牙人海上冒险事业所取得的成功密切相关的。(新航路开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16世纪葡、西作为欧洲主要的远距离贸易商脱颖而出,把欧洲经济力量的重心由意大利、地中海远移到了大西洋。……但应当承认,葡、西的繁荣昙花一现,大西洋沿岸的英国、荷兰和法国很快承袭了它们的衣钵,崛起为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海洋的开通为有胆有识之辈提供了获得新财富的绝妙良机,因而不仅许多经商个人一夜之间暴富起来,而且整个16世纪都是西欧在经济上有了总的大增长的时期。 ——摘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的《世界文明史(上卷)》 材料三 它们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但是它们反过来又使工业化变成现实,并进一步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它们的出现使人们挣脱了许多自然的束缚。……它们使路途的远近显得无关紧要,数千英里之外的货轮照样可以安全运输大批量商品。它们使大规模生产变得十分经济,有利可图,因为无论高档或是廉价的商品都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找到买家。 ——编自(美)麦克尼尔主编的《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大陆网络中的两条巨大的主干道”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两条主干道开通的历史意义。 (2)写出材料二中“哥伦布进行赫赫有名的”新航线。阅读并依据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3)材料三中的“它们”指的是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哪两项重要交通工具?用一句话归纳这些交通工具的出现在世界市场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1)名称:陆上“丝绸之路”(或“丝路”)海上“丝绸之路”(或“瓷路”)。意义: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 (2)航线:欧洲到美洲的新航线(或发现美洲新大陆)。意义: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贸枢纽;大西洋沿岸的英国、荷兰和法国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有利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推动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3)工具:轮船(或汽船)火车。作用:交通运输的革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解析】 【详解】(1)名称:从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两条巨大的主干道”是指陆上“丝绸之路”和 海上“丝绸之路”。意义:主要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运往欧洲,造成的影响方面来回答。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 (2)航线:根据所学可得发现美洲新大陆。意义: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贸枢纽;大西洋沿岸的英国、荷兰和法国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有利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推动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意义:从材料“把欧洲经济力量的重心由意大利、地中海远移到了大西洋。”得出: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贸枢纽;从材料“西洋沿岸的英国、荷兰和法国很快承袭了它们的衣钵,崛起为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大西洋沿岸的英国、荷兰和法国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从材料“海洋的开通为有胆有识之辈提供了获得新财富的绝妙良机……而且整个16世纪都是西欧在经济上有了总的大增长的时期。”得出:有利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推动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3)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写出答案。工具:轮船(或汽船)火车。作用:交通运输的革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