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0-31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0-31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作业)

核心素养测评 三十一 ‎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0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0·北京模拟)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西方各国工商界纷纷扩大对苏联的出口,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却严格限制进口苏联商品。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 (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经济危机 B.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推动了经济发展 C.罗斯福新政开启西方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D.苏联工业产值跃居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西方各国工商界纷纷扩大对苏联的出口,严格限制进口苏联产品,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正值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之时,西方国家经济萧条,生产过剩,所以扩大对苏联的出口,限制苏联产品的进口,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因此A正确。‎ ‎2.(2020·海口模拟)1930年10月,胡佛成立一个失业救济委员会,还宣布停止移民,请求国会增加公共工程拨款。1930年,联邦、州、市政府的公共工程开支较1929年增加约3亿美元。这些措施体现了胡佛 (  )‎ A.面对危机随意调整政策 B.固守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C.对经济全面干预的思路 D.为挽救危机所做的努力 ‎【解析】选D。从材料可以看出,胡佛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对经济的干预措施,是为挽救危机而做出努力的表现。故答案为D。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面对危机随意调整政策的结论,故排除A;材料体现了胡佛对经济一定程度上的干预,不是固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B;全面干预经济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排除C。‎ ‎3.1929年大危机发生后,美国总统胡佛迫于舆论压力,在农业、财政金融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反危机措施,如部分收购农产品,发放信任贷款,成立复兴金融公司等,其核心是坚持推行自愿联合和赞助的政策。负债的农民、失业工人和破产企业界人士,要求联邦采取比总统乐于赞助的更为勇敢的行为。这表明胡佛政府(  )‎ A.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应对危机的措施效果明显 D.全面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解析】选B。由题意可知,虽然胡佛政府局部干预经济,但在干预过程中,特别强调自愿原则,引起了经济从业者的呼吁,由此可见,胡佛仍然坚持自由放任的政策与思想,故选B。胡佛政府政策的核心仍然是坚持推行自愿联合和赞助的策略,说明其并未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佛政府采取的措施只是杯水车薪,并未有效应对经济危机,排除C;全面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而非胡佛,排除D。‎ ‎4.1933年6月,资源自给力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意互相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英法美也捐弃前嫌,于1936年签订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材料反映出经济危机 (  )‎ A.推动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建立 B.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C.使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D.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德意建立法西斯集团,英法美联合,可知经济危机导致民主程度不同的国家形成不同的集团,国际关系格局改变,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的内容,排除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表明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不同的经济团体,没有体现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排除D。‎ ‎【加固训练】‎ ‎  1929—1932年德国失业人数和纳粹党人数变化(单位:万)‎ 年份 ‎1929‎ ‎1930‎ ‎1931‎ ‎1932 ‎ 失业人数 ‎130‎ ‎300‎ ‎435‎ ‎600 ‎ 纳粹党人数 ‎15‎ ‎30‎ ‎100‎ ‎140‎ 根据表格,可知纳粹党 (  )‎ A.具有社会主义革命倾向 B.植根于普通人民群众 C.因经济危机加剧而发展 D.极具欺骗性、煽动性 ‎【解析】选C。根据材料“1929—1932年”可知,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结合图表信息,失业人数与纳粹人数呈正相关,所以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数上升,推动了纳粹的发展,故选C;纳粹属于法西斯,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因经济危机失业人数与纳粹党人数的关系,排除B;材料不涉及纳粹党的欺骗与煽动性宣传,排除D。‎ ‎5.(2019·北京模拟)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我们将采取经过慎重考虑的、保守性的措施,以使我国的产业工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工资收入,防止恶性竞争和超长的劳动时间,同时鼓励所有企业防止生产过剩。”为此颁布的法律是(  )‎ A.《紧急银行法》‎ B.《全国工业复兴法》‎ C.《农业调整法》‎ D.《联邦紧急救济法》‎ ‎【解析】选B。根据材料“我们将采取经过慎重考虑的、保守性的措施,以使我国的产业工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工资收入,防止恶性竞争和超长的劳动时间,同时鼓励所有企业防止生产过剩”可知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故选B;《紧急银行法》为金融领域,排除A;《农业调整法》为农业领域方面的法律,排除C;《联邦紧急救济法》为社会保障措施方面的法律,排除D。‎ ‎6.‎1935年4月28日,罗斯福政府正式宣布: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罗斯福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少政府财政开支 B.治理福利制度的弊端 C.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 D.提高社会就业水平 ‎【解析】选D。材料信息显示,罗斯福政府对有工作能力者以工作救济取代了现金救济,这是以工代赈计划的内容,而以工代赈就是要提高社会就业水平,D 符合题意;以工代赈是为了扩大政府财政开支,而不是减少开支,A错误;福利制度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且其主要体现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B错误;以工代赈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热情,但这不是主要目的,而是客观结果,C错误。‎ ‎7.美国绝大多数学者对罗斯福新政的看法是:“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政府有魄力有决心贯彻‘新政’的策略,那么即使没有战时经济活动的帮助,国家也能重新繁荣起来。”据此推测,罗斯福新政(  )‎ A.实现了美国的重新繁荣 B.是在权力制衡的框架下进行 C.没有在实践中贯彻执行 D.破坏了美国政体结构的稳定 ‎【解析】选B。罗斯福新政使被经济危机破坏的美国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实现了美国的重新繁荣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据材料“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政府有魄力有决心贯彻‘新政’的策略,那么即使没有战时经济活动的帮助,国家也能重新繁荣起来”得出罗斯福新政是在权力制衡的框架下进行的,故B正确;罗斯福新政使被经济危机破坏的美国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故C错误;据材料“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政府有魄力有决心贯彻‘新政’的策略,那么即使没有战时经济活动的帮助,国家也能重新繁荣起来”得出罗斯福新政是在权力制衡的框架下进行的,故D错误。‎ ‎8.(2019·广州模拟)1933年美国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并颁布法令,禁止居民和私人银行拥有黄金,停止美钞兑换黄金偿还债务。美国采取以上做法旨在(  )‎ A.维护美元霸权 B.防止通货膨胀 C.提升外贸竞争力 D.缓和劳资矛盾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罗斯福金融改革中,废除金本位制度是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其目的在于通过刺激出口、提升经济竞争力来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故选C;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之后,与题干提及的时间不符,排除A;废除金本位制度目的在于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是防止通货膨胀,排除B;题干涉及的是罗斯福新政中“废除金本位制度”的内容,与劳资矛盾无关,排除D。‎ ‎9.关于罗斯福新政中劳工立法,有学者认为是为解决由人民群众购买力低下而造成的危机。也有学者认为失业保险和救济成为活生生的政治问题,迫使政府重视并用法律来解决。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思想产生了直接影响,如“通过强大的工会和最低工资法提高货币工资”来增加收入的思想。这些认识 (  )‎ A.只有经济视角的解释可信 B.仅仅着眼于摆脱当时的经济危机 C.未能涉及劳工立法的实质 D.有助于相对全面地理解立法原因 ‎【解析】选D。关于罗斯福新政中劳工立法原因,学者们从经济、政治、思想理论等角度分析,有助于相对全面地理解立法原因,故选D;关于罗斯福新政中劳工立法原因,学者们从经济、政治、思想理论等角度分析,都具有合理性,排除A;根据材料“也有学者认为失业保险和救济成为活生生的政治问题,迫使政府重视并用法律来解决。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思想产生了直接影响”可知这些认识涉及政治、思想领域,排除B;根据材料“也有学者认为失业保险和救济成为活生生的政治问题,迫使政府重视并用法律来解决”可知劳工立法的实质是国家干预,排除C。‎ ‎10.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了从事自动化作业管理的、操纵按钮的“灰领”工人,以及从事电脑程序编制等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从材料可以看出(  )‎ A.美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美国现代科技得到很大的发展 C.美国政府重视教育工作 D.美国阶级分化越来越严重 ‎【解析】选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及知识密集型生产部门使得工人的劳动科技含量提高,“灰领”工人、“白领”工人大量出现,故B正确,A、C、D说法都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 ‎11.(2019·武汉模拟)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 (  )‎ A.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B.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C.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解析】选B。从材料中的“交给相关公司承担”和“成本更低”等信息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故答案为B。材料没有反映西方国家行政能力的变化,排除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就建立起福利制度,排除C;“福利国家”制度缩小规模,是国家适当减少对经济干预的表现,排除D。‎ ‎12.下图为1974—1985年英国国家补贴煤矿、铁路和钢铁等国有企业的金额(单位:亿英镑)示意图,该图说明英国 (  )‎ A.实行企业国有化成效显著 B.国有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C.国有企业效率日益低下 D.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健全 ‎【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英国对国有企业的补贴越来越多,这说明英国的国有企业效率日益低下,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企业国有化的弊端而非成效,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有企业得到的补贴越来越多而非规模越来越大,排除B;材料不涉及社会保障制度,排除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农业调整署、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二 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1957-1977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咎于当时思想激进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因此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还首次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和系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突破。这也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到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就为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 ‎——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并简述新政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8年后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13分)‎ ‎【解析】第(1)题由材料“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农业调整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可知,罗斯福新政旨在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影响可从当时和后世两方面入手分析。从当时看,‎ 由材料罗斯福上台前和上台后的不同情形可知,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由经济危机带来的尖锐社会矛盾,并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对后世来说,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2)题由材料中提到的改革最初的目标“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1984年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可知,改革在目标上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由材料“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和系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可知,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从农村深入到城市;由材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可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在进行体制上的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主要与曾经的失败经历、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共产党的勇气与智慧等因素有关。首先,社会主义建设前20年经济发展的失败经历,告诉党和国家必须适时调整经济体制;其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经济水平因此不断提高,这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不断深化改革;第三,改革的实施主体是党和政府,故党勇于突破传统理论模式的勇气和智慧会引领着国家不断地深化改革,典型的事例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答案:(1)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4分)‎ 影响: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8分)‎ ‎(2)特点: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进行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改革重点从农村深入到城市。(6分)‎ 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前20年“左”倾错误严重,经济发展受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勇于突破传统理论模式;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思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7分)‎ ‎14.(2019·安阳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鼓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坚信个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自由市场贸易将会使整个社会受益。19世纪20年代,英国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降低原料和工业品的进口税率。1854年,英国取消《航海条例》,成了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张,这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摘编自韩青、高先民、张凯华《贸易战争》‎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材料主要叙述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重在强调经济思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即经济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者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了新的经济思想的产生。考生在提取论题时不能偏离这一主题,且论题要明确。论证时以时间为线索,再结合世界经济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具体叙述即可,切记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一:论题:经济理论的创新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 阐述:16、17世纪重商主义流行,推动了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随着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展开,‎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兴起,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使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8分)‎ 综上,经济理论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2分)‎ 示例二:论题: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创新。(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三:论题:经济政策的调整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