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四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周人是用“夏”来称呼以周邦为首的反商联盟,所谓“诸夏”或“诸华”,是各诸侯国以整体的名义,一体向境内及周边其他各族所宣示的自称。这一变化 A. 成为传统华夷观念形成的理论基础 B. 助推了“家天下”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C. 有助于形成大一统的心理文化认同 D. 为周朝实行宗法分封提供政治前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华夏”包含的主体随着西周统治的确立和扩展而扩展,因此有助于形成大一统的心里文化认同,故选C项;A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华夏”概念的变化并不是周朝实行宗法分封的政治前提,排除D。故选C。 2.北宋时期因交子无法兑现引发诉讼,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专由十六户富商经营,后来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陕西和京西等地。材料表明 A. 北宋在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 B. 商品经济繁荣导致纸币诞生 C. 纸币的使用促进了商业发展 D. 政府有限介人利于金融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因交子无法兑现引发诉讼,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陕西和京西等地”可知,宋代交子在使用过程中曾引发民间纠纷,由于政府的整顿和管理,出现良性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选D。 3.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在杭州、泉州设置市舶都转运司,“官自具船”,选人到海外进行贸易,所得利润中,“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这表明元初 A. 官员注重经商技能 B. 商人所受剥削沉重 C. 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 社会经济走向开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元朝不仅设置专门的贸易机构,而且提供船舶,鼓励海外贸易,这说明当时的政府中时海外贸易,故选C项;经商利益分配和官员注重经商技能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官、商在对外贸易中的利益分配,未涉及政府对商人的盘剥,排除B;仅从对外贸易一个方面不能推知元初的社会经济就走向开放,D项排除。故选C。 4.王夫之出人理学,又能超越理学;排斥佛老世界观,又吸取其方法论;注重对人类知识和思维成果的积累,但更加强调创造精神。王夫之这样的思想特点 A. 凸显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 B. 受君主专制强化的 C. 是文化发展到高峰的体现 D. 对少数民族政权较排斥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清之际的理学走向僵化,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但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王夫之既深受传统文化熏陶,但又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新观念,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不全面,C项中的“高峰”无从体现,D项以偏概全,没有全面涵盖题意主旨。故选A。 5.光绪末年,河北高阳地区大多数农民,从商人手中购买原料,“为原料不致缺乏计,不得已只有仰商人的鼻息,替商人织布而赚取工资”,商人则收取成布,运销各地,其他行业也有类似现象,这表明 A.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 B. 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C 社会分工星现专业化特征 D.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包买商制度,即商人向小手工业者贷给或供给原材料以至生产工具,给予一定酬金或工钱,然后收取成品转向市场销售,在这里,商业资本已经转变成为工业资本,和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相比,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故选A项;列强的侵略方式、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特征和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等内容均为体现,排除BCD。故选A。 6.结合如图中的数据变化,可推知这一时期中国 1912—1931年中国海关棉花、棉纱、棉织物进口数据统计图单位:10万两 A. 贸易逆差的局面有较大改善 B. 对外贸易额呈迅速发展趋势 C. 棉纺织业发展进程曲折艰难 D. 棉纱产品质量得到迅速提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中数据可知,1912—1931年中国棉花、棉纱、棉织物的进口呈现出较大的曲折,总体来说原料棉花进口是增长态势,工业品棉纱和棉织物进口是下降态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进程曲折艰难,故C正确;材料没有出口数据,不能得出贸易逆差是否改善,故A错误;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数据和棉纱产品质量无关,故D错误。 7.1942年10月24日,晋绥边区首届临时参议会开幕,参加会议的包括参议员及各界人士共400余人,大会参议员共145人,各界当选为参议员的共产党员有47人,不及大会参议员的1/3。这表明晋缓边区政府 A. 具有统一战线性质 B. 践行联合政府主张 C. 属于工农联盟政权 D. 体现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参议会与会人员来源广泛,且共产党员不超过参议员总人数三分之一,贯彻执行了“三三制”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行全民族抗战的策略,故选A项;《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在1945年提出来的,排除B;晋绥边区政府是各阶级联合的政府,故CD错误。故选A。 8.1979年,国家计委对原定的国民经济计划进行了调整,如下表 项目 农业 工业 原计划 5—6% 10—12% 调整后 4%以上 8%(轻工业8.3%,重工业增长7.6%) 这一调整 A. 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B. 体现了经济思想的拨乱反正 C. 受到了“两个凡是”的影响 D. 实现了经济结构的稳步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1979年国家计委对原定国民经济计划调整后的数据可知,农业下调较少,工业下调较多,特别是注重轻工业发展,适当降低重工业增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思想的调整,这体现了经济思想的拨乱反正,故B正确;材料和对外开放无关,故A错误;“两个凡是”是“左”倾思想的延续,不符合材料数据,故C错误;D项错在“稳步转型”。 9.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教会组织改变了中世纪那种崇尚独处沉思和宜扬安贫禁欲的宗旨,介人到世俗生活中,对各种社会问题倾注了更多的关心。这一转变说明 A. 世俗权力大于宗教势力 B. 人文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 C. 上帝的权威受到了冲击 D. 教会主动地应对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人文主义思想,批判宗教特权,教会组织不得不改变以前的说教方式,这充分说明文艺复兴时期教会组织面对社会的变革做出了重大的调整,D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教会的权力仍然大于王权,A错误;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局限于社会上层,并不是深入人心,排除B;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依然信仰上帝,并且材料没有体现上帝权威的变化,C错误。故选D。 10. 所密认为,分工能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其原因是:第一,分工能使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得到提高;第二,分工使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有关的直接劳动时间;第三,分工使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人较容易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斯密的理论 A. 从根本上否定了英国传统重商主义政策 B. 促进了专业技术工人经济地位的提高 C. 反映了英国成为工业强国时的外贸特征 D. 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扩大生产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斯密认为“分工能使劳动生产率提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英国势必重视生产工具的发明,从而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以“分工”来提高“生产率”,增加商品总量,因而适应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扩大商品生产的需要,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与重商主义的比较信息,排除A项;“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公认经济地位得到了提高,排除B;材料未涉及外贸问题,排除C。故选D。 11.从1789年大革命开始到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的20多年间,法国政权走马灯式的更换以致宪法频繁更迭,宪法的形态也大起大落,这场热闹的制宪运动最后以阁剧式的结尾面告终材料主要说明法国 A. 封建势力占据主导地位 B. 近代宪政思想尚未成熟 C. 国内政治斗争持续不断 D. 民主政治逐步发展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说明法国政局长期动荡,国内政治斗争持续不断,以致宪法形态不断更换,故选C项;材料中的宪法并不是封建性宪法,无法说明封建势力占据主导地位,A错误;材料旨在说明法国政治斗争、政权更迭以致频繁更换宪法形态,并非是由于宪政思想所致,排除B;材料现象说明民主政治还没有完全建立,故D项中的“逐步发展完备”的说法错误。故选C。 12.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宜布取消将德国变成“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摩根索计划,取而代之的是“目的应该是恢复有效运作的全球经济,营造自由机构能够出现的政治和社会条件”的政策,这一政策 A. 根源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发展 B. 客观上助推西欧国家走向联合 C.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冷战”局面 D. 以维护“世界和平”为政治目标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目的应该是回复有效运作的全球经济,营造自有机构能够出现的政治和社会条件”体现冷战思维,根据材料中的“20世纪40年代后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指的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为西欧走向联合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故选B项;ACD项都和材料主旨不符,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 13.晋人著古本《竹书纪年》说携王是虢公翰立之于携。清华楚简《系年》说“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虢公翰立携王更为可信 B. 周王传承存在兄终弟及现象 C. 晋楚为争夺王室而斗争 D. 两份文献所述不同一事件 【答案】B 【解析】 【详解】两则材料的区别在于拥立携王的人不同,但在结果是一致的,即扶正了了幽王弟弟为周天子,这说明周王传承存在兄终弟及现象,故选B项。仅就材料的有限信息无法判断哪个更为可信,需要更多的印证信息,故排除A项;材料是对立携王之事的不同记载,并未提及晋楚两国争斗的相关信息,毕竟记载中立携王的人既非晋人,也非楚人,故排除C项;两份材料均在讲述携王被立为周王的事情,故D项所述明显错误,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进行相互比较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比两则史料提炼出共性内容。 14. “编户齐民”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中,被国家统一编入户籍进行管理,并按照规定同样担负赋役的居民。这一制度的实施 A. 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B. 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C. 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 D. 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编户齐民能使国家掌握人口的真实情况,为征发赋役等提供基础,加强国家治理能力,故选A项。编户齐民是历代中原王朝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它是国家治理的必要环节,如果其行为本身并不会直接加重民众负担或增强国家财力,排除B、D两项;编户齐民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掌握人口真实情况只是其中一个目的,C项中“旨在”之说错误,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户籍管理制度,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编户其民的内涵,旨在考查学生调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5.下表是当今对汉代丝织业情况了解的部分情况。据此可以得出 织物情况 出现具有复杂花纹的高级织物,普通织机无法制造 织机实物史料情况 无完整的高级织机出土,普通织机也只能据画像石复原 汉赋记载情况 汉王逸(机妇赋》对高级织机有所记述,如“高楼双峙“纤缴俱垂” A. 汉代丝织品质量提高 B. 对汉代丝织业的了解尚属猜想 C. 要重视汉赋史料价值 D. 织机的落后制约着丝织业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关于汉代丝织工具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相对匮乏,而文学作品汉赋中对此有所涉及,并能够得到一定印证,因此要重视汉赋史料价值,故选C项。A项所述只符合材料中的织物情况,故其无法涵盖材料全部信息,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尽管资料相对不很丰富,但是仍然有事实基础,毕竟高级织物确实存在,故B项所述不符合材料所述,排除;具有复杂花纹的高级织物的出现说明确有高级织机的存在,只是至今无完整的高级织机的出土,故织机的落后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6.黄宗羲对儒学品格作了重新赋予,认为“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要由豪杰之士来承担,呼吁豪杰之士树立为国家与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这种主张 A. 利于切实推动社会发展 B. 冲破了先秦儒学的束缚 C. 强调满足个人名利之心 D. 强调提高君主服务能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黄宗羲鼓励豪杰之士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这有利于社会发展,故选A项。先秦儒学同样强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故有孔子和孟子的周游列国,黄宗羲的这种思想同先秦儒学并无冲突,故B项冲破一说无从谈起,排除;黄宗羲强调的是志向是为国家与民族建功立业,而不是对个人名利的追求,排除C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这种远大志向是服务于公天下,而非君主的私天下,故提高君主服务能力之说无从谈起,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呼吁豪杰之士树立为国家与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学生对此要结合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予以理解。 17.清朝统治者在内忧外患的威胁下,为解决燃眉之急,先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设备等,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认为只要船坚利炮,就可以自强御侮。清朝此举 A. 旨在推动经济的工业化 B. 说明清朝政治的近代化趋向 C. 为专制统治埋下了隐患 D. 奠定了垄断近代工业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所述是洋务运动,虽然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政府维护自己统治的能力,但是它开启的中国的近代化与清胡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不相容的,此后,近代化生产方式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结束封建专制统治做着准备,即为专制统治埋下了隐患,故选C项。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挽救统治危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推动经济近代化只是其客观作用,并非其主观目的,排除A;洋务运动提倡中体西用,并未想过改变中国政治制度,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垄断资本主义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洋务运动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还未形成,更不用说是中国了,故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评价,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予以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18.陈独秀指出:“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此论述反映了 A. 新文化运动完全脱离实际 B. 无产阶级强烈的政治诉求 C. 广大民众思想的彻底解放 D. 对封建思想文化的坚决反对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可知,陈独秀坚决反对封建思想文化,故选D项。当时,中国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袁世凯称帝制造舆论,因此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思想文化,由此可知,A项“完全脱离实际”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所述是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故并不体现无产阶级强烈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学生在对选项进行选择时,切记要格外关注程度词的运用。 19.吴湖帆在1930年刊登的润例中表示“市招不书”以示清高,但上海沦陷后,他却为银行商号书写招牌。1940年甚至表示愿为来客撰写寿文、墓志,并依字数明码标价。这说明 A. 日本侵略破坏了中国社会秩序 B. 一些艺术家丧失民族气节 C. 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在持续发展 D. 逐利的社会风气日益兴盛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吴湖帆还能“清高”,但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到了1940年甚至完全放下身段为来客撰写寿文和墓志,这些都在说明日本的侵略行为已经严重破坏了中国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故选A项。材料并未说吴湖帆为敌国进行书写,故民族气节丧失的说法无从谈起,排除B项;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社会经济显然是不景气的, C项与材料描述相悖,排除;材料所述现象是艺术家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而不是追名逐利的结果,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日本侵华给中国民众生活造成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予以理解材料情境。 20.如图是速写(毛主席指出了光明大道》(1956年)。该作品说明 毛主席指出了光明大道——集体农庄报喜代表团(朱室威作于1956年) A. 土地改革受到农民大力支持 B. “浮夸风”现象出现 C. 农业合作化促进了农业发展 D. 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1956年”“集体农庄报喜代表团”等信息可知,漫画说明的是当时的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农民加入生产合作社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C项。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发生在1952年底已完成,故AD两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浮夸风”是大跃进时的现象,发生在19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21.罗马城邦实行公民政治,公民集团与其他居民有严格的区分。但在公民权问题上,罗马人最终“超越了希腊人创造的城邦狭隘性的政治框架和希腊人意识的局限性"。这一超越 A. 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展 B. 使罗马居民拥有广泛权力 C. 直接导致万民法形成 D. 动摇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罗马人最终‘超越了希腊人创造的城邦狭隘性的政治框架和希腊人意识的局限性’”可知,罗马虽然实行公民政治,但是公民集团和公民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罗马城邦和之外的统治区城内,不断有人被赋于公民权,这适应了罗马统治范围的扩展,梳理了社会矛盾,故选A项。材料所述是拥有公民权的人的范围的扩展,而不是公民权的内容的扩展,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万民法的形成是这一超越的表现,而不是结果,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对社会矛盾的梳理,有力地维护了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D项说法错误,排除。 22.勒费弗尔说,“传统主义者把法国革命和理性主义等同起来”,甚至“人们一般把法因革命理解为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的产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理性主义加速了革命到来 B. 启蒙运动主要是政治运动 C. 启蒙思想家提倡革命手段 D. 理性的价值在于引发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传统主义者把法国革命和理性主义等同起来”“把法因革命理解为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的产物”可知,理性主义加速了革命的到来,故选A项。启蒙运动首先并且主要是思想解放运动,B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信息表明启蒙思想家的具体主张,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提倡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使人获得了彻底的解放,引发革命只是这场影响的一种影响,D项所述将理性价值完全归结于革命,有失偏颇,排除。 23.1929—1932年美国约发生2700次罢工,喊出“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口号,甚至发生武装反抗斗争。许多著名知识分子公开拥护共产主义,主张学习俄国。这说明 A. 美因在美苏争霸中遭挫折 B. 苏联社会主义优越性受到正视 C. 资本主义生命力日益枯竭 D. 仅工人和知识分子遭危机之害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许多著名知识分子公开拥护共产主义,主张学习俄国”可知,经济危机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而苏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则受到正视,故选B项。美苏争霸是在二战结束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20世纪的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阶段,C项中“枯竭”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其他阶层的状况,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24.下表是战后初期国际社会签订的部分协定公约。这反映出 1945年12月 1947年10月 1949年8月 1950年11月 1951年7月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 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A. 国际社会的法制化 B. 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事务 C. 国际社会保护弱者 D. 经济是国际交往主要内容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社会签订的协定公约具有法律效力,材料中社会各领域的公约协定的出现,反映出当时国际社会法制化的发展趋势,故选A项。材料中不仅建立了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同时还制定了保护平民和难民权益的国际公约,而这些并不能体现出发达国家对国际事务的主导,排除B项;C项与B项同理,所述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故不是最佳答案,排除;材料所述并不仅仅只是经济层面的内容,且材料并未就几项不同内容之间进行比较,故无法得出孰轻孰重的结论,排除D。 二、材料简回答下列小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皇权一直凌驾于法权之上,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臣民不得违背和更改。中国古代曾经创制了许多对皇权限制的措施,但收效甚微.唐朝初年,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创造性地提出了“天下之法”的概念,把以皇权为代表的行政权纳入法权的约来之下,在司法行政官员中树立了法律至上的观念,初步确立了司法官员独立审判的传统;明确规定司法行政官员在任职前须通过吏部主持的法律考试,使其在任职后能迅速胜任司法审判的事务。唐朝政府在诉讼程序上作了许多制度的设计,如实行三审立案审核制。唐代日家监察官员和上级司法长官还通过录四的方式监督、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审判。 ——摘编自郑显文《审判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唐代司法》 材料二 1906年,中央官制改革上谕规定:刑部著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著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据此,都察院退出司法领域,司法权被划分为司法行政权与司法审判权集中由法部与大理院行使,传统的司法与行政不分模式为之一变。大理院与法部基于原先大理寺与刑部的班底,调整了内部机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能,进行内部机构重组。改革方案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部院在权限划分上争拗不休。部院关系的调整经历了一个从争权到相互协调、终于实现明确各自权限、分工合作的过程。清亡之前,从制度层面上来说,以司法独立原则为依归,部院自身转型的任务基本完成,部院之间也按照近代司法体制的要求进行了比较明确的分工。 ——摘编自张从容《晚清中央司法机关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天下之法”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司法机构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背景:国家法制难以约束封建皇权;唐代统治者汲取隋亡的教训,唐初经济有待恢复发展;意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对法权的侵夺;有利于司法审判的相对独立;有利于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促进了古代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推动了唐初政治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特点:新旧机构的设置原则不同;部院的过渡性特征鲜明;部院矛盾尖锐,呈现出将艰巨性和复杂性。影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拉开了近代中国近代司法的序幕;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推动了中国法律近代性的进呈;为民国时期司法机关体系的建立和近代意义的诉讼审判制度的缔造,提高了重要基础;改革旨在维护清朝统治,改革中权力斗争不断,以致难以实现近代化转型。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中国古代曾经创制了许多对皇权限制的措施,但收效甚微”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相关背景主要是国家法制难以约束封建皇权;唐代统治者汲取隋亡的教训,唐初经济有待恢复发展。意义:根据“把以皇权为代表的行政权纳入法权的约来之下,在司法行政官员中树立了法律至上的观念,初步确立了司法官员独立审判的传统”可知唐代“天下之法”提出的意义在于制约皇权、有利于司法审判的独立,有利于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促进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等。 (2)特点:综合材料二内容可知晚清司法机构改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设置原则、部院的过渡性、矛盾尖锐和艰巨性以及复杂性上。影响:根据“清亡之前,从制度层面上来说,以司法独立原则为依归,部院自身转型的任务基本完成,部院之间也按照近代司法体制的要求进行了比较明确的分工”等内容可知晚清司法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顺应历史潮流、确立“司法独立”原则,为民国时期司法机关体系的建立和近代意义的诉讼审判制度的缔造,提高了重要基础,但改革旨在维护清朝统治,难以实现近代化转型等方面。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半年时间的实践,列宁由否定商业到承认商业,最后号召共产党员学会经商做生意。然而,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1923年10月,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在批评政治局的政策时指出:“我们没有一个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原则性决议。”党的领导也不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经济发展的策略路线,而只是同反对派斗争中的一张牌。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经常是党内争论的对象,党内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个比一个“左”。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以“激进”为荣,以“左”为荣。 ——摘编自沈志华等《苏联历史专题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国绕“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苏联经济建设日益激进。 论述:20世纪20年代初,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经济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基本上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不久,苏联领导人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倒退,苏联应该向资本主义发动进攻,这种固守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忽视了苏联的国情。1925 年,苏联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强调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提出了较高的经济建设指标,为了解决工业资金建设问题,提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农业健康发展。此后,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把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这也忽视了苏联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总之,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取消新经济政策,强调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大规模发展集体农庄等,都鲜明地说明了苏联经济建设日益激进。 示例二: 论题: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面临重重阻力。 论述: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共(布)十大决定推行新经济政策,准备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政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利用市场和货币等策略不为部分俄共(布)领导人接受,在实施过程中,列宁没有对新经济政策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种阻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列宁逝世后,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后退和妥协的声音进一步增强。加之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了一定的贫富分化问题,以致部分农民也反对这一政策,苏维埃党内的政治斗争也增加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阻力,同时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苏联迫切希望改变落后农业国家的现状,以求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这要求苏联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尽早结束新经济政策,开展国家工业化。 总之,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建设中,新经济政策面临理论上、政治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阻力,使得苏联较早的结束了新经济政策。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确定论点,如根据“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可得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面临重重阻力的论点,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停止和进行论述即可;如根据“党内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个比一个‘左’。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以‘激进’为荣,以‘左’为荣”可得出苏联经济建设日益激进,根据斯大林模式的逐渐形成进行论述。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英钱,”吕后二年,由国家铸造八铢钱。六年,国家实行货币减重政策,铸“五分钱”。文帝改铸四铢钱,其文仍为丰两,同时废除了盗铸令,使得私铸符合国家的法律,汉初的几次货币改革,始终没能避免私铸和盗铸现象,给商人们利用币制改革之际进行围积居奇提供了机会。汉武帝采取了“上收铜,勿令布”,禁止郡国铸钱,专门命令上林三官铸钱,并且下令天下不是三官钱不能流通,对于国以前所铸造的钱币全部进行销毁,并且把铜输给上林三官。新铸造的五铢钱质量较高,重量适中,携带方便,使用了七多百年。 ——摘编自徐宁《西汉初期币制演化与经济影响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改革货币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汉初币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背景:汉初币制较为混乱;地方拥有铸币权危及中央;经济恢复和发展为改革提供了条件。 (2)历史意义:统一铸币权有利于防止伪币,维护商民利益;有利于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扩大市场,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汉初的几次货币改革,始终没能避免私铸和盗铸现象,给商人们利用币制改革之际进行围积居奇提供了机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货币改革的背景主要是汉初币制较为混乱;地方拥有铸币权危及中央;经济恢复和发展为改革提供了条件。 (2)根据“新铸造的五铢钱质量较高,重量适中,携带方便,使用了七多百年”可知汉武帝货币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防止伪币,维护商民利益,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市场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