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宁江区实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宁江区实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宁江区实验高级中学高三年级第一次阶段考试 历史 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1和必修2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泰国流亡海外的华裔前总理英拉和哥哥他信,都是泰国第四代华裔,为客家人后裔,2019年1月5日上午,他们再次回到祖籍地——中国梅州丰顺塔下村祭祖。这种现象 A. 说明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 B. 体现了血缘宗法观念深远影响 C. 体现了中泰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D. 反映了“家国一体”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宗法制。他信、英拉兄妹不忘祖先,祭祖、尊祖体现了血缘宗法观念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思想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他信、英拉兄妹流亡海外,他们私人的祭祖活动并不能说明促进中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宗法血缘的影响而非家国一体,故D项错误。‎ ‎2.观察下图。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 地方掌握选官权力,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主体 B. 中央地方双重考察,中央考试统一儒家经典为测试内容 C. 选官制度各朝不同,但是都立足于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D. 选拔人才标准不同,但都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举荐人才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根据题干图片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虽各朝不同,选官标准不同,但都是立足于选贤任能,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故选C项。中国古代真正掌握选官权力的是中央,并不是地方,故排除A项;中国古代选官考试不一定都是以儒家经典贯穿始终,还有其他的考试内容,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但科举制不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故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3.汉、魏以来,州郡县等地方长官都是自选僚佐、属官。隋文帝定制:所有“品官,皆吏部除授,每岁考殿最。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这一变化表明,隋朝 A. 地方官员的权力被完全限制 B.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 科举制成为重要的选官制度 D.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材料表明,汉、魏以来,地方长官自选属官,这样容易形成地方势力集团,威胁中央统治,而隋朝地方属官的任免权收归中央,从而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隋朝把官僚选任权收归中央,没有体现地方官员的权力完全被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科举制的内容,故C项与材料无关;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故排除D项。‎ ‎4.清朝奏折经过通政使司和内阁上报皇帝,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奏折密封可直接呈报皇帝;雍正帝时还特许一些职衔低微的官员密奏权,摊丁人亩、耗羡归公、改土归流等就是先通过密折制度君臣反复商讨后达成的共识。这说明,密折制度 A. 成为畅通行政效率和决策的有效途径 B. 便利了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实情 C. 便于皇帝直接驾驭官员并对其进行监察 D. 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手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清代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官员奏折密封可直接呈报皇帝;雍正帝时还特许一些职衔低微的官员密奏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密折制度上通下达,提高了行政效率,畅通、提高效率和君主决策的有效途径,故A项正确。密折制度不一定保证君主掌握全部实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便于皇帝直接驾驭官员并对其进行监察,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密折制畅通行政效率和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没有体现密折制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手段,故D选项不是材料内容主旨。‎ ‎5.1860年美国牧师何默斯向章王林绍璋指出,太平天国应该“遵照《圣经》的规定做礼拜”。林绍璋理直气壮地回答道:“拜上帝教对《圣经》的‘这种修改仍然是适当的”’。洪秀全也明确指出:“要用忍耐和谦卑的办法来处理这个万恶的时世,那是不可能的。”这说明太平天国对《圣经》的取舍 A. 是从弥合中西文化冲突上着手的 B. 充分考虑到时人对西学的认同度 C. 以不损害中国传统儒学作为前提 D. 服从于农民反清革命斗争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从材料可以看出,拜上帝教对《圣经》进行了取舍,如并不按《圣经》的规定做礼拜,并对基督教中关于忍耐、谦卑的教义,坚决地予以摒弃。由此可见,作为农民起义,太平天国旨在打破那个“万恶的时世”,因此太平天国对《圣经》的取舍也应该服务于农民革命斗争的需要,故选D项。根据材料“要用忍耐和谦卑的办法来处理这个万恶的时世,那是不可能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对《圣经》的取舍是适应农民阶级反清运动的需要,而不是弥合中国西文化冲突,故A选项解读材料有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对《圣经》的取舍问题,说明没有充分考虑对西学的认同,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太平天国对《圣经》的取舍问题,没有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故C选项错误。‎ ‎6.观察下图,这幅漫画(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家天下。)的寓意是 A. 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人民反对 B. 民国初年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C. 袁世凯控制内阁,实行独裁统治 D. 南京临时政府维护民主的斗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注意漫画的文字“政府人物之真相”,漫画中的人物全部都是猿猴的形象,作者以猿人象征袁世凯等人,据此判断是民国初年袁世凯控制内阁,实行独裁专制,故选C项。根据材料“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家天下”可知,体现了袁世凯控制内阁,实行独裁专制的史实,没有体现袁世凯的复辟帝制遭到人民反对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与材料“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家天下”明显不符,故B选项排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没有体现南京临时政府维护民主的斗争,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7.九一八事变后,以宋庆龄、陶行知、张彭春等为代表的社会各界纷纷走出国门,向世界宣传中国,民间外交复兴。中国共产党也与国际友人、国际组织、国外新闻界等展开了灵活多样的交往。据此可知,这些外交活动 A. 呈现出官民外交互动的良好局面 B. 是中国步人国国舞台的重要表现 C. 奠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基础 D. 凝聚着对国家民族高度责任感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抗战初期中国 外交。根据材料,抗战时期,民间外交活跃,其目的是团结力量反对日本侵略,呼吁各国共同抵御法西斯的侵略,争取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反法西斯事业的支持。这体现了社会精英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故D项符合材料。材料重点强调民间外交活动,并未体现A项中的官民外交互动的信息,故A选项错误;民间外交不是中国步人国际舞台的表现,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故C项错误。‎ ‎8.1936年6月,经过中国共产党安排,美国《每日先驱报》记者斯诺到达陕北采访。其稿件通过美国的《亚洲》、《纽约太阳报》、上海的《大美晚报》等报刊传向世界。中国共产党此举意在 A. 为中国局部抗日战争寻求外援 B. 借国际舆论来嘲讽国民党 C. 宣传共产党对国际时局的分析 D. 扩大红军长征的国际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红军长征。1936年6月,红军长征即将取得胜利。让美国记者到陕北采访并通过中美报刊宣传红军长征经历及故事等,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扩大长征的影响力,故D项正确。美国记者到陕北采访的是关于红军长征及中共的发展状况而非宣传抗日战争,A项错误;宣传红军长征,并非为了嘲讽国民党,故B选项错误;让美国记者到陕北采访并通过中美报刊宣传红军长征经历及故事等,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扩大长征的影响力,而不是阐明中共对国际时局的认识,故C项错误。‎ ‎9.江泽民在《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与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取得一致意见……这是西方民主政治无可比拟的,也是他们所无法理解的。两种形式比一种形式好,更能真实地体现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江泽民意在强调 A. 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开放和包容性 C. 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D. 一院两会制度利于人民实现民主权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制度。根据题干,“两种形式比一种形式好”,这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各民主党派的职能,更能“真实地体现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与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没有体现基层民主,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两种形式比一种形式好”可知,材料内容肯定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故B选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宪法是否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10.邓小平指出,“一国两制”并不局限于国内问题,也适应当前国际社会的现实需要。目前世界存在着许多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如果按照“一国两制”的精神来处理,就可以消除许多争端和冲突。这表明,邓小平认为“一国两制”‎ A. 具有国内和国际双重意义 B.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 推动了国家间合作与稳定 D. 为安全的国际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典范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一国两制”。邓小平认为“‘一国两制’不局限于国内问题”,还可以帮助世界解决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所以具有国内和国际双重意义,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一国两制”国内和国际的意义,没有体现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一国两制”对国家间合作与稳定的推动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一国两制”不仅适合中国国情,对处理世界存在的许多争端也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其双重意义,没有体现为安全的国际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典范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1.1950~1951年,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取消各国在北京市内的兵营地产权;1951年,天津市公安局将天主教教主文贵宾驱逐出境,军管会取缔帝国主义操纵的秘密组织“圣母军”。这表明新中国外交 A. 把军事安全放在外交第一位 B. 践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政策 C. 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D. 奉行“去殖民化”以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清除外国在华的侵略势力,再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故B项最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在任何时候都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故排除A项;“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与题干不符,故C选项排除;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践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政策,并未涉及“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这一主题,故排除D项。‎ ‎12.在古代雅典,陪审法庭审理哪个案件,都是临时抽签决定,事先没有人知道内情。在审判时,先让原告、被告和证人发言,然后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秘密投票,得票多者胜诉,得票少者败诉。这样做的目的是 A. 确保司法审判过程的公正 B. 维护古代雅典法律的稳定 C. 防止公民的个人隐私外泄 D. 防止政治权力的过度集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从材料信息看,陪审法庭注意案件审理的保密性,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司法审判过程的公正,防止审判官营私舞弊,故选A项。材料所述的做法主要目的是为了一定程度上确保司法审判过程的公正,而不是为了维护法律的稳定,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都是临时抽签决定,事先没有人知道内情”可知,体现了司法审判过程的一定公正性,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排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和防止权力集中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 ‎13.某学者对《十二铜表法》评述道:“‘城邦宪制发生了变化’,国家权力由‘王政’转化为贵族与平民相结合的共同体,且通过罗马共和政府的制度结构受到了重要的约束。”这主要是因为《十二铜表法》‎ A. 开启罗马统治者对法治的思考 B. 革除了罗马习惯法的立法基础 C. 是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D. 使罗马法由习惯法走向定制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古代罗马法。材料中提及“转化为贵族与平民相结合的共同体,且通过罗马共和政府的制度结构受到了重要的约束”,这体现出《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维护了平民利益,说明它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故C项正确。在《十二铜表法》颁布之前,罗马共和国对法治已有思考,因此A项错在“开启”,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保留了习惯法的某些做法,且仍要维护奴隶制,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维护了平民利益,没有体现罗马法由习惯法走向定制法的问题,故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14.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当政治斗争发展到引起政府危机时,英王能够起到稳定政局的作用;但到1756年,英王乔治二世却哀叹“我并不视自己为国王,因为我处在这些恶棍的手心中”。这表明英国 A. 国王政治地位完全丧失 B. 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C. 立宪政体不断走向完善 D. 分权共和的观念逐渐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材料通过英王权力不断削弱的趋势考查英国立宪政体不断完善的进程。根据材料“1756年,英王乔治二世哀叹‘我并不视自己为国王,因为我处在这些恶棍的手心中’”可知,显然体现国王权力被极大削弱了,说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逐步完善,故选C项。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虽然“统而不治”,但仍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故A项错误;英国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权共和符合美国政治文明的特点,故D选项不符合材料。‎ ‎15.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美国行政、司法、立法三种机关各司其职,互不越权,而且不得相互兼职,如行政官员、法官不得在国会占有议席,国会议员也不能受任政府的文官职位,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也不能同时担任法官。此规定旨在 A. 挽救垂危的民主共和体制 B. 保证三部门权力的独立性 C. 强化各部门权力的公平性 D. 促进联邦体制的顺利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美国的政体。由材料中宪法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美国政府三个不同权力部门间官员的任职不能有交叉,这有利于保证三部门权力的相对独立性,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通过美国三权的互不越权、互不兼职的方式保证三权的独立性,且民主共和体制没有处于垂危的境地,A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各部门权力的独立性,与强化各部门权力的公平性没有直接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的是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官员任职情况,与联邦体制的建立无关,故D项与题意不符。‎ ‎16.有这么一幅漫画,漫画中德皇威廉二世正在啃噬地球仪。该漫画所描述的现象 A. 与德意志帝国军国主义传统紧密相关 B. 充分证明德意志帝国皇帝的专制独裁 C. 反映了德意志帝国民族矛盾不断加深 D. 说明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亟待颁布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近代德意志政治。漫画中德皇威廉二世正在啃噬地球仪,实际上反映的是德意志帝国对全球侵略扩张的野心,这体现的主要是德意志帝国的军国主义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德意志帝国的军国主义色彩,而不是君主专制,故B项不符合漫画主旨,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德意志的民族矛盾问题,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颁布后,普鲁士国王才称德意志帝国皇帝,故D项排除。‎ ‎17.巴黎公社规定,各公社机关的职员,既不应有乾俸,也不应有高薪;通过各种形式让人民了解公社工作,注意听取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吸引群众参加国家事务和企业的民主管理。这体现了巴黎公社 A. 废除旧社会一切国家机关弊端 B. 真正具有了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 践行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D. 坚持人民公仆原则和群众路线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巴黎公社。根据题干,“各公社机关的职员,既不应有乾俸,也不应有高薪”,这体现了巴黎公社坚持人民公仆的原则;“通过各种形式让人民了解公社工作,注意听取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吸引群众参加国家事务和企业的民主管理”这体现了巴黎公社坚持群众路线,故选D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巴黎公社坚持人民公仆的原则和坚持群众路线,没有体现废除旧社会一切国家机关弊端的问题,故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真正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故排除B项;民主集中制是指在决策时采取的组织原则,先民主后集中,少数服从多数,材料内容体现一定的民主性,但是没有涉及组织原则的问题,故排除C项。‎ ‎18.列宁在1917年8月所写的一篇文章中说:“三年来的战争把我们向前推进了三十来年”;“战争异乎寻常地加快了事态的发展,令人难以置信地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危机”。列宁意在强调 A. 俄国参加一战赢得各交战国政府的支持 B. 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逐步明确 C. 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 D. 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俄国十月革命。根据题干,“1917年8月”“三年来的战争”“令人难以置信地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危机”及所学知识可知,列宁认为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国内及各国间的矛盾,因而在此背景下,他认为必须抓住这一有利形势,发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不失时机地夺取政权,推翻临时政府的暴政统治,故选C项。材料中虽隐含了俄国参加一战的信息,但是并未涉及赢得了各交战国政府的支持,故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的问题,没有体现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是否明确,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一战激化俄国国内矛盾,这正给俄国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提供条件,没有体现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长期性,故D选项错误。‎ ‎19.下表为法国不同时期关于“欧洲联合”的主张。据此可知 时间 人物 主张 ‎1713年 法国思想家圣·皮埃尔 ‎《争取欧洲永久和平方案》提出建立“欧洲联邦”‎ ‎1932年 法国外长白里安 ‎“法国和德国和解”,建立“欧洲联邦”‎ ‎1950年 法国让·莫内 将法德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管理之下,并对西欧其他国家开发 A. 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于中世纪 B. 欧洲一体化是法、德共同努力的结果 C. 欧洲联合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 D. 法国在对德政策上始终坚持和解态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欧洲一体化。根据表格内容,法国不同时期关于“欧洲联合”的主张可知,欧洲联合的思想主张由来已久,根植于欧洲的历史传统,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体现的是法国对“欧洲联合”的主张,没有体现欧洲一体化具体开始的时间,故A选项错误;材料表面上看出来是法国人的思想和政策,只能看出法国人在推进欧洲一体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不能说欧洲一体化是法国、德国努力的结果,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对德国的政策并不是始终坚持主张和解,二者之间还有矛盾,故D选项错误。‎ ‎20.1956年,在贝勒大学发表的长篇讲话中,艾森豪威尔强调美国要通过塑造“相似的研究和思想”,使其他国家民众认识到与美国合作的必要。为响应艾森豪威尔的贝勒大学建议,一所完全由美国私人(组织)资助的大学——顺化大学,在越南建立起来。这说明,当时 A. 美国输出教育项目支持越南战争 B. 美国加快了对外和平演变的步骤 C. 艾森豪威尔主义更强调价值理想 D. 美国一些对外项目的意识形态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二战后美苏冷战。从材料可以看出,艾森豪威尔希望与其他国家的民众一道塑造“相似的研究和思想”,意味着要让他们接受美国的民主观念。于是,美国对外推出一些援助项目,尤其是教育方面,是希望培养一批接受美国价值理念的顺民,这显然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越南战争还没有爆发,故A项错误;B项从材料看不出来,“加快”这一说法体现不出来,故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历任总统都比较强调价值理想,从材料中也不能充分体现艾森豪威尔主义更强调价值理想,排除C项。‎ ‎21.先秦时期有记载:“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肥施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树落则粪本”等农业思想。据此可知,先秦时期中国农业强调 A. 不违农时 B. 人地和谐 C. 铁犁牛耕 D. 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先秦时期的农业。根据题干,先秦时期农民们很注意去掉草根、积肥、造肥和施肥,把树的落叶沤制肥料,这些都体现了先秦时期人们在农业方面就具有了精耕细作的思想,故选D项。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农业强调不违农时的思想,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故A项不全面,故排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先秦时期农业强调精耕细作的特点,没有体现人地和谐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先秦时期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否铁犁牛耕的问题,而是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错误。‎ ‎22.隋唐时期,一些久未使用的文档名词再次出现,如“质剂”(西周时期买卖契约)“质要”(古代买卖货物的券契)“傅别”(西周出现的借贷契约),这三个文档名词皆与契约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能够反映出当时 A. 商品经济活跃 B. 社会关系复杂 C. 信用制度缺失 D. 私订契约普遍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隋唐时期的经济。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交通的发达,城市的兴旺,货币的统一,买卖交易的频繁,各行业贸易繁荣,这为与契约有关的“质剂”“质要”“傅别”等文档名词的新生和传播了提供基础,故选A项。根据材料“西周时期买卖契约”“古代买卖货物的券契”“西周出现的借贷契约”等信息可知,这些词都与契约有关,说明当时商品经济活跃,而不是体现社会关系复杂,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质剂”“质要”“傅别”等词都与契约有关,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无法体现信用制度缺失,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与契约有关的这些词只能体现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活跃的问题,没有体现私订契约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23.两浙路发生灾荒,当时杭州知州范仲淹,兼负责浙西一带的赈灾。他除了给饥民“发粟”,号召杭州“诸佛寺主首”雇佣许多.工人,大兴土木。杭州地方官府也大举兴建“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这些举措 A. 反映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 B. 形成较为系统的赈灾制度 C. 不恤百姓而且伤耗了民力 D. 充分地运用市场机制赈灾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宋代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范仲淹的举措,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赈灾,即通过民间与政府扩大投资,且利用自身的影响鼓励消费来拉动经济,惠及民生,进而达到赈灾的目的,故选D项。范仲淹生活在北宋而不是南宋,故排除A项;范仲淹的举措是在杭州商品经济发达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形成系统性赈灾制度,排除B项;范仲淹既“给饥民‘发粟’”,又积极通过扩大民间与政府投资与鼓励消费来拉动经济,从而达到赈灾的目的,排除C项。‎ ‎24.市舶司起源于唐朝,初为管理当时开放的海外贸易而设。而根据明朝的相关记载,市舶司“掌海外诸番朝贡、市易之事。辨其使人、表文、勘合之真伪。禁通番,征私货,平交易”。据此可知,明朝的市舶司 A. 成为推行海禁政策的工具 B. 进一步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 C. 由经济职能转为政治职能 D. 促进了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明朝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唐朝时期对外开放,设市舶司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对外贸易。而到了明朝,设立市舶司是为了了解国外情况,禁止私人贸易,使海禁政策得以推行。由此可见,明朝市舶司已经成为明王朝推行海禁政策的工具,A项正确。根据材料“禁通番,征私货,平交易”等信息可知,市舶司的建立不能进一步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故B选项错误;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明朝的市舶司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兼顾,并且材料也没有体现其功能的转化,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舶司的建立主要目的是为了管理对外贸易,与促进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D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唐代长安人口“不啻百万”。城市呈棋盘状布局,由11条南北大街和14条东西大街分割而成。城内拥有108个坊,坊以外有东、西两市……全国和外国的商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京都,兴贩贸易。关于两市的行业,仅见于历史记载的就有:铁行、内行、笔行、大衣行……波斯邸等等。长安东市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唐肆则“如东市”。‎ ‎——摘编自子墨《唐代工商业的繁荣与商业城市的崛起》‎ 材料二 据周邦彦《汴都赋》记载,宋京城汴梁市场上有“安邑之枣,江陵之橘,陈夏之漆,齐鲁之麻……无所不有,不可殚记”。宋代的早市“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天明,羊头、肚肺……螃蟹、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然后饮食上市”。在潘楼东十字大街,“每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领袜之类,至晓乃散,谓之鬼市子”。‎ ‎——摘编自罗吉义《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长安城市商业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长安城相比宋代汴梁城出现的新变化及成因。‎ ‎【答案】(1)表现:人口激增;城里设有东、西二市;商品种类多;形成门类众多的专业性市场;出现邸店等。‎ ‎(2)新变化:居住区和商业区相互交错;商业活动时间延长;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等服务设施。成因:农业和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和城市生活迅速发展的需要;坊市制崩溃,统治者对城市管理政策的调整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唐代长安人口‘不啻百万’”可知,唐朝长安城人口激增;根据材料“城市呈棋盘状布局,由11条南北大街和14条东西大街分割而成”可知,城里设有东、西二市;根据材料“铁行、内行、笔行、大衣行……波斯邸等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可知,商品种类多,且形成门类众多的专业性市场等从人口、市的分类、商品种类等角度概括回答。‎ ‎(2)新变化,根据材料“宋代的早市”“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天明,羊头、肚肺……螃蟹、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然后饮食上市”“每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领袜之类,至晓乃散,谓之鬼市子”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比起唐代坊市制度瓦解,即居住区和商业区相互交错;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限制,商业活动时间延长;并且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等服务设施。成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唐长安城相比宋代汴梁城出现的新变化主要是由于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繁荣,原来的坊市制崩溃,统治者对城市管理政策相对宽松;同时宋代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是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独立后至19世纪中期,通过赎买、武装颠覆和侵略战争等手段,从法国、西班牙、墨西哥和英国手中获得土地,使领土迅速扩张,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19世纪四 五十年代,侵入远东地区,参与对中国的侵略。19世纪末,美国提出“泛美主义”的口号,建立“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随后多次派出军队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并将大量资本渗入拉丁美洲,使整个拉美成为美国的“后院”。与此同时,美国加紧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侵略势力的扩张。1889年,美国提出与列强合作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1917年,美国通过参战之机,增强其在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地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奠定了现代美国外交战略的基础。‎ ‎——摘编自万维其《近代美国的外交战略》‎ 材料二 越南战争是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中美两国自朝鲜战争以后以间接方式进行的又一场军事较量。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了缓和。1969年尼克松就任 美国总统后明确表示,美国在越南战场上全面的军事胜利是不可能的,解决越南问题“关键不在河内,而在北京和莫斯科”。基辛格也说:“向中国开门可能帮助我们结束那场战争的苦难。”经过越南战争,中国对整个国际战略格局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中国领导人开始从国家安全战略的全局考虑苏联的威胁。‎ ‎——摘编自黄英、王姗姗《从对抗走向缓和——析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外交战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越南战争期间中美力图关系缓和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外交战略制定的认识。‎ ‎【答案】(1)特点:由点到线到面;经济与军事双重外交;由谋求一洲霸权到企图称霸世界;强弱联合,以谋求利益的最大化。‎ ‎(2)原因:中国方面:与苏联关系的恶化;考虑国家安全战略。美国方面: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劣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美国企图借助中国牵制苏联。‎ ‎(3)认识:国家制定外交战略要以国家利益为基准;外交战略的制定要具有战略眼光和格局;外交战略的制定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从法国、西班牙、墨西哥和英国手中获得土地”“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泛美主义”等信息可知,美国外交战略从零碎的几个国家获得土地到整个大西洋、太平洋沿岸,再到提出“泛美主义”,体现了其外交战略由点到线到面的特点;根据材料“通过赎买、武装颠覆和侵略战争等手段”“增强其在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地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与军事双重外交;根据材料“使整个拉美成为美国的‘后院’”“与此同时,美国加紧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侵略势力的扩张”“门户开放”等信息可知,由谋求一洲霸权到企图称霸世界;根据材料“门户开放”政策、“十四点原则”可知,体现了美国谋求利益的最大化。‎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方面,中苏在这时期关系逐渐恶化,中国时刻防备苏联,而苏联也早已不再是我们印象中无私的老大哥了。从国家安全战略考虑,中国需要寻找一个对苏联有威胁性的朋友来对苏联警告一下,使其不会轻举妄动;美国方面,美国在当时的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苏联处于攻势。美国需要找与一个苏联相邻的能够对其构成影响的朋友来牵制一下苏联实力的全球扩展;根据材料“关键不在河内,而在北京和莫斯科”“向中国开门可能帮助我们结束那场战争的苦难”等信息可知,当时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并且当时的美国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等从当时的国内外背景角度分析回答。‎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一个国家的外交来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国家利益,因此国家制定外交战略要以国家利益为基准;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的制定依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作调整,体现了外交战略制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同时体现了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和格局。‎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哈贝马斯认为:“合法性的意思是说,同一种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被承认是正确的合理的要求对自身要有很好的论证。合法的制度应该得到承认。合法性就是承认一个政治制度的尊严性。”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来自于民众的同意和认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信仰的变迁,同意和认可国家政治权威合法性的理由也将不断发生变迁。马克斯·韦伯把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分为三个方面,即传统、卡里斯玛(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往往随领袖人物生命的完结而终结)和理性的基础,按照这三种合法性的基础建立了三种不同的统治类型,概而言之,前两种类型属于传统政治范畴,而近代以来所建立的民主国家更强调和追求法理型统治。‎ ‎——摘编自张睿丽《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 结合中外近现代史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观点:政治权威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认可和同意。‎ 论述:由于晚清政府的盲目自大及统治的腐朽,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清政府均以失败而告终,广大的民众生活在外有侵略和内有封建剥削的水深火热之中。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给已摇摇欲坠的清政府的统治最后的打击。次年,清廷末帝退位,宣告了传统封建君主世袭统治合法性的终结,同时也表明寻找新的合法性基础的开始。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但是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所以其建立的政治权威受到人民的质疑和否定。新中国成立后所制定的宪法类文件,强调并贯彻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在中国推行西方的议会政治,民意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代议制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代表民意的国家机构建立起来,并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和同意。‎ 示例二:观点:近代欧美国家强调和追求建立法理型的政治。‎ 论述:纵观近代民主国家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产生要求促进政治上的限制君权、保障民权,从而推动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向法治和理性的趋势发展。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力,在议会中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的法案;1875年,在启蒙思想理性原则的指引下,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和巩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近代从传统政治的君权神授转变为权源于法的理性、民主国家成为欧美国家追求的统治类型。‎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内容并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拟练一个观点,再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论述了政治权威的合法性问题,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观点,可以选择概括材料中的关键词,政治权威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认可和同意的角度,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也可以选择近代欧美国家强调和追求建立法理型政治的角度,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