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普洱市景东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2.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3. 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丞相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彻底打破了这一平衡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4.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5.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6.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7.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8.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 ) 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 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9. 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作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 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这反映了当时( ) A.经济作物大量入市 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D.农业生产关系调整 10. 2017年3月29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致函欧盟,正式开启英国“脱欧”程序。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重大挫折。下列关于欧洲一体化说法正确的是( ) A. 英国是欧洲共同体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B. 法德和解迈出了欧洲一体化的重要一步 C. 1991年“马约”签署宣告欧洲联盟诞生 D. 欧盟成立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多极化 11.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2.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14. 苏俄曾流行这样一首歌谣:“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针对广大人民对当时政策的不满,1921年春,苏俄政府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全盘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15.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16.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17.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某法案,不仅规定了企业公平竞争的法则,还规定了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凡是接受该法案的企业,政府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 标志。该法案体现了 A.新自由主义 B.重商主义政策 C.自由放任政策 D.国家干预政策 18.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 ) 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C.信息的便捷方便了人们感情的交流 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19.“古希腊民主政体是同时代的楷模,是后世民主的源泉,但它也是……最简陋、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该观点认为( ) A.雅典民主实为专制制度 B.雅典民主没有法律的保障 C.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 D.雅典民主导致文明被淹没 20.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不能随意赦免遭议会谴责而定罪的人。此举 A. 推动了司法权的独立 B.促进了内阁制的形成 C.保障了议会的立法权 D.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21.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22.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美国经历了从二战前的“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到二战后的“美元坚挺,主导出口”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B.美国金融霸主地位的巩固 C.美元的国际影响力加强 D.美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23.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 A.蒸汽机 B.计算机 C.牛顿经典力学 D.达尔文进化论 24.《左传》提出:“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礼记》又提出“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这说明周代分封制 A.造成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封 B.保证奴隶主对地方的世袭统治 C.确立天子的“君权大一统”地位 D.有效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5.汉代通过“乡举里选”选官,重视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冲击下,尽管乡里组织遭到破坏,士庶大量流失,但曹魏仍然推行“九品官人法”由民间荐官。由此可见,曹魏选官 A.推动了乡里组织的重建与发展 B.适应形势变化进行了较大变革 C.充分重视民间组织的民主决议 D.尊重乡里审核官员人品的传统 26.下表是我国部分遗址出土的秦代铁兵器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 陕西临潼 下刘村 秦始皇陵西刑徒墓 秦始皇陵园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江西遂川 铁戟2件 铁剑1把 铁匕首1件 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铁杆铜箭头)2件 铁铤铜镞80件 A.铁制品以兵器为主 B.陕西地区冶铁业领先全国 C.铁制兵器种类繁多 D.铁制兵器开始运用于战争 27.雍正时期,军机处日夜有人值班,皇帝到哪儿都有军机大臣随行。军机处直接发出的指示称“廷寄”,封函表面都注明“某处某官开拆”,交兵部各地驿站三百里加急传递。这说明军机处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加强了清朝中央集权 C.直接统辖了清朝兵部 D.成为邮政制度的先驱 28.19世纪70年代,上海有大批洋商运用机器碾米。方举赞创办上海发昌机器厂碾米,并捐官得七品候补道台一职。商人李远浩也打算在上海设碾米厂,方举赞上告江苏巡抚称“远浩羡贪七品道台利润,无视官威”,最终李远浩远走香港开厂。这说明 A.民族资产阶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B.封建官府势力垄断上海碾米市场 C.民族资产阶级大举开辟海外市场 D.封建官府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9.陈旭麓指出:“1895年以来,中国思想界既出现了君民共主与君主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争论,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当时这些争论 A.促成新文化运动的最终爆发 B.加深了思想界对民主的理解 D.根除了君主专制思想的毒害 C.弥补了西方启蒙学说的缺陷 30.1936年,毛泽东提出:“现在主要矛盾的变化使资产阶级甚至军阀都遇到了发展问题,在他们及其政党内部逐渐地发生了改变政治态度的过程,原来我们的敌对营垒将会发生破裂。”该论断 A.加快了北洋军阀灭亡的步伐 B.促进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C.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D.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 31.1985年,中共中央规定,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的统购任务,粮食、棉花等产品实行尊重农民自主权的国家计划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的“双轨制”政策。此举 A.意味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 B.废除了农村实行的计划经济 C.促成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发展 D.进一步激活我国农产品市场 32.雅典伯里克利执政时代,通过直接抽签,任何一个公民一生至少有一次在议事会占有一席,进入议事会没有出身、财产、能力的限制,对他们唯一的特殊要求就是能召之即来,来之能用。这表明当时雅典 A.民主政治存在权力泛滥 B.公民参政权利与生俱来 C.津贴调动公民参政热情 D.直接抽签促成雅典繁荣 33.1632年,由于《圣经》没有提到玉米、马铃薯等陌生的美洲作物,罗马天主教会禁止欧洲人食用大旱灾下的西班牙,葡萄牙贫民打破禁忌,将外来粮食引上餐桌,并称之为“上帝感恩节的礼物”,最终追使罗马教廷承认玉米、马铃薯“最早由圣母玛利亚栽种”。这说明 A.西葡两国率先进行宗教改革 B.欧洲种植外来作物速度加快 C.罗马教廷承认教随国定原则 D.贫民是欧洲思想解放的先驱 34.1923年,苏共中央委员会通过决议指出:“列宁同志的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农民自发势力的妥协,而这些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必然引发大资产阶级的复活。”该决议反映当时 A.列宁背离苏联经济建设实际 B.新经济政策遭到了人民抵制 C.苏联经济建设存在急左思潮 D.苏联面临资本主义复辟危险 35.学者亨廷顿认为:“在构成未来多极结构的各种战略力量中,不仅有全球性大国,也有地区性大国;不仅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发展中大国;不仅有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国家,也有以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据此可知,他认为世界格局的发展 A.意识形态逐步会淡化 B.呈现复杂性与多样性 C.由大国主导利益分配 D.宗教将成为重要力量 36、“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政策,高一年级某班学生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为探寻其历史发展的渊源,他们首先应着手研究( ) A.商鞅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康熙帝 37、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广大农民生活困苦 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38、水排如下图,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的发明,是机械工程史上的一大发明,约早于欧洲一千多年。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诗创造的,进一步提高了冶铁的效率。水排的功能是( ) A.灌溉工具 B.鼓风装置 C.织布机 D.印刷设备 39、“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则史料最有可能反映的是哪一时期商业繁荣的景象?( ) A.商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40、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它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在这些商帮中,势力最为强大的是( ) A.苏商和浙商 B.苏商和徽商 C.晋商和徽商 D.浙商和晋商 二、主观题(共3大题,40分) 41、(15分)材料:唐代前期,中央政府对隋代原有的国家财政体制进行了调整、补充和改革,形成了一整套究备、高效的财政体制。唐朝规定:“每一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户部所属的度支司则采取“每岁计其所出而度其所用”的政策。唐朝完善了储备转运系统,进一步明确了正仓、太仓、军仓以及义仓的职能。唐朝建国之初,即署置了常平监官,在各地常平仓根据数额不同的仓本,参照当地粮食价格,依据政府指令,或加价籴进,或减价粜出。开元年间,政府对漕运系统加以改革,实行水陆并举、节级运输。由此,漕运能力大增,最高颥达到每年运米250万石,使关中粮储充实,改善了唐朝的财政状况。 摘编自张国刚、杨树森《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前期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前期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意义。(7分) 42、(12分)材料一 日本资本主义从无到有迅速发展的史实表明,明治政府是沿着经济发展的同一方向起作用的权力。较之于其他落后国家的政府,明治政府的“明智”不只在于它能够建立官办企业,还在于它建立官办企业的目的一开始就是明确的:率先进行工业试验,积累经验,为民间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条件。 ——《官办企业的拍卖与日本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特征》 材料二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明治时期,确立了“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 材料三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采用哪个“主义”,从未把自己的任务看成是意识形态的革命,而是当作一项事业。他们心中的目标就是要使日本成为世界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强国。他们并不是偶像破坏者,既没有把封建阶级骂得一无是处,也没有剥夺其财产,而是诱之以厚禄,使他们转而永远支持政府。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思路。结合史实说明为实现这一思路,明治政府做了哪些努力。(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的特点。(6分) 43、(13分)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举措,然而自古以来,对它的批评声就一直存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 “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材料二 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 ——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6分) (2)材料二中作者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7分) 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B C D A A B A A D B A A D B 题号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答案 C B A B C A D C A A D C A D 题号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C D A B C B A D B D C 二、 主观题(共3题,40分) 41(15分)(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前期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特点。(8分) 答:特点:受隋朝影响,具有继承性;财政预算由下至上逐级汇总,具有中央集权的色彩;储备系统较为完备,职能较为明确;注重调节价格,对民生有一定的关注;财政转运系统实行水陆并举、节级运输。(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前期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意义。(7分) 答:意义:进一步完善了国家财政体制,改善了唐朝的财政状况;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提供了财政支持;对民生有一定的关注,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维护社会的稳定。(7分) 42、(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思路。结合史实说明为实现这一思路,明治政府做了哪些努力。(6分) 答:思路:建立官办企业以积累经验,为民间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条件。 努力:利用政府力量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后采取低价转让等方法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的特点。(6分) 答:①不是简单的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注重创新,充分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 ②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③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43、(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6分) 答: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保障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任意3点的满分) (2)材料二中作者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7分) 答:看待:利息高,手续复杂,民众受剥削重。(3分) 问题:政策制定要立足实际;兼顾多方利益,赢得更多人的支持;需有相应监督政策执行的配套措施;政策制定要循序渐进、灵活简便。(任意2点,每点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