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练23 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作业
课练23 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小题狂练 小题是基础 练小题 提分快 1.[2019·大连测试]下面是1928年4~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分类比例表(单位:%),图表反映的汽车消费主流方式对美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隐患是( ) 已成交高中档车 已成交低档车 未成交 小计 信贷 26.3 11.2 23.9 61.4 现金 20.9 6.2 11.5 38.6 累计 47.2 17.4 35.4 100 A.工人极端贫困 B.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C.汽车价格暴涨 D.汽车生产商提高质量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出信贷是汽车消费的主流方式,这种消费方式实质是一种提前消费,易形成市场繁荣的假象,刺激资本家扩大生产,故工人极端贫困不是其主要隐患,故A项错误;信贷造成的虚假繁荣,使追逐利润的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脱离人们的实际购买力,容易造成资金周转不利,企业破产,故B项正确;汽车价格暴涨会导致企业生产扩大,故C项不是主要隐患,故C项错误;汽车生产商提高质量不属于隐患,故D项错误。 2.[2019·兰州诊断]从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世界经济遭受到了重创,各国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碍国际关系的程度。“经济民族主义”体现在( ) 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C.各国实行关税壁垒政策 D.法西斯势力抬头,世界局势紧张 答案:C 解析:“经济民族主义”是指经济上以本民族利益为重,而忽视或损害其他民族利益。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不会影响到其他民族利益,故A项错误;“以工代赈”不会影响到其他民族利益,故B项错误;各国实行关税壁垒政策,保护了国内市场,但压缩了国际市场,因而会损害其他国家利益,故C项正确;法西斯势力抬头,世界局势紧张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造成的后果,与“经济民族主义”无关,故D项错误。 3.[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 胡佛政府在股市危机后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在工资、关税、价格等方面进行立法。例如,要求雇主不得削减工资,因为保持工资水平能够维持甚至刺激市场需求,可危机是世界性的,市场需求仍然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雇主无法削减工资,就只好裁员,失业率因此大增,到1933年,全国失业率达到25%。材料意在说明( ) A.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破产 B.胡佛干预措施加重了经济危机 C.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供需矛盾 D.世界性经济危机需要国际合作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胡佛政府进行局部干预,并非完全自由放任,故A项错误;材料中胡佛干预措施导致“失业率因此大增”,加重了经济危机,故B项正确;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供需矛盾是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胡佛局部干预措施加重了经济危机,因此需要更加彻底的改革,“危机是世界性的”,国际合作只是克服危机的措施之一,故D项错误。 4.[2018·全国卷Ⅲ]下表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可知,当时美国( )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答案:C 解析:C对:材料反映了从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到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持续下降,说明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A错:最低工资标准是在罗斯福新政中实行的。B错:材料中反映的是部分行业中的工人周工资的下降幅度,并未涉及产业结构调整。D错: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大危机导致工人周工资下跌,与政府财政支出无关。 5.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某刊物登载的一幅漫画《罗斯福的花园》。此漫画反映了( ) A.《工业复兴法》的通过 B.国家直接救济群体扩大 C.“以工代赈”计划实施 D.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 答案:C 解析:《工业复兴法》旨在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对原有的工业生产进行控制和调节,故A项错误;国家直接救济群体扩大是“以工代赈”的影响,材料强调的是“以工代赈”的表现而非影响,故B项错误;由材料“复兴计划”“新项目”可知通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等新项目,以缓解经济危机,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以工代赈”而非社会保障,故D项错误。 6.[2019·重庆模拟]罗斯福新政时期,许多立法几乎都不是由国会创始而仅交给国会审议;在1933年以后的10年内,总统发布的行政命令高达3 556项。这说明新政时期的美国( ) A.国家对经济干预加强 B.国会成为总统的附属 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升 D.分权制衡机制严重削弱 答案:C 解析:材料提供了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政治的运作情况,与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无关,故A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依然奉行三权分立,国会立法权独立,并未成为总统的附属,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国会审议总统提出的法案,这有利于总统行政命令的及时发布,从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依然奉行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机制并未严重削弱,故D项错误。 7.[2019·烟台诊断]1934年1月,《华盛顿星报》刊登了漫画《新政疗法》: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国会变成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医生告诉护士,“如果没有取得成效,我们当然会改变治疗方法”。这里强调的是( ) A.行政权力的扩大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蓝鹰运动效果显著 D.政府全面管制经济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护士为医生服务,医生处于中心地位,即总统处于中心地位,国会处于被支配地位,这反映了大危机时期总统行政权力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B项错误;蓝鹰运动反映的是工业复兴运动,所以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改变治疗方法”并不能说明政府全面管制经济,况且罗斯福新政只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前提还是自由企业制度,故D项错误。 8.当人们质疑罗斯福推出完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所得税方案以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时,罗斯福说:“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罗斯福这一论断是基于新政( ) A.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 B.开启资本主义新模式 C.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社会保障计划,与政府机构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社会保障计划本身属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开创资本主义发展新模式,但题干问的是这一计划的目的,故B、C项错误;根据材料“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实施社会保障计划”可知,这是为了保障底层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 9.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开始推行新政时,州长们纷纷表态支持其复兴计划;但是到了1935年,州长们对新政态度发生分化,甚至有人提出要强烈抵制。导致州长们态度变化的原因是罗斯福新致( ) A.损害了资本家的根本利益 B.放弃了贸易保护政策 C.受到了苏联经济政策的影响 D.不断强化联邦政府权力 答案:D 解析:罗斯福新政根本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依旧存在价格管制、贸易保护的弊端,故B项错误;苏联经济影响是始终存在的,不是州长们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到了1935年,州长们对新政态度发生分化,甚至有人提出要强烈抵制”,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期间,联邦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 10.[2019·天津六校联考]1934年,美国政府发行年息3.25厘的5亿国债,认购总数竟超额五倍。它主要说明了( ) A.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困难 B.广大民众对新政充满信心 C.美国国债利息高收益丰厚 D.人民共渡难关的爱国表现 答案:B 解析:1934年通过罗斯福新政,美国逐渐走出经济低谷,直至1940年基本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故A项错误;由材料“美国政府发行年息3.25厘的5亿国债,认购总数竟超额五倍”可知民众对政府推行新政的信心,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1934年罗斯福新政时期的举措而非美国国债收益,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1934年民众对新政的信心而非爱国热情,故D项错误。 11.[2019·天津市红桥区]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重大调整,它表明( ) A.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B.国家调控经济模式形成 C.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 D.“滞涨”型危机得以缓解 答案:B 解析: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故B项正确;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故C项错误;“滞涨”危机得到缓解是在20世纪80年代,故D项错误。 12.[2019·山东滨州模拟]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 A.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 B.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 D.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权阶层 答案:C 解析:材料讲述了罗斯福理论上让普通大众生活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的蒸蒸日上,这没有体现政府立法,故A项错误;材料中虽然强调了罗斯福理论上是为了让普通大众生活舒适,但是并不能说明这就是经济发展核心,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到以改善普通大众生活为出发点的罗斯福新政带动了各个阶层的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拉动了大众消费,活跃了市场需求,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讲到了罗斯福新政是改善普通大众的生活,并没有体现压制了特权阶层,故D项错误。 13.[2019·山东济宁模拟]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美国从来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定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罗斯福在“挽救”美国的过程中( ) A.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 B.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C.根除了危机发生的因素 D.成功移植了计划经济模式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罗斯福强调当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毁灭的时候,是政府挽救了它,因此这体现了罗斯福新政扩大了政府的干预经济的能力,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并非罗斯福提出而是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这对矛盾始终存在,因此,罗斯福新政不可能根除危机发生的因素,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并不是简单的移植了计划经济模式,故D项错误。 14.罗斯福新政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考虑的不仅是因为危机由此发端,更重视银行作为经济“神经中枢”的作用。可见,“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的用意在于( ) A.紧缩银根,平抑市场 B.调整机构,打击投机 C.稳定金融,增强信心 D.创新制度,活跃经济 答案:C 解析:经济大危机首先爆发于金融领域,整顿银行是让银行停业整顿而非紧缩银根,故A项错误;首先整顿银行不能够打击投机,故B项错误;整顿银行是为稳定金融秩序,故C项正确;整顿银行并非创新制度,故D项错误。 15.1929~1933年,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近3倍;在此期间37 000英里的公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建成、国家公园增长40%、国家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亚利桑那州的胡佛水坝于1930年动工等等。胡佛总统的这些做法( ) A.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 C.体现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D.赢得了美国民众广泛认可 答案:B 解析:“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近3倍”表明政府实行有限的干预,这些措施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故B项正确。 16.[2019·安徽亳州检测]历史上美国政府曾经两次宣布美元贬值,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73年,美元贬值10%。美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 ) A.刺激出口,开拓国际市场 B.拉动内需,刺激国内消费 C.减少干预,应对经济危机 D.整顿银行,恢复货币信用 答案:A 解析:美元两度贬值都是为扩大出口,故A项正确;美元贬值不利于拉动内需,故B项错误;美元贬值是加强干预,故C项错误;经济大危机时美国面临货币信用问题,故D项错误。 17.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理由是联邦政府干涉了各州的内部事务,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这反映了( ) A.总统的行政权力得到明显提升 B.最高法院的做法违反宪法原则 C.国会的补救对新政的成效不大 D.新政是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罗斯福新政期间的法律被“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违宪”“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可见新政立法要受到三权分立的制约,体现新政的实施必须建立在遵循民主原则的基础上,故D项正确。 18.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的《大萧条时代》中提到:“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罗斯福)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但话说回来,爱情毕竟是超越逻辑的。”这反映出“新政”( ) A.违背了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 B.整顿金融获得银行家的支持 C.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 D.维护了广大劳工的一些权利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罗斯福通过新政得到民众的支持,新政遵循凯恩斯主义,故A项错误;罗斯福整顿金融得到银行家的支持,不属于广大人民的范畴,故B项错误;新政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建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新政维护广大劳工权利,得到了民众的支持,故D项正确。 19.[2019·安徽宿州模拟]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说,“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对于哈耶克的主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念一致 B.赞同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经济政策 C.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到重视 D.捍卫民主政治并反对极权统治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哈耶克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念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资本主义世界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哈耶克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捍卫民主政治并反对极权统治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20. 年份 西欧各国工业指数(1938年=100,目标130) 西欧各国农业指数(“二战”前=100,目标115) 西欧各国批发价指数 1949 112 95 108 1950 124 104 124 1951 135 111 143 备注:表中“目标”为马歇尔计划提出的目标,1951年该计划宣告结束。 据上表可知,二战后初期,西欧( ) A.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 B.物价基本保持稳定 C.经济复兴隐含着危机 D.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答案:C 解析:据表可知,从1949年~1951年工农业指数增幅并不是很大,不能说明迅猛发展,故A项错误;通过上表可知,从1949年~1951年,“批发价指数”从108增加到143,可见物价增幅大,故B项错误;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工农业没有完成预期的指标,而物价却大幅上涨,可见经济风险加大,故C项正确;材料表格中工农业指数增长缓慢,而物价快速上涨,不能体现生活水平的提高,故D项错误。 21.对图表中虚线框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丧失 B.凯恩斯主义已失灵 C.美国恢复自由放任传统 D.“新经济”时代已来临 答案:B 解析:由材料“美国经济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滞涨’” 可知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美国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已不适应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22.[2019·云南昆明模拟]20世纪50年代,美国工厂工人数量出现了少量衰减,而农场人口则衰减明显,从2 300万下降到了1 500万。这些现象反映了美国( ) A.农业经济明显衰退 B.失业人口大幅增加 C.经济结构正在转型 D.经济体制缺乏活力 答案:C 解析:材料“农场人口则衰减明显”,农业人口的减少并不能说明农业经济明显衰退,故A项错误;材料中工农业人口的减少,并不能说明失业人口增加,也有可能是就业人口的转移,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工农业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带来材料现象,故C项正确;材料经济结构的转型,反映出经济体制的活力仍然存在,故D项错误。 23.1960年,法国政府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70年代初,政府向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这有利于( ) A.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 B.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C.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D.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 答案:B 解析:题干未反映农村的保障制度,故A项错误;题干中“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和“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推知这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故B项正确;题干未反映城乡关系的结合,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经济“滞胀”,与题干时间相左,故D项错误。 24.[2019·江西九江模拟]下表是1981~1984年的美国、欧共体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由此可知( )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美国 3.1% 2.6% 3.5% 6.5% 欧共体 -0.3% 2.1% 3.1% 3.1% 中国 5.2% 9.1% 10.9% 15.2% A.减少国家干预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 B.欧洲一体化制约了其经济增长的速度 C.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领先 D.美欧中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初步成型 答案:A 解析: 表格中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结合所学八十年代美国为了解决“滞涨”现象,开始减少国家的干预,故A项正确;欧洲一体化应该能促进其经济的增长,表格中欧共体的国内生产总值也是逐年增加的,故B项错误;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最高但生产总值并非最高,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是指美国、欧共体和日本,故D项错误。 课时测评 综合提能力 课时练 赢高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山东日照模拟]下图是1925年美国消费者分期付款使用比例柱状图(根据乔纳森·休斯等《美国经济史》整理),这份统计数据反映了美国( ) A.贫富分化使社会购买力明显下降 B.消费市场孕育着极大不安全因素 C.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D.股票投机过度导致市场虚假繁荣 答案:B 解析:据上表得知,消费者分期付款使用比例高,未涉及到贫富差距和购买力的问题,故A项错误;据上表,日常消费用品分期比例高容易引发经济问题,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市场孕育着不安定因素,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消费者分期付款使用比例高,未涉及到科技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分期付款消费,与股票投机过度无关,故D项错误。 2.[2019·河北保定模拟]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大众消费时代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技术革命加上市场的发展和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彻底打破了新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最终导致消费社会的降临。由材料中可以得出美国( ) A.经济政策需要调整 B.供求矛盾存在激化的危险 C.宗教观念受到冲击 D.科技进步拉动了民众消费 答案:B 解析:材料叙述了美国消费社会降临带来的虚假繁荣,不涉及经济政策因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技术革命加上市场的发展和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最终导致消费社会的降临”,美国社会高消费、低储蓄,会直接引发供求矛盾激化的风险,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新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不属于宗教观念,故C项错误;科技进步拉动了民众消费,只是材料一部分的意思,故D项错误。 3.[2019·广东惠州调研]一战期间,美国政府成立了战时工业局、军需品采购委员会、物价管理委员会、食品管理局、战时贸易局、战争保险局、战时金融公司等机构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统制,这些措施( ) A.为后来的新政提供了实践经验 B.借鉴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C.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失败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得知,一战期间,美国政府为应对战争采用了干预经济的措施,这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实践经验,故A项正确;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于1921之后,与“一战期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29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宣告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故D项错误。 4.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1935年5月27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但在随后的几年中,一些操作性更强的劳工权益保护法律被相继制定出来。由材料可见《全国工业复兴法》( ) A.代表了美国统治阶级的利益 B.被否决是因为缺乏可操作性 C.使劳工的权利得到全面维护 D.倡导的理念实际上得到发扬 答案:D 解析:“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不能说明其是否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可得出其遭否决是因为其违背了宪法的精神,与其操作性无关,故B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主要解决工业发展的问题,劳资关系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可能“全面维护”劳工利益,故C项错误;“ 在随后的几年中,一些操作性更强的劳工权益保护法律被相继制定出来”可见后来法律依然延续了前者的精神,故D项正确。 5.1935年,美国政府实施联邦艺术计划,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参与了进来。这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正如雕塑家格曾·博格勒姆说,“公家的援助从冷漠的事务变成了对人有益,又进而使人有用的活动。除了振奋精神之外,还带来了长久性的物质利益”。艺术家的感慨,主要缘于政府( ) A.关注民众艺术需求 B.对失业者提供紧急救济金 C.全面推行“以工代赈” D.以立法形式调整劳资关系 答案:C 解析:材料中“1935年,美国政府”是罗斯福新政时期,关注民众的生存而非艺术需求,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实施联邦艺术计划”“这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不符,故B项错误;“以工代赈”是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与材料中“实施联邦艺术计划”“这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带来了长久性的物质利益”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联邦艺术计划”并非立法,也没有涉及调整劳资关系,故D项错误。 6.1935年,一份由美国商人联合签署的反对新政的宣言写道:新政就是一帮异想天开的神经质和野心家的恶作剧,它葬送了我们先辈所创造的繁荣,让无功者不劳而获,由此毁掉了我们对于未来创造的进取心。该宣言主要针对的是( ) A.紧急银行法 B.全国工业复兴法 C.社会保险法 D.全国劳工关系法 答案:C 解析:《紧急银行法》是恢复银行信誉,克服金融危机,不是让无功者不劳而获,故A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是规定各行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不是让无功者不劳而获,故B项错误;《社会保险法》是规定社会福利政策,会让无功者不劳而获,故C项正确;《全国劳工关系法》是调节劳资关系,不是让无功者不劳而获,故D项错误。 7.[2019·福建泉州质检]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赋予了劳工组织工会和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利。这些规定刺激了工会组织的发展,如美国矿工联合会、国际女装工人工会和防治工人联合会等工会会员迅速增加。这反映出美国( ) A.劳资矛盾的缓和使危机得以消除 B.政府注重保护劳工权益 C.政府加强对工业生产的控制调节 D.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答案:B 解析:新政缓和劳资矛盾不能“消除”经济危机,只是有利于缓解、渡过,故A项错误;政府对工人工作时间和权利的规定体现注重保护劳工权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生产环节,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工会这个组织,没有突出性别问题,故D项错误。 8.[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考]1933年7月,罗斯福在致伦敦国际经济会议的电报中声明,反对恢复金本位,要求美元贬值。这遭到了与会各国的反对,却得到了凯恩斯的大力支持。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罗斯福新政危害了相关国家根本利益 B.罗斯福与凯恩斯的经济主张有相似性 C.罗斯福新政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 D.凯恩斯的主张与美国的国情完全吻合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缓解美国的经济危机且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罗斯福……遭到了与会各国的反对,却得到了凯恩斯的大力支持”说明当时罗斯福新政的主张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与凯恩斯主义有相似之处,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的实践早于凯恩斯主义的提出,故C项错误;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不能说与美国的国情完全吻合,故D项错误。 9.[2019·河南郑州模拟]1933年美国政府以蓝鹰为标志(如图),发动了“蓝鹰运动”,蓝鹰一只脚踩的是齿轮,一只脚踩的是闪电,“NRA”即“全国复兴管理局”,每件商品生产出来之后只有被政府贴上蓝鹰标志的才可以进入市场。当时这一做法是为了( ) A.增强国有企业中政府的影响力 B.鼓励企业以闪电速度加速生产 C.用政府力量加速金融业的复兴 D.改变企业生产管理的无序状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NRA即全国复兴管理局,每件商品生产出来之后只有被政府贴上蓝鹰标志的才可以进入市场”和所学知识,只有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才能贴上蓝鹰标志,而《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企业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即改变企业生产管理的无序状态,故D项正确。 10.[2019·河北邯郸模拟]1947年,美国商务部报告显示,当年美国出口总额为145亿美元,占GDP约7%。而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要求这一数字为20%。战时繁荣的美国荣光不再,GDP增长停滞,失业率大幅上升。这反映出战后的美国( ) A.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B.面临战后经济转型压力 C.迫切需要输出剩余资本 D.国内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战后美国面临的经济困境而非经济霸主的地位,故A项错误;由材料“而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要求这一数字为20%”“战时繁荣的美国荣光不再,GDP增长停滞,失业率大幅上升”可知,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停滞,面临经济转型的压力,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美国经济困境而非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美国经济发展而非社会矛盾,故D项错误。 11.[2019·济宁模拟]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欧出现了一次市场革新,人民不仅开始大量花费他们的工资,还开始用信用卡购物,花他们还没有挣到的钱。此次革新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国家干预深入到个人生活 B.美国为西欧提供大量经济援助 C.人们对政治稳定充满信心 D.西欧国家开始走向经济一体化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得人民有底气去花钱,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的时间是在1947年,持续了4年之久,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相符,故B项错误;C项是由A项造成的,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1951年欧洲开始走向经济一体化,到50年代中期并未取得显著成果,故D项错误。 12. 年份 法国 德国 瑞典 英国 1960 14.4 17.1 15.6 12.4 1970 26.3 27.8 27.4 19.6 1980 30.9 26.6 33.2 20 1985 34.2 25.8 32 20.9 (资料选编自A.Cochrance,Comparing Welfare State,London,1993,P243) 上表是部分“福利国家”社会福利支出占国民总产值比例表(单位:%),对上表信息分析最准确的是( ) A.“福利国家”是自由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B.马歇尔计划为之实行奠定物质基础 C.“福利国家”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相关 D.反映了西方经济发展处于黄金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福利国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非自由主义发展的产物,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的执行对象是西欧地区且时间段为20世纪40年代末期至50年代上半期,这显然与材料给定的时间点和地理位置不相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推知,“福利国家”发展是近代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在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 850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1)材料一反映了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它们依据的经济理论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10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试分析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为何不能解决“滞胀”问题。(10分) (3)综上,你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有何认识?(5分) 答案:(1)状况:经济高速增长。(2分) 理论:凯恩斯主义。(2分) 内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6分) (2)不同:70年代物价上涨,30年代物价下跌。(4分) 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2分) 理由: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又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4分) (3)认识:凯恩斯主义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时又无法予以解决。因此,经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刺激需求为主”和时间,联系这一时间段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联系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表现作答;第二小问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作答;第三小问结合凯恩斯主义的弊端作答。第(3)问为开放性问题,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4.所谓新政,是指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革新的运动。比较著名的如中国清朝末年的“新政”、美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等,这些新政均对当时以及其后的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是研究罗斯福新政的著作: 20世纪中期以前的部分书目 21世纪初的部分书目 塔格韦尔的《为民主而战》;伊克斯的《新民主》;华莱士的《新边疆》;埃诺迪的《罗斯福革命》;戴格勒的《超越我们的过去》;比尔德与史密斯合著的《未来的到来》;珀金斯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时代》;戈斯奈尔的《竞选者的冠军:罗斯福》;麦克唐纳的《复兴的威胁》;托马斯的《法西斯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等。 ——摘自胡国成《罗斯 福新政研究状况简介》 托马斯·迪洛伦佐的《资本主义如何救了美国》;阿米蒂·什莱斯的《被遗忘的人:大萧条的新历史》;H.W.布兰茨的《本阶级的叛徒》;伯顿·佛尔森的《新政还是苛政:罗斯福的经济遗产如何伤害了美国》等。 ——摘自凤凰网《美国 涌动经济政策反思潮 “ 衰落”情绪笼罩美国》 仔细阅读书目,指出从20世纪中期到21世纪初关于罗斯福新政主流评价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12分) 答案:示例 变化:20世纪中期以前对新政的正面评价占主流,21世纪初对新政的负面评价占主流。(2分) 原因:20世纪中期以前: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破坏巨大,人们希望尽快摆脱困境,对新政寄予深切希望;②新政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或政府全面干预经济)来缓解和摆脱经济危机,推动经济发展;③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遏制了法西斯势力;④开创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二战后初期众多国家提供了借鉴,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⑤对战后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5分) 21世纪初:①新政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使人们对以往新政作用的评价产生了怀疑和否定情绪;③学者希望从历史中借鉴经验并吸取教训,为政府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依据;④新政的历史负面影响显露,相关评价更客观;⑤历史研究视角的变化。(5分) 解析:通过比较可发现,20世纪中期以前对罗斯福新政多从正面评价,21世纪初则更多是负面评价,结合不同时期对历史事件认识的差异,以及21世纪以来史学评价多元化和学者对历史事件评价角度的变化,客观全面地分析变化的原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