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阶段性素质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阶段性素质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历史试题 ‎1.韩愈《原道》载:“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明太宗实录》载:“(明成祖)人恒言,以不治治夷狄。人性之善,蛮夷与中国无异。夫好善恶恶,人情所同,岂间于华夷。”据此可知 A. 古代史料中关予夷夏观的叙述缺乏可信度 B. 孔子和明成祖蛮夷观的宗旨有着本质区别 C. 春秋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形成 D. 研究历史上的民族观仍需要其他史料佐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韩愈的《原道》主张“华夷有别”,而明代《明太宗实录》认为“华夷无异”,但都是个案观点,因此研究历史上的民族观仍需要其他史料佐证。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错在“缺乏”,可以改为“具有一定”排除;B项说法错在“本质区别”,二者的民族观都服务于统治需要,其宗旨是相似的,排除;C项说法与“华夷有别”矛盾,排除。‎ ‎2.《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 A. 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 B. 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 C. 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 D. 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材料反映兵车、田车、乘车轮径虽稍有不同, 对轮径有总的要求,即以人的下体高度为标准,正好适宜人们上下车,体现出车的生产标准化并兼顾人性化,故D正确;A、B、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详解】‎ ‎3.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宋金 ‎ 元 ‎ 明 ‎ 清 ‎ 高层政区 ‎ ‎ ‎ 州 ‎ ‎ ‎ 路 ‎ 行省 ‎ 布政使司 ‎ 省 ‎ 统县政区 ‎ 郡 ‎ 郡 ‎ 州 ‎ 州 ‎ 路、府、州 ‎ 府、直隶州/州 ‎ 府、直隶州 ‎ 县级政区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州、县 ‎ A.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限制词:不能。秦汉至明清,县级政区都是县,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统县政区,清朝则为县级政区,故B项认识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为中央集权服务,故C项“促进了地方自主性”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从简表可知,秦汉与隋唐是两级制,而魏晋南北朝、宋金、元明清都是三级制,故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从汉至元政治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央集权制 ‎4.1893年,《北华捷报》称:“现在华茶在英国只是作为一种充数之物……许多茶商承认他们现在已经不卖华茶。”这反映出当时 A. 英国对茶叶需求降低 B. 英国对中国实行贸易壁垒 C. 中国茶叶出口的衰减 D. 华茶在英国面临竞争压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充数之物”“许多”“不卖华茶”表明,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上受到排斥,说明中国茶叶在英国面临着竞争压力。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下降,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看出英国政府对华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茶叶在英国滞销,并不能看出中国茶叶整体出口状况,排除。‎ ‎5.如图是美国的一幅漫画《来自东方的忧虑》(1901年)注:大刀上的文字意为“中国的觉醒”。该漫画作品 A. 反映了中国已经摆脱不平等条约束缚 B. 表明清政府近代化改革成效巨大 C. 隐含着中国的反抗对列强统治的冲击 D. 体现了列强难以维系在华的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1901年”和漫画中文字“中国的觉醒”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激发了中国社会各界的探索和反抗,该漫画表达了中国国内的反抗对列强在华统治的威胁和冲击,故答案为C项;漫画时间为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排除A项;此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中国的近代化道路严重受控,排除B项;1901年列强对华侵略加剧,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6.1933年上海《申报月刊》发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专题征文讨论。收到的26篇论文或随笔中,主张走西方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倾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法和统制经济的占绝大多数。这表明当时 A. 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B. 知识界要求增强国力的迫切愿望 C. 国民党的统治失去民众支持 D. 中共根据地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材料未涉及国民政府的统治失去了民心支持,故C错误;材料只是统计发表的论文,看不出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故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表明中共根据地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D项错误;从表中统计的论文来看,只有一篇支持走资本主义道路,其他均支持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而此时的苏联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即斯大林模式,知识分子对苏联经济模式的认可,表明知识界要求增强国力的迫切愿望,故B正确。故选B。‎ ‎7.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有学者把1949年前的中国称为现代化早期,而将1949年之后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大规模工业化时期。主要理由是1949年后的中国能够 A. 组织一切力量实行国家工业化 B. 充分激发起全民族的建设热情 C. 继续发挥战争中形成的动员能力 D. 实现独立自主不再受外国的干涉 ‎【答案】A ‎【解析】‎ 本题实质考察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因为材料给定的时间是1949年。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标志着国家统一与稳定,所以有利于统一一切力量进行工业化,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C项不是主要影响。D选项与此无关。‎ ‎8.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印度支那三国领导人对会议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协定达成也打乱了美国利用印度支那包围中国的图谋。这说明日内瓦会议 A. 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创造了条件 B. 为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铺平了道路 C. 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 D. 打破了美国孤立和遏制中国的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印度支那三国领导人”对日内瓦会议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协定“打乱了美国利用印度支那包围中国的图谋”,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对于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C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日内瓦会议召开的前一年,A项错误;打乱了美国包围中国的图谋,说明中美两国的敌对关系,B项错误;只有三个国家对中国外交的肯定,只是打乱了美国的图谋,不能说明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政策已经被打破,D项错误。‎ ‎9.下图为1959~1994年某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其中1987~1994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急剧增加主要源于 A. 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B. 经济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C. 成功加入WTO的刺激 D.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柱状图显示1987年—1994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直线上升,主要是1984年之后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说明经济改革激发市场活力,B正确;材料中百货零售网点数量信息与对外开放关系不大,A 错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2001年,不符合材料时间,C错误;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21世纪初,不符合材料时间,D错误。‎ ‎1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霍兹华斯在谈到罗马法时曾说:“当我们接受罗马法时,已经不再是以罗马法的方式继续发展。它已经被自然化了,我们整个独立的法律系统,像罗马法本身一样,就这样被逐渐建立起来了。”对罗马法理解正确的是 A. 自然法精神重新得到确立 B. 内容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需求 C. 注重形式的传统得以延续 D. 法制精神被后世欧美国家继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当我们接受罗马法时,已经不再是以罗马法的方式继续发展。它已经被自然化了,我们整个独立的法律系统,像罗马法本身一样,就这样被逐渐建立起来了”可知,霍兹华斯强调的是罗马法的精神被后世继承,选项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继承而非重新确立,排除A;罗马法是古代奴隶社会的法律,其精神符合资产阶级利益诉求,而其内容不符合资产阶级利益,排除B;根据材料“当我们接受罗马法时,已经不再是以罗马法的方式继续发展”可知,罗马法的形式并未被继承,排除C。‎ ‎11.1499年7月10日,当达・伽马船队返抵里斯本时,大批胡椒从海上到达的消息到处风传。里斯本的胡椒价格当天下午即跌落一半,经营胡椒贸易的商人纷纷宣告破产,产生了所谓“对胡椒的诅咒”。据此可知 A.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海外贸易发展与民众生活关联增强 C. 寻找胡椒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D. 丝绸之路畅通使中国产品远销西欧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使胡椒等传统商品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导致胡椒价格下跌,商人破产,这说明海外贸易发展与民众生活关联增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此时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丝绸之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两人对自由平等看法、观点完全相反 B. 两人尽管阶级属性不同,但观点一致 C. 两人都主张自由平等,但获得的方式不同 D. 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答案】C ‎【解析】‎ ‎【详解】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卢梭主张“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说明两人都主张自由平等,但实现自由平等的方式不同。故答案为C项。两人都认为应当争取自由平等,排除A项;两人都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排除B项;康德没有蔑视公民权利,排除D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对外开放繁荣,除中外使节的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貿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外商的介入使唐代的从商人数、从商焜模、市场規模均在悄然增长,从而培育起较为发达的市场系统。为了便于商品外销,手工业者专门制作具冇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德泽布”,即“天下和为一家”“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文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的特征及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外开放特点。‎ 材料二 近代以来,遒商口岸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是“利害参半”。伍延芳等诸多清朝官员认为,对外开埠通商“利多害少”,主张自开商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局,推动了清三朝自开商埠的实施。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为数更多,先后开放岳州、秦皇岛、济南等地。1905年,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为了抵御沙俄侵略,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全面开放东北。自开商埠中的各方面主权完全属于中国,更不准在此设立租界。‎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自开商埠的原因。‎ 材料三 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选来到走出去,从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会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 ‎——摘自《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暮式上的主旨演讲》‎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自开商埠相比,当今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发展。‎ ‎【答案】(1)特点:交往领域全面;交往形式多样;政府主动开放;商品生产呈现外向型倾向;对外开放的效果明显;坚持“和平互利”的宗旨。‎ ‎(2)原因:外因:民族危机的刺激(挽教危局)‎ 内因:客观:清末新政的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主观:清政府认为自开商埠利大于弊有识之士的推动 ‎(3)发展:主动引领;全面开放;贡献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对外开放,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除中外使节的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貿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手工业者专门制作具冇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德泽布’”“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清末自开商埠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局,推动了清三朝自开商埠的实施”“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为数更多”“伍延芳等诸多清朝官员认为,对外开埠通商‘利多害少’,主张自开商埠”“为了抵御沙俄侵略,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全面开放东北”等信息分析得出。‎ ‎(3)联系所学可知,与近代自开商埠相比,当今中国对外开放是主动引领、全面开放、对人类和平发展贡献大。‎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摘编自百度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提炼一个关键词(或一个关键句)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并引用以上的历史现象加以阐述。(要求: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1:(从政治角度思考)‎ 历史特点:新方向阐释:尽管矛盾重重,列强仍构建了凡尔赛体系(如美国拒签凡约、中国加入国际联盟)之后列强加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在天灾人祸(海原地震、直皖战争)的打击下更加困苦,中国人加大了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致使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方向(维经斯基会见季大钊、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邓周恶赴法動工俭学)。‎ 总之,一战后国内外形势的交化使中国民主革命发生了新的交化。‎ 示例2:(从思想文化角度思考)‎ 历史特点:中国思想界出现新的变化阐释:列强在构建了凡尔赛体系(如美国拒荟凡约、中国加入国际联盟)后矛盾渐趋缓和,相对稳定国际局势为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提供有利条件〔罗素来华讲学、邓周赴法勤工俭学)。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遇到挫折后〔蒋介石得到孙中山器重),先进的中国人尝试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维经斯基会见李大钊)·一战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刘鸿生创办公司)使中国工人阶级获得发展,在五四运动登上历史舞台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宜传主流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 总之,一战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使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国会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中国加入国际联盟”“中国爆发直皖战争”“维经斯基会见季大钊”“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等信息,可以确定“一战后国内外形势的交化使中国民主革命发生了新的交化”的论题,然后根据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来论证说明。也可以根据“邓周赴法勤工俭学”“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等信息确定“一战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使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的论题,然后联系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来论述说明。论述过程要做到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言之成理。‎ ‎【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往往根据材料信息能确定两个以上观点,考生可以任意选举其中任何一种,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出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解答开放型题,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确实认为某种观点是最正确,但真正作答时却拿不出太多的证据。因此,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昨】‎ 材料 隋朝统一后,对监察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隋炀帝仿照汉武帝的做法,颁布了新的“大条证书”。汉武帝的“六条”是“专纠郡国二千石”,即郡守国相,精炀帝所纠则是地方上有品级的所有朝庭命官。汉武帝特别强调对地方上“豪强”监视(一条、六条),隋场帝则强调要“穷逐”部内“盗贼”‎ 对豪强的纠检由第一条退居第三条。汉武帝“六条诏书”的第四条是指监察纠举郡守选任属佐的不法之举,而隋朝既无地方行政长官自辟(任命)僚属之制,也就没有必要将此专门提出来作为监察事项。此外,隋朝新六条增加了“察水旱虫灾,不以实言,枉征赋役,及无灾妄蠲免者”,而汉代则无此项。隋炀帝的这些改制为唐所沿袭,影响深远。‎ ‎——摘编自袁刚《隋朝监察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隋“六条诏书”的内容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答案】(1)汉对地方官的监察对象主要是郡守,隋则扩大到所有地方官员;汉重点监察豪强地主,隋则对豪强的监察逐渐降低,增加了对农民起义(盗贼)的监察;隋朝更加关注民生 ‎(2)原因:庄园制经济衰落,世家大族势力衰微;辟除制逐渐废止;科举制确立,选官权力渐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加强;均田制和户籍制度的变革等。‎ ‎【解析】‎ ‎【详解】(1)根据“专纠郡国二千石”“ 隋炀帝所纠则是地方上有品级的所有朝庭命官”得出汉对地方官的监察对象主要是郡守,隋则扩大到所有地方官员;根据“汉武帝特别强调对地方上‘豪强’监视”“隋炀帝则强调要‘穷逐’部内‘盗贼’对豪强的纠检由第一条退居第三条”得出汉重点监察豪强地主,隋则对豪强的监察逐渐降低,增加了对农民起义的监察;根据“察水旱虫灾,不以实言,枉征赋役,及无灾妄蠲免者”得出隋朝更加关注民生。‎ ‎(2)原因:材料表明隋则对豪强监察逐渐降低,结合所学可知,隋朝时期庄园制经济衰落,世家大族势力衰微;根据“隋朝既无地方行政长官自辟(任命)僚属之制”得出辟除制逐渐废止,科举制确立,中央集权加强;根据“察水旱虫灾,不以实言,枉征赋役,及无灾妄蠲免者”,结合所学得出隋朝推行均田制和进行户籍制度的变革等。‎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战后,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可以概括成为“安全带政策”,这种政策1943—1953年的斯大林执政时期是苏联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它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形成的,同时又与传统的沙皇俄罗斯扩张主义又是一脉相承的。二战后苏联在东欧建立缓冲地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首先,苏联帮助解放其领土并驻军在东欧;其次,帮助建立联合政府;第三,使东欧各国的政治发展符合苏联的战略需要。为此,1948年苏联把南斯拉夫从情报局开除;1944—1945年间苏联把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歹马尼亚的部分领土划入了苏联的领土。总之,这一政策对当时和以后的苏联历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毕元辉《论1943年——1953年苏联对东欧的安全带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安全带政策”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苏联的“安全带政策”。‎ ‎【答案】‎ ‎【解析】‎ ‎【详解】(1)根据“与传统的沙皇俄罗斯扩张主义又是一脉相承的”得出受近代以来沙俄扩张主义传统的影响;根据“二战后苏联在东欧建立缓冲地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首先,苏联帮助解放其领土并驻军在东欧;……第三,使东欧各国的政治发展符合苏联的战略需要”得出二战后期,苏德战场上的战争形势以及苏军帮助解放了大部分东欧国家的有利条件;根据“它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形成的”,结合所学得出德国两次入侵的历史经验总结。‎ ‎(2)可从为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保障,巩固和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分析其积极影响,从遏制了东欧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道路,损害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威信等角度分析其局限性。‎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陆贽(754—805年),唐代政治家。德宗即位,陆贽被召为翰林学士,参与机谋。‎ 针对德宗的“国家兴衰皆由天命”的思想,陆贽指出把国家兴衰说成由于天命是荒谬的,得出了“天命在人”的结论;又进一步阐发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儒家思想,反复强调人心的作用。针对藩镇割据的局面,他吸取了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所阐述的加强皇权集权的思想,要求加强关中实力以巩固皇权,逐渐削弱藩镇势力。关于吏治,提出了“求才贵广,考课贵精”的重要原则;他还十分赞赏唐太宗从谏如流的政治风度,认为只有虚受广纳,勤与接下,才能使下情上达,上情下知,君臣一致,政权巩固。这些主张虽未能完全被采纳,但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贽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陆贽的政治主张。‎ ‎【答案】(1)祸乱在人,不在天命(天命在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人心;加强皇权,削弱藩镇;求才贵广,考课贵精;广开言路。‎ ‎(2)反天命、重人事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藩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吏治清明,提高官僚机构的工作效率。( 其他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解析】‎ ‎【详解】(1)根据“陆贽指出把国家兴衰说成由于天命是荒谬的,得出了‘天命在人’的结论”得出活乱在人,不在天命(天命在人);根据“反复强调人心的作用”得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人心;根据“加强皇权集权的思想,要求加强关中实力以巩固皇权,逐渐削弱藩镇势力”得出加强皇权,削弱藩镇;根据“求才贵广,考课贵精”得出求才贵广,考课贵精;根据“只有虚受广纳,勤与接下,才能使下情上达,上情下知”得出广开言路。‎ ‎(2)根据材料,可从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吏治清明、提高官僚机构的工作效率等角度分析总结。‎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