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4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49张)
模块六 选修部分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总纲目录 主干点一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主干点 二 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命题猜想 直击高考 主干点一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 (2019课标Ⅰ,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 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 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 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 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 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 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 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 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 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 答案 (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 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二十等爵”制和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五等爵”制, 同时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涉及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历 史解释。本题有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形成正确的国家观。 (1)结合秦朝和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并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商鞅变法” “仿照《周礼》”进行判断。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可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从政治、 军事等角度分析其各自的作用。 2. (2018课标Ⅰ,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 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 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 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 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 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 答案 (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 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 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解析 本题考查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特点及影响。第(1)问,根据材料中“将 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 纪事”概括汉武帝改革前纪年方法的特征,根据“创制了‘元封’年号 …… 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概括汉武帝改革后纪年方法的特征。第(2)问,据 材料信息,结合西汉初至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历史背景,从政治统治和国家统 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等方面归纳。 考点 核心提示 拓展升华 商鞅 变法 (1)军事: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建立县制;制定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的规律 (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 恢复并发展经济,调整部分生产关系,这为新王 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朝灭亡 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 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改革 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 (2)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 益者不愿改革,所以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 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 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北魏 孝文 帝改革 (1)推行均田制 (2)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 (3)整顿吏治 (4)迁都洛阳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王安石 变法 (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等 (3)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 1. (2019山东济南3月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石勒(274—333年),羯族人,于319年自称赵王,定都襄国,史称“后 赵”。在位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吸纳汉族士族成立“君子 营”,规定“不得侮易衣冠华族”,中原的世家大族纷纷出仕后赵;实行租税 制,停止以前“收掠野谷”的掠夺方式,重视安抚流人,减轻编户齐民的田租 户调,常常遣使“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鼓励生产,“农桑最修者,赐 爵五大夫”;于“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一人,弟子一百五十人”,供汉 族地主子弟入学 , 成绩优异者 , 推荐至朝中或地方任职。石勒的这些举措具有 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据邓乐群《北魏统一中原前十六国 政权的汉化先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石勒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石勒改革的意义。(7分) 答案 (1)重视汉族知识分子;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注重吸收利用汉 族制度文化。(每答出一点得2分,共8分,答出“内容较全面”“封建化”等 也可给分) (2)有利于后赵政权的巩固;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客观上推动 后赵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速了民族交融。(每答出一点分别得3分、5分、7 分,共7分) 2. (2019河南郑州二模)[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文帝统一度量衡面对的是南北朝两种不同的制度,即:南朝“梁陈依 古”“宋、齐、梁、陈皆因而不改”,但大体也皆如秦汉制度,代表了一种尊 古的礼乐思想。北朝度量衡的量值大幅增长,尺度最长竞达30厘米,约相当于 南方的一尺二寸。传统的古制和急速增长的大制相对立。如将北方早已习 用的制度改为南方的小制,很难让北方官民接受,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前 提下,使用已延续数百年的古(小)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改用北朝大 制,强制废除小制,必然会遭到士族阶层的反对。在隋文帝的主持下,制定出 大小制度同时并用的方案:即小制用于皇室宫廷礼乐制度等,大制为官民之间 日常所用,并且大小制之间还制订出简便的换算关系。各地纷纷贯彻执行,如 冀州刺史“为铜斗铁尺,置之于肆,百姓便之”。隋统一度量衡的方案和措 施,几乎完全被唐朝承袭,而大制更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顾炎武评价说: “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 ——摘编自丘光明《中国度量衡史上的三次大统一》 (1)根据材料,指出隋朝度量衡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度量衡改革的意义。(9分) 答案 (1)充分兼顾南北方的利益;改革简单实用;切合实际情况;受儒家礼乐 思想影响。(每点2分,共6分) (2)形成了新的度量衡制度,为后世度量衡的稳定奠定基础;促进民族间的交 融;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国家统一;便利百姓,促进国家经济一体化。 (9分) 解析 (1)从材料中“在隋文帝的主持下,制定出大小制度同时并用的方案” 可知,隋朝度量衡改革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兼顾了南北方的利益,再结合“小 制用于皇室宫廷礼乐制度等,大制为官民之间日常所用”分析“特点”。(2) 度量衡改革对当时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后 世度量衡的稳定也产了生重要作用。据此回答“意义”即可。 主干点二 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 (2019课标Ⅱ,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 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 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 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 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 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 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 作用及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6分) 答案 (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 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 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 本题以中下级武士地位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日本明治维新中阶级结 构的变化,通过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中作用的变化和最终结局,考查学生理 解和获取历史信息、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及历史结论的能力,体现了历史解 释素养,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大势。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下级武士对待明治维新的 态度入手概括。第二小问,前期的原因分析应着眼于中下级武士的地位、收 入、思想、对幕府的态度,后期的原因从改革深入对其政治经济利益的冲 击、自身适应性等方面归纳。(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稳定明治 政府的统治、推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等方面分析。 2. (2019课标Ⅲ,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 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 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 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 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 责 ; 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 , 体制平等 , 俾易商榷 , 每日值内 , 同共讨论” , 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 , 但遭到保 守势力的反对 , 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 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 答案 (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解析 本题以康有为主张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同时考查考生完整 准确解读历史信息,运用判断、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的核心 素养为历史解释,旨在引导考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1)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减少变法阻力、争取皇帝支持、自身认 识转变等方面分析。(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局的地位、性 质以及对皇帝权威的维护等方面概括。 3. (2018课标Ⅱ,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 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 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 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 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 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 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 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 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 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 容及影响。(9分) 答案 (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 命的影响。 (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 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 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解析 (1)国内背景主要从“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这两个角度总结,国际 背景结合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作答。(2)第一小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 以概括即可,注意要点要全面。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主要从扭转 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促进科技发展、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 角度进行总结。 考点 核心提示 拓展升华 俄国 农奴制 改革 (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 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 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 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 遭到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 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 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 定的政治魄力 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 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日本的 明治 维新 (1)政治: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近代天皇体制 (2)经济: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文化:推行文明开化 (4)军事:建立近代化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戊戌 变法 (1)政治: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3)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等 1. (2019广东广州一模)[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建军初期,南昌起义部队实行了政治指导员制度。政治指导员的任务 是负责军中的党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协助指挥官完成战斗、给养、管理、 训育等各项任务,一切工作以争取军事胜利为主要目标,其在军中的地位低于 同级指挥官。1927年9月,毛泽东对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进行了“三湾改 编”,正式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党代表在军中的地位与同级指挥官相等,并有 代表党监督指挥官的权力。井冈山会师后,党代表制度在全军推行。1928年 中共六大前后,中共中央多次指示红军仿效苏联,废除党代表制度,改为政治 委员制度。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肯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19 30年10月,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突出强 调“红军中只允许党在政治上之唯一领导”。 ——摘编自王建强《红军由党代表制度到政治委员制度的 变化——兼论红四军政治委员制度的由来》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革命时期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 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人民军队思 想政治工作的原因。(8分) 答案 (1)特点:重视制度建设;强化党的领导;借鉴苏联经验;高度重视思想政 治工作。(7分) (2)原因: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人民军队最初构成人员复杂,思想紊乱,组 织涣散;革命斗争的需要;受苏联影响。(8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2. (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0年代,外国人评论说,“中国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 见的最坏制度,它是乱七八糟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 烩”。政府对内不能运用通货保护和发展本国经济,对外又不能利用币值的 伸缩争取外汇的主动地位。中原大战后,地方实力派拥有的地方金融权是对 抗或挑战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国民政府除努力加强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渗 透外,还试图从经济上取得对地方的控制权。国民政府为了维持庞大的军 队、进行内战、维护国家机器运转,必然需要庞大的军政开支,庞大的财政赤 字使国民政府在1935年前后陷入了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加之严峻的国际 形势影响,1935年11月,国民政府正式实施法币政策,实现了中国货币历史性 的跨越。 ——摘编自申成玉《试论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 改革的国内动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6分) 答案 (1)背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形式 上完成对国家政治、军事的统一;国民政府面临地方实力派的金融挑战;中国 货币体制混乱;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经 济危机。 (2)作用:推动币制走向统一;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为持久抗战准备了一些条 件;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白银外流;便于国民政府掠夺财富。 解析 (1)根据材料“1930年代”“政府对内不能运用通货保护和发展本国 经济”并结合所学20世纪3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得出国民经济建设 运动的开展和民族工业的发展;由材料“中原大战后,地方实力派拥有的地方 金融权是对抗或挑战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和“1935年”得出国民政府形 式上完成对国家政治、军事的统一,国民政府面临地方实力派的金融挑战;从 材料“它是乱七八糟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烩”得出中 国货币体制混乱;据材料“加之严峻的国际形势影响”结合所学1931年日本 发动九一八事变得出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了 中国经济危机。 (2)据材料“它是乱七八糟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烩”得 出有利于推动币制走向统一;由材料“政府对内不能运用通货保护和发展本 国经济”得出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从材料“不能利用币值的伸缩争取外汇 的主动地位”和“维护国家机器运转”得出为持久抗战准备了一些条件;据 所学可知,此时发生经济危机,外国在中国套购白银,得出一定程度上防止了 白银外流;据材料“庞大的财政赤字使国民政府在1935年前后陷入了严重的 财政金融危机”得出便于国民政府掠夺财富。 1. (2019江西南昌二模)[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颁布了算缗、告缗令。算缗就是向 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规定商人财产每2 000钱,抽税一算(120钱); 经营手工业者的财产,凡4 000钱,抽一算;不是三老和北边骑士而有轺车者,每 辆抽税一算,商人的车,则征收两算;船五丈以上者,每只船抽税一算。隐瞒不 报或者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叫做“告缗”。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 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同时重申,禁 止商人占有土地,违者没收。此法一行,各地争相告缗。在杨可主管告缗事务 时,告缗之风,遍及全国。据《汉书·食货志》记载:“中家以上大氐(抵)皆遇 告。 …… 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 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氐(抵)破。”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算缗、告缗令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算缗、告缗的影响。(9分) 答案 (1)特点:措施主要针对工商业者,特别是富商巨贾。征收税费费率 高。对违反者,惩罚严厉。发动民众参与监督。(6分) (2)影响: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 入,暂时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缓和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封建经济基础的巩 固。限制、打击了工商业,迟滞了商品经济的发展。(9分) 【评分细则】(1)特点:任意一点2分,共6分。(2)影响:积极层面任意一点2分, 不超过6分,消极层面任意一点3分。影响一共9分。 2. (2019湘赣十四校二联)[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 皇太极继汗位后,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后金政权陷入了空前危机的 境地。这大多是努尔哈赤晚年一些错误政策所造成的。以血腥镇压为特征 的错误政策的推行,使得后金辖区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致使战乱 中的辽东经济受到空前破坏。成千上万的汉民纷纷起来进行反抗,就连女真 人也有逃亡。后金社会的严酷现状,要求统治集团刻不容缓地全面解决存在 的各种问题。皇太极适应社会历史趋势,决心改革。他启用汉官,在其辅佐下 以汉、金为榜样,有选择地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在农业政策上,改变 努尔哈赤时期采取的“掠民为奴”,把辽沈地区农民附庸在女真族的庄园中 进行耕作的政策。申明法令,让汉民“分屯别居,编为民户,择汉官之清正者 辖之”。这种改变实际是使广大汉民摆脱奴隶或农奴的地位,重新恢复他们 自耕农身份,从而稳定和激发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其次,在政治上,限制女真 贵族任意无法度的横征暴敛,约束女真人的行为。同时,吸收大批汉族知识分 子和明降官降将参与政事,注意缓和女真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以明朝为样 板,建立封建化制度。在文化思想上,从本民族固有文化特点出发,有选择地 接受汉族先进的封建文化 , 提高女真人的文化素质 , 希求较快地改变后金文化 落后的社会面貌。由于皇太极全面实行改革 , 很快地稳定了后金的统治秩序。 ——摘编自袁闾琨、魏鉴勋《试论皇太极的文化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皇太极改革的背景和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皇太极改革的历史意义。(8分) 答案 (1)背景:辽东经济受到破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政权 亟待稳固。(3分) 特点:改革内容较为全面;将汉族先进文化与本民族优点相结合。(4分) (2)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提高了汉族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 升了满族的文化素质;促进了制度变革。(每点2分,共8分。答出任意四点计8 分) 3. (2019山西百日冲刺)[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朝前期,清政府借鉴了明朝的度量衡器制造制度,议准工部宝源局制 造铜砝子(标准砝码),各级地方行政机构根据中央颁发的标准器,由府、州、 县逐级复制,校正合格印烙后方能颁发使用。近代以后,清朝在沿用传统旧制 的同时,也与米制进行比较。1847年,中国与瑞典、挪威的《贸易章程》规 定,瑞典、挪威等国各口岸领事馆所用度量衡均以粤津关定式为标准。1858 年《天津条约》订立之后,清政府请外国人帮助办理税务,中国海关大权旁 落,各国海关衙门借口中国度量衡庞杂纷乱,另设专款规定相互折合的办法, 从此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即所谓海关尺和关平秤。清政府还 向万国权度局(即国际计量局)定制了铂铱合金营造尺一支,库平砝码两个,作 为营造尺库平两的最高基准,还定制了镍钢合金副原器以及精密检验仪器 等。 ——摘编自顾钦《度量衡的改革期—— 明清时期到近代米制推行》 (1)根据材料,说明晚清时期度量衡制度的新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度量衡制度新变化的影响。(9分) 答案 (1)新变化:借鉴西方近代度量衡标准;出现了新的度量衡体系(海关度 量衡)。 (2)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度量衡制度的现代化;客观上造成中国主权进一步 丧失,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解析 (1)根据材料“1847年,中国与瑞典、挪威的《贸易章程》规定,瑞 典、挪威等国各口岸领事馆所用度量衡均以粤津关定式为标准”得出借鉴 西方近代度量衡标准;根据材料“从此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即 所谓海关尺和关平秤”得出出现了新的度量衡体系(海关度量衡)。 (2)根据材料“1858年《天津条约》订立之后,清政府请外国人帮助办理税 务,中国海关大权旁落,各国海关衙门借口中国度量衡庞杂纷乱”得出客观上 造成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西方列强 对中国的掠夺;根据材料“从此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即所谓海 关尺和关平秤”得出促进了近代中国度量衡制度的现代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