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练13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作业
课练 13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小题狂练⑬ 小题是基础 练小题 提分快 1.[2019·山东济宁模拟]1947年3月,上海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发表文章说,它“的确是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开始了攻势的行动。这影响是全世界意义的”,它“的确是一颗炸弹,在这颗炸弹的威力圈里,遭到波及的是全世界的人民,连美国人民也不能逃避。”该文章评价的“它”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柏林危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时间“1947年3月”,结合材料中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攻势,具有全世界意义,可得出文章评价的为杜鲁门主义的“遏止共产主义”,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发生在1947年4月,据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只针对欧洲,与材料中“全世界意义”不符,故B项错误;北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与材料中1947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柏林危机发生于1948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9·福建泉州质量检查]1943年,好莱坞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美苏“冷战”的开始 B.好莱坞拍摄影片需经政府同意 C.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 D.好莱坞影片受大众审美观影响 答案:C 解析:1943年的电影体现不了1947年开始的“冷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电影公司拍电影需要政府的同意,故B项错误;二战后期的“光荣、出使”等体现盟友关系、1948年“铁幕、威胁”反映“冷战”对抗,故C项正确;电影名称没有反映大众审美的问题,故D项错误。 3.[2019·云南昆明调研]下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A.一战期间的欧洲 B.二战之前的欧洲 C.北约华约的对峙 D.欧盟建立并扩大 答案:C 解析:一战期间的欧洲分为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与英法为首的协约国,这与图片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德国分为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可见图片反映的是二战后的情况,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分属不同的阵营,说明北约华约两大阵营的对立,故C项正确;1993年欧盟建立之后欧盟东扩,同时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德国统一,这与图片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4.1946年丘吉尔在瑞士苏黎世发表演说指出:一个英美联盟,一个联合的欧洲,一个英联邦,构成了英国外交的三环,而英国是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它是美国的主要盟国、西欧的主要大国、英联邦的领袖。在此基础上,1949年丘吉尔还进一步倡导成立欧洲议会。据此可知丘吉尔主张欧洲联合意在( ) A.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 B.抵制苏联的军事威胁 C.争取美国的经济援助 D.推动欧洲的整体发展 答案:A 解析:A项表述与题目中“英国是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它是美国的主要盟国、西欧的主要大国、英联邦的领袖”相符,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与题目中“它是美国的主要盟国”不符,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体现英国争取美国的经济援助,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英国是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它是美国的主要盟国、西欧的主要大国、英联邦的领袖”不符,故D项错误。 5.《作为武器的图书》中记载:“1944年6月6日 ,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几天后,美国将无数箱图书运抵诺曼底,发往法国各地书店。随后,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 B.争夺原德占区的图书市场份额 C.为击败德国法西斯提供思想武器 D.为盟军前线将士提供文化休闲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美国将无数箱图书运抵诺曼底,发往法国各地书店。随后,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可知,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故A项正确。 6.[2019·湖北黄冈调研]1947年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强调“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复兴是美国提供援助的条件,并邀请所有的欧洲国家予以合作,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 A.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B.建立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旨在遏制经互会在东欧地区的扩张 D.主导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提供援助的条件,并邀请所有的欧洲国家予以合作,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所以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的联合,故A项正确。 7.下图是一幅关于“冷战”的政治讽刺漫画,结合所学判断,对这幅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两极格局制止了局部战争爆发 B.核竞赛不断激化美苏两国矛盾 C.经济全球化冲破两极格局僵局 D.“冷战”造成核恐怖下的平衡 答案:D 解析:两极格局下全面“冷战”,局部“热战”,故A项错误;美苏“冷战”加速核竞争,但彼此互相制衡,不敢轻易发动核战争,体现了现代战争的制衡机制,故B项错误;材料是核竞赛下的国际格局,而非经济全球化,故C项错误;核竞争使美苏形成制衡机制,故D项正确。 8.[2019·山东德州模拟]二战后初期美国认为,美国庞大的生产能力和日益提高的国民经济潜力,可以解决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货币短缺等问题,从而为美国在多边自由贸易国际体系下进行经济扩张提供有利时机。下面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对德分区占领 B.提出杜鲁门主义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发起建立北约 答案:C 解析:对德分区占领主要反映的是战后美苏的对峙,故A项错误;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政治上对苏“冷战”的宣言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二战后初期美国认为……可以解决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货币短缺等问题”,结合所学,马歇尔计划提出援助西欧的计划,借此对抗苏联,控制西欧,故C项正确;北约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军事对抗苏联的表现,故D项错误。 9.[2019·安徽蚌埠模拟]1955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部长会议上宣称:“二战最重要的结果,是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更正确地说是以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为首的——世界社会主义民主阵营,与世界资本主义阵营平起平坐。”莫洛托夫意在( ) A.宣示两极格局形成 B.巩固苏联的霸主地位 C.团结中国抗衡美国 D.抬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C 解析: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成立,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二战的成果: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平起平坐,故B项错误;材料中“更正确地说是以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为首的”,说明苏联希望团结中国,故C项正确;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外交上希望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故D项错误。 10.[2019·河北邢台检测]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自由制度的崩溃和独立的丧失,不仅对于他们(指希腊),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是一场灾难。那些正在竭力维护自由和独立的毗邻民族,很快就会为之气馁,还可能陷于失败。”他的目的是( ) A.改变美欧结盟的外交政策 B.展示美国急剧膨胀的实力 C.在全球范围内遏制共产主义 D.反对苏联组织军事同盟 答案:C 解析:从材料“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自由制度的崩溃和独立的丧失,不仅对于他们(指希腊),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是一场灾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故C项正确。 11.1947年3月12日,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被普遍地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是“世界主义”的深刻体现。这里对“世界主义”含义最准确的理解是,美国( ) A.要求充当世界宪兵 B.企图掌控全球生产 C.主导全球经济发展 D.“冷战”战略面向全球 答案:A 解析:“1947年3月12日,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是美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手段,故A项正确;“全球生产”是一个经济概念,与美国政治意图无关,故B项错误;“杜鲁门主义”是政治上称霸世界,遏制苏联的政策,不是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杜鲁门主义”的战略对手主要是苏联,故D项错误。 12.[2019·湖南怀化模拟]1946年9月19日,丘吉尔在苏黎世大学发表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讲,他强调:“为把这项急迫的任务完成好……英联邦、强大的美国,而且我真挚地希望还有苏联,都应该成为新欧洲的朋友和保护者。”这说明丘吉尔( ) A.主张建立包括美苏的欧洲合众国 B.认为欧洲联合是欧洲自己的事情 C.主张英国在新欧洲之外发挥作用 D.认为欧洲统一需要各国力量帮助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英联邦、强大的美国、苏联是新欧洲的朋友和保护者”,可知并未建立欧洲合众国,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丘吉尔主张英联邦、美国与苏联要成为新欧洲的朋友和保护者,据此可知,欧洲的联合并非自己的事情,故B项错误;二战后,两极格局逐渐形成,英国作为老牌强国主张发挥英联邦的作用,借此领导欧洲,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英联邦、美国、苏联的帮助并非各国帮助,故D项错误。 13.[2019·湖南怀化模拟] 二战后西欧不依赖美国而独立的同时,东欧正从苏联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据此判断当时的两极格局中( ) A.“冷战”重心地区变更频繁 B.“冷战”出现持续缓和态势 C.美苏两国形成军事僵局 D.美苏两国敌对意识淡化 答案:C 解析:依所学,“冷战”重心地区在欧洲未变更,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西欧、东欧与美国、苏联关系出现变化,而不是“冷战”持续缓和态势,故B项错误;据材料“西欧不依赖美国而独立、东欧正从苏联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可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军事僵局,故C项正确;依所学,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故D项错误。 14.[2019·广州测试]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援助资金由只能用于私人企业扩展到政府控制的企业;援助重心由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转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盟国。这一调整( ) A.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峙 B.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衰退 C.扩大了马歇尔计划的范围 D.导致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答案:A 解析:由材料“20世纪50、60年代”的时间信息可知是美苏“冷战”,结合材料中美国援助资金扩展到政府控制的企业,援助重心转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可知美国意在扩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从而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峙,故A项正确。 15.1955年3月,丘吉尔说:“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这说明丘吉尔认为( ) A.英国在“冷战”中难以生存 B.美苏已经达成战略平衡 C.第三世界冲击两极格局 D.核武器威胁的积极影响 答案:D 解析:“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在讽刺核武器的竞争,故A项错误;“1955年”属于美苏争霸的初期,战略优势在美国,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50年代,“第三世界”对两极格局的冲击有限,故C项错误;“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 表明美苏双方均拥有可以毁灭世界的核武器,所以双方在冲突中均保持克制,使国际局势趋于和平,故D项正确。 16.“这一事件向超级大国提出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一个国家如何去使另一个国家相信,它在推行它的计划的时候不会走得太远;它的敌手如何才能确信,由于害怕爆发核战争,对方的这种威胁只不过是一种吓唬人的行为?”材料中的“事件”( ) A.造成德国分裂 B.标志两极格局形成 C.引发朝鲜战争 D.反映两大阵营对峙 答案:D 解析:德国分裂是在1949年,材料中的事件是指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故A项错误;标志两极格局形成是指1955年华约的成立,材料中的事件是指古巴导弹危机,故B项错误;朝鲜战争时间是1950年到1953年,材料中的事件是指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故C项错误;“它的敌手如何才能确信,由于害怕爆发核战争,对方的这种威胁只不过是一种吓唬人的行为”表明这个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反映了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故D项正确。 17.[2019·四川宜宾模拟]1957年,中苏正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援建中国多个核科学、核工业项目。但1960年,苏联撤离了在中国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并销毁、带走工程资料。这表明( ) A.原子弹爆炸威胁了苏联的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逐步分化 C.中国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D.中国摆脱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我们可以得知,在建国之初,苏联对中国给予了很多的帮助,但是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导致中苏关系破裂,说明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中苏出现了分歧,中苏交恶说明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分化,故B项正确。 18.[2019·广西防城港模拟]下图为漫画《昔日的援助,今日的竞争》,据此可得到的认识是( ) A.政治多极化取决于经济的多极化 B.主权高于人权,国权高于法权 C.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D.弱国无外交,强权即公理 答案:C 解析:漫画反映美欧关系,故没有体现多极化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主权、人权等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欧美由援助盟友到变成竞争对手,故C项正确;材料不是反映弱国外交的问题,故D项错误。 19.[2019·湖北襄阳模拟]1945~1971年间,美国政府的科研拨款主要用于国防部、原子能委员会和国家宇航局三个部门,其他部门只占总数的7.4%~15%,这直接是受到了( )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B.美苏“冷战”思维的影响 C.激烈而广泛的国际竞争 D.垄断资本对超额利润的追求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45~1971年、国防部、原子能委员会和国家宇航局三个部门”可知,强调的是美苏军备竞赛的项目,而不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故A项错误;1945~1971年,此时处在两极格局中,依材料“国防部、原子能委员会和国家宇航局”是美苏对抗的部门,故B项正确;材料突出强调的是美苏“冷战”军备竞赛而不是激烈而广泛的国际竞争,故C项错误;据材料“科研拨款主要用于国防部、原子能委员会和国家宇航局三个部门”,未必获得超额利润,故D项错误。 20.[2019·山东滨州模拟]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至少有25封书信来往。最终苏联先撤走了导弹,美国解除了海上封锁,持续了13天的导弹危机得以解除。这说明( ) A.美苏在对抗中伴随妥协 B.“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C.美苏淡化意识形态冲突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提到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两国领导人有25封书信来往,最终苏联做出妥协撤出导弹,美国也解除封锁,这体现了美苏在对抗中伴随着妥协,故A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古巴导弹危机最终以双方妥协收场,未体现“冷战”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故B项错误;材料只提到了美苏两国领导人有书信来往,最终互相妥协解决了危机,并不能说明美苏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未反映多极化的趋势,故D项错误。 21.[2019·福建厦门模拟]1962年10月27日 ,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中最严重的事件,一架美国U-2飞机被击落,驾驶员当场毙命。事发后,赫鲁晓夫紧急命令苏联驻古巴最高军事长官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肯尼迪则拒绝了美国部分强硬派军官提出的进行报复的要求。这表明当时( ) A.美苏两国实力相当 B.美苏两国领导人已达成和解 C.“冷战”重心仍在欧洲 D.避免战争符合美苏两国利益 答案:D 解析:古巴导弹危机的较量中,苏联主动退让,表明美国占优势,故A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从1962年10月15日开始,28日结束,且从材料来看,苏联、美国只是都相对较为克制,并未和解,故B项错误;材料与“冷战”重心在欧洲无关,故C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都比较克制来避免战争,故D项正确。 22.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美国( ) A.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 B.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C.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D.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 答案:D 解析:知识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以看出美国政府要扩大“福利国家”规模,故B项错误;1961年,肯尼迪总统的部分方案被否决,部分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可以看出分权制衡原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美国政府重视与苏联对抗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这体现了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故D项正确。 23.[2019·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如图漫画《联合国的和声》反映出( ) A.联合国是伸张正义的讲坛 B.战后初期联合国被美国所操纵 C.联合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D.苏联企图控制联合国大权 答案:B 解析:材料“1951年”“联合国……不如说是迎合美国侵略者需要的美洲人组织”说明20世纪50年初,联合国被美国操控,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美国控制联合国,没有体现出ACD项,故排除。 24.1970年上映的电影《滑铁卢战役》由意大利人投资,苏联人执导,演员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主要拍摄地在苏联乌克兰地区,动用了万余名苏联红军做群众演员。这说明( ) 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B.两大阵营在某些领域有合作 C.欧美文艺界推崇拿破仑 D.戈尔巴乔夫改革使局势失控 答案:B 解析:材料“苏联人执导”“苏联红军做群众演员”“拍摄地在苏联乌克兰地区”代表社会主义阵营,“意大利人投资”和“演员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表明是资本主义阵营,电影拍摄体现二者在文化领域合作,故B项正确。 课时测评⑬ 综合提能力 课时练 赢高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 1945年1月,盟国赔偿委员会代表宣布:只允许日本维持最低限度经济所必需的设备,其余一律拆除。但到了1951年,美国根本放弃了拆除日本工厂的设备,并且提出不要日本赔款。盟国对日政策转变的背景是( ) A.大国对峙的加强 B.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C.西欧国家的联合 D.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但到了1951年,美国根本放弃了拆除日本工厂的设备,并且提出不要日本赔款”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美苏对峙的加强,美国积极扶植日本,作为在远东地区的反共桥头堡,故A项正确;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于1955年,故B项错误;西欧国家联合是在1958年,故C项错误;亚非拉民族解放高涨是在20世纪60年代,故D项错误。 2.有学者指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支持欧洲经济一体化,使欧洲国家放弃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通货交换自由。由此可知,美国推动西欧一体化的主要动机是( ) A.按照美国的需要来重塑欧洲 B.遏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C.与西欧维持长久的盟国关系 D.密切与西欧的经济合作 答案:A 解析:由材料“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支持欧洲经济一体化,使欧洲国家放弃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通货交换自由”可知,美国推动西欧一体化意在便于美国商品进入欧洲市场,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遏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意图,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美国要与西欧维持长久的盟国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便于美国商品销售到欧洲,并非加强与西欧的经济合作,故D项错误。 3.1950年6月5日,美国国会通过《对外经济援助法案》第四节“国际开发法案”规定:“美国援助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办法是鼓励交换技术知识和技能,向这些国家和地区输出资本。”该法案的本质意图是( ) A.为美国争夺国际市场和原料 B.帮助不发达国家发展工农业 C.为美国与苏联争夺世界服务 D.加剧了美苏“冷战”对峙的态势 答案:C 解析: 1950年处于美苏两极格局时期,美国资本输出的目的是为了争霸世界的需要,A项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B项曲解了美国资本输出的实质目的,故B项错误;美国资本输出的目的是为了争霸世界的需要,故C项正确;D项是该法案的消极影响,而非美国的本质意图,故D项错误。 4.[2019·江西赣州模拟]这场全面的东方与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双方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这场“战争”( ) A.双方是北约国家和华约国家 B.双方斗争的实质和方式基本不变 C.双方都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D.根本原因都是西方推行霸权主义 答案:B 解析:北约和华约,仅是两大阵营在军事领域对峙的体现,故A项错误;斗争是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的反映,基本手段就是除“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故B项正确;从目的上讲,美国是为了实现其称霸世界的目标,故C项错误;这场战争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故D项错误。 5.[2019·吉林模拟]下面是一幅柏林某个时期的城市状况简图。这幅简图反映出( ) A.西欧政治上的紧张和对峙 B.“冷战”造成的民族分裂 C.美苏争霸发展中的基本态势 D.局部“热战”下的国际关系 答案:B 解析:这幅简图反映出美苏两个大国的紧张和对峙,故A项错误;美苏的“冷战”导致德国包括首都柏林的分裂,故B项正确;简图与美苏争霸军备竞赛无关,故C项错误;简图美苏对抗表现为“冷战”,而非直接的武装冲突“热战”,故D项错误。 6.[2019·山西名校联考]苏联在1947年观察到美国重整军备,再加上美国原本所建立的全球的军事基地与联盟,便更确信了苏联已被资本主义包围的想法。这种日益膨胀、自我实现式的揣测,极易重蹈1917年意识形态冲突的覆辙。该材料认为冷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 A.美国阵营对苏联的封锁和包围 B.美苏之间的互不信任与误判形势 C.苏联日益膨胀的大国沙文主义 D.十月革命以来长期的冲突与矛盾 答案:B 解析:题目中并未提到美国阵营对苏联的包围和封锁,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这种日益膨胀、自我实现式的揣测,极易重蹈1917年意识形态冲突的覆辙”,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这种日益膨胀、自我实现式的揣测,极易重蹈1917年意识形态冲突的覆辙”得知,并非是十月革命以来的冲突和矛盾,故D项错误。 7.有人说:漫画是黑色幽默的历史。漫画把历史的内涵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演绎得淋漓尽致,历史的本质一目了然。对下面苏联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漫画中美国人用美元和大棒的手段,摧残印有“西欧国 家主权、关税壁垒”的“障碍物”) A.真实反映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C.出于自身宣传目的,不具有史料价值 D.马歇尔计划有效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提到“摧残印有‘西欧国家主权、关税壁垒’的‘障碍物’”,说明美国利用美元和大棒的目的是控制西欧,这与美国马歇尔计划的真实目的是相似的,故A项正确;题干中的漫画只体现了马歇尔计划的局限性,但并没有体现出其积极性,因而并不全面客观,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漫画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因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欧洲一体化进程,故D项错误。 8.1950年美国约翰·亚当斯说:“只有在实践上重申我们的价值,国内、国外皆然,我们方能保持自身的完整与正直,而这正是挫败克里姆林宫真正的根本。”材料表明美国发动“冷战”的目的是( ) A.传播美国价值观彻底改变苏联制度 B.公开干涉世界各国内政以称霸全球 C.武力颠覆苏联政权以遏制共产主义 D.以道德方式确保在欧洲的经济利益 答案:A 解析:根据“只有在实践上重申我们的价值,国内、国外皆然,我们方能保持自身的完整与正直,而这正是挫败克里姆林宫真正的根本”可见美国想通过价值观的改变来对抗苏联,故A项正确。 9.肯尼迪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时,充满着焦虑与犹疑:“我根本没有细想过第一步会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第四步和第五步将是升级双方的冲突,而第六步永远不会到来,因为那时将不会有人存在。”据此推断,古巴导弹危机( ) A.促使美苏在核心利益上避免直接对抗 B.迫使美国放弃了对古巴的孤立与封锁 C.缓和了美苏间的大规模军备竞赛 D.强化了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答案:A 解析:材料“第六步永远不会到来,因为那时将不会有人存在”表明美苏形成核均势,这使美苏都不敢直接发动大战,A项正确;B、C与材料主旨不符,D与材料信息不符。 10.[2019·揭阳市模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欧国家与苏联的能源贸易发展迅速。1962年古巴导弹事件后,在美国的努力斡旋下,北约组织理事会在巴黎举行秘密会议,通过了关于禁止向苏联集团国家出口大口径输油钢管的决议。由此可以得出( ) A.西方国家视集体安全利益高于国家经济利益 B.美国与西欧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C.美国对西欧国家政治控制加强 D.美国与西欧经济一体化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中“西欧国家与苏联的能源贸易发展迅速”到“在美国的努力斡旋下,北约组织理事会在巴黎举行秘密会议,通过了关于禁止向苏联集团国家出口大口径输油钢管的决议”得出西方国家视集体安全高于国家利益,故A项正确。 11.[2019·江西九江模拟]下图是《美国新型汽车》的漫画,从图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A.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获取贷款促使汽车工业发展 B.美国通过贷款方式支持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C.美国以复兴欧洲方案来控制欧洲并让其参与新型的对抗 D.美国凭借其经济霸主的地位引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答案:C 解析:漫画明显反映的是二战后美国为了控制西欧,提出了经济援助计划,所以并不是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汽车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也不是贷款支持世界人民打击法西斯,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就是通过经济援助西欧,来控制西欧,与苏联对抗,故C项正确;也不是美国凭借其经济霸主的地位引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故D项错误。 12.[2019·山西模拟]1973年,包括苏联在内的欧美35个国家举行了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通过的《最后文件》坚持“边界的不可侵犯性”和“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等原则。之后苏联却在东欧部署导弹,并武力干涉南部非洲、红海和阿富汗等地事务。这反映了当时( ) A.苏联掌握了世界的主导权 B.美苏军事力量此消彼长 C.欧安会不涉及外部安全事务 D.美国失去遏制苏联的实力 答案:B 解析:当时处于“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实力对比此消彼长,任何一方都无力主导世界,故A项错误;据材料“之后苏联却在东欧部署导弹,并武力干涉南部非洲、红海和阿富汗等地事务”可以得出美苏军事力量此消彼长,故B项正确;美苏也参加了欧安会,故C项错误;当时处于“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实力对比此消彼长,美国失去遏制苏联的实力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1~1983年,北约在西欧部署中程核导弹问题引发美苏关系紧张,西欧公众舆论为此掀起极大争论,和平运动、反核武器运动更为高涨,大规模示威游行不断,形成所谓“中导危机” 。1983年,苏联发起强大政治宣传攻势,试图分裂北约,阻止北约在西欧部署中程核导弹。事实证明,苏联用中程核导弹对西欧进行威胁和恫吓,用宣传攻势离间美欧,用笼络西德SPD等手段,都难以达到使西德中立化的目的。西德国内政治几十年来在防卫问题上已经形成一套模式,1953年在重新武装问题上、1957年在核分享问题上,保守派都在面对相当多国人反对下,赢得了选举胜利,推行了自己的政策。1983年11月22日,西德国会历经30多次激烈辩论后,做出决议,允许在西德部署美国中程核导弹,同时敦促美国继续对苏谈判,再次表明这个模式仍然有效。次日,苏联代表退出了日内瓦中导裁军谈判。美国中程核导弹在西欧尤其是西德实现了部署,中导危机结束了。 ——田少颖《“冷战”末期的核常裁军、西欧一体化进程与英德摩擦的缘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导危机”出现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在部署中程核导弹问题上的态度,并分析原因。(13分) 答案:(1)背景:美苏争霸中美攻苏守,苏联经济持续下滑,实行全面战略收缩;西方国家在经济“滞胀”后,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加快;世界和平运动不断高涨。(12分) (2)态度:一是允许美国部署核导弹,二是督促美苏两国谈判。(5分) 原因:德国二战后没有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对美国存在一定的安全依赖;德国经济实力上升,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同时缓和美苏矛盾,把美苏争霸给联邦德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8分) 解析:第(1)问,从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苏联经济状况、苏联的全球战略、西方国家的经济状况、世界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等方面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允许在西德部署美国中程核导弹,同时敦促美国继续对苏谈判,再次表明这个模式仍然有效”可以得出一是允许美国部署核导弹,二是督促美苏两国谈判。第二小问“原因”,从德国二战后没有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对美国存在一定的安全依赖;德国经济实力上升,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同时缓和美苏矛盾,把美苏争霸给联邦德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等方面回答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西斯的崩溃和欧洲的衰落并没有带来世界的高度一体化,反而使人类进入了以两个超级大国为核心的两极对抗的时代。关于“冷战”的起源,美国学者认为,斯大林的“侵略”和“扩张” 政策是战后国际关系紧张化的主要原因,美国对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做出反应,“冷战”因此而生。对此,苏联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国垄断资本中最富于侵略性的集团利用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确立世界霸权,为此而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从而一手导演了“冷战”。针对争论,著名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美)认为“冷战”既非美国也非俄国的过失,它是大国之间利益上的碰撞,是苏联的独裁共产主义与美国的民主理想之间的冲突。可以说,关于“冷战”谁该负主要责任的问题,中外学者的争论一直未停息。 ——据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 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析。(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观点:苏联应该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2分) 二战后,苏联建立了以其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起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安。(3分)苏联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与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念的矛盾,导致苏联领导层对西方国家不信任。(3分)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战后苏联在德国问题以及希腊、土耳其危机中的态度加深了西方对苏联的怀疑,恶化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迫使西方国家最终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4分) 示例二 观点:美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2分) 美苏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实行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政策,而苏联成为美国实现这一政策的重大障碍。(4分)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不同。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念与苏联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相矛盾,导致西方国家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4分)二战的经验使美国决策者相信,对高度集权主义者是不能软弱的,必须采取强硬的对苏政策。(2分) 示例三 观点:美苏两国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一定的责任。 具体答案结合示例一和示例二。 解析:根据材料“斯大林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是战后国际关系紧张化的主要原因”可提炼观点为“苏联应该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论述可从苏联角度去答,在政治上、意识形态上、国家利益上去论述;还可据材料“美国垄断资本中最富于侵略性的集团利用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确立世界霸权,为此而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从而一手导演了‘冷战’”提炼出另一种观点“美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 ,然后围绕观点论述,要从美国角度,在二战后的经济、军事实力、称霸世界的野心、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等角度去论证;还可以提炼第三种观点“美苏两国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一定的责任”,论述可结合第一观点和第二观点的论述去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