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邵东一中2020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2. 汉代田庄作为一个综合经营的实体,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使得它带有一种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倾向性,特别是那些拥有大量私人武装的田庄,在国家控制无力时,就会成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成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这说明汉代田庄(  )‎ A. 脱离国家控制并与世隔绝 B.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C. 具有明显的自然经济属性 D.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3. ‎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成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4.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材料中反映的运动(  )‎ A. 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 B.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 D.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5. 七七事变之后东部大量工厂内迁,西部地区根据地理条件就地办起很多厂矿,如广西有色金属矿、甘肃玉门油田,正如时任资源调查委员主任的翁文灏先生所说:“今日正应利用抗战机会,充分开发西南及西北各省”;并要自行设计和仿造一些机器设备,成立很多研究室和实验工厂。材料中的措施反映了(  )‎ A. 战略资源有所保障 B. 工业布局彻底改变 C. 民族经济深受打击 D. 官僚资本迅速扩张 6.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 推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C. 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D. 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种“爆炸性影响”主要是指(  )‎ A. 使世界由隔绝走向联系 B. 加速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C. 使其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 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2. 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 A. 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 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C. 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D. 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3. 马丁•路德认为:“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票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一个真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票,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该主张的直接目的是(  )‎ A. 实现信仰自由、精神自由 B. 否定教会权威 C. 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 D. 使教徒脱离教会控制 4. 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 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 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 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 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5. 读表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A. 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 B. 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C. 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D. 生产关系的变革 6.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久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了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 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 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 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 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7. 大久保利通在上奏天皇时指出:“苟财用不足,上下奔走衣食,自无暇得顾其他也。果如此,即令仅有海陆军备之严、学校教育之盛,亦徒属虚美,国无其国者,古今万国不鲜其例。”为此,大久保利通主张(  )‎ A. 发展经济,民富国强 B. 重视教育,加强军备 C. 上下一体,富国强兵 D. 四民平等,废藩置县 8. ‎1873年7月,日本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缴纳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土地价格由政府规定,而政府规定的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日本的地税改革( )‎ A. 成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来源 B. 为全国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C. 废除了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 D. 取消了武士的特权等级地位 9. 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一位士大夫在日记中谈到:“现在以下乡开化为宜,论悯其愚,不忍不教;欲资其力,不得不教。且官场之因循,世家之骄奢,市侩之油滑,名士之贵重,无可与成事者。”这反映了( )‎ A. 维新人士欲借民间力量而推进改革 B. 近代先进中国人逐渐关注底层民众 C. 封建官僚意识到农民和自身的不足 D. 当时社会变革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10. ‎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2. 贞观三年,唐太宗设国史馆,由宰相监修前代和本朝史。自此,国史“皆官撰而成于多人之手也”。梁启超对此评价说“官撰、合撰之史,其最大流弊,则在著者无责任心。这说明了( )‎ A. 官修史书缺乏可信度 B. 史学家缺乏求真的精神 C. 史书私修优于官撰 D. 官修史书的政治选择性 3. ‎“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以上西汉刘向的论述说明( )‎ A. 秦始皇对完成统一起的作用不大 B. 商鞅变法是秦吞并六国的重要因素 C. 秦国吞并六国有着优越的条件 D. 秦孝公时已具备完成统一的条件 4. 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王”即周天子。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 )‎ A. 诸侯国都采用周天子的统一纪年 B. 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 C. 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 D. 分封制度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 5. 法国画家卡米耶•毕沙罗擅长以补色体现景物的明暗变化,用原色做适当调整。以细碎的笔触体现光的颤动,造成模模糊糊的形象。与这一风格特点相似的作品是(  )‎ A. 《格尔尼卡》 B. 《向日葵》 C. 《自由引导人民》 D.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 ‎21. (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1933年春播开始前,罗斯福授意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和农业部助理部长特格韦尔准备一个农业法案。3月罗斯福发布命令,将8个联邦农业信贷机构合并为农业信贷局。1934年6月通过弗雷泽——莱姆基农场破产法。农业部接到1933年夏、秋两季将丰收的报告后,立即派出大量代表,说服农民耕掉1000万英亩棉花。农业净收入,从1932年的192800万美元,增为1935年的460500万美元。农业品价格与农民购买制造品所付价格之比,以1909至1914年平价期流行比例为100,从1932年的58增为1935年的88。 ‎ ‎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 材料二 据统计,全国粮食由1949年的2263.6亿斤增至1952年的3278.3亿斤,棉花由1949年的888.8万担增至1952年的2607.4万担。1952年至1956年,全国共推广使用化肥400多万吨,推广双轮单铧犁150多万件,推广使用农药5万吨。1956年粮食良种播种面积已占全部粮食播种面积的36%,棉花良种播种面积占全部棉花播种面积的90%。1956年,全国已建成拖拉机站326个,农业技术推广站14230个,畜牧兽医站2257个,新式农具站207个。 ‎ ‎——摘编自叶明勇《新中国三大农业政策与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调整农业的举措。(4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两国农业发展中得出的认识。(4分)‎ ‎22.(14分)十九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生存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材料二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戊戌政变记》‎ (1) 材料一认为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态度如何?(2分)据材料一概括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4分)‎ ‎(2)材料二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及“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4分)试对此阐明你的看法。(4分)‎ 23. ‎(18分)“百家争鸣”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稷下学宫整体上是齐国官学,但前往讲学的学者大都办有私学,带其弟子同入稷下学宫。众人推举学界名流来担任学宫的祭酒,国君不直接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学宫中容纳“百家之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沙龙。荀子在学宫三为祭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他扬弃以往儒家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吸收春秋以来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天道观,构建其天人关系学说。‎ ‎                                           ———张秉楠《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怀着“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希望在西方找到一种能化解中国苦难的灵丹。他们曾一度认为自己找到了灵丹。但是一战的爆发使他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理想的乐园,巴黎和会浇了他们一盘凉水。战后,社会主义成为时髦思想,知识分子先后试验了工读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等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最终都宣告破产。1920年11月,陈独秀说:“万万不能够妄想拿主观的理想来自由改造……近代空想主义和科学的社会主义之重要的区别就在此一点。”‎ ‎                                   ——倪培强《再论五四新文化运动》‎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齐国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简述荀子改造而成的“天人关系说”?(4分)‎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灵丹”的内涵(2分),并简析新文化运动后期,知识分子选择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主要原因?(4分)‎ ‎2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这些东西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气象,产生过明亮的火花。但是,他们在总体上又是微弱的,不能突破封建主义的硬壳。一直到龚自珍,还只能是“药方只贩古时丹”。在中国,新东西的出现只能在鸦片战争之后。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任选材料中的一个观点,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评述。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邵东一中2020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答案】D ‎【解析】①有权就有一切指的是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②家长制指的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的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属于宗法制度的内容; ③官僚政治则指的是官吏的设置,它属于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 ④文化上的蒙昧主义则指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要内容,指的是儒家思想; 故选:D。 本题属于一道知识点综合考查题目,考查了对皇权制度、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儒家思想知识点的掌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以古代政治制度为考查重点,在学习中准确掌握各种制度的重点内容及其重要意义,如:宗法制度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 2. 汉代田庄作为一个综合经营的实体,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使得它带有一种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倾向性,特别是那些拥有大量私人武装的田庄,在国家控制无力时,就会成为割据势力 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成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这说明汉代田庄(  )‎ A. 脱离国家控制并与世隔绝 B.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C. 具有明显的自然经济属性 D.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在国家控制无力时,就会成为割据势力 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成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可知并未完全脱离国家可知;“与世隔绝”说法绝对。故A错误。 B材料不能体现。故B错误。 依据材料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使得它带有一种游离于社会 之外的倾向性“可知C正确。 依据材料“成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可知D对材料绝对错误。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汉代田庄在汉代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汉代田庄的存在与发展,对于汉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田庄对汉代社会所起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汉代国家控制力的大小。 ‎ 2. ‎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成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王权受到限制,权力由国王向议会转移,并通过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但议会能否制约国王显然与题干主旨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安妮女王不经过议会而直接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要职的做法违背了君主立宪制下对国王权力的规定,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尚未发展完善,故B正确。 英国内阁制基本确立是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故C错误。 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保留了行政权,安妮女王的做法错误之处主要在于其没有经过议会,并不是对《权利法案》的破坏,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权利法案》。 ‎ 3.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材料中反映的运动(  )‎ A. 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 B.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 D.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关键词“高炉”、“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可以看出是大炼钢铁,这是大跃进大办工业的表现,大跃进是左倾错误指导下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的运动,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 大炼钢铁(过度注重重工业)严重导致了国民比例的严重失调,故B项正确。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片面强调公有化的程度,与题意不符,故 C项错误。 大跃进是一次严重挫折,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大跃进。考查大跃进的后果。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大跃进影响的掌握。 本题的解题的关键是依据题干“高炉”、“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判断出是大跃进,结合所学得出大跃进的后果。需要掌握大跃进的影响。“大跃进”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前进中遭遇的重大挫折。“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使人民生活遭到了极大的影响。 ‎ 4. 七七事变之后东部大量工厂内迁,西部地区根据地理条件就地办起很多厂矿,如广西有色金属矿、甘肃玉门油田,正如时任资源调查委员主任的翁文灏先生所说:“今日正应利用抗战机会,充分开发西南及西北各省”;并要自行设计和仿造一些机器设备,成立很多研究室和实验工厂。材料中的措施反映了(  )‎ A. 战略资源有所保障 B. 工业布局彻底改变 C. 民族经济深受打击 D. 官僚资本迅速扩张 ‎【答案】A ‎【解析】题干反映的抗日战争爆发后,西部地区兴办了很多厂矿企业,这些措施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故A项正确; ‎ B项彻底改变不符合史实,排除; 日本的侵略使民族经济深受打击,C项与题干中的措施无关,故排除;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 2.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 推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C. 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D. 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提到了中国古代商人“以末置业,以本守之”和让子女积极参与科举的现象和价值观,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古代中国的经济模式,中国古代始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始终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社会财富,加上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商人有钱后还是希望子女能够走科举之路。故A正确。 B从根本上看是自然经济引起的。故B错误。 C材料不能体现。故C错误。 D只是表面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农经济具有封闭的特点,这个问题直接影响了近代中国工业化时期劳动力的问题。一。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二。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模式老套,老旧,技术难以革新三。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 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种“爆炸性影响”主要是指( )‎ A. 使世界由隔绝走向联系 B. 加速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C. 使其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 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是指,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仍然是封建自然经济,因此应指对生产方式的变革,故B正确; AC是对世界的影响,故AC错误; D材料未体现,故D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 4. 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 A. 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 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C. 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D. 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答案】B 1. ‎【解析】材料中主要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悌”,西周礼乐制度中强调的是世袭制和等级制,没有孝的内容,故A排除; 材料明显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故B符合; 历代王朝并不是全以孝廉为选官标准,科举制以考试为标准,故C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强调孝悌早在汉代察举制就有了,故D排除.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中的宋明理学,要求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及明清时期作为统治思想的原因.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宋明理学强调伦理纲常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 2. 马丁•路德认为:“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票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一个真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票,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该主张的直接目的是(  )‎ A. 实现信仰自由、精神自由 B. 否定教会权威 C. 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 D. 使教徒脱离教会控制 ‎【答案】C ‎【解析】材料意思是马丁•路德认为真心悔改的人是不需要购买赎罪票的,天主教会发行赎罪票是与基督教教义不符的,所以其直接目的是反对天主教会发现赎罪票,号召人们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ABD三项都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主张,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的相关内容.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主张: ①路德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真正的基督徒,首先应该做到内心信仰上帝. ②因信称义,不靠功行. ③教会的职责只涉及灵魂的事,不应涉及金钱、土地和权力. ④反对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干涉和掠夺,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⑤世俗国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人民有服从君主的义务. 本题以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直接目的,考查学生材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3. 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 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 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 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 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答案】A ‎【解析】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社会主义尚未从理想变为现实,因此《新青年》对社会主义还存有怀疑态度,故A项正确。 BCD三项都是题干内容的部分意思,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考查新文化运动对社会主义存有怀疑态度。 1、简介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为学术界一种革新运动。 ‎ ‎2、其主要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②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2. 读表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A. 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 B. 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C. 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D. 生产关系的变革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时间关键词,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出现在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故D项符合题意; A项表述错误,农奴制改革客观上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俄国还是沙皇专制统治; BC两项都是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表格数据。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 3.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久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了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 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 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 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 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列宁强调的是1861年改革是俄国从封建君主制向资本主义君主制转变的重要一步,根据所学史实,这次改革后在政治领域仍然实行的是沙皇专制制度,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才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故BD两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列宁这句话的意思不仅阐述了这次改革对俄国经济方面的影响,同时阐述了对政治上的影响。故A项仅从经济方面阐述,表述不全面,应排除。 近代化包括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说明改革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 故选:C。 本题空啊次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和近代化的概念,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点有两个,一是近代化的概念,二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时要注意联系所学史实,用排除法。 ‎ 4. 大久保利通在上奏天皇时指出:“苟财用不足,上下奔走衣食,自无暇得顾其他也。果如此,即令仅有海陆军备之严、学校教育之盛,亦徒属虚美,国无其国者,古今万国不鲜其例。”为此,大久保利通主张(  )‎ A. 发展经济,民富国强 B. 重视教育,加强军备 C. 上下一体,富国强兵 D. 四民平等,废藩置县 ‎【答案】A ‎【解析】“苟财用不足,上下奔走衣食,自无暇得顾其他也。果如此,即令仅有海陆军备之严、学校教育之盛,亦徒属虚美,国无其国者,古今万国不鲜其例”表明大久保利通主张发展经济,民富国强,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解题的关键是“苟财用不足,上下奔走衣食,自无暇得顾其他也。果如此,即令仅有海陆军备之严、学校教育之盛,亦徒属虚美,国无其国者,古今万国不鲜其例”。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明治维新,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始民主化,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 2. ‎1873年7月,日本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缴纳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土地价格由政府规定,而政府规定的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日本的地税改革( )‎ A. 成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来源 B. 为全国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C. 废除了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 D. 取消了武士的特权等级地位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对知识的识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依据材料“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缴纳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土地价格由政府规定,而政府规定的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可知高额的地税位置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资金支持,故A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BCD。故选A。 ‎ 3. 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一位士大夫在日记中谈到:“现在以下乡开化为宜,论悯其愚,不忍不教;欲资其力,不得不教。且官场之因循,世家之骄奢,市侩之油滑,名士之贵重,无可与成事者。”这反映了( )‎ A. 维新人士欲借民间力量而推进改革 B. 近代先进中国人逐渐关注底层民众 C. 封建官僚意识到农民和自身的不足 D. 当时社会变革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戊戌变法概况的认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分析、认知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解答】 A.维新人士欲借民间力量而推进改革材料中体现不出,故A错误。 B.“市侩之油滑,名士之贵重,无可与成事者”没有体现关注底层民众,故B错误。 C.封建官僚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故C错误。 D.材料“论悯其愚,不忍不教”“官场之因循,世家之骄奢,市侩之油滑,名士之贵重,无可与成事者”体现了老百姓愚钝,市井之人油滑,对维新变法无动于衷,说明了社会变革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故D正确。故选D。 ‎ 4. ‎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D ‎【解析】略 ‎ 2. 贞观三年,唐太宗设国史馆,由宰相监修前代和本朝史。自此,国史“皆官撰而成于多人之手也”。梁启超对此评价说“官撰、合撰之史,其最大流弊,则在著者无责任心。这说明了( )‎ A. 官修史书缺乏可信度 B. 史学家缺乏求真的精神 C. 史书私修优于官撰 D. 官修史书的政治选择性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要求具备题干准确解读的能力。 【解答】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修史书中修前代史往往立足于为本朝统治提供合法性,修本朝史则往往粉饰太平,表明没有心系民族兴亡的责任感。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最早代表人物。他认为研究历史在于求得进化之公理,要用进化论与因果关系研究历史,从中探寻救国之道。他对封建史学进行了批判,认为官修史书的编纂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的需要出发来编写史书,是出于政治选择。故D正确。 A.官修史书在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故排除A。 B.史学家是否缺乏求真精神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故排除B。 C.题干只说了官撰史书的弊端,并没有说私修史书优于官撰史书。故排除C。故选D。 ‎ 3. ‎“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以上西汉刘向的论述说明( )‎ A. 秦始皇对完成统一起的作用不大 B. 商鞅变法是秦吞并六国的重要因素 C. 秦国吞并六国有着优越的条件 D. 秦孝公时已具备完成统一的条件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作用,要求具有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材料强调的是商鞅变法的作用,不是强调秦始皇对完成统一起的作用,而且秦始皇对王朝统一起了重要作用,故A项错误。 B.依据材料“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可以看出商鞅变法为秦国吞并六国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 CD.材料强调的是商鞅变法的作用,不是说明秦孝公时已具备完成统一的条件、秦国吞并六国有着优越的条件,故CD两项错误。故选B。 ‎ 4. 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王”即周天子。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 )‎ A. 诸侯国都采用周天子的统一纪年 B. 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 C. 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 D. 分封制度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孔子思想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材料没有涉及其他诸侯国的纪年情况,而且各诸侯国也并非都采用周天子的统一纪年,故A错误。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在政治上希望维护周礼、周制,孔子编《春秋》以周王纪年,说明其以周王为正统,即希望维护周朝的政治统治秩序,故B正确。 C.当时中国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C错误。 D.孔子编写《春秋》时分封制日益遭到破坏,故D错误。故选B。 ‎ 2. 法国画家卡米耶•毕沙罗擅长以补色体现景物的明暗变化,用原色做适当调整。以细碎的笔触体现光的颤动,造成模模糊糊的形象。与这一风格特点相似的作品是(  )‎ A. 《格尔尼卡》 B. 《向日葵》 C. 《自由引导人民》 D.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对印象画派的掌握,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有梵高与莫奈。 ​【解答】 材料中“明暗变化”、“模糊形象”,可以得出是印象画派的绘画风格; A.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的作品,属于现代主义美术,故错误; B.向日葵,梵高的作品,印象画派,故正确; C.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罗瓦作品,属于浪漫主义美术作品,故错误; 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作品,属于现实主义绘画,故错误;故选B.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 3. ‎(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1933年春播开始前,罗斯福授意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和农业部助理部长特格韦尔准备一个农业法案。3月罗斯福发布命令,将8个联邦农业信贷机构合并为农业信贷局。1934年6月通过弗雷泽——莱姆基农场破产法。农业部接到1933年夏、秋两季将丰收的报告后,立即派出大量代表,说服农民耕掉1000万英亩棉花。农业净收入,从1932年的192800万美元,增为1935年的460500万美元。农业品价格与农民购买制造品所付价格之比,以1909至1914年平价期流行比例为100,从1932年的58增为1935年的88。 ‎ ‎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 材料二 据统计,全国粮食由1949年的2263.6亿斤增至1952年的3278.3亿斤,棉花由1949年的888.8万担增至1952年的2607.4万担。1952年至1956年,全国共推广使用化肥400多万吨,推广双轮单铧犁150多万件,推广使用农药5万吨。1956年粮食良种播种面积已占全部粮食播种面积的36%,棉花良种播种面积占全部棉花播种面积的90%。1956年,全国已建成拖拉机站326个,农业技术推广站14230个,畜牧兽医站2257个,新式农具站207个。 ‎ ‎——摘编自叶明勇《新中国三大农业政策与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调整农业的举措。(4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两国农业发展中得出的认识。(4分)‎ ‎【答案】(1)举措:颁布农业法案;成立相关机构;呼吁农民减耕减产。(4分) ‎ ‎(2)原因:土地改革的进行;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家的重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化肥等生产资料的广泛使用;农业技术的推广。(8分) ‎ ‎(3)认识: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具有必要性;发展经济要关注民生;坚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坚持农村深化改革等。(4分)‎ ‎【解析】(1)由材料一“罗斯福授意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和农业部助理部长特格韦尔准备一个农业法案”得出颁布农业法案;由材料一“将8个联邦农业信贷机构合并为农业信贷局”得出成立相关机构;由材料一“说服农民耕掉1000万英亩棉花”得出呼吁农民减耕减产。 ‎ ‎(2)由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间信息得出土地改革的进行,国家的重视;由材料二“1952年至1956年”得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由材料二“全国共推广使用化肥400多万吨,推广双轮单铧犁150多万件,推广使用农药28.5万吨”得出化肥等生产资料的广泛使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 ‎(3)由材料一罗斯福新政有关农业的政策,材料二新中国农业发展迅速原因,得出国家大政方针的支持,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具有必要性;由材料中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调动得出发展经济要关注民生;从经济发展的持久性得出坚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2. ‎(14分)十九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生存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材料二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戊戌政变记》‎ ‎(1)材料一认为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态度如何?(2分)据材料一概括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4分)‎ ‎(2)材料二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及“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4分)试对此阐明你的看法。(4分)‎ ‎【答案】 (1)态度:主张废除。(2分)原因: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农奴主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保存自己的权利和土地。(答出两点得4分) (2)“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4分)看法: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4分)‎ ‎【解析】(1‎ ‎)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并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从材料“甚至沙皇及其赖以生存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可知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态度,从材料“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可知原因; (2)主要考查学生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可知论者的观点,从材料“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可知辩者的观点。看法主要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 本题考查了历史上重大改革,考查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和中国戊戌变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18分)“百家争鸣”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稷下学宫整体上是齐国官学,但前往讲学的学者大都办有私学,带其弟子同入稷下学宫。众人推举学界名流来担任学宫的祭酒,国君不直接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学宫中容纳“百家之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沙龙。荀子在学宫三为祭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他扬弃以往儒家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吸收春秋以来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天道观,构建其天人关系学说。‎ ‎                                           ———张秉楠《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怀着“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希望在西方找到一种能化解中国苦难的灵丹。他们曾一度认为自己找到了灵丹。但是一战的爆发使他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理想的乐园,巴黎和会浇了他们一盘凉水。战后,社会主义成为时髦思想,知识分子先后试验了工读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等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最终都宣告破产。1920年11月,陈独秀说:“万万不能够妄想拿主观的理想来自由改造……近代空想主义和科学的社会主义之重要的区别就在此一点。”‎ ‎                                   ——倪培强《再论五四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齐国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简述荀子改造而成的“天人关系说”?(4分)‎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灵丹”的内涵(2分),并简析新文化运动后期,知识分子选择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1)特点:兼官学与私学于一体;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国君不直接干预。(4分)学说: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4分)‎ (2) 特点:一是“除旧”与“布新”相连;二是“变”与进化论相结合。(4分)‎ (3) 内涵:民主和科学。(或答“德先生、赛先生”)(2分)原因: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一战和战后帝国主义的侵略使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制度失望;十月革命的影响;空想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破产;李大钊等人的宣传。(答出两点得4分)‎ ‎【解析】(1‎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及荀子的“天人关系说”的内容,要求具备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一“稷下学宫整体上是齐国官学,但前往讲学的学者大都办有私学,带其弟子同入稷下学宫……国君不直接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学宫中容纳‘百家之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沙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总结出兼官学与私学于一体;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国君不直接干预等特点。根据材料一“他扬弃以往儒家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吸收春秋以来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天道观,构建其天人关系学说”,结合荀子的思想主张相关知识,从其“天行有常”思想和“制天命而用之”概括得出其内容。 (2)本题考查维新派论“变”观点的特点,要求具备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信息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除旧”与“布新”相连,“变”与进化论结合。 (3)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及运动后期知识分子选择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要求具备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怀着‘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希望在西方找到一种能化解中国苦难的灵丹”,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灵丹”的内涵即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民主与科学。根据材料三“一战的爆发使他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理想的乐园,巴黎和会浇了他们一盘凉水。战后,社会主义成为时髦思想,知识分子先后试验了工读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等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最终都宣告破产”,联系时代背景及相关的所学知识,从国际、国内因素分析概括其原因,包括一战及战后帝国主义侵略活动的影响、十月革命的影响,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空想社会主义的破产和李大钊等人的宣传等。‎ ‎2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这些东西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气象,产生过明亮的火花。但是,他们在总体上又是微弱的,不能突破封建主义的硬壳。一直到龚自珍,还只能是“药方只贩古时丹”。在中国,新东西的出现只能在鸦片战争之后。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任选材料中的一个观点,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评述。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 观点: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处于缓慢变化中。(2分) ‎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 经济:农耕经济日益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诗、词、戏曲、小说等文学艺术形式出现并不断发展,文化繁荣。 ‎ 思想:汉武帝后儒学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但一直处于改造发展中,先后出现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等。 ‎ 科技:科技不断发展,明清时传统科技达到顶峰,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任答四个方面即可得8分) ‎ 综上所述,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发展缓慢,但并不是停滞不前,只是变化微弱。(2分) ‎ ‎【示例二】 ‎ 观点:明清之际中国出现社会转型机遇。(2分) ‎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失去活力,阻碍社会发展。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 思想:明清之际出现批判君主专制等带有早期启蒙思想性质的进步思潮。 科技:西方近代科技传入。 ‎ 文化:出现了《红楼梦》《儒林外史》等批判封建社会的文艺作品。(任答四个方面即可得8分) ‎ 综上所述,明清之际,封建制度日趋衰落,新的社会因素开始出现,中国面临社会 转型的重大机遇。(2分) ‎ ‎【示例三】 ‎ 观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转型。(2分) ‎ 政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兴起。 ‎ 经济: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不断发展。 ‎ 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入;维新思潮、三民主义、民主科学等先进思想不断涌现。 ‎ 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文明化。(任答四个方面即可得8分) ‎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化转型。(2分)‎ ‎【解析】首先,找出材料中的观点,据材料“代代相承,变化微渐”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处于缓慢变化中;据材料“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这些东西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气象,产生过明亮的火花”结合所学得出明清之际中国出现社会转型机遇;据材料“在中国,新东西的出现只能在鸦片战争之后”结合所学得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转型。其次,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角度入手。最后,总结升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