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济宁一中2018级线上学习阶段性测验历史学科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而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性的为伯舅、叔舅。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推动家天下局面形成 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2.战国时期,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会造成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意在 A.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 B.修正功过相抵所带来的系列弊端 C.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D.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 ‎3.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B.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4.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实行九品中正制,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 C. 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 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 ‎5.长乐公主出嫁,太宗打算比礼制规定加大陪嫁财产的数额,魏征得知后进行谏阻。最后太宗也不得不取消这一打算。材料表明 A.谏官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B.谏议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C.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D.礼乐制度影响极深远 ‎6.如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北宋庆历六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登州地震,岠嵎山摧。自是震不已,每震则海底有声如雷。”‎ ‎《宋史》(卷六十七)‎ ‎“登州地震,海声如雷,岠嵎山震十月不止。”‎ ‎《东都事略·仁宗纪》‎ ‎“知青州叶清臣言登州地震不止,请增屯禁军,以防兵寇之变,从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一百五十九)‎ ‎“仁宗春秋高,皇嗣未立,登州岠嵎山数震……彭年上疏曰:‘岠嵎极东方,殆东朝未建,人心摇动之象。宜早定储,以安天下之心。’”‎ ‎《渑水燕谈录》 (卷第四)‎ A.地震促使宋朝确立储君 B.登州地震导致了兵变 C.登州曾持续发生地震 D.北宋积极应对地震灾害 ‎7.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如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路 ‎288‎ ‎--‎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 ‎97‎ ‎1425‎ 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C.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 D.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 ‎8.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操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鮮明对比。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这反映了 A. 行省制的优越性没有发挥出来 B.‎ ‎ 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 C. 行省官员的权力“大而不专” D. 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9.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B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10.清代凡被选入军机处者,都是皇帝的亲信,对邦国大政的处理不再经过内阁这道手续(一般例行公事,“明发上谕”仍通过内阁下达)。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但能迅速处理机密军国大事。这表明清代军机处 A.强化了特务统治 B.基本适应当时复杂政务需要 C.决策科学办事效率高 D.只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 ‎11.‎1918年11月11日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表了题为《劳工神圣》的演讲,他说:“此次世界大战争,协约国竟得最后胜利,可以消灭种种黑暗的主义,发展种种光明的主义……我们四万同胞,直接加入的,除了在法国的十五万华工,还有什么人!这不算怪事!”他充满激情和向往地宣告:“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呵!”。‎ 这一现象表明 A.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马克思主义成为普遍共识 C.社会运动的发展出现新趋向 D.一战结果影响了中国社会进程 ‎12.从下幅关于解决一战后赔款问题的漫画可以看出 ‎ A.美国借此成为世界霸主 B.美国逐渐主导美欧关系 C.使英国成为最大受益者 D.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13.‎ 一战使大量男子参战,妇女接替男子参与大量战时工作。在此之下女权运动组织发起各种抗议活动,促使社会关注妇女平等参政的权益。在她们的不懈努力下,“人民代表法案”于1918年获得议会通过,年满30岁且拥有财产权的英国女性被赋予选举权。1928年,英国21岁以上女性终于获得与男性同等的选举权。据此推断出一战 A.推动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B.消除了英国社会对妇女的传统偏见 C.妇女接替男子工作承担社会重任 ‎ D.妇女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政治权利 ‎14.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聚会,会后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灭亡。同时,也是人类打破划地为牢的陋习、消除意识形态差距、共同承担起道义和责任的先例。这一“历史性的聚会”是 A.波茨坦会议 B.开罗会议 C.德黑兰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5.20世纪50、60年代,苏联一方面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另一方面为新兴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此举旨在 A.扩大杜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B.排挤老牌殖民国家的势力 C.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D.与美国的全球战略相抗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 1:西周分封示意图 图 2:战国后期政治形势图 图 3:公元前 195 年诸侯国示意图(同姓九国+长沙国)‎ ‎(1)据图 1,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4 分) ‎ ‎(2)比较图 1 和图 2,战国后期政治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别说明其原因。(6 分) ‎ ‎(3)结合图 3 及所学,说明当时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8 分) ‎ 17. ‎(12分)材料一 隋唐科举考试中,进士科所试内容有诗赋、策问、帖经、杂文等。科举制的推行,突破了门阀世胄的垄断,“唐世科举之柄,颛付之主司,仍不糊名”,考官取人不能不顾众望所归者,名声往往是考虑因素之一。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隋唐至宋,官僚政治因科举逐步加强完善,贵族政治逐步被弱化和改造,官僚政治由门第至上向科第至上演进。宋代实施“糊名”“誊录”“锁院”和殿试,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读书人和士大夫能否保持其身份地位,一概以科举为转移,官僚政治内部非身份性平等竞争增加,血缘贵族特权淡化。 ——摘编自李治安《关于秦以降皇权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复合建构》‎ ‎(1)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科举制出现了哪些变化。(6分)‎ ‎(2)结合王安石变法,说明这一时期科举制的主要作用。(6分)‎ ‎1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康熙帝颁赐御书一览表(部分) ‎ 编号 时间 康熙帝的御赐书法活动 ‎①‎ 康熙十七年(1678)‎ 赠王渔洋(入直南书房)石刻“清慎勤”三个大字,意为清正康洁,慎行笃思,勤勉为政。‎ ‎②‎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在扬州登览蜀冈楼灵寺、平山堂诸胜,御书“怡情”二字,留题于平山堂。‎ ‎③‎ 康熙二十三年(1684)‎ 东巡曲阜,拜谒孔庙,赐匾“万世师表”。‎ ‎④‎ 御书“学达性天”‎ 康熙二十五年(1686)‎ 四字匾额,颁发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 ‎⑤‎ 康熙二十八年(1689)‎ 游览趵突、珍珠二泉,御题“作霖”二大字。‎ ‎⑥‎ 康熙三十四年(1695)‎ 因其“遭遇耿逆之变,守节尽忠”,御书“忠贞炳日”匾额,悬挂于范承谟专祠。‎ ‎⑦‎ 康熙三十七年(1698)‎ 允贵州布政使王毓贤请,建其父原任四川提督王之鼎祠于殉节地贵阳府,御书赐“忠节垂芳”。‎ ‎⑧‎ 康熙四十二年(1703)‎ 御书《督抚箴》(督抚的戒规)一篇,赐巡抚李光地。‎ ‎——摘自常建华《康熙南巡中的书法活动》‎ ‎(1)依据材料对康熙帝颁赐御书的对象进行分类。(4分)‎ ‎(2)简析康熙帝颁赐御书在国家治理中的价值。(6分)‎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历史大事记 ‎1882年 德意奥三国缔结针对法俄的《三国同盟条约》,这标志着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 ‎1893年 法国研制出第一艘以蓄电池电动机代替蒸汽机的现代潜艇。‎ ‎1907年 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签订《英俄协约》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建立,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1914年 德国U-9号潜艇在一个多小时内,接连击沉3艘英国巡洋舰,充分显示了潜艇的作战威力。1910年前后,飞机出现在法国、德国等国的军事演习中。‎ ‎1917年 美国对德宣战,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使胜利的天平倒向协约国集团一方。‎ ‎1920年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规划战后世界的“十四点和平纲领”,主张建立国际联盟,‎1月20日,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正式成立,而国联的发起者美国却由于国内的反对而未能加入国联。‎ ‎1935年 美国制定了“中立法案”,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家。‎ ‎1939年 潜艇技术性能得到很大改进,排水量增加到2000余吨,下潜深度100‎-200米,装有6-10个鱼雷发射管,1-2门火炮。‎ ‎1941年 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之后,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1945年 美国积极倡导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成立联合国 ‎1949年 北约建立,形成了一个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弧形军事包围圈。‎ ‎1955年 华约成立,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世界史知识,提炼出一个历史发展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济宁一中2018级线上学习阶段性测验历史学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DABBC CDCAB CBACD 非选择题 ‎16.(18分)(1)特点: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亲族是主体;分封诸侯国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 ‎(4分) ‎ ‎(2)变化 1: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趋势加强。原因:兼并战争的进行。 ‎ 变化 2:秦国势力强大。原因:商鞅变法,实力大增。 ‎ 变化 3:周朝地位急剧下降。原因: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 ‎(6 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 ‎(3)特点:分封对象以同姓为主;分封区域主要集中在关东地区(或旧六国地区);诸侯国 统治区域广阔。(4 分,答出 2 点给 4分) ‎ 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封国地区的开发;另一方面王国势力膨胀后,削弱了中央集权。(或导 ‎ 致七国之乱)(4分)‎ ‎17.(12分)(1)程序更加严密,防止徇私舞弊;录取人数增多;更加强调公平、公正(平等竞争增加,血缘贵族特权淡化)。 (6分) (2)王安石变法废除以诗赋帖经取士的旧制,专考经义和时务策,惟才用人,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为改革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官僚阶层人员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繁荣。(6分)‎ ‎18.(10分)(1)儒学思想家与政府官员。(4分)‎ ‎(2)提高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认同;加强同官员的联系,加强对官员的管辖;主要目的的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6分)‎ ‎19.(15分)‎ 示例一 观点:国家利益是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3分)‎ 法德历史上积怨已深,在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上矛盾突出,德国利用意大利同法国争夺北非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建立三国同盟,造成了世界局势紧张。英国在一战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欧洲大陆实行“光荣孤立”政策,随着实力的减弱,以及与德国在争夺殖民地上的矛盾加剧,加入协约国集团。‎ 美国在一战初期采取中立政策,与交战国发展贸易,随着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美国利益受损,随即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凡尔赛和约》是对德和约,英法获利巨大,美国未获取利益,因此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美国主张战后建立国联,实现其争霸世界的目的,最终因为其计划落空及国内孤立主义的影响,最后未加入国联。美国在二战前受国内孤立主义的影响实行中立政策,随着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加剧,及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的要求,美国实行《租借法案》。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都企图争霸世界,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任答3点,其他合理论据也可) (9分) 结论:国家利益是决定外交政策与行动的基本动因,是影响国际关系的核心因素,要采取合理的手段维护国家利益,不应以本国利益为借口侵害他国利益。(3分)‎ 示例二 观点:科学技术在战争中得到运用,战争客观上促进科技进步。 ‎ 一战期间,潜艇、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相继问世,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发明问世使战争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一战客观上推动了新技术的发展,飞机、汽车、化工等产业得到发展。二战后,美苏两国把军事实力作为争霸的砝码,展开军备竞赛,核武器成为重中之重,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相继研制。 ‎ 结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谋福利。 示例三 观点: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洲。 ‎ 一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英法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成立了由英法控制的国联,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落空,未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未加入国联;二战后,美国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大国,极力控制西欧,遏制苏联,西欧各国依附美国,美国主导建立联合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北约,世界中心发生变化,由西欧到美国。 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影响国际格局的变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