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 ‎ ‎1.据今约三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时期出土的骨器有很多磨制光滑且有钻孔、刻纹和许多所谓的“装饰品”:“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小砾石的装饰品是用微绿色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成的。选择砾石很周正,颇像现代女性胸前配带的鸡心。”据此可知,此时期 A. 精耕细作模式已有雏形 B. 金属冶炼技术比较成熟 C. 已产生了古朴的审美观 D. 女性社会地位高于男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装饰品都相当精致,小砾石的装饰品是……颇像现代女性胸前配带的鸡心”,可见山顶洞人时期已产生了古朴的审美观,故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的手工业的信息。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故A不符合同意;材料没有涉及技术冶炼技术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不同性别地位的比较,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秦朝《法律答问》有一条记载:如果贼入甲室,贼伤甲,甲呼喊有贼。其四邻、里典和父老都外出不在,没有听到呼喊。如此,除了里典和父老外,其他邻居均无须论罪。该条规定意在 A. 以法律手段缓和阶级矛盾 B. 加强对基层的管理 C. 减少偷盗行为以巩固统治 D. 提倡邻里之间互助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贼入甲室……里典和父老都外出不在”“除里典和父老外,其他邻居均无须论罪”可得出里典和父老有义不容辞地维护地方治安的职责,故B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维护社会治安,并非缓和阶级矛盾,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督促基层官员承担维护地方治安的责任,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认为邻里在不可抗力下可以免责,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 改变税收的标准 C. 保证农业生产的进行 D. 继续维护均田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两税法改变了租税徭役据丁口征收,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故A符合题意;改变税收的标准只是两税法的形式,故B不符合题意;两税法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但并一定保证农业生产的进行,故C不符合题意;两税法是在均田制无法维持、租庸调制崩溃的情况下进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与下列文本材料反映的朝代相符合的选项是 A. 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 B. 儒学教育开始官方化 C. 推行海禁防范沿海受侵扰 D. 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答案】C ‎【解析】‎ ‎【详解】元朝实行一省制,相权反弹,而明朝废除丞相制,解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明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号位“百戏之祖”,故材料中均指向明朝。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C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故A不符合题意;西汉汉武帝起,儒学教育开始官方化,故B不符合题意;唐末宋初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一规定表明 A. 传统华夷秩序逐渐走向解体 B. 中国国家主权观念丧失 C. 中国的外交制度开始近代化 D. 清政府恐惧洋人的心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大意是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以后公文不能用“夷”称呼英国 官兵。“夷”是旧时对外国或外国人的一种蔑称,从材料中的“自不得提书‘夷’字”,可知西方列强以条约的形式,否定了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规制,表明传统华夷秩序逐渐走向解体,故A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中国国家主权观念丧失,故B项不符合题意;C中“开始”无法断定,故C不符合题意;不再用“夷”字是与近代外交接轨,并不能说清政府恐惧洋人的心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包括毛泽东,都是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这一条十分重要,没有它,就只能产生旧式的农民战争,而且也不可能取得胜利。”这一论述旨在说明 A.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更重视城市工人运动实践 B.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胜利重要思想武器 C.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 D. 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同步进行才能保证胜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包括毛泽东,都是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这一条十分重要,没有它,就只能产生旧式的农民战争,而且也不可能取得胜利”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并不是更重视城市工人运动实践,A不符合题意;统一战线、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说明工人运动与农民战争有先后过程,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1941年冯友兰为西南联大创作了校歌《调寄满江红》,部分歌词为“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上述歌词 A. 继承了两宋时期的民族精神 B. 赞扬国共两党精诚合作 C. 反映了收复国家主权的愿望 D. 倡导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驱除仇寇”指驱除日本侵略者,“还燕碣”指收复北京,反映了收复国家主权的愿望,故C 符合题意;两宋时期的民族精神是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但毕竟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上述歌词不可能是简单继承两宋时期的民族精神,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国共合作的态度,故B 不符合题意;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如图是1950年创作的漫画《和平签名》,该漫画反映了此时期 ‎(注:图中上方条幅文字:在中国争取二万万和平签名;左下方黑旗上文字:我们要战争;)‎ A. 中国人民捍卫新生国家的决心 B. 北平和平谈判的历史进程 C. 帝国主义残余被和平力量清除 D. 国民党失去大陆仓皇出逃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一方面反映新中国一方面要求实现和平的愿望,另一方面对威胁我国国家安全的行为要敢于反击,故A符合题意;北平和平谈判是1949年初,时间不符合题意,故B不符合题意;1950年,帝国主义残余依然存在,故C不符合题意;1949年4月,国民党失去大陆仓皇出逃,时间不符合,故D不符合题意。‎ ‎9.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在画布上画上了新近引起欧洲人注目的各种东西,如丝制外套、陶瓷器皿……异域的动物等。王公和富庶的庇护人委托制作了数以百计的这类绘画,使他们的皇宫、住所和商业场所呈现出世界性的风貌。由此可见 A. 对现实生活的追求扩大了世界视野 B. 古希腊罗马文化在欧洲复兴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彻底否定了神对世界的主宰 ‎【答案】A ‎【解析】‎ ‎ 由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在画布上画上了新近引起欧洲人注目的各种东西……使他们的皇宫、住所和商业场所呈现出世界性的风貌”,可见对现实生活的追求扩大了世界视野,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题材,排除B;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C;材料没有彻底否定神的信息,排除D。‎ ‎10.英国政府于1832年实行议会改革,使议会构成人员发生变化,1860年将对工人立法的保护范围扩大到“有雇佣劳动的任何地方”,部分地改善了被雇佣者的境遇。英国采取上述政策的共同原因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B. 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符合时代需要 C. 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D. 工业革命加剧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英国议会改革和部分地改善了被雇佣者的境遇。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拓展,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不断壮大,所以英国政策作了相应的调整,故C符合题意;A与题意没有必然联系,故A不符合题意;当时英国是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B不符合题意;英国议会改革与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关系不大,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1920年,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为此,当时苏俄 A. 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B. 实行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 C. 利用资本主义因素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D. 将国民经济纳入到战时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说明列宁尚赞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将国民经济纳入到战时经济体制,故D符合题意;1921年开始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因素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探索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时间不符合,故AC不符合题意;斯大林时期苏联实行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源于西方的快餐连锁店进入印度和日本以后,导致了当地传统食品也建立起自己的快餐分店。西方时装进入日本以后,日本传统形成了自己的时装业,它有一套典型的日本式审美标准。上述现象说明 A. 全球化趋势削弱了民族国家的特色 B. 东方各国本土文化被西方文明同化 C 经济全球化导致各地文明产生冲突 D. 经济全球化可能导致本土文化复兴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传统食品也建立起自己的快餐分店”说明印度传统食品借鉴西方快餐店的做法,而材料“日本传统形成了自己的时装业,它有一套典型的日本式审美标准”,说明日本是时装业没有摆脱日式审美标准,可见经济全球化可能导致本土文化复兴,故D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全球化趋势削弱了民族国家的特色,故A不符合题意;东方各国本土文化并未被西方文明同化,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明冲突,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1935年间,中国经济生活中流通的货币有银两、银元、铜元(清末制钱)和纸币。铸造货币既有中央政府又有地方政府,还有私人银炉;纸币发行权也极为分散,享有发行权的既有华资银行,又有外资银行,华资银行又分为国家银行、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每一种货币都形式多样,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伴随着贸易而输入的各国货币,也广泛流通于中国。‎ ‎——摘编自贺水金《不和谐音:货币紊乱与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民生》‎ 材料二 1949年6月,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止人民币进入市场,严重冲击金融市场,以上海市斗争最为激烈。人民政府断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查封上海证券大楼,逮捕进行非法交易的投机巨头和银元贩子。商店也积极配合,拒收银元。武汉、广州等地也采取相应行动,严厉取缔和打击银元投机活动。至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币已基本占领了城乡市场。‎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1950年3月,政务院通过并正式颁布了由陈云起草的《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明确了统一财经工作的三项内容: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至1950年10月,新中国即基本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结束了困扰中国人民十几年的通货膨胀噩梦。在全国统一财经的历史进程中,人民币亦牢固地占领了市场。‎ ‎——摘编自迟爱萍《陈云与人民币制度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1950年中国币制调整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 ‎【答案】(1)特点:种类多样,币制混乱;本位不明,主辅币不清;货币发行权分散;(政府与非官方均有发行权);货币自主权不完整,具有半殖民地色彩;区域性明显;传统性货币与近代性货币并存;‎ ‎(2)措施:采用政府行政强制方式,统一推行新币(人民币);利用金融手段打击旧币;以商品流通手段使人民币占领市场。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有利于稳定物价,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人民币合法化;有利于维护中国币制的长期稳定。‎ ‎【解析】‎ ‎【详解】(1)由材料“银两、银元、铜元(清末制钱)和纸币”,可得出种类多样,币制混乱,本位不明,主辅币不清;由材料“纸币发行权也极为分散”,可得出货币发行权分散:由材料“发行权的既有华资银行,又有外资银行”,可得出货币自主权不完整,具有半殖民地色彩;由材料“每一种货币都形式多样,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可得出区域性明显;由材料“伴随着贸易而输入的各国货币,也广泛流通于中国”,可得出传统性货币与近代性货币并存。‎ ‎(2)关于“措施”,由材料“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止人民币进入市场”,可得出采用政府行政强制方式,统一推行新币(人民币);由材料“查封上海证券大楼,逮捕进行非法交易的投机巨头和银元贩子”,可得出利用金融手段打击旧币;由材料“在全国统一财经的历史进程中,人民币亦牢固地占领了市场”,可得出以商品流通手段使人民币占领市场。关于“意义”,可以从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改善民生、稳定物价和金融秩序等角度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古及今,东西方各国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国家治理关系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东西方各国因国情不同采取了各具特色的治理措施。‎ ‎——改编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从上图中任选两个影响国家治理的因素,结合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中西方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参考示例:观点:政治制度与法律教化影响古代中西方国家治理。‎ 论述:中国古代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在法律教化方面一方面实行以儒家为主的思想对人民进行统治和教化,另一方面也制定了严密的法律体系以巩固统治,德治与法律相结合也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特点。‎ 西方古代希腊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开创了集体管理的新模式和民主的运作方式,提供了一种与中国不同的政治治理模式。在法律教化方面,雅典设立了民众法庭审判案件,罗马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思想上希腊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想起源,这些治国经验为近代西方国家提供了借鉴。‎ 综上所述,中国与西方国家因国情不同各自采取了符合自己国情的政治制度与法律教化,均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示意图可知,国家治理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等因素有关。可以从政治制度与法律教化影响古代中西方国家治理设定论题。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和中国古代在法律制度儒学化相关,而西方国家治理可以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古希腊的人文精神等角度分析说明,由此可见,中国与西方国家因国情不同各自采取了符合自己国情的政治制度与法律教化。‎ ‎15.材料 在王位觊觎者相互争执,从而使君主制复辟终成南柯一梦之际,教会更是被保守派誉为旧制度的最后堡垒。既然如此,在新的政体下,教育大权难道还能再由教会控制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于是,身为教育部长的费里从1879年开始对教育实行改革。‎ 法国在1881—1882年通过法律规定:7至13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世俗化义务教育;小学完全免费,有关费用由地方和国家通过税收承担。……为了坚定青少年的共和信念,加强其爱国主义情感,费里政府还决定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义务教育,而宗教教育只能在校外进行。在推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费里还努力加强师范教育,提高师资水平,规定只有获得考试合格证书的人,才有资格执掌教鞭。与此同时,他还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使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都有了显著提高。‎ ‎——改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教育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教育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答案】(1)1875年法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天主教势力强大,教会控制思想和教育;培育爱国精神的需要;防止君主派复辟帝制。‎ ‎(2)教育受法律保护;教育内容义务、免费、世俗化;重视师范教育;有利于打击天主教会势力;有利于推动法国教育世俗化;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体制;有利于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解析】‎ ‎【详解】(1)由材料“在新政体下……1879年开始对教育实行改革”,可得出1875年法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由材料“教会更是被保守派誉为旧制度的最后堡垒”,可得出天主教势力强大,教会控制思想和教育, 防止君主派复辟帝制;由材料“坚定青少年的共和信念,加强其爱国主义情感”,可得出培育爱国精神的需要。‎ ‎(2)关于“特点”,由材料“法国在1881—1882年通过法律规定”,可得出教育受法律保护;由材料“世俗化义务教育”,可得出教育内容义务、免费、世俗化;由材料“加强师范教育,提高师资水平”,可得出重视师范教育。关于“积极作用”,可得出打击天主教会势力、推动法国教育世俗化、维护民主共和体制、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等角度分析。‎ ‎16.材料 二战时期,中国在积极寻求与英美进行远东军事合作的同时,也提出了收回香港的问题。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重庆国民政府新任驻英大使顾维钧,就曾奉蒋介石之命向英国政府说明香港是中国政府渴望尽快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到来,中国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呼声也日益高涨。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签署了《开罗宣言》,宣布对日作战的目的是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窃取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人们在欢呼《开罗宣言》的同时,也殷切期待着香港能回到祖国怀抱。……重庆国民政府虽然出于稳定自身统治的目的,希望收回香港主权,但为取得英美对其反共灭共这一中心目标的支持,不愿在香港问题上与英美闹翻最终不得不屈从美国压力,对英国妥协致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收复香港的极好机会。‎ ‎——摘自袁成亮《抗战胜利前后重庆国民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交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中国为收复香港所做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宣言》的签署对香港问题产生的影响。‎ ‎【答案】(1)战场上积极与盟军配合进行军事合作;国民政府进行了外交努力维护香港主权;中国人民要求收复香港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中国人民积极抗战使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影响:为日后解决香港及其他各国领土争端树立了公正的国际法精神;有利于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和推进中国统一进程;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未最终解决香港问题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中国在积极寻求与英美进行远东军事合作”,可得出战场上积极与盟军配合进行军事合作;由材料“重庆国民政府新任驻英大使顾维钧,就曾奉蒋介石之命向英国政府说明香港是中国政府渴望尽快解决的问题之一”,可得出国民政府进行了外交努力维护香港主权;由材料“中国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可得出中国人民要求收复香港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结合所学,中国人民积极抗战使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要一分为二分析《开罗宣言》的签署对香港问题产生的影响。积极方面,由材料“日本窃取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可以从国际法精神和推进中国统一进程说明,由材料“在香港问题上与英美闹翻最终不得不屈从美国压力,对英国妥协致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收复香港的极好机会”,可得出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未最终解决香港问题。‎ ‎17.材料 王国维,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王国维生于浙江海宁州城。王氏家族世代书香,家学渊源及学人辈出的海宁乡风,对他的成长和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94年王国维接触到新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追求新学的强烈愿望。他关心时事,研读外洋政书和《盛世危言》、《时务报》、《格致汇编》等等,1911年东渡日本,侨居四年有余,开始研究甲骨文字,后撰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多部著作,其论殷周、释甲骨、释钟鼎,处处卓绝,语语精到,皆出自己心得、发明和独创。1924年受胡适等人推荐担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讲授古史课程,从事《水经注》校勘及蒙古史、元史研究,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 ‎——摘编自互联网 ‎(1)根据材料,概括王国维的学术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国维取得学术成就的原因。‎ ‎【答案】(1)国学(传统文化)研究集大成者;甲骨学研究奠基人;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教育家。‎ ‎(2)崇尚文化的家学乡学风尚;时代变革的影响;严谨创新的治学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可得出国学(传统文化)研究集大成者;由材料“其论殷周、释甲骨、释钟鼎,处处卓绝,语语精到,皆出自己心得、发明和独创”,可得出甲骨学研究奠基人;由材料“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可得出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教育家。‎ ‎(2)由材料“家学渊源及学人辈出的海宁乡风”,可得出崇尚文化的家学乡学风尚;由材料“关心时事,研读外洋政书和《盛世危言》、《时务报》、《格致汇编》”,可得出时代变革的影响;由材料“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可得出严谨创新的治学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