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次学段考试历史(文)试卷(解析版)
武威六中2018—2019学年度 第二学期第三次学段考试高一历史(文)试卷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客观上却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A. 把美洲纳入世界家庭 B. 为欧洲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 C. 有利于欧洲社会转型 D. 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答案】D 【解析】 “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说明材料主是认为新航路开辟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起有推动作用,故选D;A是用来说明对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论据,故排除A;B不属于材料主旨要表达的,故排除;C在题干中没有明确表达,故排除。 2.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 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 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答案】B 【解析】 近代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故A项错误;“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迫切的问题,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错误。 3.有人说“工业革命本质上是人类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 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 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C. 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 钢铁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为本题主要考查点。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出现了巨大突破并应用于工业生产,随着新技术、新发明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领域出现了电力、化学、汽车等新兴工业,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故选A。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在二战后,故B错误;交通运输业、钢铁工业属于传统工业部门,尽管得到改造和进一步发展,但并不是最大的变化,故CD两项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4.辛亥革命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清重臣依然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孙中山在视察武汉时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些晚清重臣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较高的评价,主要是因为他们 A. 排满兴汉,瓦解清廷 B. 推进民主,同情革命 C.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D. 兴办洋务,走向近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都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也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做出探索和贡献,因此受到后人的尊敬和较高的评价,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清重臣”可以看出这些人是清政府统治的拥护者,故A项错误;这些人主要是进行经济近代化的活动,没有推进民主,同情革命,故B项错误;这些人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巩固清政府的统治,直接目的是自强求富,抵抗外来侵略,对民生的改善极少,故D项错误。 5.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在8%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国际环境稳定 B.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C. 政府政策推动 D. 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8—193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C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前后,国际环境并不稳定,故A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是19世纪末兴起的,故B项排除;D项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排除。 【点睛】“1928—1937年”是解题的关键时间信息。 6.毛泽东曾经说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段话直接影响的新中国的经济活动是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 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 C. “大跃进”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建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为此我国制定了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一五”计划,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B正确;三大改造是所有制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农村开展,和改变工业落后局面无关,排除A、D;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C不符合题意,排除。 7.到1990年底,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已由1978年的将近400种逐渐减少为9种;同时,将850种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计划调拨变为市场调控。这表明我国 A. 经济体制已明显转型 B. 政府干预日趋过时 C. 计划经济时代已终结 D. 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90年底”“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已由1978年的将近400种逐渐减少为9种”“由国家统一计划调拨变为市场调控”可知,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实现了明显的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到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涉及到政府干预是否过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计划经济是否终结,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故D项排除。 【点睛】“1990年底”“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已由1978年的将近400种逐渐减少为9种”“由国家统一计划调拨变为市场调控”是关键信息。 8.1979年4月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赴京直谏中央:“中国这么大,各省有各省的特点,有些应根据省的特点来搞。……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行一步,放手干。”习仲勋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和支持。广东“先行一步”的表现是 A. 率先实行农业改革 B. 开辟经济特区 C. 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 D. 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答案】B 【解析】 率先实行农业改革的是安徽省凤阳县和四川省广汉县,故A项错误;1979年中国开设了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为经济特区,故B项正确;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是在开放经济特区之后的1985年,并非广东省的“先行一步”,故C项错误;开放沿海开放城市是在经济特区之后的1984年,故D项错误。 9.1906年,《赏奇画报》的征订广告上画着一位身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的先生;当时的伟人牌香烟盒上也印着一位扎领带、穿西服的先生。这反映出 A. 洋装流行促成中国服饰改良 B. 辛亥革命倡导移风易俗 C. 工业文明推动社会生活变化 D. 社会风尚倾向全盘西化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1906年,《赏奇画报》征订广告上画着一位身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的先生;当时的伟人牌香烟盒上也印着一位扎领带、穿西服的先生”可知洋装出现,但是不能体现全中国的服饰改良,故A项错误;1906年辛亥革命还没有发生,故B项错误;西装、领带、西服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故C项正确;不能从局部洋装的出现得出中国社会风尚全盘西化,不能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10.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于 A. 连接中外 B. 调动军队 C. 资源开发 D. 经济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可知,作者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能起到调运快捷的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铁路可以连接中外、资源开发、经济交流等作用,故ACD项排除。 11.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到2013年我国网民达到6.18亿,但同时过度依赖网络平台而长期足不出户的“宅男”“宅女”数量也急剧增加。这表明互联网 A. 不利于人们的情感交流 B.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 完全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D. 极大危害了人们的健康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故B项正确,C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情感交流,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互联网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故D项排除。 12.1929—1933年爆发了一次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危害。造成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 银行纷纷倒闭 B. 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C. 大批工人失业 D.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而消费不足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的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故B项正确;AC项是经济危机造成的危害,排除;D项是B项具体表现,排除。 13.“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3美分一磅,牛肉5美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1美元。”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A. 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B. 控制物价与实行“以工代赈” C. 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D. 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经济大危机期间,为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实施了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的举措,故本题应选A项;B.C.D三项均为罗斯福在社会福利方面的举措,与题目中的农业危机无关,故排除。 14.二战后,法国政府以“改革”为基调,通过实现关键部门的“国有化”和生产运作过程的“计划化”,使国民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增长性恢复。这些措施 A. 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体现 B. 导致了混合经济的形成 C. 适应了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D. 发挥了指令性计划的优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国有化和计划性可以看出,当时实行的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混合经济,故B项排除;材料中的措施没有体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故C 项排除;指令性计划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特征,战后,法国没有实行计划经济,故D项排除。 15.美国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苏联制造业产量和国民收入的增长——即使按照较为保守的估计,在工业化的历史上也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这一论断 A. 是对苏联农业改革的肯定 B. 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C. 肯定苏联模式有合理之处 D.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苏联制造业产量和国民收入的增长……在工业化的历史上也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中可以看出,作者肯定了苏联模式特别是工业发展成就,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赫鲁晓夫改革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D项排除。 【点睛】“苏联制造业产量和国民收入的增长……在工业化的历史上也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是关键信息。 16.斯大林去世后,后继的苏联领导人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革,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其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A. 把重点放在农业上 B. 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C. 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 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都是从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角度而言的,所以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而失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把重点放在农业上只适合赫鲁晓夫,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只适合勃列日涅夫,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二者均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17. 20世纪40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三大支柱对战后世界经济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 向各国提供贷款促进各国经济恢复 B. 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贸易自由化 C. 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构建了制度框架 D. 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经济援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支柱对战后世界经济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构建了制度框架,故C正确。向各国提供贷款促进各国经济恢复,属于世界银行,故A排除。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贸易自由化,属于关贸总协定,故B排除。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经济援助,属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故D排除。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作用 【名师点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其总部设在华盛顿,在初期是美国用以“左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国际金融机构”。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关贸总协定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临时适用。 18.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经济水平差距过大,很难结成经济集团。突破这一传统经济理论的是 A. 欧共体的建立 B.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C. 联合国的成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知识点,旨在考查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联合组成的经济组织,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由欧洲发达国家组成的,排除A;C项揭示的是世界政治组织,明显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金融体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北美自由贸易区 19.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巨大机遇、潜力与可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就业、健康、环境等事关人类切身的问题都变得更不确定与不安全。这说明经济全球化 A. 促进发展同时带来新问题 B. 导致发达国家新一轮扩张 C. 不利于各国经济深度合作 D. 违背了各国人民共同意愿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全球化提供了巨大机遇、潜力与可能,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在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带来新问题,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但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各国经济深度合作和违背了各国人民共同意愿,故CD选项错误。 点睛: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20.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道是天道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落实,是对天道的效法。根据这种思想,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应是 A. 积极进取 B. 无为而治 C. 严刑峻法 D. 放任自流 【答案】B 【解析】 天道是道家思想主张,该流派思想家主张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B正确;A思想与道家思想相反;C属于法家思想;D不符合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21.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到国子监行释奠礼(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命博士徐旷讲《孝经》,沙门慧乘讲《心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唐朝初年 A. 思想一统 B. 佛道主导 C. 三教并存 D. 儒学式微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中三个代表人物,博士徐旷、沙门慧与道士刘进喜体现的三种思想并存,故没有体现思想统一,排除A,C项正确。题干未突出佛教的地位,B项错误。 “式微”出自《诗经》,原来指国家或世族衰落,现在也泛指事物的衰落,显然与汉代后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不符,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早在隋唐时期的发展特征,要求学生结合隋唐时期社会思想三教并立三教合一的特征即可知道答案。. 22.“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提出这个观点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A. 普罗泰格拉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 普罗塔戈拉属于智者学派的代表,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A;根据所学可知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是关于善的知识,故B正确;西塞罗是自然法之父,排除C;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排除D。 23.某史评曾谈到:“它成书于战国晚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它所包括的《灵枢》和《素问》是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它为中医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中的“它”是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齐民要术》 D. 《本草纲目》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它成书于战国晚期,是中医学理论经典”“它为中医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可知该医书是《黄帝内经》,故A项正确。《伤塞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与材料“成书于战国晚期”不符,排除B。《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的专著,属于农学著作,与材料医学无关,排除C。《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撰写的,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与材料“成书于战国晚期”不符,排除D。 点睛:本题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医学相关内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它成书于战国晚期”、“它为中医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可知符合《黄帝内经》的相关史实。 24.梅兰芳在晚年写的《五十年来的国剧》一文中说:“现在的观众对于国剧(按:台湾人对京剧的叫法)只重视其艺术,对于剧本之意义,则不甚注意,这对于用戏剧推行社会教育,有点损伤。”他意在强调 A. 京剧艺术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B. 京剧艺术应该重视社会教化的功能 C. 京剧剧本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 D. 京剧艺术代表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 【答案】B 【解析】 这对于用戏剧推行“社会”教育有点损伤意在强调京剧艺术是应该重视社会教化功能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广泛认可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尽管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5.在相对论创立之初,反对之声不绝于耳,爱因斯坦也因此遭受过无数的责难与屈辱。这主要是因为相对论 A. 创立者声名不显 B. 超越多数人认知 C. 没有形成系统性 D. 与经典力学相悖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对论异常深奥,为多数人所不了解而使爱因斯坦遭受过无数的责难与屈辱,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爱因斯坦是杰出的科学家,声名远扬而非不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相对论是一门学说,已经形成系统,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与经典力学相悖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非与经典力学相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6.“他颠覆了世界,虽然并不完全”,这是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墓志铭。“他颠覆了世界”是指达尔文的学说 A. 推动了宗教改革兴起 B. 推动了理性思想的启蒙 C. 否定了专制君主的权威 D. 否定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人类历史上重大的科学突破,推翻了教会一直宣扬的“上帝创造万物说”,用“进化论”代替了“神创论”,故D项正确;A项是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排除;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而达尔文是19世纪中期提出的,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对君主制的影响,故C项排除。 27.传统的经世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变化,“经世思想不仅包涵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的振兴实学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关注夷情的新视角。”据此,以下思想可以归入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想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C.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案】D 【解析】 A选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想,没有包含“关注夷情”的内容;B选项错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体现出的是进化论的思想,虽有改革思想,但没有涉及到“关注夷情”。C选项错误,“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只体现出对教育的重视;D选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包含了对外国的态度,也涉及到改革,故本题选择D选项。 点睛:解答本题可以从材料中对新的经世致用思想的解释出发,我们可以从“批判现实、倡言改革”和“关注夷情”这两个角度入手,结合材料中的选项,一一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28. “等到自强、变法、拳祸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作者认为孙中山的方案 A. 有利于挽救清朝统治的危机 B. 能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是解决民族危机的新方案 【答案】D 【解析】 “自强”指的是洋务运动;“变法”指的是戊戌变法;“拳祸”指的是义和团运动。这三个运动都失败了,人们才关注辛亥革命,所以对于国人来说,辛亥革命是一种解决危机的新方案,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辛亥革命的主张是推翻清王朝;B选项从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没有体现出民主革命的内涵。 29.“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为此,毛泽东提出了 A.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 统一战线理论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答案】D 【解析】 材料说明毛泽东放弃以城市为中心转而确立以农村为革命中心和稳固根据地的斗争策略,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所以答案选D;A是国家学说问题;C是民主革命两步走问题;B属于联合统一战线问题;三项内涵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30.“热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历届党代会的热词,都是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热词应是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本质” C. “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 “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社会主义本质是十四大召开前解决的,是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内容之一,随后中共十四大规定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二者成为当时的热词,B正确。A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的说法;C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的说法;D是2000年提出的。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南方谈话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31题22分,32题18分,共40分) 31.孔子的形象在后世历经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代人们,从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摘编自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这一时期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董仲舒和朱熹是如何“建造”儒家思想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为重塑孔子形象而写的书籍,并结合时代背景,评价康有为改造孔子形象的行为。 【答案】(1)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君权神授。朱熹: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理气观;循序渐进、格物致知的修养论(社会责任感等);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 (2)书籍:《孔子改制考》。评价:他将孔子塑造成改革派,以减少宣传维新变法阻力,这符合救亡图存的爱国要求和资产阶级利益,充满爱国主义精神,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但也表明维新派改良理论的匮乏和力量的弱小。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从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的内容中分析出答案。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为重塑孔子形象而写的。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减少阻力、顺应历史趋势、维新派的局限性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广为宣传。《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为汉语出版。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但也有人认为他们并末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况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并分析推动其思想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况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答案】(1)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三权分立;倡导平等、自由,提倡天赋人权;倡导主权在民。 因素:中华民族危机严重,需要政治变革。 (2)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为汉语出版”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主张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三权分立、主权在民,提倡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可以从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状况、两人的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以及材料二中“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等信息归纳认识。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所学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背景从社会原因、思想及民主发展等角度回答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