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作业21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课时作业(二十一) 一、选择题 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下列口 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开垦、开垦、再开垦”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答案 C 解析 A 项是列宁时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B 项反映了斯大林早期的 农业全盘集体化,C 项是赫鲁晓夫的主要改革举措,D 项是戈尔巴乔 夫时代的口号。 2.(2017·江苏盐城摸底)下图为 1956—1985 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 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 亡史》)( ) 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50 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 C.60 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收 D.80 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 答案 B 解析 斯大林模式带来僵化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故 A 项错误;20 世纪 50 年代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 模式,有利于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故 B 项正确;60 年 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故 C 项错误;80 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失败,故 D 项错 误。 3.(2017·河北保定摸底)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 “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 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 之一。”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 )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罗斯福 答案 B 解析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所以列宁不会使斯大林主义失掉声 誉,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他”批判了斯大林, 而且对斯大林的批判是其推行改革的条件,赫鲁晓夫改革符合题意, 故 B 项正确;勃列日涅夫和罗斯福都不符合题意,故 C、D 两项错 误。 4.20 世纪 70 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 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这一做法旨在(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恢复国家资本主义 C.下放企业管理权 D.利用市场货币关系 答案 C 解析 “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 环节”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故 A 项错误;“撤销管理局的 办法”不符合恢复国家资本主义的举措,故 B 项错误;“合并企业 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体现了下放 企业管理权,故 C 项正确;题中没有体现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故 D 项错误。 5.1982 年《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一位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 “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 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 革的哪一措施( ) 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答案 B 解析 1982 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去世。斯大林实行排斥市场的 指令性计划经济,故 A 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中注意运用价值规 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综合国力,故 B 项正确;C 项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故错误;D 项属于戈尔巴乔 夫改革措施,故错误。 6.“苏联传统经济体制乃至整个经济模式已经到了功能衰竭,非改不 可的地步……当政时期,苏联领导人在经济战线的最大失误……为后 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材料中省略的当政者应是 (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战后苏联改革的掌握理解程度,根据“为后来 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判断出这位“后来的领导人” 是戈尔巴乔夫,从而推断出“在经济战线上”出现“最大失误”的执 政者是勃列日涅夫,结合所学,1975 年以后——勃列日涅夫执政后 期,苏联经济进入停滞时期,而其却无所作为,可以确定选 C 项。 7.(2017·新疆乌鲁木齐二模)1977 年 10 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新 宪法的决议,随后举行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通过了苏联新宪法。勃 列日涅夫胜利地宣告:世界上第一个全民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大法通 过了,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已经由宪法固定下来。“新 宪法”的通过表明苏联( ) A.全面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 B.摆脱了思想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C.人民的利益得到全面保障 D.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受到束缚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已经由宪法固 定下来”可知,苏联对当时社会发展的阶段存在高估,故 A 项错误; 结合所学,这种高估,反映出了苏联依旧深受斯大林模式影响,故 B 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人民利益的问题,故 C 项错误;根据“苏联 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已经由宪法固定下来”表明,苏联僵化 的政治经济体制也由国家根本大法形式固定下来,严重影响政治经济 体制的改革,故 D 项正确。 8.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 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 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 ) A.1925—1953 年 B.1954—1964 年 C.1965—1982 年 D.1982—1991 年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在国际社 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的信息,说明这一时期应该是在勃列日涅 夫执政时期。 9.下面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经济成就表: 项目 时间(年) 工业利润总额 (单位:卢布) 1965 225 亿 1970 560 亿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1961-1965 6.1% 1966-1970 7.7% 上表反映了( ) A.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改革收到一定效果 B.改革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C.改革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D.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答案 A 解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A 项正确。但其改革仍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 B 项错误;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项反映的是 20 世纪 30 年代的史实,时间不符。 10.(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民间流行的说法 是“《真理报》上无真理,《消息报》上无消息”。这反映了苏联 ( ) A.贬低戈尔巴乔夫改革 B.民众缺乏坚定的信仰 C.人民生活水平非常低 D.宣传与实际相距甚远 答案 D 解析 材料没有提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实际与评价之间的差别问题,不 能得出“贬低”,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信仰”,更没有体 现“缺乏”,故 B 项错误;题干没有生活水平方面的信息,故 C 项 错误;“《真理报》上无真理,《消息报》上无消息”反映了民众认 为在苏联国内权威的媒体上登出来的内容不能如实反映社会生活,故 D 项正确。 11.下表为 1976-1990 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 年 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答案 D 解析 离 1990 年最近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其改革的失败令苏联 经济趋于崩溃。 12.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 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 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 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取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 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 性。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 1、图 2 所示人物的改革有何共同点? (2)图 3 所示人物的改革与前两人相比,有何不同点?结果怎样? (3)通过上述三人的改革,你有何启示? 答案 (1)都在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了改革;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 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体制;结果都失败了。 (2)不同:既进行经济改革又进行政治改革,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 性变革。结果:陷入困境,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不 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逐步完善。 解析 (1)(2)问结合三人改革的内容、结果和影响进行比较分析。(3) 问通过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8-1937 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项目 1918 年 1929 年 1930 年 1934 年 1937 年 集体农庄数 (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 参加集体农庄的 户数(单位:百万户) 0.02 1.0 6.0 15.7 18.5 集体化的比重: 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 的百分比 不详 14.9 33.6 87.4 99.1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 年)里,苏联在建立 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 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 年) 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 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0 世纪 60 年代 中期至 70 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 8.4%。第二阶段为 70 年 代初到 70 年代末,1971-1975 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 7.1%, 比前五年下降 1.3%,其后五年又下降 2.6%。第三阶段,从 70 年代 末到 80 年代初,1982 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 2.8%。 ——《历史 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四 1981-1985 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 5.1%、 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 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历史 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 动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 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 因。 (4)指出材料四中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 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 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 哪些启示? 答案 (1)特征: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 主要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 料私有制。 (2)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 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 (3)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 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 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任答三点即可) (4)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停 滞和衰退局面。错误做法: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 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5)启示: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和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 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坚持党的 “四项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西方的“和 平演变”。(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第(1)问,从表格看 1918-1937 年苏联农庄的数量迅速增长, 基本实现集体化,由此概括其特点,目的从当时的背景分析。第(2) 问,从材料二赫鲁晓夫主张“第一个十年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超过 美国”,第二个十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可以判断其错误所在, 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即可。第(3)问,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苏联工业年 均增长率不断下降,从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方面分析。第(4)问,依 据材料有效信息“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可以 判断。第(5)问从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谈启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