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课时20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作业】
课时20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编者选题表 考点 角度 题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美元霸权地位确立的原因 1 战后经济体系化建设 2 世界银行职能 3 战后德国经济恢复发展,美国实力下降 4 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 区域性与国际性合作加强 5 经济全球化下的科技创新 6 第三产业的发展 7 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8 科技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手 9 经济全球化中的问题 10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11 中国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 1.“美国…… 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美元在全球的经济独裁……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资源仅需要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的一张纸(美元)。”此观点产生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B.西欧、日本的崛起 C.美元处于强势地位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解析: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确立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即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故选A项。 2.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 C.大国之间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 D.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 解析: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是世界经济合作体系化的表现,故D项正确。 3.某国际组织为全世界设定了到2030年要实现的两大目标:一是终结极度贫困,将日均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比例降低到3%以下;二是促进共享繁荣,确保每个国家底层40%人口的收入增长。该国际组织的宗旨(任务)是( ) A.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B.开展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C.促进国际合作,对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提供短期贷款 D.建立统一的经济货币和政治联盟,促进成员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 解析:B “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指的是世界贸易组织,它并没有协助解决发展中国家各种贫困现象的义务和规定,故A项错误;世界银行致力于世界性的发展援助,即为成员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以协助成员复兴经济和开发资源,故B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际收支不平衡,故C项错误;欧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唯一建立了统一经济货币和政治联盟的区域性组织,它兼顾仅是成员而非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故D项错误。 4.(2019·湖北七市联考)诞生于二战废墟之上的德国马克是西欧货币体系中最弱的一个。在1958年实现自由兑换后,仅仅过了15年就超过英镑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这种现象出现的客观条件是( ) A.联邦德国经济复苏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C.美国实力下降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解析:C 材料体现的是战后德国经济复苏很快,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马克由于货币本身的坚挺,部分国家抛弃美元以马克为储备货币,马克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这种现象的客观条件应是美国实力下降,故C项正确;联邦德国经济复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都是主观条件,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是美国实力削弱的表现和结果,故排除D项。 5.(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学术中关于“国家构成了社会行动的自然的、甚至是最重要的边界”的假定和“依照国家边界所定义的单位来组织社会知识的方法”遭到广泛的质疑。这一学术方向的社会背景是( ) A.区域性与国际性合作逐渐加强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加速发展 D.结盟对抗成为冷战的主流 解析:A 由材料“‘国家构成了社会行动的自然的、甚至是最重要的边界’的假定和‘依照国家边界所定义的单位来组织社会知识的方法’遭到广泛的质疑”,二战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可知区域性与国际性合作影响着学术发展,A项正确。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只会进一步增强国家力量与国家意识,这与材料中质疑国家为单位的做法不符,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加速发展,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否定以国家为单位,与结盟对抗无关,排除D项。 6.(2019· 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中国的防腐涂料市场由于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缺乏相应技术标准,70%的重防腐涂料市场被外资品牌垄断。2017年,中国科学家团队成功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石墨烯改性重防腐涂料,有望改变这种市场格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科技创新利于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B.民族企业的技术只能受制于人 C.跨国公司通过资本扩张来牟取暴利 D.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解析:A 从材料中“中国科学家团队成功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石墨烯改性重防腐涂料”有望改变“70%的重防腐涂料市场被外资品牌垄断”可推知,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力,所以,科技创新利于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故选A。材料体现的是中国通过科技创新有利于扭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不利地位,故B、D两项不符合题意,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7.(2019·山东青岛一模)下表是1960~1980年世界范围产业结构发展概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产业结构 国家类别 农业(%) 工业(%) 第三产业 (%) 1960 年 1980 年 1960 年 1980 年 1960 年 1980 年 33个低收入国家 50 56 18 25 32 19 63个中等收入国家 24 15 30 40 46 45 19个发达国家 6 4 40 34 54 62 A.第三产业的兴旺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B.战后世界的工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C.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普遍呈现出衰退趋势 D.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第二个“黄金时期” 解析:A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60年与1980年,在低收入国家中,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总和都远远大于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而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保持增长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下降;中等收入国家里,第一、二产业总和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而在发达国家中,第一、二产业比重总和小于第三产业,且第一、二产业比重在持续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则在持续增长,所以,第三产业的兴旺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无法体现世界工业化的发展情况,也无从体现农业生产的趋势,故排除B、C两项;产业结构的比例变化无法体现经济的增长情况,故排除D项。 8.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许多国家宣布实施浮动汇率制。韩国和委内瑞拉将其货币汇率钉住了美元;瑞典克朗钉住了“一篮子”15个国家的货币,其中每个国家都是其重要的贸易伙伴;还有一些国家将其汇率钉住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货币。这反映出( ) A.国际合作和货币区域化趋势 B.二战后美元霸权的终结 C.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D.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解析:C 材料现象的出现说明了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但不能直接得出货币区域化,故A项错误;通过这些现象,美元霸权受到挑战,但没有体现其终结,故B项错误;不同地区的不同货币主导是货币多元化的体现,故C项正确;不同区域的货币主导不同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故D项错误。 9.(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过去的经济全球化依托的是航海,连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现在除了集装箱航运外,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出现则形成了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打通了的经济全球化。据此判断,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手是( ) A.市场 B.科技 C.交通 D.资本 解析:B 由材料“除了集装箱航运外”“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出现则形成了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打通了的经济全球化”,结合所学可知,隐藏在“集装箱”“高速公路和高铁”背后的重要推手是科技,故B项正确。市场、资本的推动作用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A、D两项;交通是对材料表层和部分信息的概括,不全面,排除C项。 10.(2019· 山东潍坊一模)在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全球市场的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食问题;在人类生产中也出现了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和过度开发带来的各种全球性问题。这表明( ) A.世界形势动荡不安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人类需要全球治理 D.经济全球化进程缓慢 解析:C 据材料信息“全球市场的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食问题”以及“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和过度开发带来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可知,材料主旨在于揭示在当前全球化的进程中,关乎人类生存的一些全球性问题非常突出,所以,人类需要通过共同协商来实现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生态环境与经济秩序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没有涉及世界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内容,排除A、B两项;由于当今科技的发展等因素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 11.(2019·湖北黄冈质检)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该观点认为( ) A.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历史倒退现象 B.经济全球化是新殖民扩张与不稳定的因素 C.应该阻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 解析:B 据题干材料,斯蒂格利茨认为经济全球化为富人服务,具有不平等性、不公平性,是导致新的国际经济不稳定的因素,故B项符合题意。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应顺应其发展趋势,排除A、C两项。题干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无关,排除D项。 12.拉吉、德赛等人指出:“亚投行的成立,是由于美国拒绝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但是其在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没有与之俱进。”亚投行的建立表明( ) A.中国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被其取代 C.政治多极化推动经济格局改变 D.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解析:A 中国主导成立亚投行是中国实力增强,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体现,故A项正确;亚投行是亚洲区域的多边金融机构,不能取代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治多极化推动经济格局的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成立亚投行的原因,体现不出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9·安徽“江南十校”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500年来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西方世界自19世纪初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西方秩序主导者的接力棒在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之间相互交接。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基本上是一种“等级体系”。 ——苏长和《从历史维度认识国际秩序的演进》 材料二 20世纪被奉为天条的西方“先进理念” ,在21世纪都变成了问题。一是福利制度难以为继,“贪婪的1%”统治“受害的99%”的制度缺陷无法自我修复。二是民主政治制度发生异化,权力制衡、“选举驱动”、政治“媒体化”等使“内斗”加剧。三是国际公信力正在下降,热衷于采用军事手段推行其政治目标,利用货币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极力向外转嫁危机。 ——杨洁勉《西方困境与中国和平发展》 材料三 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任洁《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导致西方秩序主导者发生变动的因素及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西方秩序陷入危机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分别在16世纪打败西班牙,17世纪战胜荷兰,18世纪打败法国,可以得出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意识形态(制度因素)、势力范围等,在20世纪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可以总结为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等。第二小问,据材料一“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基本上是一种‘等级体系’”可概括为国际秩序体现等级特点,据材料一“ 西方世界自19世纪初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可概括为西方国家主宰外部世界,据材料一“西方秩序主导者的接力棒在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之间相互交接”可概括为秩序的主导者随国家实力的变化而变化。 第(2)问据材料二“一是福利制度难以为继,‘贪婪的1%’统治‘受害的99%’的制度缺陷无法自我修复”可概括为福利政策加剧财政赤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据材料二“二是民主政治制度发生异化”可概括为政治制度的异化;据材料二“三是国际公信力正在下降,热衷于采用军事手段推行其政治目标,利用货币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极力向外转嫁危机”可概括为国际公信力下降,强权政治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第(3)问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从国际和中国两大角度分析,国际方面分为政治格局的演变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国方面分为经济上:中国经济的崛起;外交上: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变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文化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等。 答案:(1)因素: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军事实力;意识形态(制度因素);势力范围。特点:西方国家主宰外部世界;秩序的主导者随国家实力的变化而变化;国际秩序体现等级特点。 (2)表现:福利政策加剧财政赤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政治制度的异化;国际公信力下降,强权政治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3)背景:世界格局的演变;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变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14.(2019·湖北武汉调研)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经过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到7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由60年代的纤维、石化、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转向机床、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日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以彩色电视机、汽车、机床为代表的加工组装业。以电视机为例:1966年,日本电视机迅速占领美国市场。其中,黑白电视机的市场占有率由1965年的10%增加到1970年的28%,彩色电视机由1965年的1%增加到1970年的16%,由此引发日美彩色电视机摩擦。1968年3月,美国电子工业协会向商务部起诉日本11家电视机生产企业,要求对日本生产的黑白和彩色电视机征收反倾销税。经过美国财政部和关税委员会调查,1971年3月,美国财政部决定征收反倾销税。1980年4月两国达成和解,最终以美国放弃征收反倾销税、日本支付一定和解金的方式解决。1985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经济泡沫急剧扩大,日本经济长期停滞。 ——赵瑾《日美贸易摩擦的历史演变 及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特点》 材料提及了一个日美贸易摩擦的案例,蕴含了经济全球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启示:经济全球化呼唤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化与体系化。 说明: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迅速扩大。但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剧了世界市场的争夺。为了转嫁危机,美英等国相继提高关税,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从而引发国际局势的动荡。沉重的历史教训,呼唤建立规范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受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成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其他合理启示: 经济全球化中,斗争与合作并存,但合作共赢是趋势。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趋势,各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经济全球化中,各国要重视维护国家经济主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