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版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课件(58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版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课件(58张)

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 总纲目录 考点 一 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强化 考点二 明清时期的经济与对外贸易 考点三 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时期。与此同 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发展与迟滞并存。 总体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中华文明繁盛与危机并存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其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经济 发展与迟滞并存 :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文化 承古萌新 :一方面,宋明理学处于统治地位;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能产生,市民文化兴起。另一方面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潮产生;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链接点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在政治上表现为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在经济上表现为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在文化上表现为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强化理学的统治地位。这些压制了新经济的成长,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促使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反映社会需要的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的早期启蒙思想 一、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明朝 (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 丞相 ,权分六部,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 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明成祖时, 内阁 出现,它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明清时期实行 八股取士 ,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且严重阻碍了科技、思 想文化的发展。 2.清朝 (1)康熙帝:在宫内设南书房,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加强了皇权。 (2)雍正帝:设立 军机处 ,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 顶峰 。 二、经济上:中国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落后 1.农业: 玉米、甘薯 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 了重大变化。 2.手工业 (1)生产方式:明中叶以后,在一些行业中, 民营手工业 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 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 资本主义萌 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 (2)手工业产品: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3.商业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 白银 ,商业资本日趋 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 量种植。 (3)工商业市镇:明代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市镇 成为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 (4)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4.经济政策 对内继续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对外实行“海禁”和“ 闭关锁国 ”政策,使中国 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特别提醒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相互关系   概念补遗    朝贡贸易 含义 朝贡贸易指的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 立足点 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中心大国的定位 特点 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政治色彩浓厚,不计经济利益得失 目的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影响 (1)完全建立在明政府的补贴上,导致政府财政的缩减 (2)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失去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3)导致民间走私的频繁,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三、思想文化上:承古萌新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认为“ 良知 ”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2)李贽的离经叛道: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 个性自由 。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黄宗羲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各种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 主张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 主张“气者,理之依也”“静即含动”,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科学技术 (1)医学: 《本草纲目》 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成就,创立 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农学:《 农政全书 》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 徐 光启 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文学艺术 (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 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 桥的《墨兰图》。 (3)“国粹”京剧: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清乾隆 年间, 四大徽班 进京献艺;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局面,后经过不断融合 吸收,京剧形成,其被誉为“国粹”。 考点一 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强化 1.(2017课标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 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 明代中后期   (  A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A 本题考查明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明初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明中 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反映出明代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越来 越大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宦官地位提高,其实质是皇权的加强,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内阁,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宦官是否参与决策,D项错 误。 2.(2016课标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 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 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B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材料表明,明朝对地方三司的管理从六部直接管理演变为由巡抚 管理,巡抚总括地方三司,这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体现了继承性 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2)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 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3)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 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 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2)消极影响:①经济上,君主专制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 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 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1.(2019黑龙江哈尔滨模拟)明太祖朱元璋说:“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 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 廷总之,所以稳当。”材料蕴含的制约思想   (  B  ) A.沿袭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完善 C.与孟德斯鸠学说基本一致 D.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     B    三省六部制是设立三省以分割相权,而材料反映的是各部门相互 制约,排除A;材料反映了明朝各部门机构分理朝政,相互制约,权操于上,体现 了封建制度的完善,故选B;孟德斯鸠学说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材料蕴 含的制约思想本质是封建专制,排除C;废丞相、设六部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D。 2.(2019广东深圳模拟)清承明制,仍设内阁,“凡承宣谕旨”,皆由内阁“传知 各衙门抄录遵行”,而有关兵刑钱粮、地方民务以及官员的升迁、调任等文 书,皆由内阁票拟,经皇帝裁定批红后交各部办理。这说明清朝内阁   (  C  ) A.奏章票拟,掌握最高决策大权 B.设于宫中,有分散相权的作用 C.地位尊崇,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D.上传下达,帮助皇帝监察百官 答案     C 材料信息“‘凡承宣谕旨’,皆由内阁‘传知各衙门抄录遵行’, 而有关兵刑钱粮、地方民务以及官员的升迁、调任等文书,皆由内阁票拟,经 皇帝裁定批红后交各部办理”,说明清朝内阁地位尊崇,负责处理日常行政事 务,故C项正确。皇帝掌握最高决策大权,故A项错误;明太祖时废除丞相,此时 已无相权,排除B项;内阁是皇帝的咨询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或决策机构,没有监察权,排除D项。 考点二 明清时期的经济与对外贸易 1.(2019课标Ⅰ,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 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 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D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     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考查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 能力,渗透历史解释素养。 明代,交通方式并未发生根本变革,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棉花的产销与 加工,与土地制度无关,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货币制度改变的相关信息,C 项错误;“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 …… 运至江南,而后返 销棉布”反映的是原料产地与加工地区的关系,折射出地区经济的差异,D项 正确。 2.(2019课标Ⅱ,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 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   (  C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     C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以明清时期商人资本的变化作为 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 涉及的核心素养为历史解释。 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与明代相比明显增加,这是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 大的结果,故C项正确。清代中期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未发生 根本性改变,故A、B两项错误。早在明代白银就已经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故D项错误。 3.(2019课标Ⅲ,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 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 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C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答案     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以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的租佃关系作为 背景材料,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和证明历史现象与历史观点的能 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本题有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 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念。 题干材料反映了乾隆时期江南地主和富户的土地几乎都委托给佃户经营的 现象,而佃户属于个体小农,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 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情况,佃户只拥有所租土地的 使用权,无所有权,故A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的利润比较可观,并非微不足 道,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是否普遍,故D项错误。 4.(2018课标Ⅰ,27)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 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 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 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B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     B 本题考查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观察图文材料,据所学知识可知, 郑和下西洋是政府组织的一次远洋航行,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明朝君臣 将外国使臣贡献的长颈鹿称作“麒麟”,本质上说明了明朝廷用中国文化对 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当时,海禁政策 尚未解除,C项排除;从题干中明朝君臣把长颈鹿称为“麒麟”来看,外来物品 的传入显然并未推动传统观念更新,D排除。 一、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新现象及原因 1.经济新现象 (1)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 度提高。 (2)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4)各地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5)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 口密集地区的人口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2.原因 (1)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2)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 (3)“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解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 (4)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 二、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 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 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对外贸易 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1.(2019广东茂名一模)据记载,明万历年间,原本不易贩运的“蛙、蟹、鳗、 虾、螺、蚌之属”在北京城大量出现,一些珍稀水产如“蛤蜊、银鱼、蛏 蚶、黄甲”也“累累满市”,人称“腥风满市应矣”。这反映出当时   (     B  ) A.北京人居环境急剧恶化 B.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发达 C.北方商业经济得到恢复 D.商品市场开始兴起 答案     B 材料反映了原本不易贩运的水产品在北京出现,说明当时长途贩 运发达,故B项正确。 2.(2019河北唐山三模)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以明代为例,南浔 镇有8处,双林镇有10处,震泽镇有4处,盛泽镇有5处。园林可以用于宴集活动, 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 要原因是   (  D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思想活跃局面再现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市镇经济空前繁荣 答案     D 根据材料“南浔镇有8处,双林镇有10处,震泽镇有4处,盛泽镇有5 处”“园林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 空间载体”,结合所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得知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 繁荣,尤其是市镇经济的发展,为人们追求物质层面生活(修建园林)和精神上 的追求(博得了风雅声望)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 与本题主旨无关,排除;明清时期文化专制,思想上受禁锢,排除B项;经济重心 南移早在两宋时期已经完成,排除C项。 3.(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一)明代法律规定:“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 利,并不得过三分。”对官吏放债、逼债等行为也有种种限制。但在“民不 举官不究”的前提下,高额利率等“违禁取利”比比皆是。这表明明代   (     B  ) A.专制体制崩溃,金融市场混乱 B.民间需求与国家政策的矛盾 C.商业环境宽松,经济秩序稳定 D.资本主义萌芽获得丰厚利润 答案     B 金融市场混乱与材料“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 过三分”“对官吏放债、逼债等行为也有种种限制”不符,故排除A;从材料 可知国家虽然对放债有禁令,但是“违禁取利”者比比皆是,表明明代民间需 求与国家政策的矛盾,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业环境宽松,故排除C;材料未 涉及资本主义萌芽获得丰厚利润,故排除D。 4.(2019安徽合肥三模)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徽商刊刻了如 《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账、交税、用 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包括 在内。这反映了       (  D  ) A.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 B.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 C.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 D.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 答案     D 商业类书籍在明清时期成为书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内容 专业详细,门类齐全,从中可以看出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知识结构的 更新,D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政策,排除A;“共同追求”表述绝对,排除B;材 料主旨与印刷术无关,排除C。 考点三 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2018课标Ⅱ,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 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 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 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D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     D 题干中“官腔”“雅乐”“郡邑大夫”“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 雅”等说明昆曲的流行是因为其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故D项正确。陆王 心学注重内心自省,与材料中所体现的士大夫展示其高雅品味不符,故A项错 误。明代京剧尚未产生,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表明昆曲流行是社会等级观 念强化的反映,故C项错误。 2.(2018课标Ⅲ,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 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 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B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     B 根据材料可知,唐、宋、明时期,政府制定、颁行了许多药物学著 作,这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选B项。宋代并未 实现大一统,故A项错误;材料中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关联不大,故C项 错误;材料中《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唐本草》的制定与宋明理学无关,排 除D项。 3.(2018课标Ⅲ,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 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 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D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个人出版著作之风 盛行,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说明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故 选D项。出版个人著作和士大夫之间以书为礼并不能说明学术文化水平提 升,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士人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信息未涉及经 世致用思想,排除C项。 一、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及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1.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 (1)实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 (2)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程朱理学的 禁锢和文化专制。 (3)特点:反传统、反教条、反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4)内容:反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工商皆本;经世致用。 2.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2)政治:专制集权制度的压制。 (3)思想文化:纲常礼教、文化专制的束缚。 二、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1.对主流思想的冲击:明末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 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 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2.对书法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 化的趋势。 3.对绘画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 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 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 4. 对文学的影响 : 明清时期 , 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 , 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 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 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的读者队伍扩大。 三、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新因素 旧传统 新因素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经济 小农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货币经济发展,民营手工业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文化 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文化专制,传统科技大汇总 早期民主思想产生,西学东渐,文艺大众化、世俗化 外交 由开放到闭关锁国 欧洲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量增加,玉米等作物传入,西学东渐 1.(2019河南安阳模拟)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 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随后扬州盐商竞相仿效,“大洪班”“德 音班”“春台班”等相继组建。这说明   (  B  ) A.昆剧发展步入专业化道路 B.戏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 C.市民文化决定着戏剧发展 D.商人资本开始渗入戏剧界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昆曲的繁荣与扬州盐商的效仿密切相关,这说明戏 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昆剧发展是否步入专 业化道路,排除A项;市民文化影响着戏剧发展,C项中的“决定”表述不当,排 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商人资本开始渗入戏剧界,排除D项。 2.(2019山东济南3月模拟)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 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 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吸收了西欧园林建筑的风格,是我国名园的集 锦和缩影。这些成就   (  B  )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      D.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本草纲目》的颁行,《皇舆全览图》的绘制,圆明 园的修建,都得益于朝廷力量的支持,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商 品经济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西方科技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 中的成就并未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3.(2019安徽蚌埠三模)明朝中后期,刊刻通俗书籍的民间坊肆,发行了一种以 戏曲小说形式演绎和表现佛教内容的新的文学样式作品,且配有大量版画。 这种新文学样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D  ) A.民众消费观念变化      B.雕版印刷技术改进 C.佛教影响逐渐增强      D.市民阶层日益扩大 答案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通俗文化需求增加。据此依据材料“发行了一种以戏曲小说形式演绎和表 现佛教内容的新的文学样式作品,且配有大量版画”可知D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