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在手机或电脑上点击所选答案。 2.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空白纸上,每道题标好题号,各题之间要留一定的间距。答完题后一问一拍照一上传。 第I 卷(选择题 )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在宗法制下,国人一方面对活着的长辈绝对的顺从、孝敬;另一方面对死去的先祖隆重祭祀,以祈求他们的保佑。这说明宗法制 A.致使国人注重血缘关系 B.推动孝亲思想深入人心 C.导致男权意识经久不衰 D.造就了浓厚的家庭意识 2.《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完善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受西周分封体制影响 4.《史记》载,韩国制订“疲秦计划”(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大兴水利),嬴政采纳郑国的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作《谏逐客书》,改变了赢政的主张,网罗天下英才。郑国渠修成后关中变成沃野,秦国富强起来,后统一六国。这说明 A.秦王善于纳谏重用儒学人才 B.国家兴衰取决于统治者的才能 C.秦国崛起开始于修建郑国渠 D.招贤纳士助推秦国完成了统一 5.春秋时期各国货币形制各异,秦朝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由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 B.由“天下共主”到“皇权至上” C.由农工商全面发展到重农抑商 D.由分封制到郡县制 6.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从两个方面发生着变化:一是权力的转移,二是兼并战争的发展。这两个变化 A.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B.顺应了人民的普遍要求 C.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7.唐代皇帝对要官子弟任职多有限制,尤其是很多诏令都对宰相子弟进行严格限制,如素官回避和翰林学士的任职限制,主要是针对宰相子弟选士,回避中也将宰相子弟列为主要限制对象,唐朝的这一做法 A.否定了宰相参与中枢 B.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旨在维护君主的权威 D.提高了庶族官员的地位 8.“时间”是学习历史必须掌握的重要信息。如表所列信息与朝代对应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9.明朝设立了五军都督府,都督由皇帝亲选,官居正一品。各都督府负责某一部分军队的管理、操练等事务。都督府有兵但无调谴权,兵部有调遣权但无兵,而且调兵必须有皇帝的命令方可。这反映了明朝 A.废除了宰相制度 B.君主权力的强化 C.边患的日益严重 D.军权的分化制衡 10.康熙皇帝曾发出感慨:“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勉一生,了无休息。”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皇权集中 B.皇位世袭 C.皇帝独尊 D.皇帝勤政 11.随着罗马国家日益强大和繁荣,社会奢靡之风开始蔓延。罗马法规定了对浪费财产者的处置方式:裁判官可以宣告浪费者为“禁治产”人(丧失对于自己财产的管理权限的人),宣告后,由保护人管理其财产。这表明罗马法的人法 A.严重损害了公民合法权益 B.体现了公共利益优先原则 C.注重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不承认公民财产的所有权 12.1788 年 7 月 10 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当是 A.君主体制 B.联邦体制 C.共和制度 D.立宪制度 13.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 A.格物致知 B.工商皆本 C.尊崇儒术 D.知行合一 14.《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法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儒家学派 D.墨家学派 15.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由的美德。据此可知,该篇文章的主旨是 A.赞美罗马共和制的诸多优点 B.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 C.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 D.为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16.“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 A.对现世生活持悲观态度 B.仍然受宗教神学的束缚 C.以圣神主义为文艺核心 D.形成系统条理的世界观 17.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中都大量出现一种才子遇佳人的故事套路。多以才子偶遇佳人,私定终身遭遇阻碍,待才子科举及第,两人结为秦晋之好的大团圆结局。该现象集中反映了 A.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特权被打破 B.世俗文化瓦解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社会价值取向逐渐改变 D.民众同情才子佳人的悲惨遭遇 18.唐朝是庶族地主大量涌上政治舞台的时期,给诗坛增添了一大批新诗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突破六朝门阀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浮雕文风,丰富、充实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这说明了 A.唐代诗歌形式渐趋成熟 B.文学深受政治制度影响 C.唐代诗歌水平迅速提升 D.经济决定诗歌发展水平 19.“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 A.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B.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C.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D.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20.2014 年 4 月,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工业博览会上,全球 65 个国家和地区的 5000 多家厂商参展。中国以近 600 家参展商的规模成为东道主德国以外的最大参展国。在展会中“工业 4.0”概念受到关注,人们认为,绿色工业革命已经悄然到来。这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B.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C.第三次工业革命完成 D.工业发展的日新月异 21.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A.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 B.继承传统并且大力发扬儒学 C.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 D.打着孔子旗号进行托古改制 22.《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23.墨西哥的征服者迪亚斯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废除了印第安人中间的盲目崇拜和其他令人憎恶的东西之后,上帝保佑了我们的努力,我们给男人、妇女和所有征服后出生的孩子施洗礼,要不然他们的灵魂可能已下到地狱。”这材料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宗教因素 D.技术因素 2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冲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市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治业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材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 A.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B.使中国传统的经济迎来了发展机遇 C.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影响很小 D.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25.20 世纪 50 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奇迹”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运动 26.下面是《美国、欧盟、日本部分经济数据(1999 年)比较表》,对该表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稳居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B.欧洲恢复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 C.日元取得与美元相抗衡的地位 D.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特征 27.《中国的近代化》一书写到:“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 A.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B.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 C.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 D.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28.周恩来曾经说过:“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在苏联,俄罗斯民族人口多,但占的地方也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周恩来是在分析 A.中国不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原因 B.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对比 C.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D.中苏两国民族众多、民族矛盾复杂的情况 29.武昌起义前后,清朝地方督抚出身统计表 据上表,清朝地方督抚出身的变化 A.极大地刺激了资产阶级参政热情 B.说明科举制出现重大变革 C.是当局政府面对危机的应急反应 D.有利于地方军阀控制政局 30.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 20 世纪 20 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第II 卷(非选择题 ) 二、材料分析题(1 31 题 题 6 16 分,2 32 题 题 4 14 分,3 33 题 题 0 10 分,共 0 40 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皇帝下令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原来的皇帝—中书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发生变化,出现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的格局。皇帝既是决策首脑,又是行政首脑,事无巨细须经皇帝批准,于是,皇帝设辅佐机构内阁,帮助处理奏章,但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权,一直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明朝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都直接向朝廷负责,以确保中央对地方权力的有效控制。这是明朝在行政制度改革方面的成功之处,也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制度保障。 材料二 明朝在立国之初,着手制定《大明律》,又颁布《大明令》,还不断颁行“榜文禁例”。作为法典的“律”与“例”,在司法层面必须遵守“准情用法”的原则。行政官员在处理形形色色关于赋税、治安等方面的诉讼案件过程中,其“自由裁量权”受到严格限制,使“引经决狱”网开一面的司法善意受到制约,同时使凭着个人好恶情绪任意作出司法结论的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在司法过程中仍然出现官吏利用法律条款的复杂性、权柄倒持“玩法舞弊”的情况,但与过去“任人”执法、无视法律、任意裁决的情况开始有了区别求依法办事,而且不断提供日益严密的法典作为司法的依据是明朝法制文化的基本特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行政制度改革的措施和目的。(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强化法律制度的影响。(8 分) 3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在国家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也为体制转型设置了有利的制度环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 ——《商君书•弱民》 材料二 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为了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为制度创新设置了怎样的“制度环境”?并分析其原因。(4 分) (2) 据材料二列出商鞅创新“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的表现及目的。(8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指出制度创新成功应注意的时代和社会因素。(2 分) 33.“富国强兵”与“文明开化”被视为最能表达明治维新精神的口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维新中崭露头角的领导者们正是新日本的缔造者,在他们的领导下,日本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封建割据让位于中央集权;社会秩序得以重构;征兵制的军队取代家族武士;工厂得以开设,贸易得到奖励;西式教育经过国立学校系统的建立而得以推广。结果,日本仅仅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能在世界文明强国中占有一席之地。 ——摘编自(英)威廉·G·比斯利《明治维新》 材料二 日本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即所谓“文明开化”,从 19 世纪 60 年代末到 80年代后期,是日本近代第一个“热情吸收期”,该时期有些人对自身传统文化极端蔑视和疯狂破坏,对西方文明却盲目追求和崇拜。“文明开化”在城市里宣传和实施的力度比广大的农村地区好。 ——摘编自吴延谬《日本近代化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分析日本成为“世界文明强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亚洲各国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文明开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倡导“文明开化”的必要性。(4 分) 历史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材料表明,在宗法制影响下,形成了国人对长辈及先辈保持尊重、孝敬的传统.致使孝亲道 德观念深人国人心中,B 项正确。由于人们重视血缘关系,所以出现了宗法制,A 颠倒因果, 排除;题干关注的是长辈、先祖,并未涉及男权,排除 C;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对孝亲思想 的影响,与家庭意识无关,排除 D。 2.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可知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人口分 封给亲属、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封他们为诸侯,以拱卫周王室,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 答案为 B;禅让制发生在原始社会,不是西周时期,A错误;郡县制是从东周的春秋时期出 现,B 错误不符题意,排除。行省制度是元朝对地方管理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D错误。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战国时期,与秦国墓葬独尊君王不同,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 显,表明东方六国仍受西周分封体制影响,D 项正确;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是瓦解分封制等旧的政治制度的重要原因,A 项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的是贵族特权和分权体制,并非君主集权,B 项错误;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完善集权统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错误。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嬴政因为“疲秦计划”而驱逐非秦国人,李斯写成《谏逐客书》劝说,李斯的 建议被嬴政采纳,招贤纳士为秦国所用,不仅完成郑国渠的修建,也为后世发展奠定基础, D 项正确;李斯是法家代表,秦国各派别人才都有,A 项错误。国家兴衰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结果,B 项说法太绝对。秦国崛起开始于商鞅变法,C 错误。 5.A 【解析】 据材料“各国货币形制各异,秦朝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体现了秦朝货币统一的现象,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故 A项 正确;B项没有突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趋势,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 故 C 项错误;由分封制到郡县制,本质上反映了由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故 D 项错误。故选 A。 6.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力转移和兼并战争的发展,有利于打破贵族政治,以军事等才能作为 选拔官员的标准,推动官僚政治的建立,故 A 项正确。兼并战争的发生并不是民众的期盼, 排除 B;权力的高度集中在秦朝才得以实现,排除 C;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的变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 D。 7.C 【详解】 根据材料,限制宰相等高官子弟任职的素官、回避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这一做法旨 在维护君主权威,防范相权过重,C 选项符合题意;限制宰相等权臣子弟当官的做法,不是 对宰相参与中枢的否定,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无关庶族官员地位的提高,ABD 三选项错误。 8.A 【解析】 【详解】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正确,故选 A;唐朝设立政事堂,作为宰 相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排除 B:元朝在全国设立十个行省,排除 C;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清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排除 D。 9.B 【详解】 根据材料“各都督府负责某一部分军队的管理、操练等事务”“都督府有兵但无调谴权,兵 部有调遣权但无兵,而且调兵必须有皇帝的命令方可”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 通过把军队的统领权和调遣权分离,并且必须有皇帝命令才能调兵的方式加强皇帝对军权的 掌控,体现了君主权力的进一步加强,故 B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朱元璋以 胡维庸案为借口废除了宰相制度,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废除宰相制度的相关内容,故 A选 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明朝皇帝加强对军权的掌控,反映了君权的强化,没有体 现边患的日益严重,故 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通过都督府和兵部之间的相 互制约来加强皇权的现象,“军权的分化制衡”不是材料内容反映的本质问题,故 D 选项 错误。 10.A 【解析】 据材料中“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 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信息可得出“朕即国家”的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的高度集权,也就 是皇权集中,故 A 项正确;皇位世袭、皇帝独尊均是皇权集中的体现,故 BC 项排除;皇帝勤政是材料中现象的表述,与本质不合,故 D 项排除。 点晴:材料中阐释了皇帝一生操劳,不得休息的现象,试题要求分析其本质,结合皇帝的权 利集中去分析即可。 11.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所列案例可知,罗马法在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时优先保障公共利益,故 B 选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显然体现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兼顾,故 A 选项排除;材料中对浪费财产者的处置方式并不是维护贵族利益,故 C 选项排除;D 项说法明显错误,罗马法是保护公民财产的,故排除 12.B 【解析】 【详解】 报纸的通告体现了十三个州的联合,结合材料时间可知,1787 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使得十 三个州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选项 B 正确;选项 A 不符合史实,美国没有君主政体,排除;共和制不是州与州之间的关系,排除 C;选项 D 不符合美国政体,排除。 13.D 【解析】 【详解】 题干论述了知行关系,强调知行合一。根据所学可知,知行合一是心学家王阳明的主张之一。 故答案为 D 项。A 项,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家提出的认识论,排除;B 项,工商皆本是黄宗羲提出的观点,以反对重农抑商,排除;C 项,尊崇儒术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观点,以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排除。 14.A 【解析】根据所学,法家学派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 慑臣民,重农抑商,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材料中的这些主张应属于法家学派,故答案为 A 项。儒家学派主张仁、礼,道家学派主张清静无为、小国寡民,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CD 项。 15.B 【解析】 【详解】 孟德斯鸠强调“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的主旨是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不是赞美 罗马共和制度的诸多优点,故 A 错误。材料“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 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 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 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 由的美德”由此可知,该篇文章强调“人人都是 国 家的主人翁”,主旨是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 史渊源,故 B正确。 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 马盛衰原因论》只研究了罗马共和制度,没有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排除 C。 为 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的是启蒙思想,排除 D。 16.B 【解析】 【分析】 【详解】 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追求现世的美好生活, A错误。材料“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 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 题”的说法体现了宗教神学的束缚,故选 B。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是借助宗教形式表现人 文主义,排除 C。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用人性对抗神性,追求现世的美好生活,以 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等,但尚未形成系统条理的世界观,排除 D。 17.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并推动文化的世俗化, 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中的世俗情节均反映了文学世俗化倾向以满足市民阶层的精神需 要,故 C项正确。A项,题干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市场阶层壮大的结果,与统治阶级教育垄断的打破无关,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世俗文学的出现使封建等级观念瓦解,排除。D项,题干并非强调民众心理倾向,排除。 18.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唐朝是庶族地主大量涌上政治舞台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科举制的不断完 善使得唐朝庶族地主有更多的机会登上政治舞台,导致了唐朝的文学突破六朝的陋习,充实、 丰富了诗歌的社会意义,可见唐朝时期文学深受政治制度影响,故 B项正确; 材料的落足 点是说唐朝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的提升,没有涉及到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和诗歌水平的 提升,故 A、C项错误; 材料介绍的是政治制度的变化对诗歌的作用而不是经济的变化对 诗歌的影响,故 D 项错误。 19.C 【解析】 【详解】 “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说明牛顿理性思维特点,它促进了思想解放,故 C 正确;牛顿力学是物理学,故 A错误。B 中彻底说法绝对,排除;D属于智者运动影响,排除。 20.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第三次信息革命方兴未艾,还在全球扩散和传播,绿色工业 革命已经悄然到来,这说明工业发展的日新月异,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而材料强调工业发展的日新月异;B 选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工业发展日新月异,看不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C 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到来,而第三次工业革命还在扩散和传播,尚未完成。故正确答案为 D选项。 21.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信息,陈独秀“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胡适“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可知,陈独秀、胡适等人否定的是传统儒学中不适合时代发展的内容,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儒学。这反映新文化运动在批判传统的同时也不否定传统,故 C 正确;两人的观点是相似的,故 A 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出大力发扬儒学,故 B 错误;康有为打着孔子旗号进行托古改制,故 D 错误。 22.C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各行业的人通过努力和智慧而致富,体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 发展,故 C正确;A 项与史实不符;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且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 材料反映的是富人影响力较大,不能得出其控制郡县的结论,故 D不正确。 2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废除了印第安人中间 的盲目崇拜和其他令人憎恶的东西”和“给男人.妇女和所有征服后出生的孩子施洗礼”可以看出迪亚斯等人在印第安人中传播基督教,即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宗教因素。故本题答案选C 项;ABD 与材料无关。 考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原因 24.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外国商品的输出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逐渐破产。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在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A 选项符合题意。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传统的经济迎来了发展机遇,但这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B 选项排除。材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影响很大,C 选项排除。列强的经济侵略总体上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没有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D 选项排除。 25.C 【解析】 【详解】 1958 年中共错误发动“大跃进”运动,受左倾错误干扰,出现浮夸风、共产风等偏激行为。 材料中的“20 世纪 50 年代”“奇迹”反映当时农民不切实际的浮夸风,可判定为“大跃 进”时期,故 C 符合题意;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目的是要建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故 A 不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故 B 不符合题意;文化大革命运动发生在 1966 年到 1976 年的一场给党和国家带来深刻灾难的内乱,故 D 不符合题意。 26.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欧盟和日本冲击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 特征,因此 D 选项正确;欧盟和日本对美国的经济地位造成了冲击,A选项错误;美国仍 是世界经济中心,B选项错误;日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货币量远远低于美元,不能与 美元抗衡,C选项错误。故选 D。 27.C 【解析】 由材料中“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可以看出,这里描述 的是抗日战争,共同构成的“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使全民族抗战的形成,为抗日战争 的最终完全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故 C 项正确;AB项与材料“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 被迫撤退”无关;D项表述绝对化。 28.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 大,悬殊很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等,材料主旨 揭示的正是新中国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性考虑,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AB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祖国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概况及认识 29.C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武昌起义之后新任督抚中,出身监生、行伍的比例有所提高,同时出 现了从新式学生中任命为督抚的,说明清政府认识到要利用新生力量巩固统治,是当局面对 危机的应急反应,故答案为 C 项;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的参政状况,排除 A 项;材料反映 的是对督抚的任命,不是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军阀势力的变化,排除 D 项。 30.C 【解析】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体现了“由空想到科学”,故 A 错误;巴黎公社的建立体现了“由 理论到实践”,故 B 错误;1917 年十月革命的胜利体现了社会主义运动“由理想到现实”, 故 C 正确;新中国的成立在 1949年,不符合题意,故 D 错误。故选 C。 31.(1)措施:废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批红权掌握在皇帝手中;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 治制度。(6 分)目的:加强皇权专制统治。(2 分) (2)影响:明朝不断完备法律体系,巩固了以法律制度为依据的专制集权统治;法律体系 化体现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国家意志,又制约着专制权力;颁布律令,严厉司法惩处,本质上 是要求民众守法,但政府依法行政,使行政法制化空前加强,是历史的进步。(6 分) 官员利用法律条文繁复舞弊,缺乏公开、透明、全方位的司法监督机制,反映了专制政体下 制约政治权力,是难以逾越的障碍。(2 分) 32.(1)制度环境:厉行法治。(2 分) 原因:实行法治可以统一民众思想,实现富国强兵。(2 分) (2)政治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2 分);目的是建立君主专制。(2 分) 经济表现: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2 分);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2 分) (3)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民众的利益。(2 分) 33.(1)原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实行征 兵制;殖产兴业;发展教育。(4 分) 影响:侵略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灾难;强国道路给亚洲各国提供借鉴。(2 分) (2)不足:盲目西化;发展不均衡。(2 分) 必要性:民族危机加剧;社会矛盾激化。(2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