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 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 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D.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2、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谈论的多是农战、攻伐、且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这反映了秦治国理念的(  )‎ A.开放性    B.务实性 C.进取性 D.民本性 ‎3.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 B.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 C.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 D.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 ‎4、中国秦朝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这主要是由于两者 A. 对犯罪的界定不同 B. 都依法治国形成法治社会 C. 立法的出发点不同 D. 打击犯罪的效果不同 ‎5、汉高祖吸取秦始皇时形成“内重外轻”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汉武帝时又形成“内重外轻”局面,至汉平帝时基本达到了“内外相制”的境地;但到东汉末年又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导致东汉灭亡。这些变化说明 A.中央行政体制尚未完善 B.中央与地方要适度分权 C.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D.地方分权在不断削弱 ‎6、唐代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唐代后期进士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入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在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也大都是江南人士。这些现象反映了 A.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B.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江南政治实力比重增强 D.科举制促进社会结构变动 ‎7、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需要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报皇帝审批。此做法的最大意义是 A. 削弱了审判机关的独立性 B. 提高了监察机关的监察效能 C. 皇帝操控了司法和监察机关 D. 减少了司法和监察的不公 ‎8、 “显而易见的是……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选官制度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材料中省略处应为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9、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 ‎ 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 A. 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 加剧了土地兼并 ‎ C. 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 刺激了人口南迁 ‎10、明朝以来“人有恒产,多奢少俭”,清朝以后“家无担石者十居其五,而饮食服饰竞以侈靡相尚”。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 ‎ A. 社会生活商业资本日益活跃 B. 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奢侈风尚盛行 ‎ C. 奢侈消费盛行浪费社会财富 D. 社会习俗逾越礼制现象日趋普遍 ‎11.关于洋务运动的史学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史观影响史学结论 B.史学研究要服务现实 ‎ C.史实可以自由解释 D.历史认识无客观标准 ‎12、1902 年,梁启超说道,“社会主义的最要之义,不过曰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原(源)泉”,并认为中国古代井田制与其有同一立脚点。这表明梁启超 A.对马克思主义已有较深入认识 B.最早提出了“民生主义”的主张 C.从民生的角度介绍马克思主义 D.极力主张进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 ‎13、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中,虽然学生、市民和工人无一兵一卒,但联合起来,竟可以逼迫北洋政府让步,取得社会运动的胜利。由此可见,五四运动 A.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的本质 B.促进了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 C.明确了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D.彰显了人民群众联合的力量 ‎14、1939年2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其后又颁布《游击队整顿 ‎ 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等文件,分发给各战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此举意在 ‎ A.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B.为持久抗战调整作战方法 ‎ C.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D.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15.1937年4月,中国共产党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拜祭黄帝,在祭文中写道:“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官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祭文中更多用“始祖”“吾华”等,以突出中华民族的概念。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注意改善和国民党关系 B.认识到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C.号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D.意在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16.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 主要中心城市。这一决定 A.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B.强化了经济特区窗口地位 C.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彻底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17、1958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这一规定 A.服从于计划经济体制 B.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固化了社会阶级结构 D.有利于产业结构的稳定合理 ‎18、在希波战争中,雅典军队列成方阵,这种军阵由十二列步兵密集组成,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就自动补位,直到全部阵亡。结果此战雅典以一万步兵战胜了十万波斯军队。从中可以体会到的雅典政治特色是 A.法律至上            B.直接民主             ‎ C.轮番而治            D. 公民意识 ‎19、《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之浅析》中写道:“宪法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和利用政府的权能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宪法不仅要完成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下列符合纵向权力的划分的制度是 A. 总统制 B. 民主共和制 C. 联邦制 D. 君主立宪制 ‎20.‎ 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21、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其主要内容有,一、重新分配议席,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二、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后来又通过改革后的议会废除了《谷物法》和《航海条例》。上述举措 A. 维护了工人阶级的利益 B. 彻底破除了非关税壁垒 C. 有利于自由贸易政策的出台和贯彻 D. 促进了垄断资本向全球范围的扩张 ‎22、有人评价赫鲁晓夫 “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 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农业上大规模种玉米 B.一味发展重工业 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D.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23、有人这样评价罗斯福的“以工代赈”:联邦政府的大笔资金,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此材料旨在说明“以工代赈”‎ A. 用于解决就业问题 B. 可以保护民众自尊 C. 利于解决产销矛盾 D. 受资本家大力支持 ‎24、美国记者据他在苏联的见闻写成了《俄国人》。文中提到“俄国人每年花在排队买东西上的时间达300亿个工时,这不包括在理发店、邮局等候的几十亿个工时。这300亿工时可以使1500万人按每周40个工时计算劳动一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物配给造成食物缺少 C.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D. 斯大林体制的推行 二、材料题(52分)‎ ‎25、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 材料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开放的时期。在对外交往中,唐朝政府表现得极为大度。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正是这种远见卓识,开创唐朝“四海咸服,万国来朝”的昌盛局面。据唐朝政书记载,从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与大唐建立过外交关系的“四蕃之国”有近四百个,因“自相诛绝及有罪见灭者”三百余国,至开元年间尚存七十国。诗人王维对唐朝这一繁荣景象曾有诗言:“‎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摘编自谢志东《拨云见日:你所不知道的唐朝与唐人》‎ 材料二 晚清直至民国,中国的外交活动明显地呈现出五大特征,即:在对外态度上,既蔑视西方列强又深深恐惧之;在对外交涉的过程中,大多未能摆脱始争终让的结局;在对外交涉时,很难摆脱内外双重困境——外部强敌入侵与内部不同政治派别相互倾轧;在外交活动情感上,在饱含屈辱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外交进程的演进上,既被动因应,又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西方先进的外交策略等而渐次成熟。中国近代外交的上述五个主要特征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材料三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乃至到20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外交有了一个最重要的标志,那就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简单来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就是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前,我国外交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整体推进的战略布局。具体来说,在此外交布局之下,我们主要是从周边和全球两个层面来推进外交实践。‎ ‎——摘编自高祖贵《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呈现“四海咸服,万国来朝”昌盛局面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中国近代外交的上述五个主要特征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周边和全球”两个层面的外交实践。(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宋朝最初未能收复边陲各省,后来又丢失了整个北中国,但宋代文明在别的方面达到顶峰也是事实。宋政府在广州、泉州、福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并管理对外贸易。两宋亦利用民间力量来广招外商,友好往来。每艘海舶船主,也是政府委任的“市舶纲首”,负有在域外“招诱舶商’’的任务,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货物,及五万贯者,补官有差”。政府甚至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同时制定了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法律,如《户婚律》中对外商来中国经商死后的财产处理作了专门规定。‎ ‎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18世纪中前期,英国重商主义走向全盛。政府规范贸易行为,批准了许多私人特许贸易公司扩大对外贸易,商人则利用王权进行对外贸易垄断。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英国重商主义政策最明显的体现是实行对外扩张,政府进行商业战争和颁布一系列航海法令,日益强大的英国海军为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保驾护航。在英国的对外贸易中,很多贸易条约是在非平等、非自愿互利的条件下签订的,特别是殖民地逐渐成为英国制造业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 ‎ ——据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2分)‎ 特点:‎ 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外贸易与中国的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8分)‎ 不同:‎ 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6世纪中期到1939年 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个时代巨人。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展开激烈的竞走,由于助力和阻力很不一样,西方由后而前,中国有前而后。西方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迅速地崛起,中国在封建主义的泥潭中急剧地衰落。‎ ‎1840年到1949年 中西方两种社会、两种制度在历史的竞走中严重相撞。1840年一场血与火的鸦片战争,中西方从此走上了彼此尖锐对立的道路,西方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继续发展,中国则沦为半殖民地。西方给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中国面对西方的冲击奋起探索,找寻中国的出路。‎ ‎1949年到2049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西方再次来到一个新的历史起跑线上,开始了又一轮新的竞赛,西方国家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的新局面;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一条新的道路探索前进,为在21世纪接近和赶上西方而奋斗。‎ ‎ ——摘编自郝侠君毛磊 石光荣主编《中西500年比较》‎ ‎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阶段的中西方历史发展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B C C B B D D C B A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B D C A D C B C D C D ‎25.(20分)‎ ‎(1)原因:唐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唐朝政治清明,政局稳定;唐朝文化繁荣,影响力强;唐朝对外政策的开放等。(8分)‎ ‎(2)剖析:反动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官僚机构的臃肿庞杂;政治派别的相互倾轧。传统农业大国的处境;小农经济的桎梏;综合国力的衰弱;物质基础薄弱。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夷夏观念的制约。(8分)‎ ‎(3)周边: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活动;积极参与金砖国家活动;亚投行的运行。全球: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或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4分)‎ ‎26、(20分)‎ ‎(1)特点:政府高度重视,设立专门机构管理;以政治手段鼓励中外民间力量参与;以海路贸易为主;平等贸易,友好往来。(6分)‎ 原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崛起,传统的陆路贸易受阻;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宋代造船、航海技术先进;儒家“贵和”思想的影响。(6分)‎ ‎(2)不同:有明确的经济理论指导;以殖民扩张、武力征服推动贸易发展;对外贸易成为寻求霸权的手段。(4分)‎ 影响: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给殖民地带来灾难;加剧了西方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4分)‎ ‎27、(12分)示例:‎ 论题:明清时期西方的崛起与中国的衰落(2分)‎ 阐述:16世纪中叶的中西方基本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到鸦片战争前的约200里,中西方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展开激烈的竞走。在思想上,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打破了教会的思想控制,解放了人的思想,中国程朱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且日益僵化,文化专制加强;政治上,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在英美等国开始确立,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经济上,西方通过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中国固守农耕经济,厉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生产趋于停滞;科技上,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仍为传统科技,未产生近代科技。这一切推动了西方的迅速崛起,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迈向近代工业社会,引领时代潮流,中国仍徘徊在封建主义的泥潭中且急剧地衰落,未能实现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日益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8分)‎ ‎ 总之,在16世纪中叶到1839年(明清时期),西方迅速崛起,实现了社会转型,而中国日益衰落,未能实现社会转型,中西兴衰易位就此开始。(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