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吉林省德惠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吉林省德惠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德惠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2019年9月19日 一、选择题 ‎1. 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这位思想家的评论所体现的理念是( )‎ A. 以法治国 B. 兼爱非攻 C. 无为而治 D. 克己复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内容是维护封建秩序就是正道的国君,而僭越礼制则是诈谋的国君。这说明这位先秦思想家主张遵从周礼。故答案选D。其它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2.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是由三、四、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其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据此判断,该思想源于 A. 《道德经》‎ B. 《孟子》‎ C. 《论语》‎ D. 《荀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道”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核心思想,揭示“道”派生万物的道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故A符合题意;《孟子》、《论语》、《荀子》是儒家经典,故BCD不符合题意。‎ ‎3.《孟子》在《离娄下》中曾写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对此言论,朱元璋表示了强烈的不满,“非臣子所宜言”,并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文中可以看出 A. 《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 B. 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 C.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 《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孟子》“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认为如果君主把臣下看成为泥土草芥,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为仇敌。这暗含了臣下对君主专制大权的限制,故D项符合题意;明代官方儒学仍以四书五经为中心,四书分别包括《孟子》,而且朱元璋命儒臣修订而非完全否定《孟子》,故A项不符合题意;朱元璋只是修订了《孟子》,对于事实上的君臣关系并无实际作用,且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君臣关系也不是“草芥”与“寇仇”,而是君主权力至高无上、臣下服从君主的上下级依附关系,故B项不符合题意;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的重要标志是丞相的废除和厂卫制度的设立,故C项不符合题意。‎ ‎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 A. 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 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 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D.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法家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儒家强调尊卑等级,主张建立有序的社会,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这些学派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5.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 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可知,其主张君权神授,但没有提到民众应绝对服从;材料未反映董仲舒对人性所持的态度;材料中未体现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从材料“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下务明教 化民”可得出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 ‎6.朱熹的新儒学思想,远承孔孟,吞吐诸儒,吸收佛老哲理方法,融入儒学,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故能“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这主要说明朱熹的理学思想 A. 以提高个人修养为出发点 B. 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初衷 C. 构建了缜密的哲学体系 D. 形成体系,集古今之大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朱熹的新儒学思想,远承孔孟,吞吐诸儒,吸收佛老哲理方法,融入儒学”说明宋明理学集古今之大成,体系严整,但不只是哲学体系,故排除C,D符合题意;宋明理学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非提高个人修养,故A项不符合题意;朱嘉强调“存理去欲”,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不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初衷,故B不符合题意。‎ ‎7.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 使儒家学说发展到顶峰 D. 探索到了世界的真正本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丰富性与普遍性……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理学内容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现了对夷务的排斥,故B项符合题意;“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说法过于绝对,理学还吸收了佛、道思想,故A项不符合题意;儒家学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故C项不符合题意;理学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没有揭示世界的真正本原,故D不符合题意。‎ ‎8.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事兽食人”的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这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其特定价值内涵同源于 A. 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 B.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自然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儒家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共生、交融的特定内涵,故A项正确;B项是儒学的发展,排除;C项是政治方面的因素,排除;礼乐制度是维护等级制度的,没由民本主义,故D项排除。‎ ‎9.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  )‎ A. 认儒家学者掌握“道” B.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C. 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D. 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和宋明理学家都认为儒学应该“明道救世”, 因此A项两者的共同点,故错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没有到宣传民主革命的程度,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没有抨击宗教思想,儒学不是宗教,故D项错误;宋明理学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则猛烈地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 ‎10.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曾说:”我们所应当悲伤的不是房屋或土地的丧失,而是人民生命的损失。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使我们城邦光明灿烂的是这些人和类似他们的人的勇敢和英雄气概。“他的这一思想 A. 否定了基督教神学世界观 B. 使人们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 C. 蕴涵着人文主义精神本质 D.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强调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是人文主义思想表现,故C项正确。人文主义者是批判基督教神权,并不是否定基督教,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人文主义思想,并不是使人们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故B项错误。这一思想在当时属于新思想,并不是主流思想,故D项错误。‎ ‎11.“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 A. 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B. 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 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D. 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孔子强调道德的力量和重视教育;古希腊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A不是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共同之处;B项只符合孔子;D项只符合苏格拉底的。所以答案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苏格拉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 ‎12.在苏格拉底面临死刑的执行时,其弟子克力同劝他逃离监狱。苏格拉底回应说:“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这表明苏格拉底认可 A. 人必须听从自己的感觉 B. 培育雅典公民独立人格 C. 理性是真理的最后裁决 D. 城邦充斥着“强权”公理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经过反思后”“最好论点”等信息可知,苏格拉底的认为理性才是道德领域中真理的最后裁决,故C项正确。A项所述与智者学派观点一致,与苏格拉底无关,排除。材料强调苏格拉底的认为理性才是道德领域中真理的最后裁决,而不是培育雅典公民独立人格,排除B。D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强调理性是真理的最后裁决,故排除。‎ ‎13.亚里士多德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往往为他的朋友和国家利益而釆取行动,必要时乃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宁愿捐弃世人争夺的金钱、荣誉和一切财物,只求自己的高尚。”下列命题与之相符的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 C. 人秉承了神的灵性而被创造出来 D. 对于人来说,只有内在的理性才有价值,才是值得追求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强调要把人生的价值推向献身于社会事业,与“往往为他的朋友和国家利益而采取行动”的论述相符合,故B符合题意;A项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的名言,过分强调个人主义而忽视了道德,故A不符合题意;C项为基督教人生观,与题意主旨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D项强调“内在的理性”,并未直接体现出人与社会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14.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A. 仍然大力发展神学 B. 对人的价值的探索是渐进过程 C. 以神圣主义为核心 D. 仍重视宗教苦修超过现世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时期,世俗绘画和宗教体裁都能体现人文主义的思想,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占据绝对优势,世俗绘画的比例是逐渐上升,这说明人文主义的发展和人性的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B项符合题意;文艺复兴是以人为中心,重视现世生活,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故ACD项不符合题意。‎ ‎15.文艺复兴时期,骄傲的人文主义者喜爱研究异教拉丁诗人,但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这说明 A. 教会人员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 B. 人文主义者避免与基督教冲突 C. 基督教的包容性助力文艺复兴 D. 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 ‎【答案】D ‎【解析】‎ 根据“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可知人文主义者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D正确;A不符合史实,错误;“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并不能说明人文主义者避免与基督教冲突,B错误;文艺复兴反对基督教思想,基督教不能助力文艺复兴,C错误。‎ ‎【点睛】‎ 抓住解体的关键信息“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分析解答。‎ ‎16.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 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 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 B. 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 C. 都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 D. 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促进了人文主义传播,有利于人的思想解放,故C正确;只有宗教改革主张国家权力高于神权,故A错误;两者都没有否定上帝的权威,故B错误;两者传播人文主义手段并不相同,故D错误。故选C。‎ ‎17.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则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由此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 两者都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B. 后者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 C. 两者斗争的形式基本相同 D. 前者反封建的力度更彻底 ‎【答案】B ‎【解析】‎ 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宗教改革主要深入到社会下层,B 正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没有摆脱宗教束缚,A错误;文艺复兴主要利用绘画和文学形式,宗教改革主张信仰方式改变,C错误;二者反封建力度基本相同,D错误。‎ ‎18. 翟振明在《启蒙反思的可能误区》这样认为,真理没有被理解是没有价值的……启蒙思想家号召人们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把握生活的真谛,首先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把握直接就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而不是因为它会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造成更好的结果。这说明启蒙思想家( )‎ A. 认为理性会影响历史的进程 B. 忽视理性思考对未来的影响 C. 认为社会进程影响理性产生 D. 认为理性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人们要用思考(理性)把握生活的真谛。由“不是因为它会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造成更好的后果”排除A;BC材料未反映,排除。D符合题意,“启蒙”的含义就是引导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而不是用外界的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其核心就是理性。故本题答案选D项。‎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作用 ‎19. 埃里克·沃尔夫在《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中写道:(18世纪)一些欧洲国家正在谋求统治地位。每个正在奋斗的国家都拥有一个独立的社会,都受其特殊精神或文化的激励,这种观念无非是为了证实它想形成自己独立国家的愿望和正当性。独立的、一体的文化概念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文化方案。该材料说明18世纪欧洲的 A. 文化才开始形成 B. 文化是多元化的 C. 文化具有民族性 D. 文化的政治性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每个正在奋斗的国家都拥有一个独立的社会,都受其特殊精神或文化的激励,这种观念无非是为了证实它想形成自己独立国家的愿望和正当性。独立的、一体的文化概念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文化方案”说明当时的欧洲里各个国家都尊崇自己的民族文化,并试图要求其他的民族和国家服从自己的文化,显然是文化民族主义的表现。‎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 ‎20.18世纪中叶,《论法的精神》问世后,人们在谈论“民主”的时候,对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提及越来越少了,而对孟德斯鸠的引述占据了上风。这体现了 A. 启蒙思想促使人们追求现实的民主 B. 古希腊的民主与现代民主产生冲突 C. 孟德斯鸠启蒙思想备受各国推崇 D. 三权分立学说促进了革命的爆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提及的民主相对于启蒙思想而言是一种乌托邦的民主,而孟德斯鸠提出的民主共和政体,是一种可以实现的民主,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故A项符合题意;古希腊的民主可供现代民主借鉴,B项说法不准确;C项中“各国推崇”太绝对化,故C不符合题意;三权分立学说与资产阶级革命没有直接联系,D项不符合题意。‎ ‎21.伏尔泰认为“当君主是一个哲学家时,对人们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卢梭认为“专制君主永远都是暴君”;狄德罗指出“公正、温和、开明然而专制的统治者连续几朝的统治,对人民来说也许是最大的不幸”。由此可见他们 A. 对君主专制态度迥异 B. 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 都主张人民权力至上 D. 都宣传天赋人权学说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专制,卢梭、狄德罗反对任何形式的君主专制,他们都反对君主专制,故选B项,不选ACD三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政治思想 ‎22.‎ ‎ 《西方文明史读本》载:“启蒙运动思想家质疑了传统对人的所有限制——而且确实挑战了传统本身的正当性。他们拥护普通人的权利、市民的权利、奴隶、犹太人、印第安人和孩子的权利,但是并没有拥护妇女的权利。……在哲学和艺术中,启蒙运动中的男人支持传统的妇女思想:沉默、服从、恭顺、谦逊和贞洁。”材料主要表明启蒙运动 A. 全盘否定西方传统文化 B. 哲学和艺术成就突出 C. 捍卫所有人的基本权利 D. 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他们拥护普通人的权利、市民的权利、奴隶、犹太人、印第安人和孩子的权利,但是并没有拥护妇女的权利”可以看出C错误,而D符合题意;由“男人支持传统的妇女思想:沉默、服从、恭顺、谦逊和贞洁”可以看出A错误;材料看不出B,故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局限性 ‎23.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品《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威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 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B. 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 比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 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没有论及雕版印刷的效率,故A项错误;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应该是两宋时期,故B项错误;《金刚经》是我国最早雕版印刷品,并不是最早印刷品,故C项错误;材料中“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图文浑朴凝重”说明由于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四大发明·印刷术 ‎【名师点睛】《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刚经》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 ‎24.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 A. “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 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A中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A错误;据考古发现,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B错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D说元朝发明活字印刷术是错误的;而唐朝首先将火药应用于军事,故选C。‎ ‎【考点定位】必修三 -古代中国科技-四大发明 ‎25.历史学家连横说“夫无火药则不足以整军开矿,无罗经则不足以航海略地,而无印版则思想闭塞,学术停滞,不能人人读书。故欧洲今日之文明,其受福于此者不少。”从文明史的角度,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战胜封建贵族 B. 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C. 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D. 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 ‎【答案】D ‎【解析】‎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凭借先进武器战胜落后的封建贵族,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建立,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指南针的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使得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印刷术在欧洲地区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供了客观可能性,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与材料题意不符,故错误,符合题意。‎ ‎26.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然而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①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重视系统性的科学实验 ‎④理论体系完整 A. ①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提取信息:题目总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形成的一些条件,其中没有包括出现的实验探索。“化学并不突出”一句表明了③不正确,排除③;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农业表明②重视实用技术。物理成就不多,生物学理论和化学不突出的例子说明理论体系不完整,排除④。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的特点 ‎27.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 汉赋、唐诗、楚辞 B. 楚辞、唐诗、宋词 C. 唐诗、宋词、元曲 D. 宋词、唐诗、楚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点睛】‎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形式,“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蝶恋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楚辞,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A.B.C三项错在均未对文学形式作出正确的排序,均排除;故本题选D。‎ ‎28.明清时代,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A. 白话文开始兴起 B. 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 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 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答案】C ‎【解析】‎ 明清时代小说发展的原因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城镇兴起,文学需求量大;市民阶层的扩大,对通俗文学的需求大;印刷术的完善和发展;明清时社会危机加大,人们通过小说寻求心理安慰等最主要的是经济因素,从选项看C最符合。A在新文化运动时期,B不是主要因素,思想控制没有放松,而且加强,故D错误。‎ ‎29.明清以来,我国民间有许多保护神,如玉皇、如来、姜太公、诸葛亮、关羽、观音、樊梨花、刘金定之类。这些保护神确立主要来自于戏剧形象。这表明 A. 民间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深受戏剧影响 B. 戏剧演出影响民间价值观的内容 C. 古代和近代的法律不保护下层民众 D. 下层民众价值观与儒家背道而驰 ‎【答案】B ‎【解析】‎ 从“这些保护神的确立主要来自于戏剧形象”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戏剧对人们生活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本题没有涉及到对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C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在本题与儒家思想无关。‎ ‎30.下图为清中期杰出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该画作 A. 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 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 抒发风神消散的傲世风骨 D. 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 ‎【答案】C ‎【解析】‎ 材料“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体现的是文人画抒情达意的特点,故排除DB,选C;风俗画才是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排除A。‎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字字体一览表 材料二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统一文字,统一后的字称为小篆。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更便于书写。隶书出现后很快流行起来。楷书是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的,更趋简化。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一直沿用至今。后来民间又产生了草书、行书等字体,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 ‎——摘自香港学者林明峰博文《汉字演化历史与简化汉字的伟大意义》‎ 材料三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192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通过了钱玄同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1935年,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而颁布了“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的训令,简化字运动夭折。但是,简化字运动在人民群众仍旧继续进行着,特别是红军解放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简体字。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以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开始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 ‎——摘自香港学者林明峰博文《汉字演化历史与简化汉字的伟大意义》‎ 回答:‎ ‎(1)依据材料归纳汉字演化历程的特点。‎ ‎(2)分析新中国推行汉字简化政策的原因。‎ ‎【答案】(1)特点:历时长;逐步进行;由繁到简;以适用性为主要目标,兼顾艺术性;民间自然演变与政府政策推行相结合;字体由单一演变为多样化。‎ ‎(2)原因:继承了汉字减化的历史传统;尊重民间自然简化的现实,顺应了大多数汉字使用者的要求。‎ ‎【解析】‎ ‎(1)从材料一所展示的图片来看,从甲骨文开始中国汉字开始演变,隶变之后汉字格式基本定型,到魏晋时期基本形式也确定,但是不同朝代还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由此可以得出历时长;逐步进行;由繁到简的特点。深层次的看,这种转变是适应生活化为基础的,后来发展为一种艺术形式,政府在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回答本题要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来谈。新中国成立之初,需要进行文字普及,所以需要进行汉字简化以顺应大多数汉字使用者的要求。其次从材料中的叙述看,这次改革继承了汉字减化的历史传统;尊重民间自然简化的现实。‎ ‎32.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答案】(1)思想主张:强调人性反对神学束缚;追求人现世的幸福和自由。‎ 原因:城市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 ‎(2)思想主张: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进步:人们获得信仰方式的自由;推动自由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3)观点:卢梭: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 康德: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 价值意义: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或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解析】‎ ‎【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信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强调人性人权,希望走上一条自由发展的道路,因此主张摆脱神学束缚。“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表明人文主义者关注现世,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原因:结合所学知识,14、15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使得资产阶级壮大,这一阶级追求财富,更关注现世幸福,而当时的宗教神学统治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2)主张:材料中路德主张“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 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可知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每个人都有权利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而且在路德的主张中认为国家世俗权力要远远高于教会权力。进步:路德的观点冲击了教会,解放了人们的信仰方式,使基督徒获得了自由,而且这种自由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其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进步:①人们获得信仰方式的自由;②推动自由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3)观点:卢梭:卢梭反对暴力强权,认为“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即唯有通过社会契约才能获得自由;康德:根据“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可知康德主张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而且他认为自由要服从理性,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自由。意义:根据材料中卢梭和康德的观点可知两者都强调自由的重要性,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 ‎33.阅读材料 材料 ‎ ‎ 牛顿的物理学的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和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的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英尺的小动物竟然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西方思想文化运动与科学发展的关系这一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论点 论据(史实)‎ 论证 近代西方思想文化运动与科学发展相互促进 思想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是近代科学产生、发展的重要条件。‎ ‎①文艺复兴传播人文主义,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直接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②启蒙运动倡导科学精神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发展。‎ ‎①紧扣主题,观点准确、全面;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近代科学的发展丰富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 ‎①印刷术等科技进步与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②近代科学特别是牛顿经典力学的提出为启蒙思想奠定了科学基础。‎ ‎【解析】‎ ‎【详解】根据“围绕近代西方思想文化运动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并结合材料,可提出论题:近代西方思想文化运动与科学发展相互促进。然后,可从两个方面阐述说明,一、思想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促进近代科学产生、发展,联系所学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科学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证;二、近代科学的发展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结合所学,可从印刷术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牛顿经典力学促进启蒙运动论述说明。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