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二次联考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向是符合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齐地阴阳、道家、儒学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这反映了 A. 学术思想的地域性 B. 儒学正统地位衰落 C. 北方文学发展缓慢 D. 秦国学术水平落后 【答案】A 【解析】 材料体现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域主导的学术思想不同,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思想才成为正统,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北方学术思想发达,但不能说明文学发展缓慢,故C项错误;秦国学习三晋文化,且材料未展示不同地区文化发展程度,故D项错误。 点睛:这一题用新情境、新材料引导学生得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不仅仅是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进行争鸣,其实同时还有各家之间在辩难的同时,对彼此观点的吸收和融合,所以百家争鸣时期碰撞、交流与融合有机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基础之上,出现了明显的地域特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主张“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下列言论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B.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C.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反映的是该学派主张“兼爱”,即没有等级差别的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家主张“兼爱”;A项主张“尚贤”,是墨家思想,符合题意;B项是韩非子对历史阶段所作的划分,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是兵家思想,排除;D项是法家思想,排除。 3.《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 A. 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B. 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C. 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D.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地、君臣、阴阳、夫妇、春夏、父子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故D选项正确;《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没有反映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伦理纲常思想,不是强调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故C选项错误。故选D。 4.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 A. 天行有常 B. 天人感应 C. 君权神授 D. 格物致知 【答案】B 【解析】 :“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据此可以看“天人感应”有“限君”的意图,此题选B。 5.传入中国后的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反映了 A. 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 B. 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 C. 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D. 佛教借助儒学实现中国化 【答案】D 【解析】 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具体的经文屡遭改动,体现了佛教的中国化,没有体现士人的抵制,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儒学的发展问题,故B项错误;仅从经文的改变,不能说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故C项错误;佛教的经文改变,体现了佛教在中国传播时吸收了儒家伦理主张,故D项正确。 点睛:“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 佛经译文的改动,体现出佛教逐渐与儒学的三纲五常思想融合,佛教逐渐本土化。 6.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据此,王阳明 A. 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 B. 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 C. 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 D. 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 【答案】A 【解析】 陆王心学把内心反省作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的信息,排除C;材料认为要发明本心,认为“千经万典……皆为我之所用”,并未体现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排除D。由材料“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揭示了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故选A。 点睛:王守仁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7. 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的普遍观念是: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如果被认为是“卖国”,那他根本就不能称作人。材料主要说明 A. 儒学观念的世俗化 B. 儒家思想的法制化 C. 程朱理学的系统化 D. 外儒内法的社会化 【答案】A 【解析】 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其目的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特别强调“忠君就是爱国”“孝悌”思想,材料中“逆子”“乱臣”“卖国”是世俗道德、政治、人生观领域里不遵循“三纲五常”的体现,人们对此极为鄙视,说明了儒学观念的世俗化,故答案是A。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的法制化和程朱理学的系统化,故B、C不准确。外儒内法的社会化与材料表述没有任何关系,故D不准确。 8.他不像智者们那样靠传授知识收取学费,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他的“精神助产术”对后世影响是巨大的,它能够让对话者自己发现真理的结果,……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他认为与其留下著作给后人看,还不如直接传授同时代的人们以知识,再由他们传给后世来得直接。体现上述观点的学者是( ) A. 普罗泰格拉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自知自己无知……精神助产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内容,故B项正确;普罗泰格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柏拉图也没有主张自知自己无知、精神助产术,故C项错误;亚里士多德也没有“精神助产术”的理论,故D项错误。故选B。 9.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人文主义者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积极鼓吹基督教的宗教精神和伦理道德,甚至皓首穷经,呕心沥血地注释基督教经典。这反映了人文主义者( ) A. 弘扬基督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B. 缺乏创新的动力和进取精神 C. 存在着无法避免的时代局限 D. 以基督教教义作为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人文主义者……鼓吹基督教的宗教精神和伦理道德……注释基督教经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神学处于统治地位,人文主义者鼓吹基督教的宗教精神,体现了时代局限性,故C项正确;人文主义者的目的是宣传资产阶级人文思想,不是弘扬基督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故A项错误;人文主义者鼓吹基督教的宗教精神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不是缺乏进取精神,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 10.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父和主教。”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父和主教 B. 神父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 C.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D.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权力平等的教士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AC两项表述逻辑错误,排除。B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从材料看,马丁·路德认为,尽管每个人工作、职务不同,但他们都可以是“神甫和主教”,即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也就是说,上帝面前人人平等,D项正确。故选D。 11.学者杨晓东认为,"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们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启蒙"主要是 A. 引导独立思考的途径 B. 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 C. 自主开拓精神的家园 D. 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可知“启蒙”不是指导人们怎样思考,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体现不出彰显人性,故B项错误;从“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可知“启蒙”是要求人运用理智自主思考,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内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相关知识。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本质上体现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哲学基础。理性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 12.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 造纸术 B. 活字印刷术 C. 指南针 D. 火药与火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人大食,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才出现,13世纪,指南针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各国,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人阿拉伯。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造纸术 13.明代中叶后,在文化上出现了商人文化,熔铸理学并杂糅宗族文化和通俗文化……强调商人道德是商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道德中宣扬“诚笃”“诚意”“以信接物”等,这最能说明商人文化 A. 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B. 价值观与传统儒学相通 C.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 是资产阶级启蒙文化的先导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既然“诚笃”、“诚意”、“以信接物”等均是儒学的典型思想,那么商人道德中宣扬“诚笃”、“诚意”、“以信接物”等最能说明商人文化的价值观与传统儒学其实是相通的,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B。材料讲述的商人的道德,与封建性无关,A不选;商人道德主要是受文化的影响,与C项无关;D项错误,资产阶级启蒙文化主要是批判封建的专制和等级思想,与题干中商人的道德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人文化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材料类选择题,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14.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 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 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 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停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题干曲线来看,公元前中国不如西方,公元后到15世纪中国强于西方,15世纪后中国出现逆转,故B项符合图片展示,故选B。从图示很容易看出A错误;C项错误,15世纪中国古代科技达到高峰;D项错误,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并非走向衰落,只是发展缓慢。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中西方科技·古代科技的特点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15. 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据此推断,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 ) A. 小篆 B. 隶书 C. 草书 D. 楷书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小篆的特点主要是富于图案美,属于人工刻意造作,故A项错误;隶书平衡对称,整齐安定,具有适用性、装饰性,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由“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可知此项书法艺术从心出发,草书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故C项正确;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不是心之画,故D项错误。故该题正确答案为B。 16.中国科学院任定成教授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种累积式的发展,即不抛弃旧理论,并将其归化入更全面的理论当中。下列史实符合任教授观点的是 A. 神创论与进化论 B. 相对论与量子论 C. 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D. 经典力学与量子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关键信息:是一种累积式的发展,即既不抛弃旧理论,并将其归化入更全面的理论当中。题干反映的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由此分析:神创论认为神创造世间万物,生物是一成不变的,而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进化论否定了神创说,A项不符合意;相对论是宏观高速运动,量子论是微观高速运动,两者现代物理学重大理论,不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B项排除;经典力学是宏观低速运动的科学理论,而相对论否定经典力学中不合理部分,由低速运动发展到高速运动的科学理论,C项符合;经典力学宏观世界的低速运动,量子论是微观高速运动,D项排除。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17.21世纪,人们通过脸书、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这说明 A. 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 B. 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C. 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D. 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没有对人们过分依赖网络技术进行阐释,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阐释,故B项排除;材料中“脸书、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可得出反映的是信息技术,而“共享汽车”“‘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等信息说明了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故C项正确;“全球同步”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信息技术的影响 【名师点晴】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互联网推动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②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促使知识经济的兴起; ③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④改变工作方式,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乐趣; ⑤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扩大交往,网上购物网络聊天等。还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2)消极影响: ①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等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②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 ③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容易使青少年沉迷网上虚拟世界,同时互联网上有害信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8.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可知,康、梁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有“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可知戊戌变法是借鉴了外国经验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可知,康有为是把希望寄托在朝廷的,C和戊戌变法依靠皇帝的史实相违背,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发动群众,而且从题干中得知康梁只是意识到发展民众的重要性,但是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康梁事实上的发动了民众,故D项错误。 19. “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严复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关注自由主要是基于 A. 救亡图存 B. 实现民主 C. 发展经济 D. 解放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严复关注自由主要是基于救亡图存,争取民族自由,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实现民主的主张,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发展经济的主张,故C排除。材料主旨也不在解放思想,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严复思想 【名师点睛】严复在中国思想史尤其是近代思想史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历史时期,他是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以挽救中国、达到富国强兵目的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启蒙思想家,是近代以来“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 20. 1924年孙中山说“平均地权”要做到“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由国家当给以土地”.国家土地从地主处买来.“节制资本”基本内容是:凡在中国土地上的有独占性的企业,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空,不论属于中国人所有还是属于外国人所有,一律收归国家经营管理,以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这表明孙中山 A. 决定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 B. 认识到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性 C. 和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纲领一致 D. 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办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历史事实,正确分析历史结论。孙中山先生已经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以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这表明孙中山先生在旧三民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民主问题的具体方法,故D项正确;ABC项材料中没体现。 考点:20世纪以来重大的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21.某会议宣言提出:“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在该理论指导下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B.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统治 C. 新民主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D. 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答案】D 【解析】 该理论指的是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是一致的,成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使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起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三民主义的指导,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统治也是三民主义的指导,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新民主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指导,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2.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一封信中指出:“‘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信中的“时局”指 A. 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节节胜利 B. 十年对峙时期开创“工农武装割据” C.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统治土崩瓦解 D. 文革时期全面夺权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察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及特点。 【详解】根据“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推断:此时期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工人罢工,农民暴动”符合“星星之火”,不符合“燎原”,故A错误;C、D两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 【点睛】本题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毛泽东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23.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说:“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材料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的共同认识是 A. 主动融入国际大家庭 B. 淡化意识形态的差异 C.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注意关键信息“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对外开放的意识,故选A。B在邓小平的话中没有明显体现,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原因 24.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主题确立的依据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 阶级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D.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议相关史实。 【详解】新中国成立时,阶级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实施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无关,故B项错误;C项表述绝对化,是错误选项;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演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毛泽东规定了这一主题,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25.日本国会议员冈田春夫说:毛泽东和列宁一样,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而且正在创造着历史,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这句话说明毛泽东 A. 第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B.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C. 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 彻底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第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的是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C不对,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的是邓小平;D不对,彻底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是苏东剧变。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考点:毛泽东 点评: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6.1958年10月,中国成立了代号为“581”(意为1958年的第一号重大任务)小组的以人造卫星和火箭为专门研究对象的机构,并提出要在1959年国庆节将中国的第一颗卫星送人太空的设想。 这一设想 A. 代表了中国最前沿技术水平 B. 揭开了中国空间时代的序幕 C. 表明新中国科技有巨大进步 D. 受到当时“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1958年的中国处于大跃进的时代,所以当时的浮夸风现象十分严重。当时的中国科技还不足以发射一颗卫星,而定下了这个目标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B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C选项违背了历史事实。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 27.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风趣地用手比划着说:“原子弹就是这么大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十年工夫完全可能。”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直接的国际因素是 A. 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 B.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C. 美苏等国垄断原子弹 D.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1956年”“原子弹”“人家就说你不算数”等信息可知,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中美敌对,而美苏对核武器的技术垄断增加了我国的国防压力,故C项正确。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与题干强调中国研究原子弹的国际因素不符,排除A。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是中国研究原子弹技术的客观原因,与题干“人家就说你不算数”等信息不符,排除B。D项属于国内因素,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8.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5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举措是 A. 逐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实施“211工程”计划 C. 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 落实“三个面向”方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1957年到1966年”并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十七年来,教育事业的重大成就是形成国民教育体系,故A项正确;B项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后初期,故C项排除;“三个面向”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故D项排除。 【点睛】“从1957年到1966年”是关键时间信息。 29.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孙悟空的腾云驾雾,都表达了古代人们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我国实现飞天梦想,中国人开始实地考察宇宙苍穹的伟大壮举是 A.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B.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C. “神舟5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 D.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故选C。 考点:新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 点评: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取得巨大成就,主要原因有: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 (3)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 (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5)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 30.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 A.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C. 启动了“希望工程” D. 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20世纪9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故B项正确;A项是1978年,排除;C项是1989年开始实施的,排除;D项是1956年提出的,排除。 31.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两个“八字方针”。它们的相同点是 A.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 直接促进我国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 C. 促进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D. 推动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顺利完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的识记能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运用在文学艺术上和学术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处理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他们共同点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以答案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名师点睛】此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32.新时期文艺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歌咏健康自然人性的文化小说,到寻根思潮对民族文化血脉的发现和重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到近年来对底层生活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这表明新时期文艺 A. 注重人文关怀 B. 强调历史理性 C. 重在现实批判 D. 借鉴先进理念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80年代初歌咏健康自然人性的文化小说”、“寻根思潮对民族文化血脉的发现和重构”、“90年代中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近年来对底层生活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反映的主旨信息是人文关怀,故A项正确;历史理性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把握过去时的精神结构和智力装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项错误;现实批判指的是揭露社会现实、批判社会社会现实,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先进理念,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的解题技巧是把握材料的主旨信息,然后对应选项进行排除。本题的材料主旨是人文精神,历史理性、现实批判都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1919年孙中山和戴季陶的一次谈话 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孙先生的原则的。在土地问题上,孙先生主张“耕者有其田”。……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 (2)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材料二表明《论联合政府》与新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有了新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发展经济的宗旨。指出其变化之处,分析其不变的宗旨。 (4)分析上述材料中三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点。 【答案】(1)观点: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 特点: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进行。 (2)主张:多种性质的经济形式并存;实现社会的平等发展。 关系:《论联合政府》充分汲取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思想精华。 (3)变化: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宗旨:追求社会平等,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 (4)都是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提出的;都具有开创性;都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都在实践中不断成熟;都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都有利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可从孙中山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等方面回答观点。关于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进行方面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可知主张多种性质的经济形式并存;根据材料二“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可知是实现社会的平等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孙先生的原则的。”可知《论联合政府》充分汲取了新三民主义的思想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3) 根据材料三“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可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方面回答变化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追求社会平等,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变的宗旨。 (4)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的经济主张,材料二反映的是毛泽东的经济主张,材料三反映的是邓小平的经济主张,关于三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都是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提出的、都具有开创性、都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都在实践中不断成熟、都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都有利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等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20世纪以来中国产生了三大思想理论成果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有关这三大思想理论成果的考查,高考主要集中在对比他们在救国道路上主张以及这些理论措施在中国实践的结果,由此体会出这些理论成果各自的时代特征以及利弊表现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当然,要准确揭示其实质区别,还应该从阶级属性出发对其进行阶级分析。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于是,大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种思想体系安个名称……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毛泽东思想”,绝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 ——毛泽东 材料二 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三 邓小平审阅向十四大作的政治报告稿时,郑重指出:“报告稿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可以体现以我为主体,但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报告对我的作用不要讲得太过分,一个人、几个人,干不出这么大的事情。” ——《〈论党〉与刘少奇的晚年悲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概括出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的时期及其该时期的重大理论成果。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 (4)说明材料一和三体现了毛泽东和邓小平怎样的个人品质。 【答案】(1)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2)形成时期:井冈山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成果: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成熟时期:延安时期(或抗日战争时期)。成果: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3)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4)体现了个人的高风亮节和历史唯物主义者的品格;摆正了个人与党的组织、党的领导集体的关系;反对个人崇拜的庸俗之风。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代表重要思想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1)从材料“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中可以概括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此时主要的成果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毛泽东思想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此时主要的成果是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4)根据材料“‘毛泽东思想’……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对我的作用不要讲得太过分,一个人、几个人,干不出这么大的事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姜铎是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在1961年曾发表文章指出:“洋务派所进行的仿效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和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因而在改变古老落后的封建经济,促进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方面,不能不说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1966年6月,姜铎出差后回到上海,发现迎接他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他被打成“走资派”的帮凶和狗腿子。八、九月间,上海的“批斗风”已十分盛行,他被装上大卡车,戴着高帽子,开到马路上进行游斗。 材料三 1979年《历史研究》连续发表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文章若干篇,反响强烈,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洋务运动的大讨论。论证分为甲、乙两方。姜铎为代表的甲方坚持洋务运动存在积极和消极、进步与反动的两点论;李时岳为代表的乙方则“高高举起洋务运动全面进步论的大旗,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列,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三大进步运动。”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潮下,这次新的论争,乙方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而且全国关于洋务运动的学术会议越来越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姜铎被“批斗”的原因。 (2)材料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出现了什么新变化?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姜铎给予地主阶级进行的洋务运动以积极评价,于是遭到“批斗”。 (2)变化: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呈现多元化。 原因:改革开放后重新提倡“双百”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改变着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3)因素:时代背景;阶级立场;个人因素;史料状况。 【解析】 【详解】(1)从材料“洋务派所进行的仿效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和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方向”“被打成‘走资派’的帮凶和狗腿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姜铎被“批斗”的原因。 (2)从材料“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洋务运动的大讨论。论证分为甲、乙两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呈现多元化。根据材料“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潮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双百”方针、经济建设的方针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政党利益、 研究视角、 价值取向和时代因素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