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练习: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练习: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四单元 第 13 课 [练案 13] 时间:45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 1.(2020·广州高二检测)18 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式棉纺织机在英国出现,传统的动力已不 适应新的需要,蒸汽机应运而生。这表明( A ) A.近代动力技术的革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B.蒸汽机的发明是工匠们长期积累丰富生产经验的结果 C.蒸汽动力较传统动力能提供更方便可靠的动力 D.新的动力技术革新满足了社会生产的需要 [解析] 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近代动力技术的革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 动,故选 A 项。B、C 两项与题干材料关系不大;D 项与材料中所述现象因果关系正好相反。 2.(2019·四川学业水平测试)被誉为“是人类继发明用火之后,在驯服自然力方面所取得 的最大成果”的是( B ) A.骡机 B.蒸汽机 C.电动机 D.内燃机 [解析] 蒸汽机的广泛运用,成为一切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万能的原动机”,它是 人类继发明用火之后,在驯服自然力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故选 B 项。 3.(2020·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期末)在蒸汽时代的英国,许多贵族出巨资购置设备,开发 煤矿、投资修筑铁路;工商资本家不断追寻市场、发现商机、谋取利润;工人为了薪水拼命 工作;农舍中劳作者也经常为小雇主工作。据此可知 ( D ) A.两大对立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 B.英国的民族主义具有殖民主义的特点 C.投机行为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 D.工业主义伦理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激化,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各阶层 在蒸汽时代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没有涉及英国的民族主义,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工人和农民 的生活和工作体现不出投机行为,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英国各阶层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有工业 化大生产特点,体现了工业主义伦理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故 D 项正确。 4.(2020·无锡高二期末)“法拉第把人类文明提高到空前高度,把文明进程提前几十年、 几百年,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其伟绩。”材料意在说明法拉第( C ) A.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科学家 B.致力于人类文明研究 C.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巨大 D.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 [解析] 依据题干“法拉第把人类文明提高到空前高度,把文明进程提前几十年、几百年, 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其伟绩”可知,法拉第的科学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巨大,故 C 项正 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5.1878 年,爱迪生在报上预告了一项新发明,结果导致煤气公司的股票猛跌,因为这意 味着普遍使用的煤气灯将要被淘汰。这项新发明是( C ) [解析] 爱迪生的重大发明是电灯,答案为 C 项。蒸汽锤的发明者是英国人 J.内史密斯。 第一架飞机是由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的。三轮汽车的发明者是德国人戴姆勒和本茨。 6.(2020·南京高二期末)1882 年,美国建立了第一座发电站。19 世纪 90 年代末,美国已 有 2 700 座发电站,1913 年,美国发电量已达到 248 亿千瓦时,而英国同期只有 45 亿千瓦时。 各项电器发明广泛应用于美国的工业、交通和公共事业部门。材料说明美国( A ) A.基本实现了电气化 B.取代英国世界第一的地位 C.成为工业革命中心 D.生产集中推动生产力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从材料“19 世纪 90 年代末,美国已有 2 700 座发电 站……各项电器发明广泛应用于美国的工业、交通和公共事业部门”可知,在美国,电力已 经广泛应用,故 A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美国的世界地位,故 B、C 两项错误;材料没有 涉及生产的集中情况,故 D 项错误。 7.(2019·浙江学业水平测试)20 世纪的一项科技成果不仅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 基础,而且被广泛应用到数据处理、自动控制、信息传播、教学科研等领域。这项成果是( D ) A.电影 B.电视 C.有线电话 D.电子计算机 [解析] 电子计算机出现于 1946 年,它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且广泛应 用于数据处理等领域,D 项正确。 8.(2020·武威高二联考)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 无限的机会。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 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下列对材料解读符合作者意 图的是( B ) A.因特网对每个国家都是利弊参半 B.因特网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 C.因特网的发展会突破法律限制 D.因特网的发展不应受制于政府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因特网的积极作用,A 项“利 弊参半”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中“预示着无限的机会”“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 了挑战……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说明因特网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故 B 项正确;C 项 “突破法律限制”明显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D 项“不应受制于政府”背离了材料信息,应 予以排除。故选 B 项。 9.(2020·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二期末)1999 年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京东、 苏宁易购等自营式电商企业随后相继诞生;2012 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网购 市场;2019 年的“双 11”不仅是购物狂欢节,承载更多的是观念更新。这说明( B ) A.中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受益者 B.互联网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C.电子商务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D.网络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网络购物在中国的发展,中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受益者与材料 主旨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网购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经济观念的影响, 反映出互联网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和观念,故 B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电子商务在第三产业 中的地位,故 C 项错误;由材料“承载更多的是观念更新”可知,材料反映的不仅是网络技 术推动经济增长,还有网络对观念的更新,D 项片面,错误。 10.有人曾发布过这样一条微博:“网络是一个泄‘私粪’的地方,当‘私粪’达到一 定量的时候,就会变成‘公粪’,那么,网络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公共厕所!”他意在说明 ( D ) A.网络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网络发展得过快弊大于利 C.应采取措施限制网络的发展 D.网络公德问题已不容忽视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故排除 A 项。题干也没有显示出利弊比较 的信息,故排除 B 项。材料只是反映网络有弊端,没有指出应采取措施限制网络的发展,故 排除 C 项。依据材料“当‘私粪’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变成‘公粪’,那么,网络也就 是实际意义上的公共厕所”可知 D 项正确。故选 D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进入近代时期起,脚步非常清楚地、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地向前发展:15、 16 世纪是“序幕”;17 世纪进入精神的深处同神学反复“较量”;18 世纪最为关键……为 19 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全盛期”准备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这是一个合乎自然规律的过 程。……这个过程没有局限在欧洲,它影响着、牵动着全世界前进的步伐。 ——《欧洲文明扩张史》序 材料二 正当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刚刚开始蔓延,形成巨大冲击之时,一场更大的变 动在率先进入工业化的少数几个国家又悄然到来了,它更加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一切方 面,电力、石油和钢以及更小的化学物质又加入了人类物质生活,世界以更快的速度向一起 靠拢,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在少数国家聚集,倾斜的世界更加倾斜,现代工业也开始伸展身躯, 成为一个真正的巨人。 ——《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 18 世纪为 19 世纪准备的“物质”“精神”条件分别是 什么。分别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0 分) [解析] 本问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18 世纪最为关键……为 19 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全盛期’准备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的时间最关键,18 世纪在物质 和精神上最突出的事件是工业革命、启蒙运动。根据所学知识答出它们的影响。 [答案] 条件: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影响:①工业革命: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联 系更加密切,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启蒙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 地的民族独立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弘扬了人文精神。 (2)材料二中的“一场更大的变动”是指什么?有何突出特点?对工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10 分) [解析] 本问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依据“电力、石油 和钢以及更小的化学物质又加入了人类物质生活”回答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及特点,并注意由 第三小问的限定“工业发展”回答出工业结构和生产组织方面的影响。 [答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工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 轻纺工业;出现垄断组织。 12.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 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 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 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金属、化学、电力领域里,导致新产品的出现。人口 增加和生活水准的改善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反过来又增加了产量。同时增加产量的要求又迫 使人们进行重大改组以便更自由地提供资本、确保更有效率的劳动力。 ——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纵观历史,诸如造船业等技术的进步为消除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界限提供了方法,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 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离消失了。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 传承与交流(1750 年至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烟囱多于教堂”的理解。(9 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城市化、 环境的影响等角度作答。 [答案] 生产力高度发展(现代工厂制度确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由乡村转入城市);环 境污染带来负面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技术应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的具体影 响。(6 分) [解析] 根据材料二中的关键词“金属、化学、电力”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应从第 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角度进行作答。 [答案] 新产品;高产量;垄断组织的形成。 (3)材料三中“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说明了什么?“经济上的隔离消失” 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8 分)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之间的联系和交流的 影响角度进行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说明: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加强。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4)据以上材料,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概括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对于科技的利用我们应 持怎样的态度?(7 分)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成就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从对利害关 系的取舍上分析。 [答案] 特点: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态度:趋利避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