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十二专题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
专题末 —查漏补缺·提能增分 汉代儒学VS宋明理学 1.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程颢认为“天人不二”。据此可知宋代理学( ) A.主要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 B.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 C.继承并发展汉代儒学思想 D.以“格物致知”为认识论 解析:选C 材料强调的是天人关系而非人与社会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天人关系而非理学内容,故B项错误;由材料“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程颢认为‘天人不二’”可知宋明理学在“天人”观念上对汉代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D项错误。 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先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选B 题干提供的信息是“理学”的创新,这里应该理解为理学家融合了儒家思想以外的思想,故B项正确;A项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不是理学,故排除;C项是儒家思想的共同作用,故排除;D项并非是理学的创新,故也应排除。 [深化提能]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的比较 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理学继承并发展了汉代儒学思想。具体比较如下: 汉代儒学 宋明理学 思想来源 融合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体系 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传统 主要内容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理学、心学;“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 思想基础 “天人感应” “理”是世界的本原 侧重点 儒学神学化 伦理道德 主要影响 伦理秩序没有被强调,文化上、社会风气上十分开放 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伦理被异化,在原则上被极端化 弘扬传统文化“百家争鸣”的思想 3.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全息结构模型),以及一些技术发明的原型等。这一观点( ) A.背离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 B.准确评价了诸子百家的历史价值 C.有益于拓展认知传统文化的视野 D.夸大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作用 解析:选C “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说明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与近代西方的科技思想有相类似的地方,这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故C项正确。 4.历史学家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儒家( ) A.崇尚空谈的形象 B.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 C.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推动社会转型的努力 解析:选B 题干主要论述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在处处“碰壁”之后,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希望有一番大的作为,说明儒家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故B项正确。 [深化提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把坚定文化自信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讲得非常清楚。文化自信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源于对人类文明的吸收借鉴和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和动力,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时代体现,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指引。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历程 地位 原因 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 秦朝儒学受到重创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汉代儒学改造时期 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宋明儒学转型和成熟时期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依然如故 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之际批判继承时期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腐朽 城市商品经济文艺世俗化 5.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说话”分为四家:小说(以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演说佛书)、讲史(讲述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这反映出宋代( ) A.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B.世俗文学成为了文化主流 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 D.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解析:选D “说话”的受众为市民,其兴起意味着市民阶层的扩大,故D项正确。 6.明代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年)在《广笑府叙》中说:“又笑那孔夫子这老头,你絮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的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道德观念正统地位动摇 B.社会对个性解放的憧憬 C.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排斥 D.思想解放潮流已经兴起 解析:选B 传统儒学道德观念动摇是在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故A项错误;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借小说之口,表达了对以孔子为首的传统儒学束缚的否定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憧憬,故B项正确;孔子并非完全等同于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也只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故C项错误;思想解放潮流兴起于维新变法时期,而不是在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代,故D项错误。 [深化提能] 城市商品经济与文艺世俗化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扩大,思想观念上要求冲破理学的束缚。为此,一批反映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迎合市民精神需求和憧憬个性解放的文艺作品应时而生,如宋代的“说话”、明清小说等,文艺发展世俗化趋势日益明显。参与这些文化创造的基本是城市中的大众或下层的艺人;还有的人原是士人,因为各种原因投入市民之中,学习市民文化并提升了市民文化,成为市民文化人的代表。他们因为不能进入仕途或虽进入仕途但不能有所作为而远离政治,所关心的是下层社会特别是城市下层居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欢乐和疾苦。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和对爱情婚姻自由的追求等是他们具有突破性的思想倾向。 唯物史观角度中国古代科技 7.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 A.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 B.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 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 D.为专制政治服务并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解析:选A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被统治者控制,成为其维护统治的手段,导致我国的天文学研究缺少科学探究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中“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说明我国的天文学研究是为了统治人民的需要,而不是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对自然的态度,故C项错误;我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也为农业生产服务,故D项错误。 8.(2019·保定一模)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中国古代历法( ) A.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B.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 C.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 D.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农历”“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结合所学,二十四节气都与农业相关,服务农耕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了中国传统历法,但并未涉及外来历法问题,故B项错误;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人类顺应节气变化,故C项错误;传统历法,服务农业,与国家重农政策有一定关联,故D项错误。 [深化提能] 辩证看待中国古代科技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发明的大量产生,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数学、天文历法成就和古代农书的编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如第8题);造纸、火药和火器制作以及火药爆破法、采矿技术、金属冶炼技术、造船技术等,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尽管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自身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中国的科学技术只停留在经验的形态上,缺失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如第7题),缺少欧洲近代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得出普遍的科学规律和定则。 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与近代西学关系的争鸣 观点一 钱小波认为,明末清初进步思想仍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与新发展,是中国内发,未受西学影响。 观点二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写道:“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中国元代时和阿拉伯文化有接触,但影响不大。在这种新环境之下,学界空气,当然变换,此后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兴味,而且最喜欢谈经世致用之学,大概受利、徐诸人影响不小。” 观点三 稽文甫先生在《晚明思想史论》中写道:“明末西学输入的结果,不仅发展了天算、舆地、音韵等几种专门学问,实在说,当时整个思想变动也未尝不受其影响。” [典题印证] 9.黄宗羲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材料意在说明明末清初思想( )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B.适应了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C.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解析:选C 题干中黄宗羲等人的主张是对明朝灭亡的反思,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黄宗羲等人修补封建专制制度的主张,体现出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故B项错误;明末清初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故C项正确;当时宋明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10.黄宗羲被蔡元培称为“中国的卢梭”,他的《明夷待访录》被认为是“中国的《人权宣言》”。这一提法的依据是( ) A.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启蒙作用 B.倡导开明政治,效仿西方制度 C.否定传统文化,促进民主发展 D.提出主权在民,主张平等自由 解析:选A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具有早期启蒙作用,故A项正确;黄宗羲没有提出要效仿西方制度,故B项错误;黄宗羲没有否定传统文化,而是对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故C项错误;黄宗羲并未提出“主权在民”“平等自由”的思想,故D项错误。 [深化提能] 明末清初时期西方启蒙运动基本结束,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产生了一定冲击,经济贸易的往来也带动着文化的渗透,还有传教士,都对西方文化的渗透起到一定作用,不过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另外,明中叶以后,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走向没落,各种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尤其是明朝的亡国之痛更是刺激了明末清初思想家的社会反思,而作为当时正统思想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弊端越来越突出,理学清谈误国是当时思想家的普遍共识,近代民主思想应时而生。西学东渐确实对于中国文化的更新起到了一定作用,为明清之际陈腐的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却没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革。这些传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也终究没能帮助中国人走出中世纪。它的声音,也直到晚清的枪声炮雨里,才被重新唱响。 考法(一) 纵向贯通视角——考“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为何考 ①与社会热点结合密切,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我国目前提倡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传承中华文明,都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②依据《考试大纲》,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彰显中国文化的价值。 考什么 ①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②近代儒家思想被改造,受到抨击; ③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 ④儒学的现实价值。 必备知识 ①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汉代儒学的内容及影响;宋明理学的内容和影响;明清之际的儒学的内容及评价; ②维新变法时期儒家学说被改造;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抨击; ③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④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大一统”思想、“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和为贵”的思想、民本思想、“义利观”等。 [典例] (2015·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析题要全面]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准确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第(1)问第一小问,要结合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思想主张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及所学知识,从重视孔孟理论和重视思辨、强调个人修养等角度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信息“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与所学知识,从对待孔孟的态度、实质、目的等角度回答。第(3)问,从辩证、发展、继承等角度回答。 [答题要规范] (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2分)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3分)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2分)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3分)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2分)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2分)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4分)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3分)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2分)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2分) 考法(二) 横向关联视角——考“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为何考 ①高考命题新趋势: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②史学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届的世界儒学大会围绕着“儒家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研究,认为儒学强调大公无私、天下大公、克己,通过重新复兴儒家思想可以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不平等和腐败现象;认为以儒家智慧为底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圆融,使中国方案、中国声音为世界人民所认同。 考什么 ①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②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③儒家思想与时俱进,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理论化、思辨化; ④古代儒学和近代儒学的发展比较。 必备知识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②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③宋明理学; 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⑤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典例] (2015·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析题要全面]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透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第(1)问,孟子的法制观念结合材料“抓起来”“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概括归纳;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结合材料“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城邦将无法存在”等信息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要从两位哲人所处时代的特征入手,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其实是要找出两位哲人的法制观念的影响及价值。 [答题要规范] (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2分)权力不能干预执法;(2分)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1分)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2分)法制关乎城邦存亡;(2分)法律至上,严格守法。(1分)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2分)宗法观念的影响;(1分)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2分)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2分)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1分)各种社会思潮活跃;(1分)法律作用突出。(1分)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3分)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2分) [热点聚焦]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刻认识当前我国文化建设规律的基本遵循。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大变局中化文化资源为文化自信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典例] (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本题是自拟论题型论述题。第一步,精析材料,提炼观点,找准适合自己论证的角度;第二步,回归教材,联系所学,依据观点检索所需史实;第三步,亮明观点,组织论据,采用规范格式严谨作答。 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 可结合题意和学生熟悉的四大发明外传的相关知识得出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 可综合材料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有用信息联想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历史史实,升华到唯物史观角度,概括出观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源远流长。 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 可结合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得出观点: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主流观点角度——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 [观点]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4分) [论述] 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2分)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2分)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2分)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2分) 二、唯物史观角度——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点 [观点]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源远流长。(4分) [论述] 两汉时期开通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开启了中国与欧洲的交往。(2分)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异常活跃,文化交流使者往来东西,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2分)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居世界前列。蒙古帝国的征服促进了欧亚大陆文明交流,元大都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汇集了各国商人。(2分)明朝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交往由盛而衰。(2分) 三、求异思维角度——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 [观点] 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 [论述]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1分)在哲学领域,魏晋隋唐时期,成为强大的思想潮流,深刻影响了宋明理学的产生。(1分)在文学领域,汉译佛经具有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的特点,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1分)在艺术领域,佛教更是在中国古代的绘画、建筑、雕塑都刻下了烙印。(1分)在风俗方面,中国的传统习俗也受到佛教的渗透和影响。(1分) 总之,佛教文化在对中国文化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过程中,佛教文化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3分) [专题质量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 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解析:选A 据材料“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说明弟子对孔子思想做出不同解释,说明孔子思想内涵丰富,故A项正确。 2.(2019·威海模拟)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解析:选C 通过题干中孔子的“重人事”、孟子、荀子的“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墨子的“人定胜天”可以看出他们都重视人的作用,即人的主体作用被重视,故C项正确。 3.下表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材料。据此可知( ) 历史材料 出处 其(刘贺)天资喜由乱亡(无),终不见仁义 《汉书·武五子传》 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刘贺),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 《汉书·儒林传》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上千枚竹简,包括《悼亡赋》《易经》《礼记》《医书》《论语》等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 A.刘贺昏庸无道不重礼制 B.当时皇室重视儒学教育 C.汉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 D.刘贺以皇帝的身份下葬 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贺是汉武帝之孙,当时儒学已确立了正统地位。根据材料“忠臣孝子之篇……反复诵之也”“海昏侯……《易经》《礼记》……《论语》”可知,当时的皇室重视儒学教育,故B项正确;A项未全面反映材料内容,只有《汉书·武五子传》与之符合,故排除;材料不涉及汉代“四书”与“五经”地位的比较,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刘贺的下葬身份,故D项错误。 4.(2019·烟台模拟)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应合古义”,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该现象反映出( ) A.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 B.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 C.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 D.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 解析:选D “西汉中期以后”儒学成为统治思想,材料中“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是儒学在司法领域的体现,故D项正确。 5.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了数百年。材料意在强调( ) A.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B.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 C.儒学自身存在不足 D.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虽然佛教和道教在许多方面未能取代儒学在古代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二者在哲学理论上有着胜过儒学的优越性,并风靡数百年,这说明儒学与佛教和道教相比,自身存在不足,故C项正确,A、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文化的多元化,故D项错误。 6.朱熹强调:“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艮(王阳明的学生)则指出“百姓日用即道”,“道”就存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据此可知( ) A.修身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B.儒学思想提倡“经世致用” C.儒学对伦理道德的重视 D.儒学呈现世俗化的特点 解析:选D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朱熹还是王艮,都将儒家思想与日常行为结合,主张在日常生活中获得自身的发展,据此可知儒学呈现世俗化的特点,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经世致用”指学术要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发挥实际效用,材料没有反映这一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王艮的主张没有体现伦理道德,排除C项。 7.王夫之的著作在生前身后相当长时间内未曾整理出版。1840年湖南人邓显鹤主持校刻《船山遗书》,形成著作18种150卷。1865年由曾国荃主持重刻、曾国藩校阅的《船山遗书》正式出版,共56种280卷。这主要体现了( ) A.传统思想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 B.洋务思想植根于湖湘文化 C.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D.王夫之唯物思想的先进性 解析:选C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距离晚清不过一百多年时间,刊印王夫之的著作不能说明传统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故A项错误;洋务思想是受到列强入侵冲击下的产物,故B项错误;曾国藩等刊印王夫之的著作,是在西方冲击下传承传统文化,体现了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故D项错误。 8.(2019·湖北华中师大质量测评)徐光启《农政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徐光启( ) A.弘扬了著书立说的光荣传统 B.吸收了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 C.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 D.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 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徐光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的总结,其总结的丰产十四字诀符合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要素,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故D项正确。 9.“从文以载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明清传奇文人作家,表现出两种创作倾向:一是张扬言情,一是调和情理。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这表明明清文学( ) A.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 B.以张扬个性为其主要目标 C.以传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D.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 解析:选D “离经叛道”与材料中“时而偏向载道”不符,故A项错误;“ 张扬个性”与材料中“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不符,故B项错误;明清小说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而材料中只提到“明清传奇”,但未涉及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理学占主导地位,与材料中“调和情理”“时而偏向载道”“超稳定的平衡状态”相符,故D项正确。 10.某学者在论中国画的特质时说:“诚如诗人发现逃避都市的竞争的最好出处是自然,以及哲学家在自然里寻求道德的典范和人生的指引,画家也在悠悠的溪旁沉思,在深山中忘怀了自己,感到这种莫名的精神在这些无言而永恒的事物中,比在纷扰的人生和人们的思维中,表现得更清楚。”该学者认为中国画的特质是( ) A.诗画同源 B.典范指引 C.类型多样 D.崇尚自然 解析:选D 材料没有强调诗画同源,故A项错误;“典范指引”过于片面,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类型多样,故C项错误;“最好出处是自然……也在悠悠的溪旁……”体现了崇尚自然,故D项正确。 11.后人用“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来形容唐代某一书法作品。该作品最有可能是( ) A.王羲之《丧乱帖》 B.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C.张旭《古诗四帖》 D.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解析:选B 根据“法度森严”“结构布置精严”“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等信息可知该作品的字体为楷书。王羲之的《丧乱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时行时草,属于行草体,且属于魏晋作品,故A项错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方正,法度森严,是楷书的范式,故B项正确;张旭的《古诗四帖》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巅峰之篇,故C项错误;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是行书中的上乘作品,且属于北宋作品,故D项错误。 12.(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载“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此材料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下列哪一剧种的形成( ) A.昆曲 B.京剧 C.杂剧 D.散曲 解析:选B 雅部是指昆曲,花部指的是其他戏曲,故A项错误;花、雅融合推动了京剧的出现,故B项正确;杂剧、散曲盛行于元代,故C、D两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摘编自迟云飞《无奈的沉沦——近代中国孔子和 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材料二 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在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 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和近代中国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西传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9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解析:第(1)问,儒家思想在西汉独尊的原因可结合所学知识,从该时期的政治、思想、关键人物等角度分析作答。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衰落原因可根据材料一“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等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启蒙思想家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并结合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的交流情况进行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影响的角度思考。第(3)问,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一、二,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1)在西汉独尊的原因:儒家思想具有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能与时俱进,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推行。 在近代中国衰落的原因:洋务运动的冲击;清末“新政”,学习西方改革的冲击;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冲击;儒家陈腐的纲常礼教不能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需要。 (2)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便利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欧洲社会转型时期,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精神需求;儒家思想中有启蒙思想家需要的成分。 影响: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3)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支持。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 国 1385年,明朝在南京鸡鸣山建立观象台,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天文台 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带来自鸣钟、三棱镜、浑天仪、天球仪等,西方天文学与科学仪器传入中国 1607年,李之藻著《浑盖通宪图说》,将地心说引入中国,西方托勒密地心说渗入东方天文学 1629年,开历局,以徐光启为监督,开始编撰《崇祯历书》 1634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监制“窥筒”,是为中国的第一台天文望远镜 1634年,《崇祯历书》历时五年成书,是一部比较全面的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著作 1645年,中国采用西方的数据,修订《时宪历》,即夏历,是我国历法的第五次改革 西 方 1542年,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认为恒星天然不动,地球每天绕其轴旋转一周,并每年绕太阳运行一周 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出版 1572年,第谷发现仙后座超新星(银河系第二颗新星) 1572年,西欧许多国家实行格里历,即现行公历的前身 1584年,布鲁诺《论无限性、宇宙和世界》出版,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1609~1619年,开普勒根据第谷观测行星位置的数据,发现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 1632年,伽利略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论证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摘编自林言椒等著《中外文明同时空》 上表为明清之际中国与西方天文学的发展概况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 解析: 根据表格中中西方科学技术成就对比得出论题:16~17世纪中西天文学发展的趋势迥异:16~17世纪,中国传统天文学发展渐趋停滞,西方天文学取得突破性发展。论述可以从中方科技成就发展停滞的原因(明清时期的中国农耕文明发达,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受重道轻器等传统思想影响)、特点(科技成就多为传统实用技术的总结,在天文学领域的研究已滞后于西方)、影响(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等方面论述。从西方科学技术成就发展进步的原因(近代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崇尚科学和理性,在天文学等科学领域逐渐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束缚)、影响(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奠定基础)分析。最后进行综述:总之,科技发展受社会和时代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又转而影响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答案:示例 论题:16~17世纪中西天文学发展的趋势迥异。 阐述:16~17世纪,中国传统天文学发展渐趋停滞,西方天文学取得突破性发展。明清时期的中国农耕文明发达,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受重道轻器等传统思想影响,科技成就多为传统实用技术的总结,在天文学领域的研究已滞后于西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崇尚科学和理性,在天文学等科学领域逐渐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束缚,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奠定基础。 总之,科技发展受社会和时代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又转而影响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