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这“三次高潮”的相同点是( ) A.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B.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 C.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D. 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所以这“三次高潮”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其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革命是国共双方共同领导的,解放战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它们的领导阶级并不相同;B选项错误,国民革命失败了,辛亥革命和解放战争则成功了。辛亥革命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国民革命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解放战争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选项错误,辛亥革命要推翻清朝腐朽统治,国民大革命要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解放战争是要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三者革命对象不一致。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曾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下列说法可以体现“第三次征服”的是 A. 在罗马征服扩张的过程中罗马法所起的作用最大 B. 《民法大全》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 C. 罗马法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使平民的利益得到保护 D. 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中“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结合所学罗马法的影响可知,罗马法维系了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成为近现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先驱,其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民族的永恒价值。故选D。其他三项说法均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影响 3.鸦片战争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现象说明了 A. 实现民族独立时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先天不足 C.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 思想解放是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答案】A 【解析】 “鸦片战争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指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实业不能救国”,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只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才能实现富国梦,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先天不足”是指缺少原始积累,在欧风美雨中产生,直接发展起近代经济,但实业救国是在19世纪末开始的,B项不符合题意;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C项与史实不符;只有国家独立了,才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保障和前提,有了“实业救国”的思潮,在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国并没有在旧的社会环境中实现富强,D项错误。 4.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下列对三民主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愿望 B. 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 民生主义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 D. 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三民主义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分民族、民权、民生三部分。它是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和儒家的小康思想并且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民族主义指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是三民主义的前提;民权主义主张建立共和国,是核心。因此ABD均正确。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为三民主义的发展,但是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并不是要变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只是核定地价。故选C 考点:三民主义 点评: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革命的指导思想。1924年孙中山发展了三民主义,使之符合时代的需要。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5.18世纪法国的一位思想家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写道:“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约束,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这位思想家是 A. 伏尔泰 B. 孟德斯鸠 C. 康德 D. 卢梭 【答案】B 【解析】 材料“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约束,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反映的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切合孟德斯鸠的观点,故B项正确。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康德提出理性判断,故C项错误。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故D项错误。 6.近年来,“晋商”成为中国文学界、史学界的热门话题,相关的著作纷纷问世。晋商 ①从明代开始出现 ②是山西商人结成的商帮 ③在明清时期拥有强大的商业势力 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商帮是从明朝开始出现,商帮是地域性商人的群体;晋是山西的简称,晋商就是山西商人结成的商帮;他们在明清时期拥有强大的商业势力;商帮的出现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帮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①②③④,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7.有人在评价毛泽东时说:“综观中国历史,他是目前最伟大且最有智慧的人,因为他在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民族独立的失败中,找到了成功之道。”这句话反映了毛泽东思想能够产生的原因之一是 A. 社会经济的发展 B.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总结以往经验教训 D. 毛泽东的革命实践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他在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民族独立的失败中,找到了成功之道”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是在总结以往各阶级、阶层及共产党屡次斗争失败的经验教训后,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故答案为C项。ABD项,社会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毛泽东的革命实践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因果关系型选择题解题思路: a.判断题干与题肢之间谁因谁果,把握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b.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影响事件的各种因素; c.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8.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A. 甲正确,乙错误 B. 甲乙都正确 C. 甲错误,乙正确 D. 甲乙都错误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杰出代表,由于腐朽的封建制度、传统的小农经济的阻碍等,四大发明并未在古代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四大发明传入西方后,促进了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出现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和西方的社会环境的差异,故甲、乙的观点均正确,本题应选B项。ACD判断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 【名师点睛】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1、纸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打开了欧洲“知识普及”的道路。 2、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如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3、火药推动军事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促成了西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4、印刷术为欧洲走出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中国的四大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欧洲迈向近代社会的进程,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9.以下四张图片资料包含的主题是 A. 国共十年对峙 B. 工农武装割据 C. 和平民主团结 D. 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D 【解析】 四幅图片分别反应了中共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长征到陕北延安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七届二中全会等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缩影。所以选择D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 10. 白献竞教授在新作《地中海奇迹》中写道:“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下列符合“不可磨灭的烙印”的是 A. 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B. 罗马法中蕴含人人平等等法律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C. 罗马制定世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近代成文法典 D. 罗马建成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罗马的法律。依据所学可知,A、C错误,希腊文明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帝国虽盛极一时,但最终灰飞烟灭,湮没在浩瀚的历史之中。但罗马法所藴含的基本原则对后世尤其是资产阶级制定自己的法律、进行反封建斗争、推进资本主义的发展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深远。所以应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的影响 11.2017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6周年,历经90多个春秋,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心中之所以伟大,最根本的原因是 A. 从根本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B. 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C. 引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繁荣 D.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纠正所犯错误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中共诞生9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以及能够不断纠正自身错误、提升自身修养,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排除BCD,所以选A。 12.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B. 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C. 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观点完全相反 D. 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启蒙思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德的思想主张是思想自由,有思想的自由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卢梭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他提出“主权在民”的主张,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利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当人民的权力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因此两人获得自由平等是两人共同的主张,但两人主张的方式不同,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人都是资产阶级,所以他们的阶级属性不是对立的,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德并不是蔑视公民权利,他主张用一种较为平和的手段去获得公民权利,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人反对专制获得自由的态度是一样的,只是获取自由的方式不一样,故C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3. 实行民主政治是传统中国向现代转型的必然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锺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设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二 谭嗣同十分推崇王夫之,认为其著作是“兴民权之微旨”。章炳麟改名绛(顾炎武初名绛),号太炎,明白显示他是顾炎武学说的继承者。梁启超将《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孙中山等则抽印《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和《原臣》分发同志,鼓动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 (1)一句话概括汉、唐、宋丞相职权演变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罢丞相”之举措对君臣关系、决策机制、政体转型的影响。 (2)结合所学二,分别列举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的主要政治观点。分析谭嗣同等人推崇这三位明末思想家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特点。 【答案】(1)趋势:丞相职权趋于被分散、被限制,权力趋于被削弱。 影响: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此后成立的内阁、军机处等机构,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主子”与“奴才”的君臣关系本质进一步体现;皇帝实现了高度集权,六部直属于皇帝,增加了专制政治的独断性、随意性;在国际政治经济变迁的大背景下,集权趋势不利于中国向现代国家政治转型。 (2)列举:王夫之:“循天下之公”; 顾炎武:“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分析:这三位明末思想家,挑战正统、批判君主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谭嗣同等人为推动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运动,致力于新思想宣传,需要汲取历史资源。 (3)由于长期的专制主义传统,使中国近代政治转型起动较迟;深受西方列强侵略影响,具有后发性;中国政治转型与救亡图强联在一起;一波三折,困难重重;从体制内改革转变到体制外革命;由于中国经济社会落后,思想启蒙不够,政治转型效果不彰。(8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得满分,不拘泥现成答案。)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汉、唐、宋丞相职权演变的趋势:丞相职权趋于被分散、被限制,权力趋于被削弱。“罢丞相”之举措的影响: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此后成立的内阁、军机处等机构,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主子”与“奴才”的君臣关系本质进一步体现;皇帝实现了高度集权,六部直属于皇帝,增加了专制政治的独断性、随意性;在国际政治经济变迁的大背景下,集权趋势不利于中国向现代国家政治转型。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三人的主要政治观点。谭嗣同等人推崇这三位明末思想家的主要原因:这三位明末思想家,挑战正统、批判君主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谭嗣同等人为推动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运动,致力于新思想宣传,需要汲取历史资源。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特点:由于长期的专制主义传统,使中国近代政治转型起动较迟;深受西方列强侵略影响,具有后发性;中国政治转型与救亡图强联在一起;一波三折,困难重重;从体制内改革转变到体制外革命;由于中国经济社会落后,思想启蒙不够,政治转型效果不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除丞相制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历史·近代中国政治转型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北地区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关键词表 从“西北地区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阐释。(要求:提炼主题鲜明;阐释准确清晰) 【答案】示例:主题:西北见证了中国近代救国的历程关键词:西安事变,延安,七大 阐释: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基础,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枢,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从“西北地区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阐释。依据材料中“西安事变”、“延安”、“中共七大”等信息可提炼出“西北见证了中国近代救国的历程”的主题。然后结合所学从西安事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对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意义、中共七大为抗日战争走向最后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等方面论述该主题,要求提炼主题鲜明,阐释准确清晰。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聚众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 材料二 孔子设立四种教学内容:文献、行为、忠恕、信用。戒绝四种陋习:随意猜测,固执己见,孤陋寡闻,突出自己。他所谨慎对待的有:斋戒,战争,疾病。孔子对自己很少讲到利益、命运和仁德。对弟子不到为渴求知识而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的地步就不去启发,不能举一反三,便不再教他。 材料三 清康煕帝为孔庙大成殿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 【答案】(1)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变化: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2)启发式教学,举一反三的方法。 (3)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仁、礼、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他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 【解析】 (1)主张:根据“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得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变化:结合所学孔子,可从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扩大了教育对象等方面回答。 (2)根据“对弟子不到为渴求知识而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的地步就不去启发”得出启发式教学,根据“不能举一反三,便不再教他”得出举一反三的方法。 (3)结合所学孔子的成就,分别从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创立的儒家思想以及对中国教育影响等角度分析总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