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会宁四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宋朝在房产交易方面建立了许多完备的制度,其中的“求田问舍”制度规定:当有房产需要要出售时,业主必须先征询族人、邻人们的意见,上述人群享有优先购买权,这一制度在此后历代沿用。这反映了当时 A. 政府严格限制房产交易 B. 坊市制度推动市场繁荣 C. 经济交易渗透儒家伦理 D. 不抑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在房产交易时,业主需要先征询族人、邻人的意见,并享有优先购买权,可见宋朝时期的经济交易受到儒家伦理的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并没有限制房产交易而是进行规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坊市制度和土地兼并,故B、D项错误。‎ ‎2.“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中相似的是 A. 思想一统,法律至上 B.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C.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D. 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可知此应为智者运动,该运动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即“以人为本”;“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贤明政治”即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所倡导的“仁”的思想,故排除属于法家思想的A项、道家思想的B项;儒家思想本质上仍为专制统治服务,故排除D项。本题应选C项。‎ ‎3.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A.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B. 孟子“性善论”‎ C. 老子“无为”思想 D. 墨子“兼爱”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也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与上天是相互感应的。在这种学说的影响下,如果自然灾害降临,历代统治者都会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统治的不满,因此才会出现“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的现象,A项符合题意。B、C、D三人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4.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这一现象表明 A. 孔子不只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B. 儒道法三家思想已完全合流 C. 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对立 D. 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现象是战国时期,孔子失去其本然形象。孔子被不同学派丑化、尊崇或美化,说明孔子的思想与各派思想的某些主张相矛盾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这正表明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故D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非其他学派的创始人,故A项错误;儒法道三家思想在战国时期还没有完全合流,法家和道家尊崇孔子只能说明孔子的某些主张与法家和道家的主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故B项错误;墨家批判孔子只能说明孔子的某些主张与墨家思想相对立,不等同于儒墨两家思想相对立,故C项错误。‎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孔子被不同派别丑化、尊崇等现象的理解,说明孔子学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治理社会方案的主张是 A 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 B. 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 C. 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 D. 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A、B选项分别是先秦时期法家学派“法治”、“集权”的主张,不符合题意;C选项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仁政”与“德治”的主张,符合题意;D选项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无为而治”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诂为事。”由此可知宋代儒学 A. 忽视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 B. 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复兴 C. 批判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 D. 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话为事’”等信息可知,宋代儒学批判汉唐经学使儒家学说纷乱,而且材料批评汉代的经学浅显,只是对人们的教导、训诫,不能让人们建立人文信仰,因此C正确;据材料“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可知,没有涉及与先秦孺家经典的关系,A错误;材料只是批判汉唐经学,没有涉及儒学复兴;且据材料“北宋”并结合所学可知,理学处于形成时期,B错误;据材料宋代儒学批判汉唐经学使儒家学说纷乱,而且材料批评汉代的经学浅显,没有涉及其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D错误。‎ ‎7.战国后期,“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成为各家学说努力的共同方向,学术思想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的态势。这一趋势 A. 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 B. 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 C. 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 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之学在互相诘难、批驳中彼此吸收、融合,在很多问题上逐步形成了共识,学术思想的发展呈现出趋同的态势,这与当时诸侯列国通过兼并战争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是一致的。故答案为B项。A项,秦始皇“焚书坑儒”,标志着“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排除;C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朝,且材料并未涉及儒学的地位,排除;D项,学术思想的交融和趋同并不会阻碍其发展,反而更有利于其繁荣,排除。‎ ‎8.宋明时期家具的设计开始从隋唐的张扬壮美,逐步走向内敛简约,严谨优美,追求秩序和法度,追求家具的使用功能和美感。这折射出宋明时期 A.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 受经世致用观念影响 C.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 理学思想趋向社会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依据材料“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工整而规范”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理学的特征,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儒学的社会化趋向也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家具风格的变化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必然联系;B选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出自由开放的特征,与追求简约内敛和秩序稳定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朱熹曾自述之所以得中进士,是因为在答卷中糅进了佛理,而他初次赴京赶考,随身携带的也只有某高僧的语录。这反映了 A. 佛学与儒学有相通之处 B. 理学思想根源于佛学 C. 科举考试以阐释佛理为主 D. 儒学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朱熹曾自述之所以得中进士,是因为在答卷中糅进了佛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为理学集大成者,其在儒学立场上吸取佛道思想建立了理学体系,而理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结果,说明佛儒之学有理论的相通之处。故选A。理学继承了儒家“仁” “礼”思想,故B项表述错误。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故C排除。结合所学知识,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0.汉代画像石中有许多描绘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画面,其中,历史故事主要宜传如刑渠哺父的孝道、荆轲刺秦王的忠义等,历史人物主要有三皇五帝、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等。这反映出 A. 儒学教育的民间化以及制度化 B. 儒家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学说 C. 儒家思想对汉代文化影响增强 D. 儒家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代画像石中有许多描绘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画面,而画面的历史故事的主题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忠”“义”精神,故本题选C项;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来看,不涉及儒学教育的民间化和制度化问题,故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有关儒家文化的影响问题,不涉及开始融合道家和阴阳家学说的问题,故排除B项;D项的“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等信息,从材料看不出来,故排除D选项。‎ ‎11.唐代中后期,社会上出现一股“异儒思潮”。一些儒家学者采取空言说经、以经解驳传等方法,致力于阐发经文中的微言大义,甚至对经传的作者也提出怀疑。这一现象说明 A. 儒学饱受佛道思想批判 B. 科举制影响到士人观念 C. 儒家理论体系亟待重建 D. 市民阶层构建话语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儒家学者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并空言说经,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内部出现危机,说明儒家理论体系有待重建,故C 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儒家学者和儒家思想的关系,没有涉及佛道、科举制和市民阶层,故A、B、D项错误。‎ ‎12.《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社会方案的经济根源是 A. 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B. 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 黄宗羲等缺乏理论研究 D.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清之际,东南地区出现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封建专制力量强大,只形成了十分微弱的萌芽。物质决定意识,所以这些思想家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故A项符合题意。BCD不属于经济领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3.彼特拉克说:“人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王,像上帝统治着整个宇宙样统治着可见的物质世界,上帝创造人的目的是要他来统治万物,因而人的地位高于在他之前被创造出来的事物之上。”彼特拉克这一言论旨在 A. 否定基督教神学思想 B.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C. 推翻现行的社会秩序 D. 反对禁欲主义人生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人的地位高于在他之前被创造出来的事物之上”可知,彼特拉克将人提高到接近于神的地位,这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故选B。彼特拉克的这一言论显然还披着宗教的外衣,并非全盘否定宗教神学思想,且A项表述也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推翻现行的社会秩序并不是其诉求,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禁欲主义的相关内容,排除D。‎ ‎14.14世纪的人文主义原本具有反对神学的倾向。17世纪后期,英国的洛克将人文主义发展为强调天赋人权、自然权利、经济自由,把重点放在了研究人的权利上,从而形成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在英国的兴起反映了,英国(   )‎ A. 天主教势力的衰落 B. 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C. 极力抢夺世界市场 D. 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7世纪后期,英国的洛克将人文主义发展为强调天赋人权、自然权利、经济自由,把重点放在了研究人的权利上,从而形成自由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洛克是英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启蒙运动主要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英国国内掀起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自由主义反映了其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强调天赋人权、自然权利、经济自由,把重点放在了研究人的权利上”可知,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王权,与天主教势力是否衰落无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是在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17世纪英国国内开始启蒙运动,反对本国封建专制,没有体现英国抢夺世界市场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 ‎15.17世纪一场深刻的科学革命的最后阶段带来了一种新的、完全具有说服力的事物的“连贯性”。伏尔泰就曾说:“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里,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伏尔泰的论述旨在强调 A. 近代科技促成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B. 牛顿定理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 C. 牛顿精神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D 经典力学奠定了狭义相对论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的科学革命指的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伏尔泰认为人也应当服从这些定律, 结合伏尔泰的主张可知,其借助牛顿力学来宣扬启蒙思想,可见牛顿力学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选项C正确;伏尔泰不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人物,排除A;选项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更多的弥补经典力学不足,排除。‎ ‎16.‎ 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时,经常走街串巷听路人发音说话,谨慎地从高地德语、低地德语和中部地区德语中选用词汇,经他筛选、修饰和加工的德语很快流行全国,成为共同的书面语言,并至今通行于德国。这说明马丁?路德翻译《圣经》‎ A. 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B. 推动了德意志通用语言的形成 C. 与原版《圣经》有较大出入 D. 践行“因行称义”的改革主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各类德意志民族语言,最终广泛流行于德国的史实可知,宗教改革有利于推动德意志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B项;宗教改革主张“信仰即可得救”,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D项史实性错误,排除D项 ‎17.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 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 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 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 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教会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欧洲传统大学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组织结构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学化等方向发展,欧洲传统大学逐步演变为近代高等教育机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运动,B项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的“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可知材料信息主要强调大学的世俗化,不是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故D项错误。故选C。‎ ‎18.‎ 中国古代数学长期使用比较复杂的筹算。宋元后实用性的珠算在社会上逐渐兴起。明清时期作为应用算术书,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多次被翻印改编,时人谓“海内握算持筹之士,莫不家藏。若业举者之于四子书,五经义,翕然奉以为宗”。宋明时期珠算发展是因为 A. 商业发展对实用算学的追求 B. 科举制提高对算学的重视 C. 雕版技术进步推动文化普及 D. 重道轻器文化传统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以后珠算逐渐兴起,明清时期应用较为广泛,根据史实可知,宋朝商业发展较快,明清时期进一步繁荣,要求有更便捷的计算工具来满足商业发展对计算的需要,故A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科举考试对算学不重视,以四书五经为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雕版印刷和对道的重视,故C、D项错误。‎ ‎19.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很多民间社团。“文有文社,诗有诗社”,不但读书人要立社,士女们也要结起诗酒文社。社团成员赋诗作文后,一般会把作品集收集并选编刻印。如复社的《国表集》,几社的《几社会议集》。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地 A. 儒学社会化的趋势明显 B. 女性的地位迅速提升 C. 学术文化水平显著提尚 D. 崇尚文雅的社会氛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很多社团,既有读书人建立的也有女士们建立的,体现了当时崇尚文雅的社会风气,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诗社、文社以及诗酒社等民间社团的出现,不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要才产生的,体现的是社会风气,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明清时期妇女仍处于附属地位,没有得到迅速提升,故B项错误;民间社团的出现反应的是社会风气而不是学术水平,故C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要抓住明朝中后期这一关键点,明朝中后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尤其是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江南出现了崇尚文雅的社会风气。本题需要考生结合所学作出正确判断。‎ ‎20.‎ 宋人偏爱画竹,如北宋文人画家文同,他在画作《咏竹》中赞扬竹子具有“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品格。苏轼也以竹的品格来比喻文人的节操:“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这折射出宋代文人画 A. 注重展现作者的独特个性 B. 重视形似与神韵的高度统一 C. 体现现实主义的绘画理论 D. 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人画中体现了作者的品格和节操,表达了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选项D正确;文人画重在寓意,表达志向,借物抒情,选项A不能全面的概括文人画的寓意,排除;文人画重在写意,有得意忘形的特征,选项B排除;文人画重在写意,不是写实,排除C。‎ ‎21.“元代杂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以前的文学较广泛而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地被写入作品,乃至成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扩充和提高了宋代话本在这方面开拓的新领域。这说明元杂剧 A. 代表贵族化的文学取向 B. 取材和用词较通俗 C. 更符合下层民众的心理 D. 超越了宋词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地被写入作品,乃至成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说明元杂剧更符合普通民众的心理需要,故C项正确;元杂剧属于世俗文学,并不是贵族文学,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元杂剧用词特点,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元杂剧和宋词地位的比较,故D错误。‎ ‎22.“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这说明戏曲 A. 最初在民间街坊兴起 B. 剧本多源于历史典故 C. 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D. 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父诫其子,兄勉其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戏曲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戏曲的起源;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戏曲剧本的来源;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戏曲对史学研究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3.‎1919年5月29日,英国皇家学会科考队在几内亚湾普林西比岛拍摄的日蚀照片和随后的计算证实了如下观点: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本次科考活动支持了 A. 经典力学 B. 相对论 C. 进化论 D. 量子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空间结构取决于物质的质量及其分布情况,空间弯曲的程度体现为引力场强度,B选项符合题意。经典力学的体现是三大定律,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进化论强调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C选项排除。量子论属于微观物理学,D选项排除。‎ ‎24.英国艺术家1795年画作《牛顿》,表现了一颗伟大的头脑正在规划世界。牛顿力学所反映的宇宙规律是 A. 自由落体定律 B. 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 C. 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 D. 热辐射过程中的能量分布规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牛顿经典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C项正确;A项是伽利略发现的;B项是相对论反映的规律;D项是量子力学反映的内容,故排除ABD三项。‎ ‎25.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 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 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 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自然科学的共同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哥白尼的日心说反对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反对了教会宣扬的上帝造人说,这些都是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天文学领域成就,与人无关;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时,近代科学体系早就形成了;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哥白尼日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哥白尼日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比较 二、简答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的共同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答案】(1)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影响: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态度:尊崇儒家伦理 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可见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第二小问,由材料,可以从中国文化的地域风格、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为中国古代治国理论依据等角度分析归纳。 ‎ ‎(2)从材料“圣谕”以及崔氏族谱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可知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是极其尊崇,而从材料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反映统治者极力提倡儒家伦理,从“件件当遵守”可知民众愿意遵守儒家伦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桥梁和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一批诸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乾坤体义》、《远西奇器图说》、《火攻挈要》等书的翻译以及世界地图的传入,打开了明朝知识界认识和了解“西学”的窗口,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二 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间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作为落后一方的中国向作为先进一方的欧洲学习的进程。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就中国方面而言,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力,渐渐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 ‎——摘编自林延清、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 ‎(1)影响:对中国: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对西方:增进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影响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 ‎(2)特点:不平等下的中国向西方学习;在列强侵略下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具有救亡图存的政治目的;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原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文化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仁人志士的推动。‎ ‎【解析】‎ ‎【详解】(1)影响:对中国:根据“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得出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根据“打开了明朝知识界认识和了解‘西学’的窗口”得出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对西方:根据“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得出增进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影响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 ‎(2)特点:根据“欧洲与中国间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作为落后一方的中国向作为先进一方的欧洲学习的进程”得出不平等下的中国向西方学习;根据“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得出在列强侵略下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根据“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得出具有救亡图存的政治目的;根据“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得出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原因:根据“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结合所学,思想上的原因有西方文化的传播,经济上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另外仁人志士的推动也是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的重要原因。‎ ‎28.启蒙运动的复杂性与多样化,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启蒙运动充任了很重要的思想资源,从“五四”以来,一些思想家一直在推进中国的启蒙。但如果我们回到学术研究本身,便会发现我们对于启蒙运动的研究,实际上还远远不够。例如,至今我们还没有系统地翻译过国外学者对启蒙运动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所以我们今天讲“启蒙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把它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是一种思想价值资源,而没有真正成为学术研究。但需要提醒或切记的是,如果没有真正的学术研究,期待运用所谓的思想资源来启迪民众,引领历史前行的话,可能会偏离启蒙运动内含的意旨,反而会是历史的误读与误导。‎ 材料二 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作为生活在无论是思想还是社会都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新一代西方学者有着不一样的视角,他们对启蒙运动的研究开始转向,不再从一种整体性上研究启蒙,开始重点研究法国启蒙运动内部的差异性;同样,也不把法国的启蒙运动看作启蒙运动的唯一表达,而开始在空间维度上关注诸如苏格兰启蒙运动、意大利启蒙运动等多种类型的启蒙运动,从而在多样性的维度推进了启蒙运动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学者们也开始从以前只研究启蒙哲人这些精英思想家转向研究普通人如何接受这些思想,将“启蒙”发展成为了一种“运动”。‎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理解启蒙运动”的历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我们对于启蒙运动的研究,实际上还远远不够”的表现。为什么要对启蒙运动开展“真正的学术研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内含的“意旨”。‎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启蒙运动研究方向的变化,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从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答案】(1)表现:没有系统翻译过国外学者的最新学术成果;仅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 原因:开展学术研究,获取丰富的思想资源以启迪民众;没有学术研究,可能会造成对历史的误读与误导。‎ 意旨:理性、民主、法治、平等、自由。‎ ‎(2)变化:从研究整体到注意研究差异性;从研究唯一性到注意研究多样性;从研究精英到注意研究普通人。‎ 主要原因:“时代变迁”(或答“所处的时代不同”)。‎ 认识:时代变迁影响启蒙运动的研究;不一样(多样化)的视角深化了对启蒙运动的研究。‎ ‎【解析】‎ ‎【详解】(1)表现:据材料一“,至今我们还没有系统地翻译过国外学者对启蒙运动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所以我们今天讲“启蒙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把它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可知“我们对于启蒙运动的研究,实际上还远远不够”的表现。原因:根据材料“如果没有真正的学术研究,期待运用所谓的思想资源来启迪民众,引领历史前行的话,可能会偏离启蒙运动内含的意旨,反而会是历史的误读与误导。”可知要对启蒙运动开展“真正的学术研究”的原因。结合所学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回答启蒙运动内含的“意旨”即可。‎ ‎(2)变化:据材料二“不再从一种整体性上研究启蒙,开始重点研究法国启蒙运动内部的差异性;同样,也不把法国的启蒙运动看作启蒙运动的唯一表达,……从而在多样性的维度推进了启蒙运动研究的深入……从以前只研究启蒙哲人这些精英思想家转向研究普通人”可以概括出启蒙运动研究方向的变化。原因:根据材料“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作为生活在无论是思想还是社会都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可知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代的变化从。认识:根据所学可从时代变迁、多样化的视角对研究启蒙运动所起到的作用来分析。‎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