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 实验学校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缺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 实验学校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缺答案

‎[保密★启用前 2017年9月]‎ ‎2017-2018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 实验学校高二9月月考 历史试题 命题人:王光玥 审题人:金顺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组成,共6页;答题卡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部别、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哲学家冯友兰提到:“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B.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C. 宋明时期心学的创立 D. 明淸时期新思想出现 ‎2.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国君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著名的事例有齐桓公礼聘管仲、勾践出车行舟四处访贤逢士“必问其名”,等等.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A. 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 B. 冲击了世卿世爵制度 C. 形成了尊重人才的风气 D. 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3.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A.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4.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②宣扬性善论 ‎③将治国理念与人生修养结合起来④董仲舒思想与之有渊源关系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 ‎《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这反映当时学者 A. 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 强调变革和法律 C.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 重视规则和秩序 ‎6.下图是故宫养心殿中的雍正所书“中正仁和”匾,展现了帝王对自身行为准则的高要求。你认为其中蕴含的核心思想来自于。‎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7.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A. 民贵君轻观念 B. “大一统”观念 C. “君权神授”观念 D. “天人感应”观念 ‎8.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下列对贵族权益有较强冲击的是 A. 君轻民贵思想、焚书坑儒 B. 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 C. 兼爱、仁政 D. 无为而治、严刑峻法 ‎9.“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这一论断评价的是 A. 孟子“仁政”学说 B. 荀子礼法并施主张 C. 董仲舒新儒学 D. 程朱理学 ‎10.“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侯奉之天子也。”这体现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主张 A. “春秋大一统”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 ‎11.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主要依据是董仲舒 A. 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B. 认为君主施暴会受到惩罚 C. 主张民贵君轻 D. 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12.有学者认为,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有“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七种形象,其中“神化”和“维新化”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 A. 汉朝和明淸时期 B. 隋唐和宋明时期 ‎ C. 汉朝和晚清时期 D. 隋唐和民国时期 ‎13.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孔子论政,以仁为主。……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仁心乃人类所共有。”该思想家应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14.董仲舒“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不仅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还使宗法等级制度拥有了天经地义的人性色彩”。据此,董仲舒的思想 A. 融合了道家思想主张 B. 为封建统治合理性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C. 强化了“天”的意志 D. 创建了以血缘为本的家国同构体制 ‎15.“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四使并进”‎ 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 “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16.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 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意在强调 ‎ ‎ A. “天人合一”思想 B. “君权神授”思想 C. “天人感应”思想 D. “弃恶从善”思想 ‎17.“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最好途径是 A. 慎思明辨 B. 知行合一 C. 格物致知 D. 穷理格物 ‎18.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他又说:“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B. “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C. 心即理也 D. 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19.禅宗五祖弘忍高足弟子神秀写—佛家偈语:“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未被认可;而另一弟子慧能写了一偈反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受五祖内心赞许.如果作为对儒学的研习与个人修养,与慧能相近的人物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陆九渊 D. 顾炎武 ‎20.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佛学名词、术语),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这说明了 A.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长期处于统治地位 B. 儒学从宋代开始才具有哲学思辨色彩 C. 儒学融合了儒、道、法、阴阳诸家思想 D. 宋代儒学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产物 ‎21.朱熹为了让大家明白他的思想,讲了佛教中月印万川的故事: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海却可以看到无数月亮,无数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朱熹想要表达的思想是 A. “万物之理终归为一” B. “遏人欲而存天理”‎ C. “慎思明辩,格物致知” D. “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 ‎22.“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下列对这一“哲学智慧”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 吸收佛老思想使儒学注重宇宙本体与个人修养相结合 C.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D. 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3.“心者,万事之原也。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朱子语类》)这则语录所阐发的是 A. 心外无物的世界观 B. 克己省身的修养论 C. 推己及人的处世观 D. 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24.‎ ‎(2017·江苏泰州高二期末)蒋传光在《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中指出: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由此可见宋明理学 ‎①以“礼”为核心,构建新儒学体系②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③通过强化伦理道德来巩固统治 ‎④使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官方哲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 ‎25.(25分)自觉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积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必须具备的一种博大胸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因为文明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文明的各种要素的发展不平衡,在综合考察的同时还必须有重点,重点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三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四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时期的标志性文明成果。(必须从三个角度回答)(9分)‎ ‎(2)材料二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4分)‎ 材料三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8分)‎ 材料四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4分)‎ ‎26.(12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中的内容。‎ 人物 主要思想主张 对儒学发展影响 孔子 董仲舒 朱熹 ‎27.(15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 图10  北宋东京 (开封)内平面示意图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10分)‎ ‎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5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