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 学年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第 I 卷 选择题 (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初,“艺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 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 不能为关决之助”。这说明宋朝通判 A. 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 B. 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 C. 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 D. 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诸州通判……实使督察方镇……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不能为关决之 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通判督察地方的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故 B 项正确;监 察职能与行政地位是两个概念,材料不能体现通判的行政地位逐渐降低,故 A 项错误;材料 也无法体现通判有行政功能,故 C 项错误;通判督察地方的监察职能减弱,这说明中央集权 的逐渐削弱,故 D 项错误。故选 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诸州通判……实使督察方镇……太平既久,其 任稍削矣”,学生可以结合通判的相关知识,对材料进行仔细解读,得出“通判督察地方的监 察职能在逐渐减弱”的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 罗马法学家把古希腊的自然法哲学注入法律,且被后人冠以“不言而喻的真理”——人是 生而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下列选项蕴含自然法观 念的是 A.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B. “如果故意伤人肢体……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伤害” C. “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 D. “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是自由民加上黑奴之五分之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自然法哲学……“不言而喻的真理”——人是生而平等的, 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自然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体现了等级秩序,不属于自然法,故 A 排除。“如果故意伤人肢体……则他本 身亦应遭受同样伤害,损害了人身权利,不属于自然法,故 B 排除。“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 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体现了保护人身权利,属于自然法,故 C 正确。“人口数目的计 算法应是自由民加上黑奴之五分之三”违背了人人平等的原则,故 D 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 3. 近代以来,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以下是前江苏巡抚梁章钜在看到某条约 的内容后给友人写的信件:“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 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该条约是指 A. 《马关条约》 B. 《辛丑条约》 C. 《南京条约》 D. 《北京条约》 【答案】C 4. 2017 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 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 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 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 B. 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美国、俄罗斯、欧洲均是当今世界多极化力量的重要成员,显然中国外交主 要目的构建平衡的大国关系,故 D 正确;A 错在全方位,材料只提及部分国家;B 中独立自主 外交思维材料中没有体现;C 中联合国材料没有体现。 5.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 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下列关于“不成熟的理论” 说法正确的是,该理论 A. 由启蒙思想家创立 B. 诞生于工业革命之前 C.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 D. 说明了马克思主义需要与时俱进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不成熟的理论”是指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 重要理论来源,故答案为 C 项。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不是启蒙思想家创立,排除 A 项;空想社 会主义理论是在工业革命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排除 B 项;D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6.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说”,将四千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 帝制和民治三个阶段。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的外衣 C.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D.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封建” 阶段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夏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阶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夏商周 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所以答案选 A;夏商周 时期存在王权,并以神权强化王权,但此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所以不能称为“专制”王 权,“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西汉董仲舒确立新儒学,所以排除 B、C;“思想统一促进 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等,所以 D 说法有误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易错警示】“封建”并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分封制,封建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分封 制因此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 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 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7. 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日: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 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 反映了 A.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C. 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D. 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协田”“千耦其転”可知是集体耕作的方式;“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 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可知是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故体现了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 劳作到个体农耕,C 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而不是耕作 方式,排除 A。精耕细作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排除 B。没有和世界进行比较,无法知 道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C。 8. 1961 年 5 月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市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 量的九条办法》,规定在 3 年内减少城镇人口 2000 万以上,当年内减少 1000 万人。这说明 A. 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 违背了“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要求 C. 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D. 是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 【答案】D 【解析】精兵简政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故 A 项错误;大跃进造成工业化比例失调,这一调 整是对一五计划期间“左”倾城镇化建设错误的纠正,而非“违背”,故 B 项错误;“左”倾 错误的工业化应该退回到实际,与农业生产水平相适应,而非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 程,故 C 项错误;“左”倾城镇化建设加剧城市经济的困难,这一调整是中央对党的“左” 倾错误的调整,故 D 项正确。 9. 1929 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 40 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 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 个国家提高关税。这体现出 A. 重商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发展 B. 凯恩斯倡导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 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 D. 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了政治危机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在经济危机冲击下,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以及 实行外汇管制、提高关税,说明当时自由主义盛行,世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各国各行其是。 故答案为 C 项。这种政策导致世界市场日益萎缩,排除 A 项;当时凯恩斯还没有提出国家干 预经济的思想,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现政治危机,排除 D 项。 10.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由于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为了维持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各国 必须保留美元储备,以便当本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用美元储备来进行偿付,而美国却可以 直接用美元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由此可见,布雷顿森林体系 A. 保证了黄金与美元的固定比率 B. 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构成极大威胁 C.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而美国却可以”等字眼意在强调美元是有特权 的,即材料强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选 D 是符合题意的, 正确;选项 A 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是强调美元的特权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体系,不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不会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构成威 胁,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而非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 本题选 D。 【名师点睛】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也加强 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 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 1971 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 11.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 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 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 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 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 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 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答案】C 【解析】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等字眼意在强调孔子努力使礼制拉近与人们的距离,尽 力与时代相适应,让人更好的接受礼制,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礼制就是要强化等级观 念,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试图推动礼制的复兴,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 体现出孔子是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的内容,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12.启蒙运动是西方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在启蒙运动过程中,产生了诸如孟德斯鸠、 卢梭、狄德罗、康德、洛克等一大批著名思想家,也提出了诸如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人民 主权等众多的思想主张,为西方近代人文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思 想基础。下列启蒙运动时期著名思想家们的著作,其中阐述了“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 权力制约权力”这一权力制衡学说的是 A. 《社会契约论》 B. 《论法的精神》 C. 《纯粹理性批判》 D. 《判断力批判》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提出权力制衡学说的启蒙思想家共有两位,以为是英国的 洛克,最早提出分权学说在他的《政府论》中;最著名的是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 出三权分立学说,体现权力的制衡原则。据此可知正确选项为 B 项;《社会契约论》是卢梭 的著作,提出了社会契约的主张,与材料不符,因此 A 项错误;《纯粹理性批判》和《判断 力批判》都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作,与制衡学说无关,因此 C、D 两项错误。 13. 李泽厚先生认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 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 决。”以下作品与这种描述最贴合的是 A. 《西游记》 B. 《红楼梦》 C. 《三国演义》 D. 《封神演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游记》是作者借助神话人物表达对上层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 故排除 A;《红楼梦》体现了出身没落贵族家庭的作者对封建统治集团腐朽没落的批判,符合 “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的题意, B 正确;《三国演义》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非对本阶级的强烈批 判和否定,故排除 C;《封神演义》是在神话式世界观指导下描述了商周战争,故排除 D。 14.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 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扩大 B. 社会生活“去纲常化”使大众情感愉悦 C. 印刷术等技术创新,使平民可表达自身诉求 D. 对外贸易发展和中外文明交流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答案】A 【解析】儒家思想在宋朝发展为程朱理学,依然强调三纲五常,故 A 错误.材料说明了自宋朝以 来,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出现了创作主体下移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造成文化下移的原因主 要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城市中的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所以 A 选项是正确的;科技进步 只是对平民文学产生了推动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C 错误;宋朝平民文学的产生并未受外 来文明的影响,故 D 错误。 点睛:准确掌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学形式是高考大纲中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学生 必须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主流形式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同时还应关注。某种主流 文学形式与其产生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具体说就是促使这种文学形式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牢记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15.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 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 是 A. 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B.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C. 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D. 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 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和所学知识可以推断此言论属于“天人感应学说”,此学说体系是西 汉儒学董仲舒提出成为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基础,故 D 项正确;ABC 项不符合题 意。 点睛:对材料“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 有也。”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6. 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 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 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 “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 “存天理,灭人欲” C.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 “学者须先立志’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及朱熹的思想主张可得出朱熹对宋孝宗“随事以观理,即理以 应事”的进言体现了其“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而 A 意为大学之道在于研究事物原理而获 得知识。B 意为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克制个人欲望。C 是指自己以君子的言行约束 自己,行君子之为,则其他人就没有机会诋毁你。D 指学习钻研学问的人必须先立志。故选 A 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格物致知 17. 明代沈思孝曾说:“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其居室之法善也。 其人以行止相高,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虽不誓而无私藏。”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A. 晋商主要靠专卖权致富 B. 晋商组织的发展出现新特点 C. 晋商经营的票号业相当发达 D. 晋商中出现了雇佣关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山西平阳等 地出现合伙经商,一个人出一份本钱,众人共同经商,说明这时出现了新的经商方式,所以 选择 B 项。材料与“专卖”“票号”及“雇佣关系”无关,故排除 A、C、D 三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晋商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商业在明清两代有一个巨大的特点就是出现了跨地区的贸易往来, 其中主要的就是徽商和晋商。这两大贸易商贩有着很多的特点,首先他们是地域集团性的, 其次是他们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始选择入仕。这两个 特点也是考试考察的重点。 18. 《夏言传》载世宗时上疏言:“今陛下维新庶政,请日视朝后,御文华殿阅章疏,召阁臣 面决;或事关大利害,则下廷臣集议。不宜谋及亵近,径发中旨。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 议而后行,绝壅蔽矫诈之弊。”“帝嘉纳之”。[夏言:明正德十二年(1517 年)进士,官至吏部 尚书] 上述材料表明 A. 皇帝的权力极大增强 B. 皇帝的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C. 明朝内阁的权力超过皇帝权力 D. 明朝皇帝具有很好的民主精神 【答案】B 【解析】“则下廷臣集议”“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说明当时皇帝的意见要经 过群臣商议之后方可执行,显然皇帝的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B 正确;A 与材料中意思相反; 内阁属于皇权的附属物,不会超越皇帝,C 错误;古代是君主专制,不是民主政治,D 错误。 19. 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将有清一代学术概括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光) 咸(丰)以降之学新。”导致清代学术走向“新”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朝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 B. 西学东渐为中学注入新的活力 C. 日益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D. 经世致用成为学术发展的主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道(光)咸(丰)时期正值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社会政治危机、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 符合题意;A 与事实不符;B 是清代学术走向“新”的主要表现;D 不对,经世致用在明清 之际顾炎武等人已经提出。所以答案选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的潮流背景 【名师点睛】原因型选择题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 要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概念。需要注意的是根本 原因和主要原因往往容易混淆。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键作用、 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 或是事物的内因等。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 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 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 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 近的因素。 20. 1865 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 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 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 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 B. 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C. 官员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D. 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说明赫德的这段话 实质上揭示出近代中国的传统教育与治国安邦脱节,故答案为 D 项。其它三项均不能完整表 达题意,排除 ABC 项。 点睛:由材料中的“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可以看出士人接受了传统教育,“使之 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则表明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即不能达到安邦治国 的作用。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传统教育与近代国家治理之间的矛盾。 21. “再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了审查,甚至连《圣经》也被……”这种情况 应指 A. 古希腊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运动 C. 宗教改革运动 D. 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词是“上帝受审(指怀疑上帝)”,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启蒙运动时 期。当时,启蒙思想家们提倡用理性而不是用外界的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怀疑一切,只相 信人的理性思考和判断,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而在奴隶制社会 的古希腊不可能出现“上帝自己也受到了审查”,故 A 错误;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新 兴资产阶级的反封斗争“披着宗教外衣”,还未达到怀疑一切,故 BC 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 选 B。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上帝自己也受到了审查,甚至连《圣经》也被”,表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 判断是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启蒙运动。 22. 美国 1787 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 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 3/5。……人口的实际 统计应于合众国国会第一次会议 3 年内,以及此后每 10 年内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宪 法中关于人口统计的规定其目的是 A. 协调各州之间的矛盾 B. 改选众议员每十年进行 C. 保障公民的自由与平等 D. 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 年宪法关于众议院名额的分配以及各州人口统计的规定协 调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故答案为 A。B 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 两项与题干无 关,故排除。 23. 下图是 1953-1983 年苏联的 GDP 增长率和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导致 1963 年苏联 GDP 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斯大林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 赫鲁晓夫的改革严重脱离苏联实际 C. 勃列日涅夫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 D. 戈尔巴乔夫的“加速发展战略”失败 【答案】B ............... 24. 下表是某国经济增长速度表,以下分析符合的是 1981 年 1982 年 1983 年 1984 年 1985 年 1986 年 1987 年 国民生产总值 年增长率% 1.9 -2.5 3.6 6.8 3.4 2.8 3.4 A. 该表反映出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的巨大成效 B. 该表反映了里根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取得成效 C. 该表反映出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 D. 该表反映出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迎来新一轮的经济扩张 【答案】B 【解析】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是里根政府时期,国家减少政府开始,属于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 理论,B 正确;A 是 20 世纪 60-70 年代;C 不符合经济增长特点;D 是 20 世纪 90 年代。 第 II 卷 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25. 亚当·斯密一贯倡导:人类的利已行为可以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达到人类整体的 福利。就是这个亚当·斯密,在写作《国富论》的同时也写了一本《道德情操论》,赞美人类 的同情心和道德,从而引出了所谓的“斯密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1770 年到 1870 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 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的谴 责。工会的数目很少……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这乃是两种政府哲学之间的一场斗争。我们的对手们……现在提出,要进行变革和所谓的新政, 那将是摧毁美国制度的基础……你若将政府控制权扩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那将不可能不在某 些方面使它也成为人民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 ——1932 年胡佛的竞选总统演说 材料三 《社会保障法》(1935 年 8 月) 第 1 节 为使每州能在该州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孤苦老人提供财政资金,特批准拨予截至 1936 年 6 月 30 日的会计年度 4975 万美元,并批准拨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一笔足以执行本章 目的之款项。 第 301 节 为资助各州实施失业补助法,特准许拨予截至 1936 年 6 月 30 日的会计年度 400 万 美元,并拨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 4900 万美元…… 第 401 节 为使各州能在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贫苦的儿童提供财政补助,特此批准拨予截 至 1936 年 6 月 30 日的会计年度 2475 万美元,并批准拨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一笔足以执行本 章目的之款项。 第 501 节 为使各州能在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农村及正处于严重经济贫困的地区, 扩大和改善妇幼保健设施,特准从截至于 1936 年 6 月 30 日的会计年度起,拨予每一会计年度 380 万美元。 ——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1939 年的美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市场经济制度的缺陷。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不 利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三在市场经济制度问题上看法的不同及其后果。综合上述材 料谈谈你对“斯密问题”的理解。 【答案】(1)缺陷:工人阶级和弱势群体生活困苦(没有社会福利机制);缺乏表达政治诉求的 渠道。不利影响:经济上贫富差距拉大,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上社会矛盾 激化,工人运动兴起。 (2)不同:材料二反对对市场经济进行改革,认为对市场的干预会产生专制。后果:经济危机进 一步加剧。材料三用立法的形式,确保国家提供资金,对妇女儿童老弱病残进行救助。后果:在 没有根本改变市场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保护了民主制度,缓解了经济危机。斯密是主张资本家在 利用自由市场谋取暴利的同时应有社会责任感,当然,市场利益和社会责任都离不开国家、社 会机制的形成与干预。 【解析】(1)从材料“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罢工和集体 谈判几乎受到普遍的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等信息分析市场经济制度的缺陷。分析不利的 影响要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进行。政治上社会矛盾不断地扩大,工人运动不断,经济上由 于工人阶级的贫困,也不利于扩大社会生产。个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材料中“任何类似福利 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的理论根源是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理论,被证明有很大的缺 陷。 (2)材料二体现的是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理论,主张自由放任自由竞争,政府的权限很小,经 济危机频繁发生。但是在材料二中体现的是罗斯福干预经济的思想,由国家提供救助,帮助 年老、体弱和无依靠的人,缓和了社会矛盾,度过了危机。对“斯密问题”的理解可以结合 自己的认识作答。 26.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社会政治制度的不断演进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 6 世纪,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 举权。公元前 6 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 50 人参加,议员名额 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据 记载,公元前 431 年雅典自由民 17 万人,其中只有约四五万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力。 材料二 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 生。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各式屋 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三、其次为民权。故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 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行使其复决权。四、其三为民族。 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 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孙中山,中华民国十三年四月十二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显著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在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有哪些体现? 根据材料二归纳国民政府的职责。 【答案】(1)显著特点: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主权在民;轮流执政;实行选举制;真正 享受民主的人是少数。 (2)思想主张体现:主权在民、分权与制衡。 职责:保障人民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参政能力,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实现 民族自治和平等,维护国家安全和独立。 【解析】(1)从材料中“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可知其途径是经著作 流传。其影响可联系教材所学,如公职选举、民主决策等。 (2)从“人民行使其选举权、罢官权、复决权”等内容可知,他强调人民主权,而“复决权” 同时又强调了一种权力制衡。综合这些材料,可知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有地域、传统、经济、 文化等多方面影响。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土还给中国另一种影响:黄河中游由北至南将黄土地区割成两半,其纵长 500 英里。 它也在内地接受几条支流的汇入,其结果是黄河的流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通常河流的水内 夹带着 5%的泥沙已算相当的多,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夏季可能高至 12%,而黄河的流水曾经有过 46%的纪录。其中一条支流曾在一个夏天达到了难以相信的含沙量 63%。所以黄河经常有淤塞 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这河流的水量在洪水期间和枯水 期间幅度的变化又大,更使潜在的危机经常恶化。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 权,又有威望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 有的安全。当周王不能达成这种任务时,环境上即产生极大的压力,务使中枢权力再度出现。 所以中国的团结出于自然力量的驱使。 材料二 在《春秋》里经常有邻国的军队越界夺取收成的记载。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 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孟子》书中提到饥荒 17 次之多。在一段章句里提及公元前 320 年, 魏国的国君因为他的辖地跨黄河两岸,曾告诉亚圣当灾荒严重时他须命令大批人民渡河迁地 就食。在这时候鲁国已扩充其疆域 5 倍,齐国已扩充其疆域 10 倍。不难想象,当时各大国要 较小国家占有显明的优势。它们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生确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战 争中也得到广泛的支持。 材料三 到公元前 3 世纪游牧民族的威胁已相当严重,这时已有将北方几个小国家所筑土壁结 合起来构成一座相连的城塞之必要,这项工程终使秦始皇在历史上名传千古。所以这种局势的 展开也指出中国即使在国防上也要中央集权。全国的国防线大致与 15 英寸的等雨线符合,这 是世界上最长的国防线,不仅为无数战士留下了辛酸的记忆,也是中国妇女流泪的渊薮。总之 它在地理上构成第三个因素,注定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官僚机构必须置身于一个强有力的中央 体系之下。 ——以上材料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阐释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答案提示:本题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治理水患;利用中 枢力量所控制的资源在赈灾时发生作用;动员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来加強国防。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中“环境上即产生极大的压力,务使中枢权力再度出 现。所以中国的团结出于自然力量的驱使”“它们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生确切的功 效,所以在吞并的战争中也得到广泛的支持”“总之它在地理上构成第三个因素,注定着中国 农业社会的官僚机构必须置身于一个强有力的中央体系之下。”的信息从集中全国的人力、 物力治理水患;利用中枢力量所控制的资源在赈灾时发生作用;动员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 力来加強国防三个方面阐述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