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0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0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学案

专题0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主干梳理】‎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度 ‎⑴对象:同姓亲族为主,还包括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⑵义务: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义务(核心是分封土地和人民)‎ ‎⑶效果:一是周朝扩大了统治区域;二是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三是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度 ‎⑴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 ‎⑵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也是最大特点)‎ ‎⑶内容:大宗和小宗两个体系。‎ ‎⑷辅助工具:礼乐制度;‎ ‎⑸成效:强化了王权;有利统治阶级内部稳定与团结;确保贵族垄断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 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一、建立背景 ‎1、政治:宗法分封制崩溃;兼并战争频繁;各国进行改革;秦国兼并六国,结束分裂局面。‎ ‎2、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3、思想: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⑴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⑵王位世袭制、终身制 ‎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度:特点和优势:互相配合和牵制,有利于皇帝专权。‎ ‎3、地方机构——郡县制,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4、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5、发展脉络:春秋战国萌芽,建秦朝立,汉朝发展,唐宋完善,明清僵化。‎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以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重难点睛】‎ 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影响 ‎(1)对当时的影响 ‎①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 ‎③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2)对后世的影响 ‎①中国封建王朝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注重家庭关系,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③“尊宗敬祖”“认祖归宗”“寻根祭祖”风俗,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2)消极影响 ‎①传宗接代观念,重男轻女思想。‎ ‎②等级观念严重。‎ ‎③宗族派别观念严重,容易产生家族本位、人情关系和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违背,影响国家的政治建设。‎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周天子的王位以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的爵位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卿大夫之下分封士,这样就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的稳定。‎ ‎(3)从范围来看,分封是国家内部,宗法是家族内部。分封制和宗法制就像一个同心圆,将国和家联系起来——政治上是君臣,血缘上是兄弟,贵族分享国家权力,并在贵族内部继承权力。天子的地位——天下共主和家族领袖。‎ 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权和神权结合。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行为,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来决定,依据上天的意志治理国家,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2)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是早期政治制度体系的核心,族权和政权紧密结合。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逐渐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这种制度体系,以西周最为典型。‎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程度较低)。无论是商朝的方国,还是周朝的封国,自治权都很大,‎ 天子的身份只是“共主”,对诸侯下属的领地并无实际的统治权。‎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不同点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共同点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及其历史作用 ‎1.转变 ‎(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2)官僚政治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2.历史作用 ‎(1)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 ‎(2)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 ‎【基础训练】‎ 一、 选择题 ‎1.(2017·皖南八校高三联考)商周的国家组织原则是按照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来确定社会等级,政权和族权合二而一,由贵族行使政治统治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礼刑并用”         B.“亲贵合一”‎ C.“礼法融合” D.“血亲为主”‎ ‎【答案】B ‎【解析】材料“按照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由贵族行使”体现商周时期实行“亲贵合一”的政治体制,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礼刑并用”,故A项错误;“礼法融合”与材料“按照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来确定社会等级,政权和族权合二而一,由贵族行使政治统治权”不符,故C项错误;“血亲为主”与材料“政权和族权合二而一”不符,故D项错误。‎ ‎2.史载(周)武王克殷后造新都镐京,是为宗周。后又于洛阳建一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成周”的修建意在(  )‎ A.维护分封制度 B.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C.震慑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 D.强化西周在东方的控制力 ‎【答案】D ‎3.(2017·武汉调研)《国语·周语上》云: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服”即“服侍天子”),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据此推断,西周时管辖“甸服”之地的是(  )‎ A.周天子 B.诸侯王 C.卿大夫 D.士 ‎【答案】A ‎【解析】西周时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距离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根据“邦内甸服”可知“甸服”是王畿,王畿归周天子管辖,故A项正确;诸侯王管辖周天子分封的土地,故B项错误;卿大夫管辖诸侯分封的土地,故C项错误;士管辖卿大夫分封的土地,故D项错误。‎ ‎4.《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材料反映了(  )‎ A.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 B.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 C.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 D.封地是诸侯世袭的私有财产 ‎【答案】B ‎【解析】材料介绍采地与分封制的关系,没有反映出分封制的思想基础,故A项错误;“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可知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故B项正确;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封国唯一的继承人,故C项错误;封地由诸侯世袭,但其所有权归国君,不是诸侯的私有财产,故D项错误。‎ ‎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长时间出现“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的现象,这反映了古代乡村治理主要依靠(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答案】B ‎【解析】“县下惟宗族”的现象反映出古代乡村治理主要依靠宗族关系,与分封制无关,故A项错误;古代乡村治理主要依靠宗族关系,即宗法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郡县制对古代乡村治理的影响,故C项错误;“皇权不下县”说明皇帝制对古代乡村治理影响很小,故D错误。‎ ‎6.(2017·黄冈质检)周代的礼制规定:(祭祀祖先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士甲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甲三鼎或一鼎。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  )‎ A.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B.反映了社会的转折变革 C.折射出了王侯关系的变化 D.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C ‎7.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 A.证明皇位正统        B.体现皇权独尊 C.保证皇位世袭 D.震慑割据篡权 ‎【答案】A ‎【解析】“受命于天”“被视为国之重器”,表明秦始皇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故A项正确;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这真正体现了皇权独尊,而玉玺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象征,故B项错误;“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改朝换代时有玉玺也不能保证皇位世袭,故C项错误;“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表明有玉玺也不能防止篡权,故D项错误。‎ ‎8.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 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 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 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 ‎【答案】B ‎9.《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二年)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秦始皇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水利建设 B.发展小农经济 C.强化中央集权 D.遏制诸侯势力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可知秦始皇的主要目的就是方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方便水利建设、发展小农经济,故A、B错误,C正确;始皇三十二年为公元前215年,当时的诸侯已经不存在,故D错误。‎ ‎10.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分封制的建立 C.郡县制的推行 D.宗法制的确立 ‎【答案】C ‎【解析】平民政权创立是指官吏任免不再依据血缘,而是皇帝任免,即官僚政治,“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即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正确。‎ ‎11.(2017·江汉平原重点高中联考)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答案】B ‎12.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 A.军事制度 B.法律制度 C.政治制度 D.文化心理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2017·山西康杰中学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 ‎(1)根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并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1)指分封制。‎ 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 积极作用: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联系具有向心力,有利于加强周天子的权威,有利于西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封建子弟”不难判断。第二小问,根据关键信息“‎ 封建子弟”“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从血缘关系和内部等级等方面组织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教材内容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依据材料可知家族祭祀权是政治地位的标志,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直接概括即可,应侧重于国家的统治方面。‎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比较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提取两幅图所反映出的历史变迁的信息。‎ ‎(2)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对材料二中的“变动”与“不变”的内涵加以解读。‎ ‎【答案】(1)信息:统治方式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统治区域扩大,由北方向南方扩展。‎ ‎(2)变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为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对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调整。如为加强中央集权,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度;在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中,出现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机构;在选官制度上,发展为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不变:不变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目的及其调整趋势。目的不变: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总趋势不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皇权不断加强。‎ ‎【测试练习】‎ 一、选择题 ‎1.(2017·邯郸高三一模)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由此可见,先秦节庆(  )‎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 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 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 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 ‎【答案】B ‎2.(2017·全国名校高三大联考)“我生不有命在天”一语,见载于《尚书·西伯戡黎》,此语乃殷大臣祖伊深感周邦对殷王朝已构成巨大威胁而奔告于纣时,纣对祖伊说的话。它反映出殷商时期(  )‎ A.天子成为君主称号 B.存在君权神授观念 ‎ C.纣王权威受到质疑 D.萌发天人感应学说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天子的称呼,故A项错误;题干中“我生不有命在天”的意思是我的命运由上天决定,体现出了君权神授的观点,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纣王的权威受到质疑,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思想观点,故D项错误。‎ ‎3.(2017·安庆高三模拟)春秋时期的周襄王说:“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材料中所说周朝(  )‎ A.王室力量雄厚 B.四方诸侯雄起 C.实现天下一统 D.王权依托神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可知,周襄王认为周天子拥有天下,各地都来臣服,分封各地诸侯,使他们有自己的地盘,故A项正确。‎ ‎4.(2017·大庆高三模拟)西周时期,周天子设置卿士协助管理王畿的财政等事务,同时建立了一系列官员选拔和升迁制度。这说明了当时(  )‎ A.国家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B.蕴含着官僚政治的因素 C.贵族政治已经形同虚设 D.奠定中华大一统的基础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周天子设置辅助管理国家事务的官员及官员任免和升迁制度,说明官员由天子任免,与世袭的贵族政治不同,带有官僚政治色彩,故B项正确。‎ ‎5.《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  )‎ A.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 B.“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 C.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 D.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答案】C ‎6.(2017·吉林调研)周初分封都要有隆重的仪式,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族人到达封地,建立军事据点,由点到面进行武装拓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据点叫“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国”之中的居民叫“国人”,“野”之中的居民叫“野人”。下列推断最有可能正确的是(  )‎ A.“国”在西周时发展为封建城市 B.“野”的范围大小决定着诸侯国的地位 C.“国人”多数是贵族的同族人 D.“野人”的主要职责是拱卫京师 ‎【答案】C ‎【解析】从“据点叫‘国’”,可知“国”能发展为封建城市,但也可能发展为具有多个封建城市的“国”,A项表述不准确,故A项错误;从“据点叫‘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可知 ‎“国”的范围决定着诸侯国的地位大小,故B项错误;从“被分封的诸侯率族人到达封地”“‘国’之中的居民叫‘国人’”,可知“国人”是诸侯的同族人,故C项正确;从“国以外的土地叫‘野’……‘野’之中的居民叫‘野人’”,可知“野人”是受诸侯国控制的人口,故D项错误。‎ ‎7.(2017·武汉模拟)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 B.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 C.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 D.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 ‎【答案】D ‎8.(2017·广东七校联考)中国古代的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嬴、姒、妊、妘、娮、姚等。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压迫 B.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 C.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 D.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 ‎【答案】D ‎【解析】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压迫与姓氏起源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姓氏起源于母系氏族时期,故B项错误,D项正确;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与姓氏起源无关,故C项错误。‎ ‎9.(2017·黄冈高三调研)《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  )‎ A.维护社会的安定 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 C.区分血缘的远近 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可知宗法制的实行有助于国家政治层面和家族内部层面的双重稳定,故A项正确。‎ ‎10.(2017·‎ 德州模拟)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盟约中提出: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该盟约反映了各诸侯国(  )‎ A.积极拥戴周天子 B.维护宗法统治秩序 C.互相协作促进统一 D.走上了和平共处之路 ‎【答案】B ‎【解析】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是春秋诸侯争霸的表现,此时周天子权威衰微,故A项错误;“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反映的是宗法秩序,故B项正确;葵丘会盟确立了齐桓公霸主地位,盟约中有经济协作内容,但不是促进统一,故C项错误;春秋诸侯争霸,没有走上和平共处之路,故D项错误。‎ ‎11.(2017·广元高三统考)“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  )‎ A.促使君主庶人日趋平等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答案】D ‎12.(2017·广州调研)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论述了古代王权的演变情况。他认为,夏商时期的天子与诸侯没有君臣关系,天子只是诸侯的盟主而已……而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天子的地位因此而至尊,由诸侯之长变为其君,并通过宗法礼乐制确定了与诸侯的君臣关系。上述分析说明(  )‎ A.夏商是贵族联盟政治,西周是封建社会的君臣政治 B.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形态演进强化了王权 C.夏商是贵族政治,西周是中央集权 D.西周的君主专制王权大于夏商时期 ‎【答案】B ‎【解析】“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天子的地位因此而至尊,由诸侯之长变为其君,并通过宗法礼乐制确定了与诸侯的君臣关系”体现了分封制、礼乐宗法制与王权强化之间的关系,故B项正确。‎ ‎13.(2017·北京顺义区检测)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 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亡于公元前206年。其统治期间属于(  )‎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答案】D ‎【解析】公元前2世纪早期一般指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70年左右,故A项错误;公元前2世纪晚期一般指公元前130年到公元前101年左右,故B项错误;公元前3世纪早期一般指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前270年左右,故C项错误;公元前3世纪晚期一般指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01年左右,故D项正确。‎ ‎14.(2017·太原高三检测)近年来,随着《甄嬛传》《琅琊榜》热播,以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家国一体 B.嫡庶有别 C.宗教制度 D.君权至上 ‎【答案】D ‎【解析】由于古代帝王的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以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故D项正确。‎ ‎15.(2017·绵阳高三三诊)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 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反映了(  )‎ A.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国落后 B.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 C.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 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有3 000多件珍贵文物”说明当时的秦国国君能够将国家的财富集于一身,体现出了集权的趋势,故B项正确。‎ ‎16.(2017·黄石调研)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 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 C.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答案】B ‎17.(2017·黄冈模拟)《史记》载,秦始皇每天“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而清雍正帝也曾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对这种状况的描述比较准确的是(  )‎ A.“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B.古代帝王“以文书御天下”‎ C.“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答案】C ‎【解析】材料表面反映古代帝王繁重的批阅奏章的工作,实际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集权于一身,“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强调四海之内都受到中央和皇帝的节制,故C项正确。‎ ‎18.(2017·佛山、揭阳高三联考)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  )‎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答案】D ‎【解析】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说明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故D项正确。‎ ‎19.(2017·大连高三模拟)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答案】D ‎20.(2017·郴州高三质检)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答案】D ‎【解析】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 ‎21.(2017·南通高三调研)“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 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B.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答案】B ‎22.(2017·晋中高三联考)战国时期,郡制设立多在边远之地近敌之处,如魏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郡)守,以拒秦、韩”。朝廷往往授予这些“郡守”节制周边县域文武官员,统一调度县域人、财、物以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权力。这反映出当时(  )‎ A.郡的设置具有巩固国防的意图 B.吴起变法加强了魏国集权体制 C.魏国地方管理实行郡守负责制 D.负责地方管理的郡守都是武将 ‎【答案】A ‎【解析】“郡制设立多在边远之地近敌之处”,可见郡的设置具有巩固国防的意图,故A项正确;魏文侯让吴起担任西河郡守,但与吴起变法无关,故B项错误;“郡制设立多在边远之地近敌之处”,不能代表整个魏国地方管理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负责地方管理的郡守的来源,故D项错误。‎ ‎23.(2017·南通高三调研)“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得知,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项正确。‎ ‎24.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 A.调动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 B.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C.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D.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裴姓是伯益的后代,周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非为氏。‎ 后来他们的后裔(六世孙)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 ‎——《裴氏世谱》‎ 材料二 西周初期分封形势图 ‎(1)据材料一,概述裴姓形成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西周初期分封诸侯的主要政治目的及效果。(17分)‎ ‎【答案】(1)原因:分封制的封地;后人徙封解邑,进行文字改造。‎ ‎(2)目的:对地方进行有效统治。‎ 效果: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1)由“周代被封于非乡”反映了其姓氏来源于分封,“后裔(六世孙)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说明后人徙封解邑后进行了文字改造。(2)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西周初期分封形势图”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政治目的是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统治,从而达到巩固周天子统治的目的;第二小问效果,据材料“西周初期分封形势图”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实行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26.(2017·江南十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二 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10分)‎ ‎(3)我们应如何认识宗法制的这种演变?(3分)‎ ‎【答案】(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 影响:积极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消极方面: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观念相违背。‎ ‎(2)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和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 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动(维新运动、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现代媒体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3)认识:由等级森严,发展到具有民主色彩,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言之成理即可)‎ ‎27.(2017·蚌埠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西欧)在封建主义制度下,没有一个人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国王和百姓、领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种契约。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如一人违约,义务也就中止。如果一个封臣拒绝履行他应尽的义务,国王有权强制执行。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封臣们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认为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并且以此将它与欧洲的feudal ‎ system相比拟,其结果总是尴尬。欧洲之feudal system被称为feudalism起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当日作者以此名词综合叙述中世纪一般政治及社会特征,并未赋予历史上的意义……征之中国传统文献,“封建”也与“郡县”相对,所以将汉唐宋明清的大帝国、中央集权、文人执政、土地可以买卖、社会流动性大的郡县制度称为封建,更比拟为欧洲的feudal system,就是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7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及其对近代西欧政治发展的影响。(8分)‎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论证。(10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1)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成因: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答出三点即可)‎ ‎(2)特征:西欧封建制度不存在绝对的中央集权,有限制王权的思想。‎ 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有助于近代欧洲民主宪政的形成。‎ ‎(3)观点:称秦汉以来的中国社会为“封建社会”是不恰当的。‎ 论证:封建社会是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形态的一种概括。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更类似于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即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没有绝对的统治权;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故“分封制”通常也被表述为“封建制”。秦汉以来,随着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一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君权日益得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渐加强。‎ 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等信息分析作答。(3)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三中“称之为‘封建社会’……其结果总是尴尬……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等信息可以概括出作者对封建社会划分观点持不同意见。第二小问论证,结合所学从西欧封建社会的含义以及西周分封制下中央权力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做到论从史出,有理有据。‎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13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为例,论证材料二中的“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发展创新”这一观点。(12分)(要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行文流畅。)‎ ‎【答案】(1)历史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的人管理百姓,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回答两点即可)根本原因: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是指政治制度创立的核心观念,政治制度的发展创新指政治制度因时而变。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一直是围绕其核心思想变化的,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但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汉代中外朝,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