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试卷 1.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 A.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 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D.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 2.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左三为周公,左四为成王)。对该图解释合理的是 A.周公跪拜说明集权色彩异常明显 B.四方来朝体现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C.画像石对研究周代历史有借鉴价值 D.画像石完全还原了周公辅政的情景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4.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半期其权能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C.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 D.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5.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宋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宰相位高权重不可一世 C.皇帝权力呈不断加强趋势 D.谏官地位在宋代已超越宰相 6.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且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 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 B.统治者重视拔擢高水平人才 C.政府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7.在唐朝,中书、门下两省属官当中资历较长者被尊称为“阁老”;到宋代,“阁老”往往被用来称呼各部门“宰相”;明清时期,“阁老”成为内阁大学士中年长者的专属尊称。“阁老”这一称谓本质上 A.反映了论资排辈的官场之风 B.说明历代王朝宰相位高权重 C.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伴生产物 D.是儒家尊老敬贤思想的要求 8.下图为清代国子监(太学)大门外的下马石,石刻汉、满两种文字 “官民人等至此下马”。此处文物古迹 A.缺少史料印证无法判断内涵 B.体现满清统治者的民族传统 C.用以严明宫禁之地出入秩序 D.能够彰显古代儒学特殊地位 9.检索《四库全书》,关于“平均赋役”“均平徭役”“均赋税”“平差役”一类的提法,出现有900多次。如《金史》记载,金朝大定年间,就有连续几次的均平赋役的政策和做法。这些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A.凸显均平意识 B.保护租佃经济 C.维护小农经济 D.增加财政收入 10.右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内迁 B.长期大规模农耕活动的影响 C.统治者大肆修建宫室陵苑 D.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11.汉初,因“除钱律,民得铸钱”致使民间私铸钱币一度得到发展,部分郡国“即山铸钱,富埒天子”。汉武帝时期下令全面禁止民间铸币,“盗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犯者不可胜数”。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出西汉时期 A.律法松弛导致金融混乱 B.经济特权助长王国势力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冲击 12.《阅世编》里记载:“(晚明上海)标布(一种优质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据此可知当时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C.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D.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13.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这说明汉代 A.跨区域长途贩运已经有明显发展 B.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C.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 D.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象 14.古代中国都城经历了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的变迁。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唐朝以后的都城设置 A.更加注重地理位置的险要 B.与经济重心保持一致 C.比较重视交通区位优势 D.不再定都于黄河流域 15.“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值)。"南宋叶适的言论反映出当时 A.地权转让的制度化 B.官衙作风的强盗化 C.租佃经营的市场化 D.土地兼并的严重化 16.史载,北宋都城中的瓦舍勾栏集演艺与消费为一体,颇为兴盛。被士大夫视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子弟流连破坏之门”。由此可知当时 A.社会上层生活腐朽堕落 B.民众消费水平差别明显 C.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征 D.市民阶层成为社会主体 17.《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政府推行工商皆本政策 B.宋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18.有位史学家这样评论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下列各项中,“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的是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儒家 19.古代儒者在阐述政治思想时往往将“君”与“国”混为一体,君主在统治理念上常常将 “国”视为放大的“家”。这说明 A.儒家思想促使“家国一体”观念的产生 B.“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进步 C.君主借助家庭伦理强化统治 D.“家国同构”体现专制集权 20.秦汉时期,谶纬神学(一种宗教神学色彩的理论)一度流行。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许多现象皆与社会政治有关,所谓“王者将兴,必有符谶。”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A.有助于儒学走上正统地位 B.论证了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C.决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趋势 D.背离孔孟学说为士儒所不齿 21.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地位略有提高。东晋时甚至出现了以女休夫的情形。至于妇女再婚,也较为普遍,刘宋朝的公主普遍和驸马不和,纷纷被皇帝准许离婚再嫁。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 B.妇女在生产中地位突出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战乱造成大量男性死亡 22.“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的论述解读正确的是 A.他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 B.体现了朱熹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C.说明理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根本否定 D.朱熹主张通过格物致知以明天理 23.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期被一路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帝”,与此相关的关公戏经久不衰。关羽地位的提升反映了 A.儒家吸收佛教思想发展 B.历史人物的脸谱化倾向 C.理学价值观的广泛传播 D.佛教因中国化兴盛不衰 24.《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这说明 A.《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B.儒家的解读强调《诗经》的社会教化作用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风格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25.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演变过程,从其受众看,这表明 A.庶族地主的兴起 B.自耕农阶层的壮大 C.市民阶层的发展 D.士人欣赏品味下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秦代实行专制,与秦始皇“夷六国”“扫封建”而设郡县密切相关。“有郡县,然后土地人民直隶于中央政府,而专制之实乃克举。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而悉为郡县以隶于中央政府,则非大行专制不能为功。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撕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权臣于国有利有弊,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 ——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 材料二 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之组成,既不在于贵族,亦不出于军人,而为一种建立于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 ——《钱宾四先生全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的含义及形成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治政府”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在世界工商文明史上,中国无疑是最早慧的国家之一。在汉代,哲学家王符就说自己所处的时代,从事工商业者十倍于农民,商业流通之盛达到“牛马车舆,填塞道路"的程度。明清以降,“儒贾合流",“五家之堡必有肆,十家之村必有贾,三十家之城必有商",甚至连知识精英也不再耻于言商。…… 早在唐宋时期,就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宋代水稻和明代棉花的普及造成了人口的大爆炸,是第一个人口过亿的国家,庞大的内需市场为工商生产和流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宋代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和第一批合股公司和职业经理人阶层,清初则出现了粮食期货贸易。此外还有非常健全的乡村自治体系,有世界上最富有、人数最为众多的商帮集团。早在10世纪的宋代,GDP总量就占到了全球的三分之一,到明清时,中国仍然保持着经济规模第一的地位,拥有最高的粮食产量,棉纺织业的生产规模是英国的6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是工商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摘编自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材料二 胡雪岩有句名言:“洋人做生意,官商一体,他们的官是保护商人的,有困难,官出来挡,有麻烦,官出来料理。他们的商人见了官,有什么话可以实说。我们的情形就不同了,官不恤商艰,商人也不敢期望官会替我们出面去争斤论两。所以,中国人做生意不能没有靠山”。官、商——这种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的畸形结合在中国的确有太久的历史。官商结合的基础是关系、是权贵性的社会资本,而不是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平等契约精神。它使工商业成为一种特权性质的游戏,而不是一种依照准则的生产经营。西方以契约论为行为基础,有了繁荣强盛;中国以官商关系为行为基础,从而窒息了市场,无助于市场规则的形成。这一点也一直被后人视为中国近代市场经济难以萌生的重要障碍之一。 ——摘编自《商界名家》 材料三 费正清说:“中国商人具有一种与西方企业家完全不同的想法: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工商业发达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2分) (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的这一观点。(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别于重自然(如希腊)或超自然(如印度、希伯来)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性、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颇受尊重。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熏陶上厚重的人文色彩。“天地君亲师” 同时贡祭,在实用理性的驱使下,人神不分。现世来世不隔;中国人对神缺乏无上的尊崇和发自内心的激情,而多半对神灵持“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的应付及利用态度。多数中国人更敬重的是祖先和祖先繁衍下来的族群。所以,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要义不在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个体融进类群,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博兴的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人文主义,分属不同范畴。 ——冯天瑜等编著《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断言中国没有自由意识,就等于说中国没有历史(变化),这一点即使对儒学本身而言也是不公正的。儒学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主要是政治学和政治哲学,汉代以降,儒学整合了道家自然哲学的内涵,以“天人合一”的图式,力图在自然与社会之间建立普遍的联系。宋代朱熹的理学大致可以说是以天理为背景的宇宙论,后为道学家扭曲而成家族、宗族论,而心学则是近世平民自由的学说。而且,儒学本也并不是“教”,只是在唐代受到佛教的影响,儒家才开始立庙塑像。——即使最粗浅的描述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将本不是一个整体的儒学简化为韦伯所谓的“反科学、反自由的宗教,并与他所推崇的“科学和自由”的宗教——新教伦理对立起来,这是19世纪以降的西方思想家所刻意为之,这不过就是学术版的基督教。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变化及主要特征。(10)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CBAC; 6-10:CCDCB; 11-15:CDCCA 16-20:ADCCA 21-25:CBCBC 二、非选择题 26.(16分) (1)地域辽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贵族政治的消失;权臣势力的削弱。(4分,任答2点即可) (2)含义:打破世卿世禄(贵族政治),选官于民间(公众);文人成为官僚主体(非武人);具有典章知识、治国才能、担当精神。(4分,任答2点即可) 原因:世卿世禄和武人政治的弊端;察举制、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4分,任答2点即可) 扩大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基础;对君主权力有所限制。(4分) 27.(18分) (1)表现:历史悠久;工商业者多,出现区域性商帮;拥有世界最大的城市群;经济总量长期领先于世界;商业制度和措施上的创新。(6分,任答3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专业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壮大;冲击了传统观念。(6分,任答3点即可) (2)观点:费正清的这个比喻,是指中国的商业环境不利于建立公平经营机制,因此中国商人只能通过依附政府取得经营特权,很少去尝试制度创新。(2分) 说明:在古代中国专制集权制度下,政府掌握社会资源,民间商业缺少自由发展的空间;自然经济条件下,民间商业力量薄弱,缺乏竞争力;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的畸形结合历史悠久,增强民间商人对政府的依附心理。(4分,任答2点原因即可) 28.(16分) (1)中国文化重视人伦关系、轻个体价值,突出实用主义;(3分)西方文化重视自然、强调个性,突出精神信仰。(3分) (2)发展变化:从春秋到唐宋以来不断神秘化(宗教化);不断哲理化(唯心化);由凡入圣,地位不断提高;后期走向平民化。(6分) 特征:历史悠久;政治学说与伦理道德一体;不同时期有所损益或不断追随时代需要而变化(与时俱进)。(4分,答出2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