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年度长郡高二期中联考(14校) ‎ 历史 ‎(考试范围:历史必修1、必修2考试时间:2019年11月4日16:20-17:50)‎ 本试卷包括选择题、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 A. 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 B. 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 C. 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 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官员都是皇帝亲近和直接指挥的秘书、宦官和侍从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侵夺以丞相为首“外朝”的权力而设立的“内朝”,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效率的提高;D项错误,三省在隋唐时期成为定制,不是在魏晋时期。‎ ‎2.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些做法有利于 A. 抑制土地兼并 B. 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 C. 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进一步完善选官制度 ‎【答案】B ‎【解析】‎ 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在宋代形成,而且还说到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这反映了高级官僚在乡村宗族关系中的作用起到了稳定地方统治秩序的作用,故选B;上述做法与抑制土地兼并不符,故排除A;宗族文化与世俗文化不是一回事,C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故排除C;宗族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故D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3.中国传统解决民事纠纷是依靠中间人调解,调解无效时交官府;而官府也主要扮演调解人角色,在民事纠纷导致暴力事件出现后,才扮演法官角色。但到了明清,官府的法官角色越来越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专门代人打官司的“讼师”。这种变化表明 A. 古代中国法制意识淡薄 B. 社会发展提升法律的作用 C. 政府奉行以德治民理念 D. 民众已具备近代法律意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在民事纠纷中,官府法官角色不断强化。这说明社会矛盾复杂化,要求官府依法裁决案件的情况增多,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违背材料核心信息,排除;C项说法违背材料主旨,即强调官府依法判决,排除;近代法律意识强调权利源自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材料核心信息不符,D项排除。‎ ‎4.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 A. 形式僵化限制严格 B. 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 C. 不再重视儒家经典 D. 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可以得出,明代的科举考试内容比较全面务实,在传统内容之外,加了一些实用之学,B符合题意;A、D说法均比较片面,排除;C与材料“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不符,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了明代科举制的相关知识,解体的关键在于对材料“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的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的理解,结合科举制的发展演变的相关知识作答即可。‎ ‎5.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年代 年数 乞休次数 年平均次数 洪武 ‎35‎ ‎0‎ ‎0‎ 正统 ‎29‎ ‎4‎ ‎0.14‎ 成化 ‎23‎ ‎103‎ ‎4.48‎ 隆庆 ‎6‎ ‎76‎ ‎12.67‎ 万历 ‎48‎ ‎893‎ ‎18.60‎ A. 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B. 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 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D. 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答案】D ‎【解析】‎ 由图表看出,明代中期后,群体性乞休现象呈增长态势,代表了士大夫群体政治主体意识的觉醒,士大夫家国观念中“家”与“族”的观念逐渐浓重,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多元化,D正确;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程度,排除A;士大夫认为“国”并非士大夫自我实现的唯一和最好的途径,开始在族群结构和家族结构中审视和寻找自我认同的渠道,并非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开始”,排除C。‎ ‎6.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 A. 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 B. 反映了商业发展冲击儒家思想 C. 促进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D. 标志着中央政府推行改土归流 ‎【答案】A ‎【解析】‎ 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由材料“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有利于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故选A;材料无关商业发展,排除B;材料反映加强地方管理的信息,排除C。由“承袭土司之职”,可见无关改土归流,排除D。‎ ‎7.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 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 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 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 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答案】A ‎【解析】‎ 唐设安西都护府统治高昌后土地买卖文书减少,说明土地自由买卖被唐政府限制,反映当时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故A正确;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故B错误;土地买卖文书减少并不能说明经济发展,故C错误;高昌地区土地买卖文书减少,也无法得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的结论,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8.罗马私法的三个组成部分---自然法、万民法、市民法---构筑的是这样一个宇宙:自然界的一切动物都知晓并遵循自然法,万民法是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只有市民法才以它适用的国家命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市民法与万民法之间彼此矛盾 B. 自然法可等同于罗马私法规范 C. 万民法直接体现了自然法理念 D. 市民法与自然法之间相互抵触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万民法是出于自然理性”可知万民法直接体现了自然法理念,人的法并不高于自然的法,故选C项;市民法与万民法适用范围不同,市民法以它适用的国家命名,万民法是为全人类制定的,二者并不矛盾,排除A项;罗马私法包括自然法、万民法、市民法,排除B项;自然法是自然界的一切动物都知晓并遵循的,市民法以它适用的国家命名,二者并不相互抵触,排除D项。‎ ‎9.马克斯韦伯认为,对财富的无节制追求存在于一切时代和国家,而资本主义的兴起不是因为对财富的无节制追求,而是出于对这种非理性追求的一种理性节制,资本主义的优势在于形式上的自由劳动之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方式。下列各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理性主义的兴起推动资本主义产生 B. 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生产是资本主义的先进之处 C. 资本主义兴起之前人类不具备理性精神 D. 资产阶级对精神的追求大于对财富的追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资本主义的优势在于形式上的自由劳动之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方式”,结合所学可知,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生产是资本主义的先进之处,故选B项;理性主义在古希腊就诞生,在18世纪再度兴起,前者在资本主义诞生之前,后者在资本主义诞生之后,所以AC两项错误;资产阶级能理性地追求财富不等于更注重精神追求,D项错误。‎ ‎10.近代欧美国家的税收理念大多经历了从“税收法定主义”到“税收宪政主义”的演变,即从征税的权力基本控制在议会里,议会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征税的各项内容,转变为必须对代议机关的征税权进行宪法上的限制。这表明欧美国家 A. 宪政制度的完善 B. 征税程序严格化 C. 否定了议会至上 D. 税收立法民主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税收理念从“税收法定主义”到“税收宪政主义”的演变,表明近代欧美国家认识到必须对代议机关的征税权进行宪法上的限制,这一过程体现了宪政制度的完善。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议会征税权的限制,不是规范征税程序,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限制议会征税权并非否定议会至上,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立法程序,排除D项。‎ ‎11.对如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 德国统一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B. 工业化助推了德意志帝国的诞生 C. 德意志帝国已成为世界军事强国 D. 德法借助巴黎世博会化解了宿怨 ‎【答案】B ‎【解析】‎ ‎【详解】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德国造”克虏伯炮王,表明德国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助推了德意志帝国的诞生,故B项正确;德国统一是在1871年,故A项错误;德意志帝国成立于1871年,故C项错误;德法借助巴黎世博会化解了宿怨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12.因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军费开支巨大,清王朝财政入不敷出,地方官员开始在交通要道设卡,对过往商队征收名为“厘金”的商税。“厘金”征收前,以农业税为主体的湖南省财政收入仅为每年白银90万两,而财政改革后每年仅“厘金”就高达180万两。根据材料可知,当时 A. 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B. 商业产值已超过农业产值 C. 小农经济彻底解体 D. 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A ‎【解析】‎ ‎【详解】厘金是商业税,商业税超过了农业税,说明商品经济有了较快发展,A项正确;商业税比农业税多,只能说明商业税搜集效率高,不一定是商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因为直到1949年中国仍是农业国,B项错误;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小农经济解体,C项错误;商业税增加,看不出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项错误。‎ ‎13.近代上海农村地区的妇女善于纺织土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土布滞销,许多妇女转而进城中洋纱厂、洋布局做工。这说明 A 工业发展促进人口流动 B. 民族工业受到外资刺激而兴起 C. 手工业出现规模化生产 D. 上海农村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地区洋纱厂、洋布局等外资企业兴起,吸引了大批从事家庭纺织业的妇女到厂做工,即工业发展促进人口流动,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洋纱厂、洋布局是外资企业,不是民族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手工业出现规模化生产,故C项错误;D项错在“完全”,故错误。‎ ‎14.近年来学术界有观点认为,辛亥革命重要成果《临时约法》是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主要蓝本制定的,而非传统意义上认为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临时约法》中下列条文,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B.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C.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D.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合所学可知,《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美国总统、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而《临时约法》中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这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总统的产生方式类似,所以说《临时约法》是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主要蓝本制定的,而非传统意义上认为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因此D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是这三部宪法的共同点,不能佐证这一观点;B选项错误,议院行使立法权是这三部宪法的共同点,不能佐证这一观点;C选项错误,人民一律平等是这三部宪法的共同点,不能佐证这一观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1910年12月清政府颁布《大清新刑律》,它以“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取消因“官秩”、“良贼”、“服制”而刑的适应上所形成的差别。据此可知,新刑律 A. 固守了中国文化传统 B. 照搬了西方模式 C. 巩固了清朝统治 D. 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犹豫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可以看出,《大清新刑律》引进了近代西方法制的一些内容,具有一定近代化的因素,故选D;由材料“折衷各国之良规”,可见并非固守中国文化传统,排除A;由材料“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故排除B;结合所学,1910年的秦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新刑律没有起到巩固清朝统治的作用,排除C。‎ ‎16.1927年11月《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的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是“无间断的性质”;民族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后,已经成了绝对的反革命势力,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因此中国革命的前程,要“急转直下的进入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全国的状况是直接革命的形势”,提出党的总策略是发动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这种决议案 A. 正确判断了大革命后的形势 B. 表明右倾思想在党内有所抬头 C. 是八七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 D. 可能会给革命带来一定危害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革命是‘无间断的性质’”、“‎ 民族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后,已经成了绝对的反革命势力,中国革命要……推翻资产阶级……要‘急转直下的进入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党的总策略是发动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否认大革命失败后处于低潮的形势,认为敌人的屠杀进攻,反而证明革命潮流之高涨,于是不顾敌人的强大和革命失败后群众的实际情况,反对组织有秩序的退却,要求继续进攻,发动了多次毫无胜利希望的城市武装暴动,丧失了许多宝贵的革命力量,给革命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因此D选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决议并未正确判断大革命后的形势,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错误,依据上述分析可知,这种决议案是“左”倾思想的体现;依据八七会议相关所学内容可知,“左”倾思想并非八七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C选项错误。故正确选项为D选项。‎ ‎17.20世纪初,学术界、教育界论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的只是少数学者。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三大发明”频繁出现并逐渐成为教科书撰写中必须选择的项目,“四大发明”的说法也已经产生。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科学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B. 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要求 C. 对传统科技认识的逐渐加深 D. 振兴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略中国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学术界“四大发明”说法的出现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以适应时代需要,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发明,并不代表当时中国自然科学事业取得重大成就,排除。B项,“四大发明”的提法无法说明政府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排除。C项,“四大发明”的提法旨在提高民族自信,C项表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18.近代以前,全国最重要的交通线是连接首都的交通线。在各地区,通往行政中心所在城市的道路是区域内最重要的道路。到了近代,中国的新式交通,无论轮船、主要公路还是航空,大多或以港口城市为起点,或与通往港口城市的道路相连接。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央集权解体 B. 中西贸易发展 C. 经济结构变迁 D. 社会动荡加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近代以前的交通往往以行政中心为中心,主要是方便政治上的管理和控制,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交通运输也转向以港口城市为起点,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材料所述为国内交通变化情况,B不正确;D与史实不符。‎ ‎19.有学者认为,在新经济政策中,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市场的作用。这同样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的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 A. 实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 为斯大林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C. 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尽快完成资本积累的需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场所”反映了国家对市场的干预,说明发展市场经济仅是社会主义的一种过渡形态,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是完全排斥市场的,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目的不是限制资本主义,而是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国民经济,解决当时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故C项错误;D项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初期的经济现象,故D项错误。‎ ‎20.1933年,罗斯福利用广播向美国人民宣称:“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仅3天后便有574家银行恢复营业。美国银行家称之为“收音机拯救美国金融”。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新媒体运用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B. 信息化时代有利社会经济的转型 C. 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觉悟提高 D. 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3年”“美国银行家称之为‘收音机拯救美国金融’”可以得出新媒体运用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故A项正确;信息化时代是在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才到来,故B项错误;知识经济时代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故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科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点睛】“1933年”“美国银行家称之为‘收音机拯救美国金融’”是关键信息。‎ ‎21.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舒曼计划”,该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联营”。该计划 A. 促使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B. 推动了二战后法德两国的和解 C. 实现商品人员资本自由流通 D. 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起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马歇尔计划”实施于1947年,故A项错误;该计划将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共管,消除了战争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二战后法德两国的信任和和解,故B项正确;该计划主张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与商品人员资本无关,故C项错误;“舒曼计划”还只是计划,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起步,故D项错误。‎ ‎22.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曾在天津、北京开设了两个证券市场,还在几个大城市开办公私合营的投资公司,准备发行债券上市。这些举措主要是基于当时 A. 尽快完成资本积累的需求 B.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 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实施 D. 经济成分复杂的客观现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经济成分复杂多样,为了顺应这一经济基础,所以开设证券市场以及发行债券。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我国成立之初主要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不是积累资本;B选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与开设证券市场以及发行债券相冲突;C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3.二战后初期,美国主导建立关贸总协定践行自由贸易的理念。1974年,美国制定《贸易改革法》,提出“公平而有害”与“不公平的贸易”等概念,并授权总统可以对外采取贸易报复措施。这反映了 A. 世界性经济危机愈演愈烈 B. 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 C. 世界崛起多个巨大经济体 D. 苏联对美国形成巨大挑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超群,倡导自由贸易符合其国家利益,但70年代后,美国实力衰落,欧洲日本崛起,对美国经济形成了挑战,这促使美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发生改变,偏向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故选C项;1973年的危机是由于中东石油问题引发的,其影响不能与1929的危机并论,也没有引起30年初的贸易冲突,故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1973年崩溃,但其涉及到的主要是货币、汇率领域,排除B项;苏联二战后一直对美国形成挑战,不能解释材料的变化,排除D项。‎ ‎24.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上海出现的地下工厂时指出:“要使它成为地上(工厂),合法化可以雇工。现在做衣服要三个月,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很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工厂)做对手,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这说明当时 A. 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B. 主张不同经济成分进行竞争 C. 私营经济优于国营经济 D. 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B ‎【解析】‎ 材料说明当时公私合营后工厂生产产品的时间长,产品质量不高,希望有私营经济同它竞争,提高质量和效率,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大改造已经完成的信息,而是强调主张不同经济成分进行竞争,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的对比,无法推断私营经济优于国营经济,排除C。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25.1990年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八五”计划,最初要求保持在6%左右中速增长,但是1992年后,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达到12%,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B. 经济全球化加速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两极格局的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导致经济快速增长,故A正确;B只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2001年中国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选举”的本义是选贤任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具体指称对象发生变化。‎ 材料一 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各郡国“举贤良方正”,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此外还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实行了1300年之久,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王申《中国古代的察举制度》‎ 材料二 晚清以来,西方近代选举概念起初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刊印的各种报刊、书籍,其中一些介绍西方人文风情、政治选举或者民主制度的资料逐渐被一些士大夫们整理引用,构成了《海国图志》等著作中的西方民主政治知识主要来源。随着西方选举概念的输入,"选举"逐渐脱离中文传统涵义,转变成与英文"elect"对应的概念。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它蕴含深刻的文化喻义,与近代中西、中日间文化权势转移的大趋势相关联。‎ ‎——摘自刘斌《近代“选举”概念的演化及其文化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汉代选举制度的特点以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选举”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乡举里选),受儒家思想影响,制度完备。‎ 作用:选才标准和考试制度的贯彻实行,有利于选出真正的人才,使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有利于巩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对科举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察举制在后来逐渐成为地方世家大族控制选官的途径之一。‎ ‎(2)原因: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西方民主政治文化在中国的不断传播。‎ 影响: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有利于解放思想;推动了国人从制度方面向西方学习,有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可知,汉代选管制是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的制度;根据材料“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可知,察举制是一个制度完备的选管制。作用,根据材料“下诏要求各郡国‘举贤良方正’,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等信息可知,察举制的推行一定程度有利于选拔人才,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特点有利于使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根据材料“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视人们的孝廉,有利于巩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根据材料“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可知,对科举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察举制也有局限性,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易被地方世家大族控制选官的途径。‎ ‎ (2)原因,根据材料“西方近代选举概念……逐渐被一些士大夫们整理引用”“随着西方选举概念的输入”等信息可知,近代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西方思想逐渐在中国传播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西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也是近代中国“选举”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而进行一系列探索的影响。影响,随着近代中国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选举”概念逐渐变化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推动中国选官制度的转变,开拓中国人民的视野,促进西方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同时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项目 唐代 宋代 政治 门阀贵族掌握政权,皇帝本身也作为门阀的一员执政。皇帝取得专制权力源自自身能力和权威 门阀没落,皇帝成为绝对权力的主体,臣下的权力完全来自皇帝的授予。皇帝依靠制度专制,平庸的帝王也能维持专制权力 三省长官能与皇帝抗争,一定程度制衡皇权 宰相完全沦为秘书官,不能批驳皇帝。即使出现权相,也只能对臣下弄权,不能与皇帝抗衡 社会 封闭式婚姻,世家大族不与其他阶层结婚 开放式婚姻,不同阶层可以通婚 民间打官司较少,讼师不流行,有冲突多在家族内部调解,法律注重道德教化 社会民间打官司较多,司法更加成熟,注意保护个人权力,讼师流行 文化 学术界强调历史传承,学者主要精力用来对古代经典进行注释,一般不敢怀疑经典,研究方向是文字的训诂 疑古之风大盛,重新解释经典,学者以阐发经义为主 盛行壁画,金碧辉煌,造价高昂,内容以叙事为主 流行屏风、卷轴、印章,风格清雅,内容多为作者个人情趣的表达 经济 货币使用较少,瓷器产量很低,主要供应上层 空前活跃的货币流通,除了铜钱,纸币和银的使用也有增加。丝织品和瓷器大量流入民间 城市管控较严,市镇不够发达 交通便利,城市商业自由发展,出现大量商业市镇 上表为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对唐朝和宋朝历史差异性所列的简表,从表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说明:一等: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够准确充分运用史实;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二等: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能够运用史实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有观点,运用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观点不明确或没有,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解析】‎ ‎【详解】首先,根据表格信息明确唐朝和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特点与差异。其次,选取一个角度来提取历史信息,如从思想文化角度比较唐宋的差异,并对原因进行分析,可以结合宋明理学思想出现并成为统治思想来分析唐宋文化的差异,也可以结合宋代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对唐宋文化差异的影响来分析,注意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示例:信息:唐宋经济发展影响文化风气。‎ 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推动了 世俗文化的发展。宋代商业空前发展,城市化程度较高,对市民阶层的崛起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的文化是精英文化,宋代的文化则带有市民阶层的世俗和朴素的风气,如唐代文学主要为士大夫服务,宋代文学则不避俗语;唐代盛行壁画,金碧辉煌,造价高昂,而宋代流行的屏风、卷轴、印,更加廉价、朴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梭伦在改革中主张权力制约机制,设立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行使选举官吏、制定法律、决定战争和媾和、处理财政等权力和负责祭祀等重大问题。设立公民大会常设机构——400人议事会,负责向大会提出议案;设立公民大会执行机构,即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监督法律的实施和决议的执行。公民大会、400人议事会、执政官、陪审法庭、长老院等任何机构,其权力都不能无限大,都不能受限制,各种权力的行使,都处于相互制约之中。‎ ‎——摘编自孟祥玲《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权力制约机制》‎ 材料二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中很少有三权配合的内容,任何一个权力主体要行使自己的权力,都必须以其他权力主体的协作为前提,因而一旦其他权力主体不愿与之合作,就会出现僵局。如1831年,当最高法院通过对案件审理要求总统保护一个印第安人部落洛契部落的权利之时,在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拒不接受法院的审判理由,还声言:“约翰·马歇尔(最高法院大法官)已经作出了裁定,就让他去执行吧。”‎ ‎——摘编自杜亚玲《对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审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权力制约机制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三权分立制度与古代雅典权力制约机制有何不同,并说明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主要影响。‎ ‎【答案】(1)特点:各种权力之间交叉而制约。‎ 作用:维护了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有利于公民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2)不同:美国三权分立具有鲜明的权力划分;美国三权之间平等而相互独立、制衡。‎ 影响:防范个人专权的出现;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证明了启蒙思想家政治构想的可行性;容易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或容易导致三部门间不协作状态的出现)。‎ ‎【解析】‎ ‎【详解】(l)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中各权力机构所拥有的权力内容得出:各种权力之间交叉而制约。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民主政治、利于公民监督等方面作答。‎ ‎(2)第一小问“不同”,从美国三权分立对权力的明确划分和平行独立性角度得出:美国三权分立具有鲜明的权力划分;美国三权之间平等而相互独立、制衡。第二小问“主要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防范个人专权、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和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等方面作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