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文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 ) A.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B.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C.争夺当时学术霸主的地位 D.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新途径 2.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 A.“除井田,民得买卖” 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3.《孝经》中记载:曾参问孝,孔子回答,“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汉董仲舒提出了“父为子纲”的教条。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原始儒家思想漠视伦理 B.儒家伦理观念得到强化 C.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 D.汉代家庭关系日趋紧张 4.西汉初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这反映出:( )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形成 C.儒道思想逐渐融合 D.一直奉行刑法的慎刑主义 5.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 A.强调社会责任感 B.提倡知行合一 C.构建新儒学体系 D.重建伦理秩序 6.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 A.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7.传统的中医学不仅把人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中去剖析,而且始终把人当作有机整体来辩证论治。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 ) A.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B.讲究“天人合一” C.注重整体性的研究 D.注重经验的总结 8.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 A.知行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天人合一 9.关羽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宋代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成了道教的财神。明代时《三国演义》不断传播,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得到人们追捧。关羽故事的流传( ) A.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历史的真实 B.传播了道教的观念,反映思想的进步 C.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历史的内涵 D.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 10.魏源《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载:“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非)惟不世及(世袭),且不四载即受代。”“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材料反映出魏源( ) A.肯定英国政治制度的优点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开始探索政治改革的途径 D.传统夏夷观念发生变化 11.五四运动后不久,胡适在学术上拉起“整理国故”的旗号,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1923年梁启超写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继胡梁后还有别人提出国学书目,由此形成了一股开列国学书目的旋风。这反映了( ) A.知识阶层对西方文化的否定 B.知识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C.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D.知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继续批判 1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这主要是指( ) A.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 B.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 C.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 D.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13.1924年,孙中山陆续提出一系列主张:“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 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 A.主张推翻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 B.认识到中华民族属于弱小民族 C.以平等原则处理国内民族关系 D.反对列强侵略和国内民族压迫 14.毛泽东在某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该时期毛泽东( ) A.探索中国新型革命道路 B.系统阐述了中国革命问题 C.建立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D.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5.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国家统一高考制度的恢复( ) A.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体现了国家对人才的尊重 C.推动了教育大革命的实施 D.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16.普罗塔戈拉曾说:“至于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因为阻碍我认识这一点的事情很多,例如问题晦涩,人寿短促。”这一论述意在( ) A.宣扬因信称义 B.否定神的存在 C.提倡理性思考 D.否定主观认识 17.在15世纪,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人文精神的复兴 B.欧洲宗教意识日趋淡漠 C.启蒙思想的兴起 D.法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 18.“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这表明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思想家思考的问题相比,突出强调了( ) A.批判神权统治 B.宣扬人性解放 C.倡导思想自由 D.构建民权政府 19.霍克海默在讨论启蒙的后果时写道:“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自始至终的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这个彻底启蒙了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以下对霍克海默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理性要成为判断是非唯一标准 B.教会不满被抨击进行疯狂报复 C.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性危机 D.启蒙思想导致了社会秩序混乱 20.艺术家们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 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里的“艺术家们”( ) A.注重人物真实刻画 B.追求微妙色彩变化 C.表现手法比较抽象 D.追求神韵意趣结合 21.西周时所有国家大事,君王都要以宗主的资格,按照礼制,到宗庙向祖先请示报告。君王要发布命令,包括作战命令,必须在宗庙发布。君王要授给臣下官职,必须在宗庙举行册命礼。由此得出西周时( ) A.王权应从属于神权 B.国家中央集权制约西周的王权 C.分封制下等级森严 D.统治者借助祖先崇拜进行统治 22.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 ) 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 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C.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D.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23.秦汉时期设立朝议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 A.政务都由朝臣商议最终决策 B.削弱皇帝权威 C.利于皇帝决策时的集思广益 D.解决君相矛盾 24.阅读下表,据此可知当时( ) 时期 事件 西汉宣帝时 太学博士参加讲论“五经”异同的石渠阁会议。 东汉光武帝时 “车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 东汉和帝时 太学名儒鲁丕提出:“臣闻说经者,传先师之言,非从己出,不得相让;相让则道不明,若规矩权衡之不可枉也。” A.儒学在太学中的地位动摇 B.太学积极倡导学术研究和争论 C.太学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 D.太学中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25.西汉初年,实行封国与郡县交错并存的政区体制,但分封诸侯时规定王国中“ 总網纪、统众官”的相由中央任命。由此可知,当时( ) A.威胁中央集权因素消除 B.中央试图防范封国势力膨胀 C.县官的级别比诸侯略高 D.统治者试图恢复西周分封制 26.两汉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央就设置了御史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三大监察系统。这三大系统互不统率,权力交叉,各自为政。这反映出汉代( ) A.君主专制统治发生明显异化 B.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 C.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 D.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严重性 27.唐初进士只考时务策一门,策问中加入儒家经典和历史方面的内容,在定成绩时还要看策文的辞藻。这一做法( ) A.严重束缚当时读书人思想 B.立足于提升官员文化素养 C.有利于提高官员综合素质 D.彰显选官的公平公正原则 28.北宋时期的官制有一些重要特点,如重复设官(三司使、通判等)、官职分离(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与官名不符)。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分割宰相财政权力 B.减少决策失误 C.解决地方分权问题 D.达到分化事权 29.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行省打破山川形便,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环境之险。但清代学者储大文认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对上述两种观点,下列认识最为合理的是( ) A.两种观点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评价标准不同则得出结论不同 C.两种观点都具有主观性,无参考价值 D.均为第二手史料须考古学支持 30.始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以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但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而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内阁权力来自于皇帝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编纂者对内阁存偏见 31.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 ) A.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B.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 C.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 D.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 32.图7是中国古代相关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主要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对法制建设的影响 B.传统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C.传统法律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D.社会动荡影响法制建设 二.材料解析题 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改变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这一分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 ——摘编自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知识分子对儒学“新开拓” 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知识分子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11分) (3)综上所述,你认为现代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实现自身价值?(2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研究应当具有人文向度,“不论科学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本质上都是同人道有关的。每一项科学成果都是博爱的成果,都是人类德性的证据”。在科技与人文的有机互动中,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实践活动不断向前推进,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一方面,科技创新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条件和现实支撑,使人文精神的现实展开与不断升华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人文精神对科技创新同样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摘自《求是》杂志《科技创新的人文要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5.(15分)阅读材料,完戒下列要求。 材料 秦国在面对强邻魏国的威胁与进攻的情势下,秦献公时代被迫进行改革,但改革力度尚小,到了秦孝公时代,由商鞅主持的变法真正地开启秦国改革的序幕。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商鞅领导的全国改革经历了两波,分别发生在前356年和前350年。第一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编组全民监督网,即“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二是强行小家庭制,力促增产。三是奖励军功。四是重订爵禄秩序等级,以显尊严。第二次改革的内容主要如下:一是禁大家制,行分户令。二是统一度量衡,颁标准器。三是重整耕地,征收口赋。四是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五是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摘编自李警林《秦国崛起背景下的商鞅国家间政治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能够取得较大成效的因素。(8分) 高二历史 期末参考答案 1-5 BCBBA 6-10 BCCDD 11-15 BDDAB 16-20 CADCB 21-25 DBCBB 26-30 CCDBC 31-32 DC 33. 【参考答案】 (1)表现: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实事求是的考证学术风气兴起;提出“工商皆本”思想。(6 分) 原因:儒学经世思想传统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僵化;近代科学的传入。(6分) (2)特点:以救亡图存为宗旨:学习西方;付诸于实践;派别众多。(6分) 意义: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丰富了中学的内涵:有利于思想解放,推动了救亡图存近代化运动的开展;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5 分) (3)顺应时代要求,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与时俱进,注重文化传承。(2分) 34.【参考答案】 示例一 论题:人文精神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2分) 阐述:①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对人的价值进行阐述,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观念,关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人文精神由此产生和发展,并推动了古希腊自然科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学科分类的思想,其物理学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世纪的学术思想。(4分) 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近代自然科学勃然兴起,出现了哥白尼、伽利略等杰出的科学家。(4分) 由此可知,人文精神是科学技术进步不可或缺的条件。(2分) 示例二 论题:自然科学发展促进人文精神的不断升华、发展(2分) 阐述:①17 世纪末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近代经典力学建立。自然界运行规律的发现,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自信,为人们打破宗教和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鼓励人们以理性和科学的精神认识自然和社会,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4分) ②19世纪中期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阐明进化论原理。以“生存竞争、适者生存、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科学进化论创立,对基督教上帝创造世界的说教产生巨大冲击,使人类在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本质上发生革命性的飞跃。(4分) 由此可知,科技的进步为人文精神提供强大的物质条件,推动了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2分) 35.【参考答案】 (1)特点:逐步开展;涉及面广;改革力度大;成果明显。(7分) (2)因素: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吸收和借鉴了前人变法经验;围绕秦国实际状况进行;有步骤、有组织地推行变法。(8分,言之成理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