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宿迁市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试卷高二历史
宿迁市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试卷 高 二 历 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礼记·王制》记载:“作左道以惑众,杀;作奇器异服奇技淫巧以疑众,杀;行 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杀。”到了战国时,孟子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从以上变化可知 A.社会风俗决定思想变迁 B.政权聚散影响思想发展 C.学术自由推动思想多元 D.军事争霸导致思想争鸣 2.东汉《论衡·谴告》中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黄老之家,论说天道,得其实也。”材料表明作者 A.主张奉道家为正统 B.融合阴阳五行思想 C.宣扬君权神授理论 D.反对天人感应学说 3.宋代一学者治学气魄宏大,提出:“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的观点。由此可知,他认为治学应 A.抛弃儒学经典 B.挖掘本心明道 C.力求格物穷理 D.强调经世致用 4.明中后期人们对理学出现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这股“思潮” A.取代理学成为主流 B.反映资产阶级诉求 C.使得儒学焕发生机 D.触发思想解放运动 5.威廉·麦克高希在《世界文明史》中说:“由于他们的书面文字基于字母系统,欧洲人能够比中国人更有效地开发这一技术。他们书面文字中的字母很少,这使批量生产变得十分经济”。材料中的“这一技术” 高二年级历史 第10页 共8页 A.早在唐朝就已经传入欧洲 B.成为摧毁欧洲城堡的有力武器 C.促进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来 D.推动欧洲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6.有一副对联写到:“三五步千山万水,六七人百万雄兵”,充分体现了中国某一艺术形式的特征。这种艺术形式是 A.国画 B.书法 C.京剧 D.文学 7.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到“(今)时势又变,屏藩尽撤,强邻日逼”,面对此局面,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方面的社会改造方案。但他在书名的“危言”前一定要加上“盛世”两字。由此可推断该作品 A.成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前 B.宣传“师夷长技”思想 C.深受现实政治局势影响 D.主张积极推行社会革命 8.陈旭麓认为:“过去久被士人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的手里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对该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西学东渐”开始兴起 B.“夷夏观念”遭到否定 C.“中体西用”付诸实施 D.传统文化内容得到延伸 9.右图是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 会上对“民生主义”作出的新说明。他解释说:“本党同志 于此便可十分了解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毫无冲突,不过范 围有大小耳。诸君既能明白民生主义此之真意,则新旧同 志因误会、怀疑而生之暗潮,从此便可打消。”孙中山意在 强调 A.国共两党有共同诉求 B.国共两党根本利益一致 C.民生主义是最高目标 D.接受共产主义革命思想 10.“(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一发表,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而且在全国各个政党和广大民 众中,如同拨云见日,使人们豁然开朗,连蒋介石也深表佩服”。“这篇文章” A.阐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正确预见中日战争走势 C.明确中国革命步骤问题 D.提出建立联合政府设想 高二年级历史 第10页 共8页 11.我国在1952—195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专业调整,加强了工程、师范和农林等方 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专门学院尤其是工科类专门学院有了相当可观的发展。这一做法 A.符合当时国情需要 B.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 C.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D.推动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12.有人评论中国一项科技成就:“它的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 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下列关于“它”的表述正确的是 A.属于改革开放时期成就 B.促使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强国 C.标志中国进入航空时代 D.打破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13.针对改革开放,有人“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担心“走了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 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并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邓小平讲话旨在 A.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明确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D.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14.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开启了以个体研究为重点的先河,第一次尝试解决“我是什么”和“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他们的思想 A.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特征 B.否定神的意志高于一切 C.表明人类自我精神觉醒 D.强调社会普遍道德标准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学者和艺术家强烈反对中世纪的整个生活方式,努力创造尽可能与古典时代的生活方式相似的新的生活方式。”这些“学者和艺术家” A.意图恢复古代文化 B.迎合新兴阶级需求 C.力求推翻教会统治 D.构建美好理性王国 16.“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由此可知材料中的“他” 高二年级历史 第10页 共8页 削弱教会权威的方式是 A.否认上帝存在 B.改变灵魂救赎 C.揭露教皇腐败 D.简化宗教仪式 17.卢梭认为:“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契约,这不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契约,而是全 体人民之间的契约。通过社会契约,人民建立起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这个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希腊城邦似的公民大会,人民都有参政权利,因此人民服从政府就是服从自己。”这一观点 A.尊重公共意志 B.主张实行直接民主 C.否定君权神授 D.强调政府权力至上 18. 20世纪初,经典力学在解释物体高速运动时,特别是对于光速运动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这时,一个专利局小职员爱因斯坦提出的新理论将物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下列关于“新理论”表述正确的是 A.否定经典力学体系 B.主要研究微观世界 C.体现理论传承创新 D.奠定工业革命基础 19.正如以往哥白尼的天文学体系废除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一样,达尔文主义似乎废黜了人类在地球历史上的中心地位。二者共同作用是 A.奠定资本扩张理论基础 B.开启近代科学大门 C.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突破神学思想束缚 20.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的反映。某流派的作品往往不仅表现对贫苦不堪的人们的同情,而且也体现出明显的抗议色彩。下列符合这一特点的作品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唐吉老伯 D.亚威农少女 高二年级历史 第10页 共8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题15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共计60分。 21.(15分)“理性”是人类为自身解放和自由而寻找到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比较可靠的和有效的工具,但“理性”也不是万能的,我们需正视“理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谓“启蒙理性”实际上是可以一分为二的,或者说启蒙运动所依据的理性实际上有两种,而这两种理性,不是别的,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 和 “价值理性”:前者是伏尔泰们所尊奉的科学理性,后者则是卢梭们所钟爱的人文或人本理性。人文或人本理性由于受本土思维传统、精神气候的影响,也还是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人本主义终极关怀。 ——摘编自高毅《浅论启蒙运动的内在紧张》 材料二 十八世纪的启蒙哲人们无比乐观地表达了这种信念:人们能够用理性的力量穿透复杂的自然之中,认识自然规律,揭示自然的奥秘,以求改造和利用自然……因此,在这批哲学家看来,理性的批判决不应仅限于纯思辨的哲学领域,而应扩展到宗教、政治、社会等一切领域,于是他们高举起理性的旗帜,要用理性来批判一切,裁判一切,重构一切。 ——摘编自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材料三 人凭借理性对自然的统治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人与人的关系也走向异化。更令人震惊的是,高度发达的理性技术竟被用来实现最大规模的最不人道的非理性目的。理性竟然在“合理性”的追求中走向非理性。 ——韩秋红、庞立生《理性批判与人的启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韦伯提出的“两种理性”的不同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启蒙理性”出现的主要因素。(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八世纪人们将“理性的批判” 运用在政治、宗教和科技领域的主要表现。(6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影响的角度指出材料三中“理性竟然在‘合理性’的追求中走向非理性”的表现。综上所述,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理性”?(4分) 22.(15分)“文学革命”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中国文学的诞生。阅读下列材料: 高二年级历史 第10页 共8页 材料一 新文学之运动并不是由外国来的,也不是几个人几年来提倡来的,白话文学之趋势,在二千年来是在继续不断的,我们运动的人,不过是把二千年来之趋势,把由自然变化之路,加上了人工,使得快点而已。 ——胡适《新文学运动之意义》 材料二 语言的变革并不仅仅是形式的变革,它与思维相联系,因而又是一种思维层次上的变革。以清晰、精确的白话取代言约义丰的的文言,其实质乃是以精确性、严密性为特征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带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运思方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我们主张新文学,自然得借鉴西洋的新文学。只可惜我们历史上的白话产品,太少又太坏,不够我们做白话文的凭藉物……另外就是要直用西洋文的款式,文法,词法,句法,章法以及一切修辞学上的方法,造成一种超于国语,欧化的国语,使得成就一种欧化国语的文学。 ——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推动“新文学之运动”兴起的国内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加上了人工”的具体表现。(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学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3.(10分)“利出壹孔”是商鞅变法在国家理财方面的重要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高二年级历史 第10页 共8页 材料 商鞅的“利出壹孔”思想有两个方面的内容:(1)国家财富只有惟一的来源,即农业,“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惟圣人之治国作壹,抟之于农而矣。”“常官则国治,一务则国富”(《商君书·农战》)……(2)一国之财富只能由国家垄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商鞅没有明确地说明,但商鞅两次变法的政策主张集中体现了“利出壹孔”的这方面内容,目的是为了剥夺分封贵族享有国家财富的权利,这是商鞅变法的核心。 ——摘编自王永海、余海《论商鞅的理财思想》 请回答: (1) 据材料概括商鞅“利出壹孔”思想主要内容(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 鞅实践“利出壹孔”思想的具体措施及目的。(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利出壹孔”思想。(4分) 24.(10分)农奴制改革是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材料二 改革是沙皇顺应时代之举,也是平衡国内派别之争后做出的最佳选择。改革《宣言》和《总法令》为改革造势和定调,补充性规约适时适度调整改革方向和程度,力争实现带着土地解放农民的最初设想。然而农民获得的所谓自由并不能解决土地不足不沃的窘境,最终成为税高赋重的自由人。改革派亦属既得利益集团、俄国村社传统掣肘、现代化改革的实用性取向是改革法令未能完全落到实处的重要原因。 ——唐艳凤《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 请回答: 高二年级历史 第10页 共8页 (1)据材料一,指出沙皇政府改革的原因及“艰难选择”的具体内涵。(5分) (2)据材料二,归纳“改革法令未能完全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经验教训。(5分) 25.(10分)秦始皇实施严刑峻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今言者,胥以为商君变秦,为废仁义而即暴戾,若由文而退之野。是岂知商君之为缘饰秦人戎狄之旧俗,而使渐进于华夏之文耶?凡商君之法,多袭秦旧,而非商君之自我作古。 ——蒙文通《古史甄微·秦之社会》 材料二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陈涉起匹夫,驱谪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搢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班固《汉书·儒林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秦始皇实施严刑峻法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的目的。(5分) (2)据材料三,指出秦始皇实施严刑峻法的措施及其影响。(5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高二年级历史 第10页 共8页 答案 B D B C D C C D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D C B B A C D B 二、非选择题 21.(15分)(1)“工具理性”强调科学;“价值理性”强调人文或人本,强调人本主义终极关怀。(2分)因素: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以经典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兴起与发展。(3分) (2)政治领域: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提倡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等。(2分)宗教领域:批判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提倡科学、理性。(2分)科技领域:推动工业革命兴起,珍妮机、改良蒸汽机等机器大量发明和使用。(2分) (3)工业革命发展进程中破坏自然环境;造成两大对立阶级的尖锐矛盾。(言之有理即可, 2分)理性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理性不是万能的,人类还需要精神的、有信仰与道德的世界。(需运用唯物史观全面评价,2分) 22.(15分)(1)因素:传统文学的世俗化、平民化趋势;政治变革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展开;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4分)表现: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等白话小说。(任答其中2点2分) (2) 论点(2分) 论据(6分) 论证(1分) 文学革命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或文学革命推动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 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推动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②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载体,猛烈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思想启蒙和解放; ③借鉴欧美文学,促进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潮流; ④推动以精确性、严密性为特征的近代思维方式形成。 (任答其中三点得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得分)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23.(10分)(1)农业是国家财富唯一来源;国家应垄断全国财富。(2分)措施: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行小家庭制。(任答其中3点3分)目的: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1分) (2)积极:促进小农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任答其中2点 高二年级历史 第10页 共8页 2分)消极: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易导致国富民贫。(2分) 24.(10分)(1)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快现代化以促进俄国强大;巩固沙皇独裁统治。(3分)内涵:既要依靠贵族,又要触动贵族利益。(2分) (2)表现:农民土地不足不沃;农民税高赋重。(2分)经验教训:改革要采取适当策略化解阻力;改革一定要关注民生;务必保证措施落到实处等。(3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5.(10分)(1)原因:秦的历史文化传统;商鞅变法的影响;阴阳五行思想盛行。(3分) 目的:巩固统治;证明秦政权的合法性。(2分) (2)表现:焚书坑儒;(2分)影响:摧残思想文化;激化社会矛盾;失去士人支持。(3分) 高二年级历史 第10页 共8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