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B卷历史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B卷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史记·周本纪》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记载表明 A.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 B.受封诸侯有义务提供军赋 C.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 D.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 2、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中国梦”: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最伟大的梦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古代,把“国”与“家”密切结合起的制度是 A.王位继承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宗法制 3、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4、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的制度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5、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6、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以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 A.炫耀文治武功 B.树立专制权威 C.制造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 7、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因为有侯王,依靠祖先保佑,天下刚刚太平,如果再分封诸国,这是在制造战争啊,想求得天下的安宁,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得天下的安宁”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修长城 D.统一文字 8、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实现了国家统一 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D.创立三公九卿制 9、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不具有监察职能的 A. 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宋朝的通判 D.清朝的军机处 10、徐天麟在《两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三公九卿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国并行制 11、元朔二年,汉武帝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原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与上述事件有关的是 A.郡县制 B.推恩令 C.酎金夺爵 D.刺史制度 12、史学家钱穆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个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分封制、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 13、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这一评说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度 14、中国古代通过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宋设通判 ②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北宋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5、某次大型公务员考试,考查大家对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下列属于汉朝主要选官制度的是 A.察举制 B.世袭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16、“在隋代,特别在唐代,随着帝国的再统一……贵族力量逐渐衰弱,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职业官僚所代替。”促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17、“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重用亲信 B.频换丞相 C.分化事权 D.废除宰相 18、“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王士禛《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 A.确立三公制 B.建立三省制 C.废除丞相制 D.设立军机处 19、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20、“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该言论表明此人 A.强调秦朝建立起君主专制 B.否定了中央集权制度 C.强调了相权对君权的危害 D.以废丞相来强化君权 21、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中枢机构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处四个时期,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①呈现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趋势 ②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机构越来越完善,对社会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④这种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相一致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2、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23、有位史学家说:“它是(罗马)各族共有的法律,意味着公民与臣民之间差别的消失;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据你所知,这位史学家评论的这部法律是 A. 公民法 B. 自然 法 C. 万民法 D. 习惯法 24、在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一个雅典公民不会碰到的事情是 A.他可能被选举为执政官 B.他可能被流放国外10年 C.他可以和妻子一道去参加公民大会 D.他可以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25、“据统计,雅典大多数公民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当议事会议员的机会,出任审判员的机会更多。”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轮番而治 B.人民主权 C.小国寡民 D.依法治国 26、从梭伦改革到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政治发展趋势是 A.从氏族部落到城邦国家 B.从贵族掌权到平民当政 C.从贵族政治到公民政治 D.从君主专制到民主政治 27、公元前445年,古罗马废除了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公元212年,颁布《卡拉卡拉赦令》,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这表明古罗马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把保护平民利益放在首位 C.利用法律缓和社会矛盾 D.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28、有学者评述某部法律“对于受压制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这位学者所评述的法律是 A.《十二铜表法》 B.《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C.《权利法案》 D.美国1787年宪法 29、.雅典人认为:“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是遵守法律的。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悦诚服。”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A.古雅典的民主制度是间接民主 B.雅典公民毫无人身自由 C.雅典民主政治轮番而治的特点 D.雅典的民主建立在法律基础上 30、“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十二铜表法》。从上述材料中能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十二铜表法》 A.是专门解决债务问题的法律条文 B.完全抛弃了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C.蕴涵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 D.无限制地放纵了贵族的专横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5分)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32.(15分) 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逊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摘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 (1) 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文帝改革的意义。(9分) 33.(10分)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4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B卷答案 一、 选择题 1—5BDACC 6—10BBADD 11—15BBCCA 16-20DCCDC 21--25CDCCA 26--30CCADC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32. 15分 (1)宽刑省狱;减轻赋税;撤并州县;削藩。(6分) (2)使政治气氛较为宽松;有利于江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地方行政开支;有利于中央集权。(9分) 33、(1)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4分) (2)明太祖认为丞相多小人,易专权乱政。(2分) (3)不能与宰相权利等同。(2分)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2分) (4)君权逐渐增强,相权逐渐削弱,君权最终战胜相权。(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