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宁师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不两适。”这反映当时的学者们( )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重视规则和秩序 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强调变革和法律 2、故宫天安门外南端的那对华表上面的蹲兽名“犯”,又名“望君归”,每当君王外出不归,这两只犯就劝诫他回宫,这一设计其实正代表了传统文化力量对于君王言行劝谕式的限制。这与董仲舒的哪一主张相近( ) A.君权神授 B.大一统 C.正君心 D.天人感应 3、宋明理学家们无一不以“辟异端”的姿态激烈地反对佛教,但其自身的理论建构却又往往离不开自己所要反对的佛教的帮助。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这说明,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 A.佛教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合流 C.佛教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4、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5、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指出“在社会里,仓颉(相传为原始文字的创造者)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这说明汉字是( ) A.史官或巫师创造的 B.口口相传的文字 C.由仓颉个人发明的 D.源于生产生活实践 6、“在这种解放性的发明的刺激下,中国文学像一股奔放的洪流滚滚而来……古代的经典有成百种的版本,成千种的注释……从来没有人能够像宋朝的学者这样支配文化。”材料中“解放性的发明”是指( ) A.指南针 B.造纸术 C.火药 D.印刷术 7、《农政全书》全书分12目: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是总结农业工业科技进步的百科全书 B.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 C.反映了农学具有近代自然科学的色彩 D.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8、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匿,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 A.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9、19世纪中后期,本应学外文及西学的广州同文馆学生,却因学中学而导致西学荒疏;受过西学专门训练的严复、马建忠等,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这反映了( ) A.传统观念与西学传播的冲突 B.危机加深激起国人抵制西学 C.西学人才缺乏社会需求 D.制度变革成为时人选择 10、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的实质是( )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 C.指出资产阶级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D.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 11、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曾说道:“岁在戊戌,南皮张孝达大司马(张之洞)著《劝学篇》二十有四(该书主要是宣扬‘中体西用’思想)……天下皆曰,中国风气从此开矣。”英国泰晤士报还将其翻译为《中国唯一的希望》。据此推知( )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向联合 B.“中体西用”顺应了时代潮流 C.《劝学篇》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 D.英美并不认同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 12、1902年,梁启超认为“史馆中数十万之著录,其资格可以养吾所欲,给吾所求者,殆无一焉……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可见,他倡导的史学革命着眼于( ) A.唤醒民族意识 B.复兴传统史学 C.发动群众革命 D.推进维新变法 13、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提出了 “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并公开声明:“ 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这反映出当时陈独秀( ) A.继续维护儒家学说统治地位 B.理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C.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 D.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 14、下列言论的共同诉求是( ) 地价之增益……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孙中山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毛泽东 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进而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邓小平 A.实现民族独立 B.消灭贫富不均 C.关注人民生活 D.完成民主革命 15、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 A.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指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C.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D.说明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16、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阶段。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和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的重要讲话,说明了这一时期毛泽东开始探索和解决( ) A.革命依靠力量和领导阶级问题 B.“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C.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前途问题 D.革命胜利后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17、邓小平1978年9月13日至20日在视察本溪、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唐山、天津等地所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谈话被称为“北方谈话”。这期间,他多次对身边的人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该“谈话”突出体现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哪一根本问题的思考( ) A.发展道路 B.社会主义本质 C.发展动力 D.发展步骤 18、中国70周年的国庆阅兵举世瞩目,在这次庆典中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就有被国人戏称“东风快递”的导弹方阵等国之重器。下列关于建国以来科技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70年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B.1964年中国自行研制的氢弹爆炸成功 C.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加入“国际太空俱乐部” D.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 A.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B.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20、在1950年的扫盲运动中,《凉山彝族汉语文扫盲课本》第1册中,最初级的笔画练习都是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人民政府”等词汇来进行的。在《广州农民速成识字课本》第1课的注音词表中,主要有“中央”“解放”“南昌”“东方”“光明”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 ) A.确立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B.探索引导宣传舆论的全新形式 C.构建与国家政权对应的意识形态 D.提高农民的自然科学和文化素养 21、“一些囚徒从小住在洞穴中,身体都被绑着,不能转头,只能看到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做真实的东西。此时一人摆脱了束缚逃出了洞穴,看到了太阳,发现了事物的真相。”(摘自古希腊《理想国》第七章“洞穴隐喻”)这反映了( ) A.希腊人对外界孤陋寡闻 B.人的理性高于主观感觉 C.希腊人思想受到了束缚 D.追求自由便可发现真理 22、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 ) A.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 B.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C.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D.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 23、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B.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D.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24、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富庶的意大利那场华丽而感性的文艺复兴,而是贫穷的北欧那场质朴而深刻的宗教改革。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宗教改革( ) A.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 B.具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C.突显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 D.摧毁了欧洲传统的宗教信仰 25、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了( ) A.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B.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C.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D.反对贫富分化的经济主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6题12分,27题13分,28题12分,29题13分,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元六年,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博士官一律罢黜,排斥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他(董仲舒)的所谓大一统,就是压抑诸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摭取阴阳五行学说,提出君权神授的理论,建议用儒家的纲常名教来维护封建统治。他也吸取了法家尊君抑臣的思想,主张用刑法加强统治。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6分) 27、(13分)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在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 ——孙中山 材料二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城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 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材料三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应如何实现民生主义?(3分)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思想对中国革命带来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如何把握我国新时期的“时势发展的大趋势”的?这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什么样的思想精髓?(4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 历史时期 内涵与用法 明代以前 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贬义。 明末清初 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 19世纪40—60年代 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 19世纪60—80年代 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 19世纪90年代 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20世纪初 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 1919年后 “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 29、(13分)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5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5题【答案】 BDBAD DBBAC BABCC DBDAC BCDBC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 (1)观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提出君权神授理论;以纲常名教来维护统治;以刑辅德思想。(3分,任答三点得满分) 背景:解决王国问题,巩固统一已经迫在眉睫;土地兼并现象、商人垄断盐铁和商业,严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汉初无为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匈奴势力正在威胁着汉王朝的统治。(3分,任答三点得满分) (2)发展:剔除华夷之辨;推崇君主专制;构建政权承绪(延续)的正统论;确立“大一统”的历史评判标准。(3分,任答三点得满分) 影响:维护清朝的统治;有利于加强边疆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3分,任答三点得满分) 27、【答案】 (1)理解:实现共同富裕。(1分)实现:发展实业;平均地权;节制资本。(2分,任答两点得满分) (2)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答出大革命失败,敌强我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也可)(2分) 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2分)成果: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2分) (3)大趋势: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分,任答两点得满分) 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分) 28、【答案】 示例一: 主题:外来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丰富了“富强”一词的内涵。 论证:①鸦片战争后,中国战败,一小部分的有识之士见识到英国等国的强大,开始开眼看世界,从而将“富强”的适用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的武器不如西方,掀起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军事技术,“富强”的含义从经济拓展到军事领域;③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意识到除了学习西方的技术之外,还应学习西方的制度,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赋予“富强”政治性的含义。 总结:综上所述,“富强”内涵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经济领域延伸到军事、政治领域,反映出外来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不断加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最终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示例二: 主题:“富强”一词使用的变化侧面反映了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路径。 论证:①19世纪60—80年代,“富强”在工商和国防两方面的积极内涵反映出部分有识之士学习西方的诉求,他们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在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②19世纪90年代,“富强”含义开始拓展到政治领域,反映出国人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中,意识到学习西方技术的局限,维新派遂掀起了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③20世纪初,“富强”一词政治含义的拓展,反映清政府在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后的奋发图强,希望通过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改革以维持统治。但另一方面,“富强”使用的减少也反映出革命派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从改革转向革命,试图推翻清王朝,建立平等的社会。 总结:综合以上关于“富强”内涵的变化,反映出洋务派、维新派、清政府及革命派试图通过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在器物、制度层面逐步深入地向西方学习,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 示例三: 主题:社会思潮的演变影响了人们对“富强”的评价。 论证:①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提倡重义轻利的观念,所以重利的“富强”观念遭到世人的贬低;②明末清初,针对明末空谈心性的弊端,部分思想家冲破理学的束缚,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富强”观念得到部分人的认可;③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马克思主义者要求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维新运动因为维护封建政权清王朝,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对象,这导致“富强”一词迅速贬义化。 总结:综上所述,受社会不同时期思潮的影响,人们对“富强”的评价或褒或贬,客观上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状况。 (任选一个角度,主题2分,论证8分,总结2分) 29、【答案】 (1)思想主张:强调人性反对神学束缚;追求人现世的幸福和自由。(2分) 原因:城市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2分) (2)思想主张: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国家权力高于教会。(2分) 进步:人们获得信仰方式的自由;推动自由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2分) (3)观点:卢梭: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1分) 康德: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2分) 价值意义: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或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