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新疆石河子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新疆石河子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新疆石河子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48题,共48分)‎ ‎1.苏俄(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相对于租让企业,租借企业比较多,仅1924年就由国家租出6488个。但是它们多是磨粉厂,碾米厂、榨油厂、制革厂甚至是一些小作坊,承租人多是原来的业主,另外大约还有1/4的承租人是合作社。这表明当时苏俄(苏联)‎ A.借助本国资本建立工业体系 B.准备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 C.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举借内债来解决民生方面问题 ‎2.有人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全球化进展。该观点的提出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A.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B.实现了国际贸易自由化 C.加速了资本的国际流动 D.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3.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指的是 A.大国霸权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布雷顿森林体系 D.经济全球化趋势 ‎4.起初,英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抱敌视态度的,还在西欧六国酝酿筹组共同市场时,英国政府就赶忙于1956年10月抛出了所谓的‘C’计划,企图用一个包罗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所有成员国在内的‘工业自由贸易区’,把拟议中的六国共同体‘化’掉。”英国此举 A.确立了其在欧共体中的核心地位 B.旨在抗衡美国主导的关贸总协定 C.为欧洲联盟成立提供了基本框架 D.体现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 ‎5.政府在股市危机后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在工资、关税、价格等方面进行立法。例如,要求雇主不得削减工资,因为保持工资水平能够维持甚至刺激市场需求,可危机是世界性的,市场需求仍然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雇主无法削减工资,就只好裁员,失业率而因此大增,到1933年,全国失业率达到25%。材料意在说明 A.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破产 B.胡佛干预措施加重了经济危机 C.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供需矛盾 D.世界性经济危机需要国际合作 ‎6.1935年,一份由美国商人联合签署的反对新政的宣言写道:新政就是一帮异想天开的神经质和野心家的恶作剧,它葬送了我们先辈所创造的繁荣,让无功者不劳而获,由此毁掉了我们对于未来创造的进取心。该宣言主要针对的是 A.紧急银行法  B.全国工业复兴法 C.社会保险法 D.全国劳工关系法 ‎7.罗斯福新政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考虑的不仅是因为危机由此发端,更重视银行作为经济“神经中枢”的作用。可见,“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的用意在于 A.紧缩银根,平抑市场 B.调整机构,打击投机 C.稳定金融,增强信心 D.创新制度,活跃经济 ‎8.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出现过两个“黄金时代”,第一个阶段是1850年到1914年,第二阶段是1950年到1973年。推动这两个“黄金时代”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 A.国家干预加强 B.国际合作和谐 C.科学技术发展 D.第三产业兴起 ‎9.1925年,苏联的一位农妇马秀拉给《农民报》写信说:“共产党好像竭力要使所有的农民变穷……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它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材料表明 A.农民对战后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的不满 B.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 C.新经济政策导致农民成为了政权的敌人 D.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 ‎10.推动下表所列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成立时间 名称 ‎1962年 中美洲共同市场 ‎1967年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74年 西非经济共同体 ‎1975年 拉丁美洲经济体系 ‎1983年 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A.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逐步瓦解 B.新兴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一体化开始影响发展中国家 D.南北合作推动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 ‎11.20世纪80年代前,只要美国和欧洲合作,就可以在GATT或WTO框架中主导多边贸易谈判,其他国家只能听命于它们。……后来WTO多边贸易谈判也随即走向停滞,难以向前推进,甚至有时还会遭受双边或区域多边协议侵蚀。这一变化表明 A.全球化趋势受到严重挑战 B.国际经济秩序在不断演进 C.区域集团化对全球化有害 D.国际贸易体系趋向不合理 ‎12.1930年,斯大林指出,新经济政策不只是预计到退却和容许私营商业活跃……实际上,新经济政策同时也预计到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分子进攻,缩小私营商业的活动范围,相对和绝对缩减资本主义成分。这说明他 A.充分肯定新经济政策成就 B.抓住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C.加强推行全新的经济模式 D.发起面向资本主义的进攻 ‎13.在国内改革问题上,与其说赫鲁晓夫失之于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还不如说失之于未摆脱传统体制而使改革不彻底。”文中的“传统体制”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14.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也提高了15.69倍。这说明赫鲁晓夫 ‎ 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 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 ‎15.1962年9月,苏联某教授撰文建议,促进生产发展的基本方法是加强利润刺激,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克服国家和企业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这一建议 A.符合当时苏联的改革精神 B.顺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推动了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D.促进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 ‎16.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人和农民大都未受过正规教育,生活水平也相对低下,但是工业建设和国防科技却取得了辉煌成就。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平民成为教育良好、生活达到中等水平的城市居民,但经济建设却趋于停滞,技术更新的速度也慢了下来。这一变化说明苏联 A.未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 B.与美国争霸严重消耗了自身实力 C.集权体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D.改变了高积累低分配的经济方针 ‎17.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这说明苏俄 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  B.余粮征集影响民众生活 C.经济政策不符国家需要 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 ‎18.1924年前,苏俄(联)政府与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这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依然盛行 B.战争环境不利于政策推行 C.新经济政策背离了苏俄(联)国情 D.意识形态的矛盾依然尖锐 ‎19.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 800人,其中约有1 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还向英美购买了大量机器设备。这些现象说明 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大批专业人才 C.苏联工业化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 D.英美为缓解困境向苏联输出机器 ‎20.1931年4月10日,《东方杂志》有篇文章写道:“苏俄(联)经济状况尚有一特像,即举世方苦市场充斥,货物滞销,而彼则无销售问题。”材料所述的“特像”‎ A.是苏俄(联)极度落后的结果 B.体现了西方经济的冲击 C.反映了计划经济的优越 D.说明对苏俄(联)缺乏了解 ‎21.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评述道:“‎ 这样,到80年代初,苏联的极权体制事实上在社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合法性。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据此可得出 A.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实现理论上的突破 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 D.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因素 ‎ ‎22.1965~1970年,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增长了11.6%,1970~1975年增长了15.3%,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比重也从20世纪60年代的20%上升到20世纪70年代的30%。社会福利支出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1倍左右。据此推知 A.政府干预经济未惠及所有国民 B.高福利会加重经济发展的负担 C.国有化是实施福利政策的前提 D.福利政策拉动了西欧经济的增长 ‎23.1992年美国各公司用于计算机和通信硬件领域的投资骤增24%,达2 120亿美元,而用于一般工业设备的投资是1 300亿美元。这说明美国 A.“新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B.传统工业技术严重落后 C.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失衡 D.高新技术产业已占主导 ‎24.撒切尔夫人就任英国首相后,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包括捷豹汽车、英国电讯、英国石油及工厂和港口等。这些公司在上市时,把股价故意定得偏低,并面向所有的人销售。这一举措 A.加强了国家干预力度 B.扩大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C.恢复了自由放任政策 D.提高了国民的工资收入 ‎25.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这表明经济大危机时期 A.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使社会动荡 B.贫富悬殊导致工人运动高涨 C.人们对现有社会制度产生怀疑 D.法西斯主义滋长威胁民主政治 ‎26.罗斯福总统在和美国人民进行炉边谈话时讲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头戴丝绸小帽的富翁掉河里了,一个好心的路人跳到水里救了他的性命,但富翁不但不感激好心人的救命之恩,反而责怪对方让他的丝绸小帽漂走了。这个故事的寓意主要在于 A.提醒资产阶级剥削工人要适可而止 B.部分资本家不该反对新政的实施 C.渡过危机需要资本家牺牲部分利益 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全民努力 ‎27.罗斯福新政期间颁布的《全国工业复兴法》,一方面试图保持高工资,为消费者提供更大的“购买力”,另一方面又设立了几百个法律裁可的、具有行业规模的联合企业,准许它们设立标准工资、工作时间与最低价格(行业将大致免于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竞相抛售,每家企业的价格必须是所规定的最低数)。这主要说明《全国工业复兴法》‎ A.中心是对工业的调整  B.内容上存在自相矛盾 C.旨在维护工人的权利 D.目的是扩大企业竞争 ‎28.1935年,美国政府实施联邦艺术计划,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参与了进来。这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正如雕塑家格曾·博格勒姆说,“公家的援助从冷漠的事务变成了对人有益,又进而使人有用的活动。除了振奋精神之外,还带来了长久性的物质利益”。艺术家的感慨,主要缘于政府 A. 关注民众艺术需求 B.对失业者提供紧急教济金 C.全面推行以工代赈 D.以立法形式调整劳资关系 ‎29.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欧出现了一次市场革新,人们不仅开始大量花费他们的工资,还开始用信用卡购物,花他们还没有挣到的钱。此次革新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国家干预深入到个人生活 B.美国为西欧提供大量经济援助 C.人们对政治稳定充满信心 D.西欧国家开始走向经济一体化 ‎30.1929~1933年,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近3倍;在此期间37 000英里的公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建成、国家公园增长40%、国家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亚利桑那州的胡佛水坝于1930年动工等等。胡佛总统的这些做法 A.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 C.体现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D.赢得了美国民众广泛认可 ‎31.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的《大萧条时代》中提到:“‎ 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罗斯福)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但话说回来,爱情毕竟是超越逻辑的。”这反映出“新政”‎ A.违背了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 B.整顿金融获得银行家的支持 C.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 D.维护了广大劳工的一些权利 ‎32.美国人卡尔·德格勒曾指出,胡佛与罗斯福“都认为大企业需要控制,都相信企业与政府间的合作是实现这种控制的最佳途径”,“他们认为做某些事情来对付经济危机是政府的责任”……胡佛“是打破政府(对经济)漠不关心和软弱无力的习俗的第一人”。据此可知,卡尔·德格勒认为胡佛改革 A.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B.以有限干预经济应对危机 C.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无法应对经济危机的冲击 ‎33. 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法国妇女就业率增长迅速,1975~1990年,就业者增长了330万,其中女性占300万。这主要得益于 A.福利政策的推动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经济结构的转型 D.女权运动提高了妇女地位 ‎34.二战前的几百年,西欧几乎是大战不出十年,小打年年有。但二战后西欧各国轻而易举地化干戈为玉帛。如今,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和睦相处,互利合作,已达到或接近达到彼此国界形同虚设的地步了。这主要得益于 A.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欧洲一体化迅速发展 D.美国称霸全球战略 ‎35.1992年APEC第4届双部长会议决定设立秘书处,这标志着它开始进入实际运行阶段。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张加快APEC机制化步伐,但亚洲国家则认为应稳步前进。如泰国总理明确表示,如急于成立亚太共同体,发展中国家无法同发达国家竞争。材料表明APEC A.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 B.各成员之间的经济合作难以开展 C.成员的经济差异制约其发展进程 D.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容易实现一体化 ‎36.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于1992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一组织不同于欧盟的特点是 A.区域经济互补性更强 B.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 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实行政治经济一体化 ‎37.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不久即宣布退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同年,英国议会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离欧盟法案。这说明 A.双边贸易将取代多边贸易 B.保护本国经济的孤立主义抬头 C.全球化趋势首次出现逆转 D.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38.1960年,沙特、伊拉克、委内瑞拉等主要石油生产国联合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以维护本国石油利益和收入。1974年,美英德法等石油消费国组建国际能源机构,展开能源合作,降低石油依赖,分享石油消费。两个组织的先后建立表明20世纪后期 A.经济领域出现“冷战”状态 B.区域集团化有利于利益维护 C.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D.生产与消费成为两大矛盾体 ‎39.20世纪30年代中期,世界上形成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等货币集团;二战后初期,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起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这一变化表明 A.世界自由贸易体制建立 B.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C.区域集团化走向全球化 D.国际货币金融合作机制形成 ‎40.欧洲支付同盟是马歇尔计划的一项国际金融创新,其中规定,欧洲国际贸易与投资按美元计价,各国货币在此基础上实行有限相互兑换,以防止各国随意变动汇率或贬值货币,维持欧美各国间的汇率稳定。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美元的货币霸权 B.扩大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 C.维持欧美之间的贸易平衡 D.促成欧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4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二十余年间,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率约为0.7%。然而,从1948年开始的二十余年间,这一增长达到7.8%。战后世界贸易的增长主要得益于 A.国家之间关税壁垒的消除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 C.跨国公司世界范围的建立 D.世界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 ‎4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43.无论在华盛顿还是在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其他国家的领袖最终接受了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时也同样造福世界。这反映出该体系 A.使美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B.对世界产生多重影响 C.缓和了国际社会矛盾 D.得到了世界普遍认同 ‎44.下表反映了金砖国家在全球主要指数的排名情况。据此可知,金砖国家 金砖国家 中国 俄罗 斯 印度 巴西 南非 GDP排名(2011年)‎ ‎2‎ ‎9‎ ‎10‎ ‎6‎ ‎27‎ 人均GDP排名(2011年)‎ ‎93‎ ‎56‎ ‎134‎ ‎53‎ ‎71‎ 全球繁荣指数(2011年)‎ ‎52‎ ‎59‎ ‎91‎ ‎42‎ ‎69‎ 全球创新指数(2011~2012年)‎ ‎34‎ ‎51‎ ‎64‎ ‎58‎ ‎54‎ 金融发展指数(2011年)‎ ‎19‎ ‎39‎ ‎36‎ ‎30‎ ‎29‎ 经济自由度指数(2011年)‎ ‎92‎ ‎81‎ ‎94‎ ‎102‎ ‎87‎ 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指数(2012年)‎ ‎1‎ ‎8‎ ‎3‎ ‎5‎ ‎14‎ A.瓦解了世界经济旧秩序 B.在全球经济中绝对优势明显 C.经济发展有较高相似性 D.加速了世界经济区域化进程 ‎45.美国史学家阿基拉·艾里依在《20世纪史》中写到:如果说,20世纪为下一个世纪留下某些遗产的话,国际主义便是其中之一 。由此判断“国际主义”是 A.美国代借实力控制世界 B.国际间的合作日趋密切 C冷战后世界的紧张动荡 D.多极格局下的大国竞争 ‎46. 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 500万 ‎1 230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万 ‎1 300万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47.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48. 1919年5月29日,英国皇家学会科考队在几内亚湾普林西比岛拍摄的日蚀照片和随后的计算证实了如下观点: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本次科考活动支持了 A.经典力学 B.相对论 C.进化论 D.量子论 二、材料解析题(49题12分;50题40分)‎ ‎49、阅读如下图示 史料展示了经济全球化历程的两种发展状况,结合所学,任选一种发展状况进行论证。(12分)‎ ‎50、阅读材料:‎ 材料一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冷战风云》‎ 请回答:(1) 据材料一指出美苏冷战的特点。(4分)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表现。(8分) ‎ 材料二 请回答:(2)根据材料说明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3分)。图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是哪个国家?(1分)并说出日本积极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材料三 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进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 请回答:(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是指什么?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表现有哪些?(8分)‎ 材料四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美国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以便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尤其是近一年来,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加之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美国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请回答:(4)有人依据材料三的现象判断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怎样认识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3分)‎ ‎ ‎ 请回答:(5)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格局又发生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世界带来什么积极影响?(7分)‎ ‎2020届文科期末历史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D C D B C C C D B B C C A B C B D C C C B A B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答案 C C B C A B D A C C C A B C D A D A B C B A C B 一、 选择题(48分)‎ 二、 材料题 ‎49、(12分)‎ 观点;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三次挫折 论证;17-18世纪,殖民战争频繁,从三次英荷战争到英法战争,国际贸易受挫,全球化一度陷入停顿。1914-1945年,爆发两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陷入低潮。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争霸,两级格局对峙,全球化受阻。‎ 结论:近代以来,世界战争、经济危机和冷战对峙使全球化不断受挫。‎ ‎50、(40分)(1)特点:对抗与缓和交替;冷战和热战并存(欧洲冷战,亚洲热战)(4分)。‎ 欧洲冷战:北约与华约对抗;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对峙;西德与东德分立;杜鲁门主义(4分)‎ 亚洲热战: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4分)‎ ‎(2)(10分)特点:日本和联邦德国经济增长较快,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 国家:日本 原因:略 ‎(3“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是指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2分)。‎ 表现欧洲走向联合、日本崛起、中国力量的增强、不结盟运动兴起 (6分)‎ ‎(4)同意。‎ 当今世界呈现多个力量中心,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明显;当今美国面临很多严重问题,如材料三中列举的经济衰退、陷入伊拉克战争泥潭等。(2分)‎ 不同同意。‎ 当今世界呈现多个力量中心,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明显;当今美国面临很多严重问题,但两极格局解体,美国仍是唯一超级大国,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实力依然十分强大,其他国家不足抗衡。(2分 )‎ ‎(5)‎ 根本原因:世界经济多极化推动(2分)‎ 直接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分)‎ 影响:‎ ‎ 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分)‎ ‎ 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分)‎ ‎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