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35 宋明理学(作业)
课时作业(三十五) 宋明理学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B )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 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解析:道举考试客观上有利于道家思想的传播,会影响到儒家思想,但这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可知统治者宣扬唐朝统治的合理性而推崇道学,故B项正确;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是科举制度的作用,而与考察科目的变动无关,故C项错误;客观上有利于推动道学的传播,有益于文化的多元发展,但这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2.《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载:“(二程)昔见周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意在( A ) A.追求以仁为核心的主体自由 B.发扬“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 C.弘扬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D.重新构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体系 解析: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的目的在于追求一种精神上以仁为核心的自由与享受,故A项正确;“孔颜之乐”是一种精神追求而不是治学精神,故B项错误;“孔颜之乐”是对儒家思想精神的弘扬,而不是理学,故C项错误;D项过于宽泛,故D项错误。 3.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的“反动”指( B ) 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 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 解析:“汉唐儒学”也有强调三纲五常的内容,故A项错误;宋代以前儒学服务“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则将伦理说成世界的本源,儒学成为人生哲学,把儒学的伦理道德根植于人的内心之中,从而达到维护封建专制的目的,故B项正确;“谶纬神学”主要体现在西汉以后,所维护的是“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儒学从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后,就有“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的作用,故D项错误。 4.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 B ) A.强调法治 B.强调德行修养 C.重视教育 D.人性本善 解析:强调法治属于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仁者不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两者同强调德行修养,锤炼品德,故B项正确;题目中两人均没有提到教育,故C项错误;孔子主张行相近,且题目中并没有提到人性,故D项错误。 5.某思想家认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材料中的思想家强调( A ) A.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 B.知行合一是获取天理的关键 C.“格物致知”才能求得天理 D.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材料中致良知以求仁体现心学的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获得天理的关键,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C项错误;顺应商品经济发展不是主张而是结果,故D项错误。 6.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 A ) 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解析:据材料可以得出这种变化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论,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道家休养生息政策的任何信息,故B项错误;“父慈子孝”到“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体现不出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故C项错误;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故D项错误。 7.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由此可知宋代理学对儒学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它( C ) A.继承“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B.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C.回归孔孟之道,使儒学思辨化并形成体系 D.否定汉代以来的儒学 解析:由材料中“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等信息可知,宋代理学鄙视汉代儒学,而“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属于汉代儒学的内容,故A项错误;唐代韩愈排斥佛、道,开宋代“新儒学”的先河,从这一角度来看,材料认为宋代理学并未吸收佛、道思想,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儒学回归孔孟之道,使儒学思辨化,故C项正确;D项是对题干材料的部分理解,可排除。 8.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D ) 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 B.存天理、灭人欲 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等可知,理学创立之初追求自我完善和君子气节。A、C两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B项是南宋朱熹的观点,且与题干材料无关。故选D。 9.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B ) 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B.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C.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D.有所为有所不为 解析:材料意思是,为官不在大小,而在于为公,如果为公即使再小的官,也会受人尊敬。反之,哪怕做到宰相的位置,也不会有好结果。故本题选B。 10.(2019·大同模拟)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朝廷赐“朱熹谥曰:文”。淳祐元年(1241年)正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从祀孔庙,而将王安石排挤出从祀的行列。材料中的做法( A ) A.反映出理学逐渐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B.旨在恢复孔孟儒学的正统地位 C.表明理学已完成神圣化和宗教化 D.使儒学从理本论转向了心本论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都是理学的代表人物,南宋统治者给了这些理学家非常高的地位,说明理学已逐渐成为官方统治思想,而王安石变法过程中的一些做法违背了理学价值观,故选A项。 11.王阳明在《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 ) A.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达到本善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增长知识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C、D三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根据材料信息“致良知”“谩从故纸费精神”并结合王阳明的主张可知,A项表述正确。 12.(2019·内江质检)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和“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 B ) A.以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以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以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解析: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际上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本体论、修养论、认识论、境界论还是功能论,均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的,故答案为B项。 二、非选择题 13.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与汉唐经学不同的新儒学体系。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朱熹重视理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明代王阳明出现以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也是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王阳明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的伦理也因阳明学的出现才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 (2)根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紧扣材料一信息,从宋代儒学与其他学说的相融、儒学内容的变化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路径”,从朱熹个人的活动角度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二从二者的传播对象、内容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社会意义”,从思想解放、公众道德等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主要趋势”,根据材料一、二有关信息,从儒学发展的特点来归纳;第二小问“认识” ,从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文化传播层面等角度回答。 答案:(1)原因:集中前人的儒学研究成果;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关注社会。路径: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2)传播对象不同: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认识论不同: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社会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 (3)主要趋势:世俗化、社会化。认识:辩证继承,创新发展;面向大众,联系实际。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片包含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信息。 下面绘画的作者是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明朝第八代皇帝。此幅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首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首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第三人则手搭于两人肩上,面部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顶,一手轻捻佛珠,显是佛教中人。构图合三人为一体,妙思绝伦。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细劲流畅,顿挫自如,显示出画家高超的技艺。 根据材料,提取图画中包含的政治或思想的一个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提取的信息与说明相一致) 解析:首先,提炼观点信息,题目明确表示,可以从政治或思想角度进行提炼。比如:统治者利用宗教统治,三教合一、中庸、和为贵思想的影响。其次,进行说明,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如:期望全国朝野安定团结,儒家中庸之道,而教派争斗不利于团结稳定等角度进行说明。 答案:示范一:信息:三教合一(代表了本土的儒道与外来的佛教和平共处的宗教和谐观)。 说明:从统治者利用宗教统治、百姓寻求精神寄托、宗教的特点来答,言之有理即可。 示范二:信息:期望全国朝野安定团结(团结和谐或体现儒家中庸思想)。 说明:联系明朝的政治状况来答,言之有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