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第0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推荐】第0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 ‎ 一、单项选择题 ‎1.《诗经》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有学者指出《诗经》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它站在社会公认原则立场上表达了人民对现存社会秩序的不满。可证明此观点的内容主要集中在 A.《颂》 B.《雅》 C.《风》 D.《九歌》‎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中的《风》出自周代各地的民歌,反映各地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故C项正确。《颂》为宗庙祭祀之诗歌,不能反映人民的不满,故A项错误。《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不能反映人民的立场,故B项错误。《九歌》不是《诗经》的内容,故D项错误。‎ ‎2.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的境界,给人强烈的审美愉悦。下列文学作品,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A.《离骚》 B.《子虚赋》‎ C.《论语》 D.《诗经》‎ ‎【答案】A ‎ ‎ ‎3.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A.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而不是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故A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形式,“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偏离主题,故B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以后到东汉中期是汉赋的繁荣时期,当时大一统的天下,文人心向中央,盛世激发了作家的情怀,于是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而东汉和帝以后社会走下坡路,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党锢之祸使文人与社会逐渐疏远,加之自然灾害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文人士大夫内心世界发生了重要变化,深感人生迷茫,社会的剧变带来汉赋的新变,大赋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以抒情为主的小赋,据此分析可知汉赋的风格受到时代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汉赋是否是官方文学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 ‎4.“诗仙”李白的诗风飘逸、豪放,纵横开阖,而“诗圣”杜甫的诗风则凝重浑厚、沉郁顿挫,这是最主要是因为 A.两人性情不同,李白个性张杨,杜甫性格忧郁 B.李白出身于家境殷实的地主家庭,而杜甫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 C.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D.李白得到唐玄宗的欣赏,意气风发,而杜甫不受重视,落落寡欢 ‎【答案】C ‎【解析】文学领域的艺术风格与其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是一个因素,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B选项强调的出身也不是最主要的因素;D选项错误,唐玄宗的赏识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5.“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名句,下列词作中风格与之迥异的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C.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答案】C ‎ ‎ ‎6.在文化史家的眼中,宋诗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冷静地对外在物象展开概念化思考,进而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宋诗的这一特色 A.反映宋加强了专制集权统治 B.表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节 C.受到了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 D.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成就。材料提及宋诗的特色是“思虑精微”“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冷静地对外在物象展开概念化思考,进而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可见宋诗注重思辨化、理论化的特色,这与“理学”的特点相符,C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提及的是宋诗的特点,与中国文人精神气节无关,B项排除。D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 ‎7.中国诗词学会史文山说“它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是融大俗大雅于一体的绝唱,具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学、民间文学。”下列作品属于这一文学体裁的是 ‎ ‎ A B C D ‎ ‎【答案】C ‎ ‎ ‎8.汤显祖的作品强调“情”字,他曾在《牡丹亭题词》中说:“‎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说明他 A.崇尚阳明心学 B.嘲讽丑陋世风 C.提倡精神自由 D.追求现世功利 ‎【答案】C ‎【解析】“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体现了作者对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提倡,C正确。阳明心学主张内心反省,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是追求自由,不是嘲讽,B错误;D与材料相反,排除。‎ ‎9.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一种笑话文学发展的现象。冯梦龙曾笑尧舜汤武是“十字街头小经纪”,笑佛道经典是“干屎橛的渣儿”,笑孔子的道学文章“平白地把好些人都弄死”。这种现象 A.表现了文学创作高雅化倾向 B.代表了失意文人的情感诉求 C.反映了自然经济发展的要求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冯梦龙曾笑尧舜汤武,笑佛道经典以及笑孔子的道学文章说明失意文人的情感诉求,B正确;A中高雅化不符合事实;材料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项错误;D“动摇”说法错误。‎ ‎10.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专制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答案】C ‎ ‎ ‎11.《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C ‎【解析】中国文学创作的两种基本风格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其中现实主义风格文学的主要特征是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的场景,一般是揭露社会的黑暗,腐败和人性中的丑恶,以表达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人性真善美的弘扬,结合教材内容可知,《红楼梦》深刻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丑恶,符合现实主义风格文学的特点,故答案选C选项,A、B两项在《红楼梦》中没有体现,D选项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期,与《红楼梦》的史实不符。‎ ‎12.“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世俗化完全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积极趋向,世俗化肯定现世生活,肯定官能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出以具体功利为追求、以感官享受为满足、以眼前利益为目标的价值取向。”文化呈现世俗化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 A.文化逐渐普及 B.印刷技术推广 C.市民阶层壮大 D.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D ‎ ‎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楚辞、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曰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 ‎——冯梦龙《山歌》‎ 材料二 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弗郁,隆崇嵂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阤,下属江河。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附,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材料三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若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1)材料一中“《郑》《卫》”是中国哪一部儒家典籍的内容?它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何影响?结合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汉赋的特征。分析导致这一特征出现的最主要的时代背景。‎ ‎(3)材料三中唐诗成就突出并被誉为“诗史”的诗人是谁?宋词和元曲成为“一代文学”共同的经济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三指出“后世儒硕”鄙弃元曲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社会现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答案】(1)《诗经》。奠定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楚辞》(或《离骚》)。‎ ‎(2)辞藻华丽;手法夸张;气势恢宏等。汉大一统。‎ ‎(3)杜甫。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直接来源于百姓生活,通俗朴实。‎ ‎(4)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 ‎【解析】(1)第一小问,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指的是其内容体现百姓生活,形式通俗,结合所学知识,《诗经》中的“风”部分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第二小问,回答奠定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即可。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楚辞即可。‎ ‎(2)第一小问,由“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弗郁,隆崇嵂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气势恢宏等特点回答。第二小问,从汉代大一统的角度回答即可。‎ ‎ ‎ ‎(4)由材料一中的《诗经》和材料三杜甫的诗,都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是来源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的。‎ ‎【名师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的解题方法:一个前提、两个充分、五个步骤。‎ ‎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的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3.五个步骤:读(审题)——找(关键信息)——接(嫁接相关知识)——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答(组织答案)。‎ ‎1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了人们的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答案】(1)唐宋元文学的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2)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