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等。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C.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为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明确了尊卑等级,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故B项符合题意。A项,宗法制度先于儒家思想产生,排除。C项,宗法制度后来遭到破坏,故排除。D项,宗法制度是社会等级形成的根源,而非表现,排除。 2. “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源于宗法制。下列对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B. 大、小宗的身份是一成不变的 C.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D. 等级森严,大宗对小宗有统辖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此题主要考查是对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理解。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与政治相联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等级森严,大宗统帅小宗。故ACD正确。大宗、小宗的身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3.有学者指出,汉代皇室在面对郡国势力分化、瓦解中央集权各种苗头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全方位、有系统地消解了宗室成员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汉代皇室的这种努力集中体现为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刺史制度 C. 实行盐铁专卖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全方位、有系统地消解了宗室成员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这项措施是指推恩令,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消解了宗室成员”,排除;C项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是思想方面的措施,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材料“全方位、有系统地消解了宗室成员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4.“买办”一词,明代专指对宫廷供应用品的商人;清初专指为居住广东商馆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买人或管事人。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雇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以下与之相关评价,正确的是 A.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与买办一致 B. 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因买办的出现得到了推动 C. 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买办 D. 帮助西方列强进行军事侵略是买办的主要任务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买办”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反帝反封建,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买办与外商联系紧密,两者基本要求不一致,故A项错误;买办的出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故B项正确; 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组成部分是地主、买办、商人,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为外商服务、代理买卖是买办的主要任务,故D项错误。故选B。 5.王阳明一反程朱理学家提出的《大学》首句改本的“在新民”之说,而坚持《大学》古本的“在亲民”之说,其基本思想是保民、爱民与富民,以民之好恶为好恶。这反映出王阳明 A. 思想保守的复古特性 B. “知行合一”的实践论要义 C. 外求“良知”的道德自觉 D. 良知学说的“民本”特质 【答案】D 【解析】 王阳明提倡“致良知”的思想,良知就是道德修养方法,材料中“保民、爱民与富民,以民之好恶为好恶”信息体现出良知学说的“民本”特质,故D项正确;王阳明的思想并不是保守性,故A错误;材料没有提出“知行合一”的实践论思想,故B错误;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思想,故C项错误。 6.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看,“帝制”取代“共和”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在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起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A. 民主制度妨碍了工业革命 B. 政局稳定推进了经济发展 C. 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D. 帝制巩固得益于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时期,是法国政局比较较稳定的时期,在此时期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由此可知政局稳定会推进了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民主制度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故A项说法错误;法国工业革命尤其特殊国情,这不能说明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在论述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经济发展迅速,故D项和材料的逻辑关系不符,故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 7.五四运动中学生表现日益激进,胡适和蒋梦麟乃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文中写道:“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原来如此》)文中“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指的是 A. 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B.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C. 袁世凯践行帝制复辟 D. 与日签订“二十一条”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这和当时北洋军阀政府那些“中年、老年人”的态度和举措有一定的关联,故A项正确;一战不是“五四运动”的原因,故B项错误;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5年,故C项错误;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故D项错误。 8.下表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主要目的是 第二条1875年2月25日上述法律第八条第三段补充如下:政府的共和形式不得成为修改提议的对象。凡曾统治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A. 否定巴黎公社 B. 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 C. 确立共和政体 D. 进一步打击法国封建势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中“政府的共和形式不得成为修改提议的对象。凡曾统治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后,法国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共和与帝制的政体形式展开了反复较量,为防止保守势力再次抬头,阻止保皇派复辟,维护民主共和,宪法修正案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从此阻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故B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信息与巴黎公社起义无关,排除。C项,1875年宪法中确立了共和政体,而非修正案,排除。D项,题干内容有利于打击法国封建势力,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9.清朝前期,中国戏曲艺术出现了“花雅之争”,从目前尚能看到的花部戏剧本,如《卖胭脂》、《打面缸》、《探亲相骂》、《借靴》等来看,明显可以看出可以看出它们与雅部剧本有着显著的区别,即大量的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其根本原因是 A. 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B. 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 C. 清政府放宽文化控制 D. 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中显示了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说明大众的审美情趣成为一种时尚,但这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表明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故B项错误;这也不是清政府对文化控制的放宽,故C项错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扩大,使戏曲出现了为市民服务的变化,故D项正确。 难度:较难 10. 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 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 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 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 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说明经济全球化中不利于经济平衡,故本题选择B项。A和C只是材料反映一个方面信息;D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信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经济全球化。 11.内战结束后,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该规定的实质是 A. 保障美国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B. 进一步肯定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C. 限制南部11个蓄奴州的立法权 D. 中央政府不再与州政府实行分权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根据所学,其以法律的方式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保证了美国的政治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B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联邦制的权利结构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2.1955年,世界贸易额增长至新的记录,但不发达国家的贸易量却徘徊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水平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甚至下跌了。1956年8月,苏联提出在联合国框架下召开世界经济会议,以商讨成立面向所有国家开放的贸易组织。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 贸易机制存在明显不足 B. 金融体系缺乏制度基础 C. 战后世界整体发展加快 D. 自由贸易秩序亟待重建 【答案】A 【解析】 从“世界贸易额增长至新的记录,但不发达国家的贸易量却徘徊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水平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甚至下跌了”这体现出贸易机制存在明显不足,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当时的制度已经相当完备;C选项没有明确材料的关键;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间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材料二: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1901~1911年 数量(家) 资本额(万元) 纺织业 82 1332.1 缫丝业 70 556.9 面粉业 53 786.8 火柴业 28 130 水电业 60 3813.8 机器业 20 352.1 矿冶业 73 2272.9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材料三1905年3月(清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宁波商人戴瑞卿在江东建立“和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浙江有名的民族纺织企业。1953年底,企业负责人商议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得到批准,和丰纱厂结束了近半个世纪来私人经营的局面,走向新生成为全体人民的企业。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丰纱厂创造了众多优质品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1998年,随着改革的深化,该厂融入宁波维科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逐步成为一家经营群体和骨干职工控股、国有和社会法人参股的股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集团。 ——《和丰蝶变——宁波近现代工业文明缩影》摘编 (1)据材料一,概括近百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建国之后“和丰纺织企业”的性质发生过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丰企业”性质变化的原因。 【答案】(1)趋势:外迁谋生的人不断增多;迁居地域由农村转向城市、国外;谋生手段由种田逐步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答出其中2点即可。或答“由迁居他乡种地到城镇、国外从事工商业活动”。) 背景:传统农业手工业的衰落(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西方思想的传人,乡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列强侵华,中国经济被迫融入世界。 (2)特点:发展速度快;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发展不平衡,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民族资本力量弱小,对外国资本依赖性较强。 原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3)变化:从私人经营的民族工业企业转变为公私合营的公有制企业;又从公有制企业转变为股份制企业(股权多元的现代企业集团)。 原因:1953年,党和政府提出社会主义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开始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和丰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大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 【解析】 (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表格信息从外迁谋生的人不断增多、迁居地域由农村转向城市、国外以及谋生手段变化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化、思想观念以及列强侵华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和表格信息从民族工业部门、产生地区、资本额以及发展不平衡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晚清时期政府政策、实业救国思潮以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压迫等角度思考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信息从公私合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性质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中1953年和1998年两个时间段从三大改造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角度回答; 点睛: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14世纪—16世纪欧洲大学 10世纪—13世纪(宋)中国书院 课程教学主要内容 文法、文学、历史 (1)基本教材:《论语》、《孟子》等; (2)重要读物:理学大师著作、讲义、语录、注疏;史学著作包括《左传》《汉书》等;诗词教材包括《诗经》《楚辞》等。 (3)其他:治民、讲武、水利、算数等学科,但比例很少,不如儒经地位高。 文法 辩证法 算术 几何学、地理学 天文学、力学 音乐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差异:欧洲大学课程突出实用性(经世致用),追求科学。中国书院课程内容单一,以儒家经典为主,侧重于伦理道德的教育。(课程内容重精神轻物质,重义理阐释、克己修身,而轻自然科学、实验实践。) 原因:中国:中国儒家思想和理学兴起的影响;中国科举制的发展;文人阶层的兴起。 西方:西方城市兴起和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来人文主义的传播。 中西: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解读及知识运用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首先紧扣题干要求——“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其次要紧扣“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分析,最后联系古代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差异的相关教材知识分析归纳,差异可以依据表格中“文法、文学、历史、辩证法、算术、音乐、天文学、力学、几何学、地理学”“儒家经典著作、重要读物:理学大师著作、讲义、语录、注疏;史学著作包括《左传》《汉书》等;诗词教材包括《诗经》《楚辞》等其他:治民、讲武、水利、算数等学科,但比例很少,不如儒经地位高”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原因可以结合二者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分析归纳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口中国的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不能适用于西方人,因此强迫清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1906年秋清廷设立专门司职审判的大理院,从机构设立上启动了行政、司法分立的进程,如果说这一改革还只是对传统体制稍加变动的话,那么在地方各级,从袁世凯在天津府地方试办新式审判厅开始,到京师地方、东三省及江苏等地试办各级审判厅,以及后来各省城、商埠各级审判厅等各级新式审判机构的设立,无疑是对传统体制的重大突破。从其人员任用上看,传统体制中,各级行政官即是审判官,审判所需的法学专门知识主要是靠其司法审判的辅佐人员,而新式审判机构的审判官员,既需要较长时期的专业学习,考试选拔合格,并经过一定时期的试用后,才能正式成为其一员。袁世凯在天津试办新式审判厅时,“经试办数月,积牍一空,民间称便”,甚至开厅以后,洋商因为该厅审判公正,“亦有不先赴该国领事投禀而径赴该厅起诉者”。清末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任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指出晚清司法审判制度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审判制度改革的作用。 【答案】评分说明:提取信息准确;说明充分、合理,能做到史论结合 示例一:“长城”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大本钟”体现了工业文明的成长。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进攻,保护农耕生产,后世一直沿用到明清,近代以来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象征不屈不挠、热爱和平等。“大本钟”建于英国工业革命后,体现了工业文明机器大生产及工厂制建立对时间的要求(工人上班、下班须严格遵守时间)等。 示例二:“长城”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力量,“大本种”则在一定程度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象征。秦、汉、明等朝代都曾动用中央集权的力量役使民力来修建长城,这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少数民族进攻,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但有些朝代(如秦、隋),由于滥用民力而导致灭亡,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弊端。自17世纪以来,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重心,“大本钟”建于英国议会大厦旁,是议会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英国式代议制民主的象征。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强迫清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从机构设立上启动了行政、司法分立的进程”“而新式审判机构的审判官员,需要较长时期的专业学习”“洋商因为该厅审判公正”“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和律师制度”进行归纳即可。 第(2)问,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可知,无论司法原则,还是司法人员的素质,与以前相比,有很大进步,这有利于中国司法的近代化,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司法制度也存在一定局限。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近代民主革命•近代司法制度 16.材料二战期间,大约有百万非洲人被征伍,非洲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从战争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锻炼。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埃及人民1952年革命和1956年反对英、法、以色列武装侵略的胜利,1954年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的开始,摩洛哥、苏丹的独立,是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第一个高潮的主要标志。这一阶段的后期,即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了历史性的亚非会议。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内,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如火如茶地普遍兴起,出现了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个国家实现独立的高潮。 ——据杨兴华《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简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独立对非洲、西方列强和世界局势影响。 【答案】(1)原因:非洲人民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锻炼;战后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觉醒;二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亚非万隆会议团结反帝的精神在非洲大陆传播;受亚洲等民族国家独立的鼓舞;等等。 (2)影响:对非洲: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为推进非洲国家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日趋瓦解; 对世界格局: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增强,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冲击着两极格局。 【解析】 (1)材料中提到二战期间非洲人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锻炼,也提到了万隆会议,然后考生再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民族独立,国家独立分析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即可。 (2)题目要求分析非洲独立对非洲、西方列强和世界局势三个主体的影响,考生要抓住三个主体,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根据史实分析即可。 17. 材料:1950年和1956年,国家先后两次开展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和表彰活动,各地区,各行业也逐级进行劳模评选表彰活动,共涌现出数十万名先进生产者。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鞍钢工人王崇伦、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女工赵梦桃、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女副社长申纪兰等等,他们是那个时期劳模群体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也是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楷模。在共和国成立后的短短七年的时间里,一个欣欣向荣的崭新社会面貌日益形成。劳模群体有力地践行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豪迈宣言劳模群体的精神引领,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创社会风气、重建大众生活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劳模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劳模群体涌现的历史意义。 【答案】(1)人数众多;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工业化领域;女劳模较多。 (2)有利于构建崇尚劳动、崇尚技术的社会氛围;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适应 了工业化领域的需要;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共涌现出数十万名先进生产者”、“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鞍钢工人王崇伦、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女工赵梦桃、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副社长申纪兰等等”可概括出的特点是人数众多、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工业化领域、女劳模较多。 (2)意义:根据材料“劳模群体的精神引领,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创社会风气、重建大众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劳模群体涌现的历史意义有有利于构建崇尚劳动、崇尚技术的社会氛围;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适应了工业化领域的需要;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