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试卷 命题人: 青铜峡市高级中学 吴忠中学青铜峡分校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下面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两张图片,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最主要的结论是 A、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B. 提高了集体耕作效率 C.形成了封建自然经济 D. 耦犁得到推广和普及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 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3、明清时期中国农耕经济达到了鼎盛时期,曾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中国的GDP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但是有人认为这种状况只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形成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是 A.明清时期尚未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因素 B.明清时期中国官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C.经济增长仍以小农经济的方式来实现 D.明清统治者继续坚持宣扬国威的“朝贡贸易” 4、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以下各项,反映隋唐时期我国经济较全面的一组是 A.釉下彩绘、水排、市镇、商帮会馆 B.青瓷、丝路、曲辕犁、高转筒车 C.素纱禅衣、丝路、水排、用煤冶铁 D.青花瓷、丝路、草市、曲辕犁 5、据史学家考证,唐代来华传播“大秦景教”者屈指可数。元代来华的传教士人数较唐代虽有增加,但远不能与1552~1800年相比,这两个半世纪来华的著名的欧洲耶稣会士就达920人。据此可得出的历史事实是 A. 我国古代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传教士是西方国家侵华的先锋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D. 古代中国理性地对待西方文化 6、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 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7、19世纪70年代,江南制造局经费收支状况大致是,光绪元年(1875年)接近55万两后,次年开始 出现小幅下降,光绪三年(1877年)减少至20万两,光绪四、五两年(1878年、1879年)虽有所回升,但亦未达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水平。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实业救国思潮日渐衰退 B.洋务企业竞争意识不足 C.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自强运动潜藏发展危机 8、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0 515 685 A、 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 贵族追求享受大量的购买奢侈品 C. 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D. 掠夺大量金银引起国内通货膨胀 9、16世纪中叶开始,荷兰相继出现一批全国性商业公司,同时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交易所和信贷模式。出现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B.欧洲区域性市场的发展 C.争夺世界殖民霸权的需要 D.海外贸易的催化剂作用 10、19 世纪初的英国,报时自鸣钟(闹钟)从富贵人家的装饰品变成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市民生活变得富有 B.工厂制的广泛推行 C.制造钟表的成本更低 D.市民生活观念的变化 11、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在棉织、采矿、冶金、制盐、玻璃等行业中迅速兴起。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也同时发展起来,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这些发展 A、反映了英国工场手工业领先世界 B. 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C. 说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 D. 为工业革命准备物质技术条件 12、1860年,斯旺制成了一个碳丝电灯,遗憾的是他未能获得使碳丝保持长时间工作的良好真空环境,直到1878年,英国的真空技术发展到合乎需要的程度,他才发明在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并且获得英国专利。上述史实告诉我们 A、专利保护对发明创新必不可少 B. 真正伟大的发明必须走入百姓家 C. 斯旺才是电灯泡真正的发明者 D. 技术成熟是科学发明的重要条件 13、人们对于“洋货”从视为“奇技淫巧”的鄙视与敌视,到领悟其“利源”与“利权”的觉醒,直至“国货”意识萌发所蕴含的民族利益与国民权利的觉醒。据此,洋货在近代中国的流通 A. 推动了思想的启蒙 B. 促进了各派政治力量的团结 C. 起了移风易俗作用 D. 完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14、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大众服饰的变迁 C. 思想领域的重大变化 D. 民主政治的发展 15、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 缩小城乡差距 B. 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 推动城市化进程 D.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16、英国在1931年放弃金本位以后纠集各自治领以及欧、亚、拉美的一些财政上与英国关系密切的国 家,组成了“英镑集团”。美国也联合拉美的一些国家组成了“美元集 团”,设立了20亿美元的外汇基金,以防英镑集团进一步降低英镑对美元的汇价。两个货币集团的出现 A.导致世界经济形势更加严峻 B.表明凯恩斯主义得到广泛认同 C.促使英美加紧对拉美的掠夺 D.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17、1935年,一份由美国商人联名签署的反对新政的宣言中写道:“新政葬送了我们先辈所创造的繁荣,让无功者不劳而获,由此毁掉了我们对于未来创造的进取心。”宣言主要反对新政 A.增发美元以解决货币短缺 B.保护劳工的各项权利 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D.举办了各项公共建设工程 18、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下列言论能体现西方福利制度实质的是 A.“各自凑钱的聚餐” B.“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 C.“人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 D.“资本家吃火腿,不得不给工人香肠” 19、下表是1947~1988年美国各产业劳动力分布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年份 总就业人数 (万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就业人数(万人) 就业人数(万人) 就业人数(万人) 1947 5 127.5 1 038.2 1 554.5 2 534.8 1970 8 267.7 797.9 2 556.4 4 913.4 1985 10 715.0 411.8 2 786.6 7 516.6 1988 11 496.8 392.2 2 892.3 8 212.3 A.国家干预经济的趋势加强 B.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C.加剧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D.“中间阶层”出现使产业结构调整 20、一直到 1952 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 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 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国家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 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21、195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内容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 迁出、迁入、变更等 7 项人口登记制度,并且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这一举措 A.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B.稳定了国民经济的基本结构 C.有利于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 D.标志着户籍制度开始法律化 22、1984 年下半年,我国物价大幅度上涨;到 1988 年,物价上涨水平和货币发行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其中,全国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18.5%,城镇居民生活费用总指数上升 20.7%,货币发行量比上年增长 46.7%。这些现象出现表明 A.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市场繁荣 B.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很有必要 C.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 D.国际局势紧张引发国内抢购潮流 23、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 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 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24、《申报》1912 年 4 月 15 日曾报:“试一游都市,触于吾人之眼帘者,簇簇然几乎无-- 不头戴洋帽。”5 月 13 日又报,汉口工商业宣传大会上,随县程君玉登台演说外洋衣帽畅 销全国之害,说毕,即抽刀断指血书“请用国货”四字。材料现象反映出民国初年 A.中国传统服饰逐步消失 B.民族服饰工业发展迅速 C.政治变革促进生活变迁 D.中外服饰文化难以兼容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48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 材料一 《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 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 1902年,与他人合股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1912年,荣氏兄弟与王禹卿等人集股在沪创办福新面粉厂,荣宗敬任总经理。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12家面粉厂,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人民版教材《历史》 材料四 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请回答:(1) 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个现象的本质特征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化带来的经济影响。(6分)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1912—1920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4) 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命运。(3分) 26、改革须从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下图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情况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不可行。……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在1956年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已经发现问题,也曾做过放权让利的努力,但效果不好。邓小平1978年领导的经济改革开始打破传统的计划体制,逐渐建立一种新的机制,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王浩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图中数据变化的农业政策因素是什么?并简述该政策推行的意义.(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6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在该机制方面的理论贡献。(3分) 27、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新政的主要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NRA),指导劳资双方订立本行业的公平竞争原则,对各行业该产品的产量和价格作规定,愿意遵守规定的雇主可以领到一个“蓝鹰”标志……“蓝鹰运动”创设了一种为实现全国工业复兴法令而合作的意愿氛围,使美利坚走上了复兴的道路。 ——常一民《蓝鹰·新政》 材料二 为完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以提高企业活力,放权让利、加强企业的责任制成为80年代的国营企业改革的重点……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委、省政府选择了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试点企业取得的经济效果十分显著,1979年与1978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1.6%,实现利润增长15.9%。 ——武力、肖翔《中国共产党关于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的探索》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蓝鹰运动”的主要背景,并概括新政的特点。(6分) (2)材料二中促进企业发展的手段有何特点?其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90年代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6分) (3)上述材料中的措施,对我国当今经济建设有何启示?(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D C B C C D D D B D A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 A C A C D B C A B C C 二、非选择题:三题,25题:21分;26题15分;27题16分,共52分。 25、 (1)新现象:资本主义萌芽 本质特征:雇佣关系。(4分) (2) 变化: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大部分夭折;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6分) (3)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一战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浪潮的推动。(8分) (4) 命运:经过社会主义改造,退出历史舞台,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3分) 26、(1)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6分) (2)主要特点: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分) (3)贡献: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 27、(1)背景:经济危机的冲击、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特点:通过立法手段、政府干预经济。(6分) (2)特点:扩大企业自主权;目的:提高企业活力;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6分) (3)既要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要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政策要因时因势调整改革;经济改革要结合国情。(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