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命题人:郭新伟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1.考试前,考生务必按要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正确填涂考生信息;‎ ‎2.第I卷为选择题,请用2错误铅笔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第II卷为主观题,请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和答题纸。‎ 第I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共36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有人发现秦国与其它诸侯国实行分封制不同,“每占领一地都设立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或者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这反映了秦国 A. 官僚体制的探索 B. 庶民政治的建设 C. 宗族势力的弱小 D. 等级秩序的破除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中可以看出,郡县长官或“庶长”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这是对官僚体制的探索,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官僚体制的探索,没有体现出宗族势力的变化和庶民政治的确立,排除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等级秩序的破坏,排除D项。‎ ‎2. 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 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B.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C. 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 “贵儒”又“尊道”‎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观既强调儒家积极有为的社会担当,又包括道家的顺其自然和无为而治,因此反映出当时“贵儒”又“尊道”的思想。故答案为D项。从“遵儒者之教”可以看出,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佛教的影响,不能反映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排除B项;从材料反映的“贵儒”“尊道”来看,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排除C项。‎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应不出来,不能选择。‎ ‎3. 唐代贡士如果通过科举考试,仅取得进士及第或者明经及第出身,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再通过吏部铨试,才能释褐除官。出现了“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的现象。据此可知唐代科举 A. 选拔标准客观公正 B. 促进社会阶级流动 C. 摒除门第间的差距 D. 世族权门仍占优势 ‎【答案】D ‎.................................‎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结合科举制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4. “知州”官名源自宋代,全称“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宋代“知州”的设立表明 A. 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 B. 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 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有限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可以看出,知州职位不稳定,权力有限,且大多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因此难以形成北宋之前的节度使权力太大而导致的藩镇割据局面,“知州”的设立表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答案为B项。知州的设立与宰相权力变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排除D项。‎ ‎5. 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制约光绪帝的症结在于 A. 角色意识 B. 性格缺陷 C. 君主制度 D. 宗法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材料说明光绪皇帝是忠臣孝子的表率,因此没能“清算”慈禧太后,故C项正确;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6. 西汉御史指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盐铁官营 A. 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 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D. 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可见盐铁专营目的是为建设国家、打击富商、济民生、增加政府收入,解决军费,减轻百姓赋税负担,因此,盐铁官营既能让政府从经济上牟取暴利,同时又能稳定政局、维护政治统治的双重作用,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减轻百姓赋税负担,而不是基本解除,故B项错误;D项包含在A项之中。‎ 点睛:从材料“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中可以看出盐铁专营既有政治利益也有经济利益,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7. 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国文化,具有“安土重迁”的特征,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背井离乡”是一种悲惨的遭遇。但明清时期却出现了“自发性移民”,即移民现象的山现不是出于政府的强制,而是人口密集地区的人民自己决定到异乡去寻找生存空间。这一移民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 资本主义萌芽加速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B. 政府的赋税改革使人身依附关系消失 C. 人口的逐渐增加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D. 土地兼并的严重使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过快,为谋得生存发展,出现了自发性移民,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是加速人口自由流动的原因,而是因为明清时期人口迅速增长,排除A。政府的赋税改革使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并不是消失,排除B。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主要是因为人口迅速增长,与土地兼并的严重关系不大,排除D。‎ ‎8. 《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 A. 脆弱性 B. 落后性 C. 封闭性 D. 先进性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亩产量变化看,从战国到1949年,亩产量基本长期处于同一水平,没有较大的提高,反映了农业发展的落后性,A、C、D与题意不符,可排除;正确答案选择B项。‎ ‎9.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从各省调兵25万增援东南沿海,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5日 贵州 ‎1000‎ 广东 ‎1842年3月24日 甘肃 ‎1000‎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1000‎ 江苏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 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 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 清朝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6月,鸦片战争就已经爆发,但直到1841、1842年,清政府才从贵州、甘肃、山西等地调出少量军队,这反映了清朝军事动员慢,动员人数少,军事动员体制落后,A符合题意;B项说法本身错误;C项的政治腐朽装备落后,D项战和不定指挥失当,材料都没有体现,故CD两项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10. 曾国藩在讨伐太平军时,曾在一般文章中说到:“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土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速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由此可见曾国藩讨伐太平军意在 A. 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 B. 提高汉族官僚的地位 C. 维护中华文化之正统 D. 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崇天主之教”“皆以兄弟称之”“举我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除荡尽”等信息可知曾国藩讨伐太平军意在维护中华文化之正统,C项正确。太平天国政权与清政府之间的斗争,属于阶级矛盾,与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无关,排除A。曾国藩讨伐太平军意在维护中华文化之正统,并不是提高汉族官僚的地位,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而是强调曾国藩讨伐太平军意在维护中华文化之正统,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崇天主之教”“皆以兄弟称之”“举我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除荡尽”,结合太平天国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11. 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中国出口商品比重变化体现了 A. 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 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 中国传统手工业的衰败没落 D. 中国市场受到世界市场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原料出口呈现增长趋势,说明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手工制品出口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进一步冲击;机器产品出口呈现增长趋势,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并发展。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市场受到世界市场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的变化,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对材料信息理解不全面,排除。‎ ‎12. 有人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他认为纪年改革 A. 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 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 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 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可知皇帝制度的推翻推动了纪年改革,故A 项错误;纪年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推动了转型,而不是实现了转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可知作者认为纪年改革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故C项正确;纪年改革并不能消除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故D项错误。‎ 点睛:对材料“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的理解就可以得出纪年改革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13. 苏联驻华顾问团的翻译曾这样形容广州的情形:“眼前浮现出无数集会和游行的场面……那是火热的革命时代,群众乐于参加革命运动……广州是能够进行这类活动而不必担心遭到镇压的唯一地方。”材料描述的广州处于 A. 辛亥革命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国民革命时期 ‎【答案】D ‎【解析】从材料“苏联驻华顾问团”“眼前浮现出无数集会和游行的场面”“群众乐于参加革命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是人民参加的大革命,由广州开始,材料中描述的正是国民大革命的信息,故D项正确;A项主要是武汉地区,排除;B项主要限于北京和上海,排除;C项不属于革命运动,排除。‎ 点睛:材料“苏联驻华顾问团”“眼前浮现出无数集会和游行的场面”“群众乐于参加革命运动”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这是国民革命时期广州的状况。‎ ‎14. 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这说明 A. 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B. 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道路 C. 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 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领导岗位 ‎【答案】B ‎【解析】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内关于革命道路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观点,和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盲目照搬苏联经验,坚持“城市中心论”的观点。题干中的引文就体现了城市中心论的观点,认为不要城市,共产党就不是无产阶级政党,就会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反对乡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历史实践证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正确的。因此,A、C错误,B正确;D与材料无关。‎ ‎15. 蒋介石在11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不愿决定离京日期,余能多留京一日,国家人民首都与前方军队,皆多得日无穷之益总理与阵亡将士之灵,亦必得多安一日也。对上对下、对生对死、对手造之首都实不忍一日舍弃,依依之心,不知为怀矣。该日记的背景是 A. 淞沪会战结束,日军进攻南京 B. 日本改变方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 渡江战役爆发,南京即将解放 D. 中共战略反政,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蒋介石不愿意离开南京的痛苦之情,结合材料时间“11月27日”可知淞沪会战结束,上海沦陷,日军即将进攻南京,故A项正确。B项错误,1938年武汉会战等战役结束之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且材料没有体现日本改变方针,排除。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20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1947年,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11月27日”,结合材料的信息“国家人民首都与前方军队,皆多得一日无穷之益,总理与阵亡将士之灵,亦必得多安一日也”,运用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16. 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在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安排下,香港民主人士秘密北上进入解放区的有20批,其中119人参加了新政协。这一行动的目的是 A.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B. 恢复在港民主党派的组织工作 C.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D. 把握时机积极寻求香港回归 ‎【答案】C ‎【解析】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材料中这一行动的目的是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故答案为C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在1956年提出,排除A项;B、D项对材料信息理解错误,新政协的召开是为了筹建新中国,排除。‎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即解放战争后期,新中国即将成立,再联系新政协召开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来确定答案。‎ ‎17. 1961年,国家规定在1960年底12900万城镇人口的基础上,3年内减少2000万以上……并要求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特别是1958年以来从农村招收的职工,凡是能回农村的,都动员回农村支援农业生产。这一规定意在 A. 减轻城市工业发展负担 B. 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C. 支援农村地区工业建设 D. 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国家规定减少城镇人口,并要求1958年以来从农村招收的职工回农村支援农业生产,其用意是纠正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对农业的消极影响,并调整工农业发展的比例,故D正确。减轻城市工业发展负担不是该规定的用意,故A错误;该规定纠正的是工业中的“左”倾错误,故B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支援农业,而不是农村地区的工业建设,故C错误。‎ ‎18.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 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 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 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 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1950年中美关系并没有好转,此时美国奉行的是孤立和不承认的态度,故A项错误;中英关系从开始承认新中国,到互派代办,再到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演变都是从两个的利益和显示的需要出发,故B项正确;欧洲在这一时期主要是追随美国,孤立中国,故C项错误;中英两国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依然存在,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19.‎ ‎ 1953到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名额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2010年全国人大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各省、各白治区、直辖市名额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分配。这种变化说明了 A. 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变 B. 改革开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C. 民主政治建设开始走向平等 D. 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答案】A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原来的人大代表分配办法已不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农村地区在各级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城乡协调发展,而是强调农村地区在各级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排除A项;农村地区在各级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反映的是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而不是开始走向平等,也不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表现,排除C、D项。‎ ‎20. 雅典城邦所有拥有实际权力的官职,通常都是由10位公民担任。这说明 A. 雅典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消失 B. 雅典民主具有集体主义特征 C. 民主政治具有明显的性别歧视 D. 雅典民主具有轮番而治特征 ‎【答案】B ‎【解析】材料“拥有实际权力的官职”“都是由10位公民担任”体现雅典民主制具有人民主权的特征,这说明了雅典民主具有集体主义特征,故B项正确,D项排除;A项错误,错在“逐渐消失”;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雅典民主的弊端,故C项排除。‎ ‎21.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这反映了在古代罗马 A. 法律缺乏社会道德色彩 B. 公民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C. 注重对社会财富的节约 D. 强调法律的最高权威性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来看,这项规定没有顾及个人感情和社会道德伦理。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夸张,‎ 只从这一规定不能得出“公民自由受到严格限制”的结论,排除;C项对材料信息理解片面,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2. “作为压舱物的瓷器,却以其晶莹的质地、美丽的色彩引起上流社会关注,人们争相追逐,贵族则以其夺耀财富,而烧有个人化纹章的瓷器更是显赫社会地位的象征,一时间,里斯本(葡萄牙首都)成为传播中国瓷器文化的中心。”这说明 A. 殖民扩张推动中西之间的贸易 B. 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 C. 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D. “地理大发现”引发西欧商业革命 ‎【答案】C ‎【解析】从材料“里斯本(葡萄牙首都)成为传播中国瓷器文化的中心”“瓷器……引起上流社会关注,人们争相追逐,贵族则以其夺耀财富,……瓷器更是显赫社会地位的象征”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的商品输入欧洲,改变了欧洲人的社会生活状态,故C项正确,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殖民扩张,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社会生活的影响,故D项排除。‎ ‎23. 下图是1500—1640年英国小麦价格变化示意图。对该变化趋势的成因评述正确的是 A. 货币贬值引起商品价格持续上升 B. 殖民地为小麦出口提供了广阔市场 C. 工业城市发展使粮食需求量大增 D. 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随需求波动 ‎【答案】A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导致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与“1500年~1640年英国小麦价格变化”相符,故A项正确;18‎ 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1500年~1640年”还不具备广阔殖民地,故 B项错误;18世纪60年代开始,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与“1500年~1640年”不符,故C项错误;数据从“20 到120”,已不是自然的“随需求波动”,而是持续暴涨,故D项错误。‎ 点睛:“1500年---1640年”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 ‎24. 2017年5月3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获女王同意正式解散议会。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由此可见,英国 A. 君主是虚,立宪为实 B. 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C. 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 D. 女王有制约首相权力 ‎【答案】B ‎25. 2016年9月28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投票,强行通过了允许“9.11”恐怖袭击事件幸存者和遇难者亲属起诉沙特阿拉伯政府的法案,拒绝了奥巴马的总统否决。根据美国宪法 A. 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B. 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C. 总统可提起全民公决 D. 该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答案】D ‎【解析】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议案,但国会参众两院若均以三分之二的票数反对该否决,则总统的这次否决无效,法案将会自动生效。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说法错误,排除A、B、C项。‎ ‎26. 有学者说:“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下列选项与该学者观点相吻合的是 A. 科学技术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B. 罗马教皇专制与宗教改单的关系 C. 资本主义发展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D. 君主专制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答案】C ‎【解析】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从而在思想领域掀起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一些国家开展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统治,促进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因此资本主义发展与启蒙运动的关系,符合材料所阐述的物质活动和精神与制度的关系,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反映的物质活动和精神与制度的关系,排除A、B、D项。‎ ‎27. 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④结束的原因在于出现了 A. 经济大危机 B. 罗斯福新政 C. 第二次世界大战 D. 第三次科技革命 ‎【答案】A ‎【解析】读图的时候注意横向数轴所标出的时间段。⑤所反映的时间段是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形成——以美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故选 A。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时期并未建立美国对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CD项是政治方面。‎ ‎28. 下表是1900—1901年英、德、法、美四国总人口中城市人口的比重。对该表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国家 英 德 法 美 城市人口比重 ‎77%‎ ‎56.1%‎ ‎41%‎ ‎39.7%‎ A. 英国城市人口高于其它三国 B. 德国工业增长率远高于美法 C. 城市化与工业增长率成正比 D. 四国工业化发展状况不平衡 ‎【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英德城市人口比重较大,法美人口比重较小,说明四国工业化发展状况极不平衡,故D正确;表格中人口难以体现,故A错误;B和C材料表格都难以说明。排除。‎ 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29. “这一新政府并不是被人推翻了,而是像沙皇专制政权在3月时那样孤立无助地崩溃了。”得出这一结论主要缘于 A. 新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B. 新政府没有给人民和平与土地 C. 新政府没有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D. 俄国全部政权已转归属苏维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沙皇专制政权在3月时”可以推断出新政府指的是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临时政府像沙皇政府一样孤立无助地崩溃,这是因为新政府没有给人民和平与土地,故B项正确;这与临时政府的阶级属性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C项包含在B项之中;D项是结果不是原因。‎ ‎30. 有海外媒体提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 A.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B. 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 推动了东西欧的分裂与对峙 D. 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答案】C ‎【解析】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扶持并控制西欧而采取的措施,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该计划主要是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的,实际上推动了东西欧的分裂与对峙。故答案为C项。“欧洲”还包括东欧国家,A项说法错误,排除;“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的是雅尔塔体系,排除B项;“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的原因是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分歧,排除D项。‎ ‎31. 1955年12月27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给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信中表示:“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当然是艾森豪威尔总统和我极为重视的一种趋势”,“美国准备对任何旨在进一步加强欧洲一体化的有益建议表示欢迎”。美国的这一表态 A. 出于全球战略需要的考虑 B. 对欧共同体的作用估计过高 C. 有利于推进德国统一进程 D. 忽视了苏联对欧洲一体化的敌视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对欧洲一体化表示欢迎,它的这种表态主要是想借助欧洲一体化防范苏联,是由于全球战略需要的考虑,故A正确;当时欧共体尚未形成,故B错误;美国的这一表态会遭到苏联的反对,加剧东德、西德的对峙,故C错误;美国此举的目的就是防范苏联,并没有忽视苏联对欧洲一体化的敌视,故D错误。‎ ‎32. 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在“滞胀”泥潭中的痛苦挣扎,到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但与此同时,“国家已经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的向右转”。里根最有可能实行的办法是 A. 通货膨胀,扩大投资 B. 削减开支,减少税收 C. 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D. 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滞涨”,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国家过度干预经济发展造成的。由此判断,所谓“右转”即实行与国家干预经济相反的政策。削减开支,减少税收是适当减少国家干预的具体表现。故答案为B项。“扩大投资”和“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是国家加大干预的表现,排除A、C项;里根总统上台后减少了国有经济的比重,排除D项。‎ 点睛: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国里根总统上台后,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这一政策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33.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苏联政府 A. 严格执行斯大林模式 B. 推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 C. 鼓励发展私有制经济 D. 强化行政干预经济的能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方面重视“商品货币关系”,一方面又强调不能用“市场调节”取代“国家计划”体现出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扩大企业自主权,故B项正确。重视“商品货币关系”,可知与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鼓励发展私有制经济,而是强调推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政策,排除C。重视“商品货币关系”,与强化行政干预经济的能力的说法矛盾,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结合苏联经济改革的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34. 下表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时间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1980年 ‎38%‎ ‎43%‎ ‎42%‎ ‎30%‎ ‎1996年 ‎40%‎ ‎52%‎ ‎52%‎ ‎42%‎ A. 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B. 经济全球化趋势减弱 C. 国际贸易总体发展较快 D. 国家间贫富差距加大 ‎【答案】C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80-1996年间世界上不同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均在增长,说明国际贸易总体发展较快。故答案为C项。A 项含义不能由表格数据反映出来,排除;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解答图表类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要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排除;三要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35. “这一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擦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这一科学革命 A. 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B. 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C. 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D. 成为整个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牛顿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的意义,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成为整个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与“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相符,故D项正确。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与材料强调牛顿力学的作用不符,排除A。爱恩斯坦的相对论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与材料强调牛顿力学的作用不符,排除B。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与材料强调牛顿力学的作用不符,排除C。‎ ‎36. 19世纪中叶开始,许多作家“以研究者姿态出现,试图以科学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的方法研究社会,解剖其中的奥秘。”这些作家的创作风格应属于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代主义 D. 现实主义 ‎【答案】D ‎【解析】古典主义注重理性出现于18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注重感情与幻想,不符合材料中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19世纪中叶开始”以及“解剖其中的奥秘。”说明是批判现实主义,故D项正确;现代主义主要是反传统,脱离实际,故C项错误。‎ 点睛:本考点在复习备考中应特别注意的角度有:‎ ‎(1)知识角度:掌握各文学流派出现的背景、艺术特色、代表人物及典型作品。‎ ‎(2)能力角度:借助新史料或新情境考查文学作品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3)史论角度: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密切,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侧重于对文学发展变化背后的社会变革的考查,尤其是工业革命前后社会变革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史论意识,是值得密切关注的考试趋向。‎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6分)‎ 二、非选择题(37题12分,38题20分,39题14分,共46分。)‎ ‎37. 祠堂制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拟写一个论题且加以论述。(要求:内容简洁,论题明确,论述逻辑严密。)‎ ‎【答案】论题:家国同构/家国一体 论述:经济上:祠堂制度下,家族土地管理制度为族田制,推及到国家,官僚制度下为地主土地私有制;‎ 政治上:家族管理以家规为准,上升到国家层面则为中央集权制度;‎ 文化上:家族里以血缘为纽带的家谱实现了家族父慈母祥、兄友弟恭,国家则以儒家伦理为枢机加强了国家民族凝聚力。‎ 总之,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祠堂制和国家官僚制基本结构具有相似性和同一性,‎ 深刻揭示了国家政府是宗法家族功能的延伸。‎ ‎【解析】本题是论文撰写题,在写论文过程中可以按照一定的模式来写。首先要根据材料信息总结概括出论文的观点:家国一体。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三个方面围绕论文观点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最后可以根据论文观点对以上内容做一个总结。‎ ‎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64年,曼彻斯特兰开郡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69年,曼彻斯特的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并取得专利权 ‎18世纪80年代英国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加工来自亚洲、美洲等地的棉花 ‎1775年,阿克莱特申请到梳棉机、曲柄梳棉机、粗纺机和进料器的发明专利 ‎1789年,曼彻斯特纺织厂开始装备蒸汽机 ‎1830年,建成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 ‎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达99家,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 ‎1853年,曼彻斯特由“镇”改“市”‎ ‎1885年,曼彻斯特人口为37万,1888年达到50万 ‎1887年,曼彻斯特开凿通海运河,1894年通航,运河长58公里 ‎——根据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整理 材料二 ‎171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分公司;随后比利时、荷兰、瑞典相继在广州设办事机构 ‎1757年,乾隆帝下诏,只允许外国人在广州交易 ‎19世纪初,欧洲人在广州创办《广州纪事》、《广州市场行情》、《英华年鉴》、《中国商贸指南》、《中国丛报》等期刊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商埠,并允许英国在广州派驻领事 ‎1861年,英、法在广州沙面设租界,以后陆续兴建电力厂、自来水厂、水塔、教堂、邮政局、电报局、医院、消防班、清洁队等公共事业机构,还有公共娱乐设施如沿江公园(英法各一个)、网球场、影剧院等。‎ ‎1862年,华侨黎先生在广州创办“万隆兴行”,经营进出口业务,是近代华侨投资之始 ‎1879年,华侨卫省轩在广州文昌沙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火柴厂 ‎1890年,华侨黄秉常在广州创办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 ‎——据《广州历史大事记》整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曼彻斯特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广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1)变化:由镇发展为市;成为英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城市人口明显增加;对外交通极大改善(修建了铁路、开凿了通海运河)。 ‎ 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进取和创新的文化环境(发明机器、政府保护专利);对外贸易的发展。 ‎ ‎(2)特点:是18、19世纪初外国人在中国活动的中心;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对西方开放的城市、且城市发展融进了不少西方元素;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 原因: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许广州一地对外通商,这样广州成为鸦片战争前外国人的活动中心;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广州在对外开放中西方文明不断进入;通商口岸的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兴办,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1764—1887年间,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曼彻斯特棉纺织工业不断发展,新式机械不断被发明,纺织厂开始装备蒸汽机,加之不断发展的对外贸易都促进了曼彻斯特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曼彻斯特由镇升级为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改善。‎ ‎(2)本题考查了近代广州发展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内容“1757年,乾隆帝下诏,只允许外国人在广州交易”可知广州一开始是外国人在中国活动的中心;由“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商埠,并允许英国在广州派驻领事”可知近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最早的城市之一;由“1890年,华侨黄秉常在广州创办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可知广州也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之一。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清代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地对外开放,所以广州最初成为外国人在中国活动的中心;近代中国国门被打开,广州成为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随着广州的开放,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入,自然经济瓦解较早,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古代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984—1900年间的列强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鸦片战争;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兴起 ‎3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自已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在世并非为了死后的来生,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他们大感不解。中国人明确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 ‎——摘编自林语堂《中国人》‎ 材料二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他或她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人们不需要专心于超自然的力量,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是教会神学,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管辖世俗界,教权管辖精神界。……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人文主义的相同主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人文主义对各自近代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三,简要解释“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原因。‎ ‎【答案】(1)主张:都关注人及人自身的现实生活。‎ 影响:中国人文主义使人们思想趋向保守,制约向近代社会转型。西方人文主义解放了人们思想(冲击了封建宗教压迫),推动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2)原因:神学的束缚易打破,儒学影响根深蒂固;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君神合一,君权强大。‎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一“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在世并非为了死后的来生,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他们大惑不解”、材料二“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得出都关注人及人自身的现实生活。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人文主义使人们思想趋向保守,制约向近代社会转型。西方人文主义解放了人们思想(冲击了封建宗教压迫),推动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三“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是教会神学,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得出神学的束缚易打破;根据材料三“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是罕见的”得出儒学影响根深蒂固;根据材料三“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管辖世俗界,教权管辖精神界”得出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根据材料三“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得出中国君神合一,君权强大。‎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