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二第五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二第五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二第五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 ‎1.行政长官告示是古罗马万民法最重要的渊源。行政长官告示一般包括三种因素:地中海商人通用的早已存在的商法;那些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行政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观念。据此可知,万民法 A. 实现了公民与外邦人的平等 B. 强化了传统立法成果的权威 C. 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 D. 是行政长官牟取私利的工具 ‎【答案】C ‎【解析】‎ 材料“早已存在的商法”“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行政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罗马逐渐形成了一套与市民法平行的、用于调整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相互之间民商事关系的法律体系,这就是万民法,因此万民法适应了罗马帝国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平等”;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传统立法,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万民法的来源,故D项排除。‎ 点睛:材料“早已存在的商法”“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行政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观念”说明了万民法的来源;从中分析出答案。‎ ‎2.‎2016年11月3日,英国高等法院裁定,首相特雷莎·梅无权动用行政权来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政府必须获得议会授权才可以启动脱欧程序。‎2017年3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正式启动脱欧程序。材料主要体现英国 A. 国王依然掌握部分行政权 B. 首相实际上是对国王负责 C. 政治蕴含分权制衡的理念 D. 尚未实现真正的三权分立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叙述的内容来看涉及到的是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权力分配问题。可以看出首相是对议会负责的,英国女王是国家的元首,是国家权力形式的代表,这都体现着各方权利之间的制衡,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国王统而不治;B选项错误,首相对议会负责;D选项错误,英国的政体不是按照三权分立来进行的。‎ ‎3.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这表明分封制 A. 扩大了地方权力 B. 推动了经济发展 C. 强化了中央权力 D. 促进了文化整合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指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的开明政策;“变其俗、革其礼”是指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两者的做法体现了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D项正确。材料强调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与扩大了地方权力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推动了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其促进了文化整合,排除B。材料反映齐国和鲁国推行的统治政策,与强化了中央权力无关,排除C。‎ ‎4.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 A. 确保了官员呈递奏折的权利 B. 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 C. 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 D. 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官员由皇帝特许、“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来看,这一制度的推行更有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故答案为B项。这一制度不是保证所有官员都有呈递密折的权利,排除A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5.‎ 苏联成立后受到西方各国的排挤。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这一比重竟高达90%。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 苏联斯大林模式产生了一定效果 B. 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 C. 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D. 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期间,英美为了摆脱困境,争相对外倾销商品,一定程度搁置意识形态对立,故D选项正确;斯大林模式形成于1936年,故A选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是1933年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故B选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苏联是计划经济体制,美英国家无法转嫁危机,故C选项错误。‎ ‎6.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和金银货币输出这些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思辨时,这些理论和制度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A. 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的转移 B. 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 C. 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以来,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强化了特权、专制主义和金银货币输出等,这直接导致了西班牙的衰落,从而促使英法等殖民国家的兴盛,即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故C选项正确;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的转移是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故A选项与材料无关;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也是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影响,故B选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二次工业革命,故D选项错误。‎ ‎7.鸦片战争前后,近代报刊已引入中国,但在当时办报被视为“洋人营利之举”,或是“莠民之贱业”。然而1895年到1898年,国人所办报刊就达50余种,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的推动 B. 民族危机的加深 C. 洋务运动的破产 D. 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 材料表明国人由轻将贱报人,认为是“莠民之贱业”,而维新变法期间则掀起了办报高潮,其原因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故结报刊开启民智,故选B;通过报刊宣传了维新思想,从而推动维新变法运动,排除A;C与材料无关,排除。民族危机深重单只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从而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D。‎ ‎8.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A. 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社会现实 B. 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C. 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 D. 越王认识到人口与富国强兵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越国的人口政策是为了增加人口总量,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实现富国强兵,故D项正确;两性地位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妇女的地位明显下降,两性日趋平等的现实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仁政”思想在战国时期没有被接受,因为它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 ‎9.1981年,时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说,“集体经济已难以维持,最大的弊端就是把人捆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共同贫困。”他要求在部分贫困地区试点搞包产到户。这反映了 A. 农村尚未开始包产到户的实践 B. 中央内部未就农村改革统一思想 C. 集体经济的失败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 包产到户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在1979年,已经有部分农村私下里开展了包产到户的实践,故A项错误;材料“在部分贫困地区试点搞包产到户”说明中央内部并未对包产到户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也就是说中央内部对于农村改革问题尚未统一思想,故B项正确;杜润生个人的看法并不能等同于社会共识,故C项错误;包产到户是为了改变农村集体经济的弊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符合社会主义的目标,故D项错误。‎ 点睛:对材料“在部分贫困地区试点搞包产到户”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0.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时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目者。女衫手臂则露出1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1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衣粉红洋纱背心,面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这表明当时的上海 A. 道德沦丧世风日下 B. 中西观念存在冲突 C. 西方服饰普遍盛行 D. 政府禁止服饰西化 ‎【答案】B ‎【解析】‎ 女性服饰的变化是受西方的影响,服饰逐渐走向近代化,并非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故A项错误;该议员对近代女性服饰持批评态度,反映了传统与近代的冲突,东西方观念存在差异,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上海存在女性穿西方服饰,但无法体现西方服饰普遍盛行,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上海市议员的信函,并不代表政府的规定,故D项错误。‎ ‎11.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六国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A. 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 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中可以分析出,这些措施有利于小家庭的推行,也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有利于发展封建经济,故D选项正确;宗法制度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材料没有体现瓦解宗法制度的内容,也无法得出相关信息,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收入,但不能够说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故B信息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推动小家庭的耕作形式,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无法得出削弱国家对农民的控制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 ‎12.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近代中国保守主义、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粹主义、近代中国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近代中国实用主义、近代中国改良主义。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 B. 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 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D. 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答案】D ‎【解析】‎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各种社会思潮涌现,这与当时中国民族危亡的背景相适应,说明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故D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故A错误;各种社会思潮涌现也不能说明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故B错误;社会主义只是当时各种思潮之一,并未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的大背景、总特征,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国家意识的角度分析选项,注意排除与材料无关的说法,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13.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基于 A. 对斯大林背弃列宁新经济政策做法的赞赏 B. 对美国与苏联经济发展状况巨大反差的反思 C. 对苏联即将遭到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同情 D. 对斯大林高度集权政治体制问题的担忧 ‎【答案】B ‎【解析】‎ ‎1934年美国遭遇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状况尚未好转;而苏联逐步形成斯大林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维尔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是基于对美国与苏联经济发展状况巨大反差的反思。故答案为B项。从“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来看,说明是对当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状况的比较,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1934年苏联还没有面临德国法西斯侵略,排除;从材料信息来看,是对当时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的赞许,不是“担忧”,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4年”。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美国遭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从经济低谷中刚开始小幅回升。而苏联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34年已处于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建立起斯大林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14.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这表明他 A. 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B. 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C. 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 D. 肯定了应对战争局势的新措施 ‎【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实行实行余粮收集制”可知是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是列宁为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在战争时期实行的非常政策,对巩固苏维埃政权起到重要作用,但并不是向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材料明显是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积极作用,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显示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结束后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该政策不是向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5.张程在《总统们,民国总统的另一面》中写到:“喝咖啡逛公园的上海买办、书包里藏着白话小说的学生、在政府各部跑新闻的北京记者和出口中国茶叶进口英国钢琴的广州商人们,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宪政社会。”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d A. 生活习俗全盘西化 B. 新潮人士已遍及城乡 C. 西方商品开始进入 D. 民主化进程基础薄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宪政社会”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在民国时期,公民们的民主政治意识有待加强,民主政治水平有待提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推进民主政治的进程比较艰辛。结合选项,只有D符合题意,其余ABC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意思。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政治推进的艰辛历程 ‎16.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 比重逐渐下降,而电子、核能、激光、人工合成原料等“朝阳工业”则迅猛发展,它充分说明新科技革命使( )‎ A. 政府对科技日益重视 B. 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减弱 C.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 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手段不断改进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不是政府对科技的重视。故A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明科技使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减弱,反而促使朝阳工业迅速发展。 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朝阳工业材取代大烟囱工业和夕阳工业,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工业被科技工业所取代。 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手段法,只是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故D项错误。 ‎ 点睛:根据材料“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特征”“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 电子、核能、激光、人工合成原料等”“朝阳工业”可知材料的主旨是说明新科技革命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7.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在产盐区设立盐官,备置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官家收购发卖。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据此可知,盐铁官营 A. 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 B. 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C. 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 D. 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盐铁官营,属于官营手工业的一种表现,即政府垄断了盐铁的生产、销售,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所以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故A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汉时期的盐铁官营制度,是指盐和铁由政府垄断经营,没有增加百姓的赋税负担,故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盐铁经营形式,与推动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无关,故C选项错误;盐铁由政府垄断经营与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无关,故D选项错误。‎ ‎18.张謇1896年拟招商股60万两创办大生纱厂,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万两。1898年,张謇通过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次年春即开车生产。这一事例主要说明当时 A. “实业救国”思想深入民心 B. 官民在挽救危机上认识一致 C. 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不佳 D. 官商合办是工业发展最佳形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末创办的私营棉纺织企业。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次年开始购地建厂。拟招商股60万两,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万两。1898年,张謇通过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次年春开车生产,厂址在江南通州(今南通市)。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价廉。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当地发达的土法织布业,为棉纱提供了市场。经营顺利,利润优厚。因此这一事例主要说明当时“实业救国”思想深入民心,直接推动了民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选项正确;“通过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这主要说明当时“实业救国”思想影响深刻,无法得出官民在挽救危机上认识一致,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通过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说明当时封建政权支持民主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而且这一时期正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不存在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不佳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官商合办的经营形式是洋务企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D选项错误。‎ ‎19.《南京条约》规定:“今大皇帝准从嗣后不必依照向例(公行制度)……其随意觅跟随、买办、通事,均属合法。”这一规定 A. 标志着清朝公行制度最终废除 B. 取消了英商在华贸易的限制 C. 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D. 使普通民众与外商联系加强 ‎【答案】D ‎【解析】‎ 材料“不必依照向例(公行制度)”“其随意觅跟随、买办、通事,均属合法”这一规定破坏的是中国的贸易主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普通民众与外商之间的联系,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最终废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取消”;民族工业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故C项排除。‎ 点睛:材料关键信息“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其随意觅跟随、买办、通事,均属合法”等;从中分析出答案。‎ ‎20.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对货币供应的管理调节经济,反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1976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战后至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米尔顿·费里德曼这一主张的是 A. 二战后,经济进入20年的快速增长时期 B.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C. 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D. 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复苏并低速持续增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至70年代初,美国一直实行的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随着石油危机爆发,美国经济陷入滞涨,长期得不到解决,直到80年代初,美国通过减少国家干预等措施,逐渐西欧从危机中摆脱出来,经济开始缓慢增长,故D选项正确;二战后,经济进入20年的快速增长时期,但这一时期美国主要是以国家干预为主,故A选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经济出现复苏局面,经济出现复苏局面出现得益于国家干预,故B选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出现滞胀局面,是随着石油危机爆发,美国经济陷入滞涨,长期得不到解决,故C选项错误。‎ ‎21.“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基点。……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并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以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土壤环境。”该材料主要论证的是 A.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条件 B. 明清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C. 技术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D. 经济社会的主要表现是经济繁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状况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信息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因素,据此排除A;材料虽分析了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却是为了论证明清社会经济未发展到近代工业文明阶段的原因,据此排除C、D两项;B项表述客观,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状况 ‎22.联邦德国成立后,法国政治家戴高乐在演讲中说:“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协议。”他认为法德合作 A. 有助于推动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B. 有助于消除西欧国家间的矛盾 C. 有助于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D. 能够奠定西欧联合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本题考查欧洲的一体化。题中的日耳曼和高卢分别指德国和法国,因为自普法战争后法德百年的世仇,法德矛盾的化解成为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故D选项正确;材料“就要看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协议”体现出推动欧洲国家的合作和联合,没有体现推动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主张能够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欧国家之间的矛盾,但不能说消除西欧国家间的矛盾,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主张和措施有利于缓和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尤其缓和法德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推动西欧国家的联合,无法得出推动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 ‎23.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措施。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 B. 西欧、日本经济崛起,联合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C. 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 D. 日本、西欧、美国三足鼎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多极化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西欧、日本经济崛起,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其它与材料无关。所以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西欧、日本经济崛起 ‎【名师点睛】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 ‎(1)欧共体的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它发展为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政局日趋稳定。 ‎ ‎(2)促进了欧共体内部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促进了欧共体国家经济的发展,到1986年发展为世界最大的区域贸易实体。 ‎ ‎(3)欧共体奉行在维护欧洲联盟的前提下增强西欧独立自主的原则,加上日本的崛起,动摇了美国霸主的地位,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 ‎(4)欧共体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政治经济关系,给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经济领域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抗衡以有力的支持。 ‎ ‎(5)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发展,有利于欧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 ‎24.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挈比古今中外度量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有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 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答案】B ‎【解析】‎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A;材料“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和“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可见北洋政府此举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故选B;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C;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排除D。‎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要熟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其次,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即凡是北洋军阀的措施要就事论事。‎ ‎25.拉莫特·勒瓦耶在其著作《异教徒的德行》中写到:“人们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运用他们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以下能够充分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 他们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B. 他们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C. 他们都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 D. 他们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针砭时弊,倡导“有思想里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孔子仁的思想,以及以德治民等都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故选A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主义·孔子、苏格拉底 ‎26.法国启蒙运动促进了近代西方理性时代的形成和发展,启蒙思想家有共同主张,但也存在很大的分歧,其中卢梭与伏尔泰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两者“势不两立”最主要表现在 A. 是否信仰基督教 B.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 倡导的资产阶级政体不同 D. 是否反对财产私有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关键词是“思想分歧”、“主要表现”。卢梭和伏尔泰都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推崇君主立宪制,卢梭倡导“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实质是反对君主制,所以二人在思想上的最大分歧在于是否反对君主制,故选C。启蒙运动将矛头指向基督教神学,排除A;启蒙思想家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都不反对资产阶级财产私有制,排除BD。‎ ‎27.“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何则。”作者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 A. 尊儒抑法 B. 抑儒尚法 C. 抑儒抑法 D. 尊儒尚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可知作者以“以礼为本,以法为末”,本、末皆不可失,而“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作者态度应为儒法并用,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28.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 B. “个人理智”:强调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 C. “廉洁和诚信”: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 D. “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题干是描述对于李贽的评价,它是我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材料中“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说明了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严重禁锢了个人的思想自由以及创新发展,而李贽则对此作出了大胆的批判,所以答案选C,A D两项描述的内容与明代时代特征不符,B项说法与题意正好相反。‎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 ‎29.余英时说:“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此说的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 A. 格物致知 B. 先理后气 C. 心即理也 D. 理气同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程朱理学在认识论方面主张格物致知,强调科学知识和道德标准的探究,这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心学反对格物致知,强调内心反省则无法与西方科学联系起来,BCD三项都带有唯心主义思想,与“科学精神”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30.“今上下之接,无子父之泽,而欲以行义禁下,则交必有郄(隔阂)矣。且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此语强调了 A. 墨家的兼爱主张 B. 儒家的仁义思想 C. 讲究君臣父子的秩序 D. 不能靠仁义来确立等级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今上下之接,无子父之泽,而欲以行义禁下,则交必有郄(隔阂)矣”中可以看出,韩非子批判儒家的仁义亲情,强调治国不能只依靠情感和榜样,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引文反映了韩非子只重利完全排斥义,而非墨家的思想,故A项排除;讲究君臣父子秩序属于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 ‎31.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中评价毛泽东:“当他分析被外国侵略者切瓜一样分割的封建中国的种种症结时,他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当他领导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的斗争时,他就是中国的列宁。”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指毛泽东 A. 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认识深刻 B. 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C. 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领导革命斗争 D. 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材料体现了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的原理来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即能正确“分析被外国侵略者切瓜一样分割的封建中国的种种症结”,能“领导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的斗争”取得成功,故D项说法符合材料中心意思,所以选D。A项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前提,但不是材料的核心,故排除A。B、C两项说法正确,但都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问题,故排除BC。‎ ‎32.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如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这次全国高校院系大规模调整的目的是 A. 对农业、手工业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C. 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D. 应对冷战环境下的严峻国际形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1952年,是新中国开始建设时期,这时需要大量的专业的建设人才。因此高校院系实行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故选B;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题意,排除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各方面和各层次的人才,而非限定于专业的建设人才,排除C;冷战环境下的严峻国际形势是外部环境,不是主要目的所在,排除D。‎ ‎33.‎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都是反映法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画卷,社会百态尽在其中。下面对两者不同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前者是现实主义作品,后者是浪漫主义作品 B. 前者反对封建制度,后者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C. 两位作者所处的社会制度不一样 D. 两位作者对所处社会制度的态度不一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作者通过作品深刻揭露了复辟后的法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的社会黑暗和堕落,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作者通过作品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标准的罪恶和丑陋,故B选项正确;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作品,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作品,故A选项错误;雨果是1802—1885年之间,巴尔扎克是1799—1850年,故两个人所处的社会制度不完全不同,故C选项错误;两者对所处社会制度都进行抨击和揭露,两个人对所处社会制度的态度基本一样,故D选项错误。‎ ‎34.卢梭说:“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材料表明卢梭 A. 主张国家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 B. 主张实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C. 主张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 D. 反对实行财产的个人私有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结合的形式”、“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等信息,可以分析出人们为了保护自身权益,寻求一种结合形式,这反映了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所以答案选C;材料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没有体现国家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卢梭认为的“结合的形式”就是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契约,没有提到实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卢梭不反对私有制的,并且材料没有反映反对实行财产的个人私有制度的信息,故D选项错误。‎ ‎35.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辛亥革命以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封建专制势如破竹的批判精神和在启蒙宣传方面娓娓道来的细腻风格,亦破亦立,向封建专制主义发动了全面的攻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特点为 A. 提出革命,反对改良 B.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D. 剑指儒学,全盘西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的反封建斗争,其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传统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并对西方文化持全面肯定的态度,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提出革命,反对改良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故A选项错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和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不是特点,故B、C选项错误。‎ ‎36. (15分)‎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答案】(1)目的: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原因: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解析】‎ ‎(1)从材料所述当时的形势及“新”朝的统治利益出发,回答目的。‎ ‎(2)做此题的关键是总结材料。从王莽改革的整体角度及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可知其复古而不切实际;较短时间内货币种类变化很大,可知其币种紊乱;三种新铸钱币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比小则五十、大则五千,这实际上是对百姓的严重掠夺。总之,这样的改革会适得其反,必然失败。‎ ‎37.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1)内容: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2)意义: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基础。‎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即可,材料信息“这(铸造开元通宝)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可归纳为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等。‎ ‎(2)注意材料信息“‘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可归纳出“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等,依据所学知识可从“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补充。‎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古代中国的改革•唐代币制改革(课标外)。‎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