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三箭分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三箭分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18.11) 考试时间 90 分钟 满分 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他主要是( ) A. 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 B. 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C. 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D. 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2.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 A.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3.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到了儒道佛三家鼎力局面,还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武则天把佛教列为第一,唐玄宗又把道教列为第一。这说明( ) A. 唐文化多元共荣 B. 佛道社会基础薄弱 C. 君权的极度强化 D. 儒学地位相对稳固 4.近代大学者王国维(浙江海宁人)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 ①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只是在某一朝代兴盛,后来就都消亡了 ②元曲“托体稍卑”可以理解为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 ③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④王国维认为,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赋予了元曲很高的文学地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白话文在维新变法时期就得到了充分重视。1897年11月7日,《演义白话报》在上海诞生;不久,《无锡白话报》创刊。此后,以“白话”命名的报刊竞相面世。维新派推广白话文的根本目的是( ) A. 反对愚昧,提倡民主科学 B. 开启民智,推动思想启蒙 C. 募集资金,壮大变法队伍 D. 效法西方,发展新闻事业 6.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 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④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7.宋代儒家尊崇“仁且智”,强调“知者不惑”的同时,又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这反映出宋代儒学( ) A. 崇尚自身力量反对迷信鬼神B. 以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为目标 C. 理性意识与道德规范相结合D. 关注社会和谐崇尚君子风范 8.伊拉斯谟经常嘲笑经院哲学家,攻击教会的陋习和教士的无知、懒惰和生活上的道德败坏,但他从未怀疑过罗马天主教会的本质和原则。从材料可知当时的人文主义者( ) A. 宣扬人文主义 B. 否定教会神学 C. 反对教会腐败 D. 攻击封建专制 9.国家主权高于“人们所能想像到的一切价值和一切意义”、“人所有的一切价值,一切精神的实在只能经由国家而有之”、“个人的最高义务即在安守其职责,作为国家的好公民”。以上文字体现了( ) A. 霍布斯的国家学说 B. 洛克的分权思想 C. 孟德斯鸠法学理论 D. 卢梭人民主权论 10.粱启超曾说史学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明确指出,历史认识的目的和任务是反映客观历史事实,这是新史学的灵魂,对此必须坚持到底、绝不动摇。这表明梁启超治史( ) A. 看重史料来源 B. 重视分析史实 C. 力求真是真非 D. 善于借鉴历史 11.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了( ) A. 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 D. 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 12.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势》曾评说道:“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非特我中华学界之大观,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这种壮观的历史场面的出现,其历史条件不包括( ) A. 经济基础的变革 B. 阶级关系的变化 C. 对外交往的频繁 D. 政治上的割据纷争 13.张芳在《历史变革与西方歌剧的发展》中说:“在这样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下,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席卷英、法、德等国的……思潮,强烈地反叛一切理性的束缚,强调主观性,抒发个人情感,推崇个性。”下面能够体现该思潮的作品是( ) A. 《战争与和平》 B. 《格尔尼卡》 C. 《等待戈多》 D. 《悲惨世界》 14.14.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一反差表明( ) A. 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B. 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 C. 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 “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 15.毛泽东指出:“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割据”理论形成于( ) A. 中共创立时期 B. 国共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16.2014年7月,人民日报网评论文章:“邓小平理论体系为中国梦的实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夯实了物质文化基础。”下列相关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相符的是( ) A. 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B. 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C. 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D. 论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17.“在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 ) A. 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B. 都代表被统治阶级的利益 C. 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D. 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8.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结果,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它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 ①指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 ②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③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④指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19.德国文学理论学家施莱格尔指出:“文学的功能不在于教化启蒙或描写反映现实,文学应该写幻想和无限的渴望……先自由地幻想,描写对现实的渴望,然后再痛苦地粉碎、破坏自己创造的这一幻想世界。”符合这一观点的文学作品是( ) A.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B.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C.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D.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2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提出“士之所贵,立德立言”,强调“夫匹庶而钧称于王者,儒生高极乎唐虞者,德而已矣!”“方寸之心,制之在我,不可放之于流遁也”。这些主张反映出当时士人( ) A. 混乱局面下避世自保心态 B. 不满社会现状的抗争精神 C. 建功立业的积极入世精神 D. 崇尚道德的自我追求意识 21.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 ) A. 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 B. 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 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 D. 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22.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他不但是儒教的先知般的创立者,而且也建制之“王”。其主要用意在于( ) A. 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 B. 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 C. 减少变法遭遇的阻力 D. 肯定孔子对建制的贡献 23.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 A. 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 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C. 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 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24.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 A. 宣扬“君权神授”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 B. 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 C. 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 新儒学从根本上脱离“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三个小题,共52分,其中25题16分,26题18分,27题18分) 25.“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礼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礼与名之尤大者则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久而成劫运,其祸皆起于不仁,求反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纲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在“礼”的演进发展中,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显示出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重要特点。……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 ——安乐哲、郝大维《孔子哲学思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礼”的认识,并归纳“礼”与“仁”的关系。(4分) (3)据材料三,说明作者肯定“礼”的依据。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析“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与文化养成的影响。(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16世纪东西方启蒙思想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比较表 人物 代表作 基本主张 李贽 (1527—1602) 《藏书》 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否定孔子权威,提出是非无定论;反对封建禁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薄伽丘 (1313—1375) 《十日谈》 批判天主教的黑暗和腐朽;认为僧侣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反对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主张“幸福在人间” ——摘编自谭文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之比较》 材料二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法国哲学家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上帝、人性、善与恶。同时,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少数教授和学者们的抽象争论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们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他们热情地承担了改良社会和人性的责任……最有名的、在许多方面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弗朗索瓦·玛瑞·阿鲁埃,他以伏尔泰的笔名闻名于世。在他漫长的生涯里,写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和薄伽丘思想的共同之处,并说明当时西方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伏尔泰的思想为例,说明法国哲学家们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6分) 27.20世纪是中国发生巨变的100年。在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历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卓著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精神,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宣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通过后,孙中山对宣言的宗旨作了说明。他指出:此次通过宣言,就是“从(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计划彻底地革命”。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思想理论发展的角度举例说明在20世纪上半期孙中山是怎样顺应“潮流”的?(4分) (2)材料二中“从(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是指什么责任?“计划彻底地革命”是指什么革命?其指导思想是什么?(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在第一阶段探索出什么革命道路?结果如何?(4分) (4)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产生了什么作用?(4分)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凡生于天地间者”、“三纲,五常”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得出这样的认识,朱熹认为的“理”,其实就是儒家“三纲五常”等纲常伦理。进一步可知,朱熹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来阐述封建伦理道德的。B项属于无关项;CD两项的表述,不符合题意,不是题干材料核心意思的体现。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董程朱理学·朱熹的思想主张 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概括、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是英雄之言”、“ 势必至此”、“ 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得出的核心信息是,李贽对秦代焚书坑儒事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基本上给以了肯定,认为符合大一统的历史潮流的,既体现“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的观点。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准确;其余BD两项均不是题干材料意思的体现,属于无关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李贽的思想。 3.D 【解析】材料中的“唐代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表明唐朝时期的儒学地位相对于佛教和道教而言,较为稳固,不需要统治者的大力推崇,故答案为D项。材料未涉及唐朝文化的多元共荣及君权的极度强化,排除AC项;B项的表述与题干中的“唐代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不符,排除。 4.D 【解析】 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后来并未消亡,本题凡是含①均是错误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含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含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5.B 【解析】白话文容易让普通群众接受,更好地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答案为B项。提倡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募集资金”,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D项不是维新派推广白话文的根本目的,排除。 6.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造极于赵宋之世”说明宋代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科技方面: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思想方面: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教义,发展为理学。文学艺术方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风俗画成为画坛的亮点,故D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科技成就·四大发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 7.C 【解析】材料中的“知者不惑”是理性意识的体现,“礼之用,和为贵”、“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是道德规范的体现,C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迷信鬼神问题,A错误。B项片面,不能体现材料中的两个内容,排除。材料中所述是个人的修养,而非社会和谐,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宋代儒学。学生解答本题时,一定要注意全面理解材料,不可断章取义和过度推断。本题学生理解材料的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C 【解析】从材料来看,伊拉斯谟虽经常嘲笑经院哲学家,但他从未怀疑过罗马天主教会的本质和原则。这就说明他针对的是教会的机构和人士,不是神学,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排除B选项。A、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9.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没有体现洛克或者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排除BC。根据“个人的最高义务即在安守其职责,作为国家的好公民”等可见作者认为国家主权高于人民主权,与卢梭不符,排除D。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体现了霍布斯的观点,他认为国家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而创造的,君权是人民授予的,但是并不反对君主专制,而是将“君权神授”变成了由社会契约所授予的,坚持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故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 10.C 【解析】从材料看出,在梁启超看来,“历史认识的目的和任务是反映客观历史事实”,求真,即科学精神,是新史学的灵魂。这表明梁启超治史力求真是真非,故C 正确;材料与“史料来源”“重视分析史实”“借鉴历史”无关,排除ABD。 1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是梁启超给康有为的信,信中说“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体现出他的排满思想,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B选项错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影响;C选项错误,梁启超大部分认同康有为的观点,只是提出了自己的态度,所以与革命派主张并基本不一致。[] 12.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从“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可知材料所述的历史场面为百家争鸣,其历史条件包括: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崛起,经济上井田制的逐步瓦解,政治上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国割据纷争不断;其历史条件并不包括对外交往的频繁。故A、B、D三项不符合题干,选择C。 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政治、经济、阶级关系的共同影响下,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 13.D 【解析】由“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强烈地反叛一切理性的束缚,强调主观性,抒发个人情感,推崇个性”可知,这一思潮为浪漫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现实主义作品;BC项是现代主义作品;D项是浪漫主义作品。所以答案选D。 点睛:材料“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强烈地反叛一切理性的束缚,强调主观性,抒发个人情感,推崇个性”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4.C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在20世纪中期,上海的影院可以即可以放映香港影片,也播放反映大跃进的影片,这表明当时的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故C项正确。A、B、D在题文中没有明确表述,不符合题意。 15.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党领导群众,开展军事斗争,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一思想形成于国共对峙时期,B正确;中共创立时期尚未形成“割据”理论,排除A;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而非是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排除C;解放战争是对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实践,排除D。所以选B 16.D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理论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邓小平理论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邓小平理论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指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17.A 【解析】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贵贱有序,故A不选。苏格拉底是雅典尚处于古典时期,奴隶制度也未衰落,B排除。苏格拉底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的代表,排除D。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故选A。 18.C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①错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③正确。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④错误。故本题选C。 19.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浪漫主义风格,而《巴黎圣母院》采用以古代的历史题材反映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手法,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间喜剧》属于批判现实主义风格,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风格,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0.D 【解析】“德”而已矣!”“方寸之心,制之在我等字眼强调了崇尚道德和自我追求,所以这些主张反映出当时士人崇尚道德的自我追求意识,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是避世自保而是大声呼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抗争精神而是提高自我追求意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建功立业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1.A 【解析】根据材料“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可知曾国藩对洋人警惕;“驭夷之道,贵识夷情…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可知主张师夷制夷,故A项正确。B项全面向西方学习与材料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排除C。材料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涉及中国政治制度,排除D。所以选A 22.C 【解析】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目的在于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历史依据,减少变法遭遇的阻力,C正确;A不是康有为的主要目的,排除;康有为之所以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肯定孔子对建制的贡献,根本目的在于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历史依据,减少变法遭遇的阻力,排除B、D。 23.B 【解析】三民主义在晚清时期主要是推翻清王朝,国民革命时期是反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抗战时期主要是民族主义,抵抗日本侵略,显然三民主义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故B正确;A在清末体现不出;C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国民党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D错误。 2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结合所学知识,他既主张君权神授、君主集权,又主张以天人关系来限制君权,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思想 25.(1)理念: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理由: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4分) (2)认识:“礼”有害平等,阻碍社会进步。 关系:互相矛盾。(4分) (3)依据:“礼”使人们的生活自然有序。 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专制统治(等级观念)。 文化养成:讲德守礼;压抑个性(制约创新,导致中庸)。(8分) 【解析】(1)理念:根据材料“为政以德”“为国以礼”得出;理由:根据“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得出。 (2)认识:根据“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久而成劫运”概括总结;关系:根据“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分析得出。 (3)依据:根据“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总结归纳;影响: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的影响分别从社会秩序和文化养成两方面分析。 26.(1)共同:都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个性的解放,追求现实的生活。 原因: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新的阶级、阶层的出现;西方有较为传统的人文思想基础。(8分) (2)理解:“印记”指马丁·路德思想体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宣扬的人文主义精神;“深化”指否定罗马教廷权威,强调国家权力高于教会。(4分) (3)主张:影响和说服大众;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6分)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否定孔子权威,提出是非无定论;反对封建禁欲”“反对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归纳共同点;第二小问原因从政治、经济和思想角度分析回答。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谈及“个人主义”的背景是文艺复兴以及要冲破“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可知是注重个性解放,符合文艺复兴指导思想人文主义的特征。根据“只有……”“才……”的逻辑关系可知材料后半部分即为其意义,可简单概括。 (3)由“同时,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少数教授和学者们的抽象争论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们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可以概括出影响和说服大众;由“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可以概括出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外也还可以结合伏尔泰的思想主张来进行阐述。 【点睛】在高考复习中,首先注意把握一条主线、三个重点。 一条主线就是“人”,要把握“人”在各个时期的地位变化,各个时期对“人”的道德素养的追求,各个时期人们为达到对“人”的追求而采取的措施和进行的活动。 三个重点:一是通过对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明确人文精神的起源;二是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各个代表人物的思想和作品的理解,认识这一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三是通过对启蒙思想家观点或作品的把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启蒙运动先驱是如何将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阶段的。 27.(1)提出三民主义,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顺应了走资本主义的要求;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顺应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要求。(4分) (2)责任:反帝反封建。革命:国民革命。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6分) (3)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结果: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4分) (4)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标准问题。作用:思想解放,为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4分) 【解析】(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而且是从思想理论发展的角度设问,所以不必回答孙中山的行动,只从其思想角度回答即可。材料一只提供了一幅图片,所以还是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主张改良没有结果之后,转向革命,首先提出三民主义,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且这顺应了走资本主义的要求;后来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在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则顺应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要求。 (2)由材料二中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可知,这时处于20世纪20年代国共合作实现的时期,所以其责任是指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革命则是指1924年兴起的国民革命。而其指导思想则是孙中山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 (3)这一题需要结合材料三回答。道路:由材料三中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及其出处《新民主主义论》可知这里的第一步就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完成第一步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结果: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根本问题:需要“依据材料四”回答。由材料四中的“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知其根本的问题在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标准问题。作用: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解决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困扰人们的问题,最终实现了思想解放,为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