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浙东北联盟(ZDB)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浙东北联盟(ZDB)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下列对图中序号所示地点的叙事正确的是 ①在此处修凿灵渠,便于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 ②秦始皇下令在此处兴建都江堰 ③在此处设郡县管理,将西南纳入中央王朝版图 ④收复河套后,在此处置九原郡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14年,秦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以便于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①正确;据所学可知,秦国蜀守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而不是秦始皇时期,②错误;据所学可知,秦朝在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将西南纳入中央王朝版图,而不是设郡县管理,③错误;据所学可知,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设置九原郡,④正确;故选D;A、B、C错误。 2.某朝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书,凡制造度量衡器,都得刻上由四十字组成的诏书。该诏书的颁布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据此推断,该“诏书”的字体是 A. 金文 B. 小篆 C. 隶书 D. 楷书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某朝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书,凡制造度量衡器,都得刻上由四十字组成的诏书。该诏书的颁布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书的是秦朝,当时秦朝的官方文字是小篆,B正确;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材料不符,A错误;隶书是秦朝流行的民间文字,C错误;楷书形成于汉末,与材料不符,D错误。 3.章太炎评价秦始皇:“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这一评价旨在说明秦始皇 A. 破除贵族政治 B. 开创君主专制 C. 治国平政守法 D. 建立大一统国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可知,材料反映秦始皇不仅严刑峻法,而且用人也严格按军功授爵,不因无罪而乱杀一个官吏,这肯定了秦始皇治国平政守法,C正确;据材料严格按军功授爵,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而没有根本破除贵族政治,A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秦始皇的中国思想和选官方法,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和统一问题,B、D错误。 4.有学者认为“在中华文明史上,唐代之所以朝气蓬勃、富有生机,主要是它既善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以下唐太宗时期的主张和措施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①制定《唐律》 ②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③完善三省六部制 ④示存异方之教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在中华文明史上,唐代之所以朝气蓬勃、富有生机,主要是它既善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律,是唐代法津的总称。其渊源有律、令、格、式,律包括:《武德律》,参照隋《开皇律》制成, ①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形成。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②正确;隋文帝结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完善三省六部制,③正确;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对外来的宗教承认和接纳,这是唐代文明兼收并蓄的体现,④正确;故选D;A、B、C错误。 5.唐太宗时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下列情境有可能在当时出现的是 ①唐太宗在鸿胪寺接见了东罗马的使者,并回赠了物品 ②在长安有人买到了佛像、西红柿和马铃薯 ③有一位日本人通过科举取得了唐朝的功名,并娶了一位中国女子为妻 ④在长安可以欣赏到朝鲜的歌舞和日本的诗歌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唐王朝存世于618---907年。而此时东罗马使者可以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故①正确;据所学可知,西红柿和马铃薯是明朝时期由美洲引进的农作物,②与材料时间不符;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日友好往来频繁,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典章和制度,③正确;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中国同朝鲜半岛的国家和日本都有来往,故“在长安可以欣赏到朝鲜的歌舞和日本的诗歌”的说法是正确的,④符合题意;故选B;A、C、D错误。 6.康熙帝时,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如图所示。下列各项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 此条约签订表明康熙帝具有了国际法意识 B. 从法律上确认了库页岛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C. 中国失去了贝加尔湖以东大片领土的主权 D. 当今中俄边界相比当时边界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谈判,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清朝同意将原属于中国的尼布楚地区让给俄国,作为商旅栖托之所,这反映了康熙帝没有国际法意识,A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的领土,B不符题意;据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尼布楚条约》中清朝同意将原属于中国的尼布楚地区让给俄国,作为商旅栖托之所,中国失去了贝加尔湖以东大片领土的主权,C不符题意;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通过《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故当今中俄边界相比当时边界发生重大变化,D不符题意。 7.孔子提出中庸思想,认为“过犹不及”,要恰到好处。下列言论,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C. 为政宽缓,纠之以猛 D.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过犹不及”,要恰到好处可知,材料强调做事要有分寸、要适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也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与材料无关,A符合题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而文采多于朴实,又有些华而不实。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与材料“过犹不及”相符,B不符题意;“为政宽缓,纠之以猛”中的一宽一严体现了所谓以民为本,限制公权力的先进的行政理念,与题意不符,C错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与题意不符,D错误。 8.梁启超认为“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其言旨在说明 A. 儒学是专制统治的根源 B. 儒学力求维护等级秩序 C. 儒学是维护专制的工具 D. 儒学因帝王统治而兴起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可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讲究等级秩序,适应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正确;据所学可知,专制统治的根源是小农经济,A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讲究等级秩序,适应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B不是材料主旨;据所学可知,儒学兴起于春秋晚期的奴隶社会,而不是帝王统治时期,D错误。 9.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生平事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求学雅典阿卡德米学园 ②任教马其顿王室 ③在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 ④确定了哲学研究对象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①④③② D. ①③④② 【答案】B 【解析】亚里士多德17岁时,在雅典阿卡德米学园学习,从18岁到38岁——在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的二十年,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成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之师,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后,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所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④②③,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尽管他提出的有些观点被时代证明是错误的,但有一门工具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下列项中,属于该学术成就的是 A. 确定了哲学研究对象,提出了十三个问题 B. 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C. 对大量动物进行解剖研究,并指出鲸为胎生 D. 提出由大、小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简单演绎逻辑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亚里士多德的学术成就是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是正确的,才能得出其逻辑判断是完全正确的,D正确;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他确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提出了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故与材料“……但有一门工具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不符,A错误;据所学可知,形式是古希腊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与质料相对应,描述了事物的本质,指的是“第一实体”。形式与质料作为亚里士多德“实体论 ”的一部分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材料“……有一门工具科学……”不符,B错误;对大量动物进行解剖研究,并指出鲸为胎生与材料“……有一门工具科学……”不符,C错误。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促进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这一局面开始于 A. 德奥同盟条约签订 B. 意大利加入同盟国 C. 法俄缔结军事协定 D. 英俄签订军事协约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1879年在德意志宰相比斯麦推动下,德奥签订同盟协定;意大利由于在同法国争夺北非突尼斯斗争中失败,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引起法国和俄国的不安,法国为了摆脱普法战争后的孤立处境,急于寻找同盟者,1892年俄法签订了军事条约草案,矛头指向三国同盟,标志着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C符合题意;A、B与材料不符;1907年英俄签订军事协约,这意味着三国协约的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最终形成,D错误。 12.如下图是拍摄于1914年一张老照片,它 ①反映法德矛盾和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②说明了交通进步加快战争爆发的进程 ③折射出当时的民众曾经一度支持战争 ④体现了战争维护国家利益的正义性质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14年可知,这是一战爆发前后,据图片这个送别场景及车厢上的英文信息可以推断,人民群情高涨,乘坐火车去支援前线;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前由于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德矛盾尖锐;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发展迅速,极力对外扩张抢占殖民地,①正确;据图没有涉及交通进步,因为此时已经有飞机等先进的飞行工具,②错误;据图片可以推断人民热情高涨,乘坐火车去支援前线,③正确;据所学可知,一战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交战双方无正义而言,④错误;故选A;B、C、D错误。 13.如图是美国一战中的宣传画,画中英文的意思是“先生们,把这些传统的活留给我们吧!”据此分析一战对欧美国家妇女的积极影响是 ①大批妇女进入生产部门 ②妇女社会活动范围扩大 ③妇女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④真正实现家庭男女平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先生们,把这些传统的活留给我们吧!”可知,妇女走上了传统的工作岗位,大批妇女进入生产部门,妇女社会活动范围扩大,①、②正确;据材料“美国一战中的宣传画” 可知,妇女走上了传统的工作岗位从事生产,解放了大批的男劳动力走上前线,从而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③正确;据材料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家庭关系,也不可能真正实现,④错误;故选A;B、C、D错误。 14.巴黎和会上,美国政府主张“在平时和战时,在领海外公海上航行有绝对自由,只有在为了实施国际条约而采取国际行动时可以封闭整个或部分海洋。”劳合·乔治先生说,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个条款。克里孟梭同意劳合·乔治的意见。下列项中,对上述现象解读有误的是 A. 美国倡导“公海航行自由” B. 英国竭力维护其海上优势地位 C. 英国推行“大陆均势”政策 D. 美英法之间存在国家利益矛盾 【答案】C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巴黎和会上英法联合与美国争夺制海权,而不是英国推行“大陆均势”政策,故C符合题意;美国政府主张“在平时和战时,在领海外公海上航行有绝对自由,只有在为了实施国际条约而采取国际行动时可以封闭整个或部分海洋。”可知,美国倡导“公海航行自由”,A不符题意;美国由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实力增强,极力扩大自己海上实力,妄图称霸世界;美国的主张遭到了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的极力反对,这表明英国竭力维护其海上优势地位和美英法之间存在国家利益矛盾,B、D不符题意。 15.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的重要背景有 ①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对英美构成了威胁 ②美英日等国海军军备竞赛激烈 ③中国人民出现反帝怒潮 ④美国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一战期间日本趁机扩大在亚太地区势力,形成独占中国的趋势,损害了英美的利益,激化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①正确;一战结束后,英美日三国展开的海军军备竞赛,使他们都精疲力竭,都希望通过外交途径缓和一下矛盾,召开国际会议达成某种妥协,②正确;平息巴黎和会后形成的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维护列强在华侵略利益的需要,③正确;④违背史实;故选A;B、C、D错误。 16. 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B.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 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D. 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缓和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的破坏,“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各国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得国家之间矛盾和摩擦尖锐化,故C项正确;ABD项是“国家之间矛盾和摩擦尖锐化”的表现,排除。 17.20世纪30年代,德国和日本先后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其共同原因主要有 ①两国在经济危机打击下经济疲软社会动荡 ②军国主义传统的深刻影响 ③两国走法西斯道路的政府都得到大量民众支持 ④两国民主制度不健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1929年的经济危机引发了各国的政治危机,各国为摆脱经济危机,打起了贸易壁垒战,严重依赖美国的德国与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日本,都无法通过自身内部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摆脱危机,只能借助原有的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传统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行疯狂对外扩张,①、②正确;面对经济危机,德国的上层统治者和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越来越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以纳粹党为代表的德国极右势力趁机抬头;而日本的法西斯专政是在日本军部策划下,发动了二二六兵变建立,故日本走法西斯道路的政府没有得到大量民众支持,③错误;据所学可知,德日两国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两国民主制度不健全,④正确;故选C;A、B、D错误。 18.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并逐步走向崩溃。下列对该体系演变过程中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准确的是 ①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②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③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③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1935年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打破《凡尔赛体系》对它的束缚;日本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打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1936年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故选B;A、C、D错误。 19.“当我想起那4年可怕的战争……我坚信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我的首要职责就是尽力避免在欧洲爆发大战”。英国首相张伯伦的这一认识表明 A. 英国坚决抵制法西斯势力侵略行为 B. 一战后英国失去了殖民霸主地位 C. 英国主张以妥协方式维护欧洲和平 D. 一战是绥靖政策出台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当我想起那4年可怕的战争……我坚信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我的首要职责就是尽力避免在欧洲爆发大战”可知,张伯伦认识到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应尽量避免战争,C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法西斯势力侵略行为,A错误;B与材料无关;从当时英国国 情方面来说,经济实力的下降是其实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一战,D说法错误。 20.二战期间,美日双方在如图所示地点发生过长达半年的激烈争夺战。下列项中对该时期二战形势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太平洋战争美军展开反攻 ②法西斯阵营开始瓦解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开始反攻 ④德军陷入东西两线夹击之中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是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间以美军小型登陆战为开始,随后日军为夺回岛屿而逐次增兵,并在海上、陆地、空中展开了空前的争夺,从而演化成了日本与盟军的决战。美军最终完全占据瓜岛,尔后夺取了所罗门群岛,最终是整个南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美军因此开始进行战略反攻,①正确;据所学可知法西斯阵营开始瓦解于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②与材料无关;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开始反攻是1942年11月,③符合题意;1944年诺曼底登陆开始德军陷入东西两线夹击之中,④与材料不符;故选C;A、B、D错误。 21.二战时期,盟国召开了一次重要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极大的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会议成果对构建战后远东国际体系以及从国际法上保障中国的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该会议是 A. 开罗会议 B. 德黑兰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波茨坦会议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这次会议极大的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会议成果对构建战后远东国际体系以及从国际法上保障中国的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中召开的国际会议中涉及中国领土完整的是开罗会议,并通过了《开罗宣言》,宣言中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故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波茨坦会议中中美英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必须实施,D与题意不符。 22.如下图是二战中某一年苏德战场形势的局部图,据此判断,该形势出现在 A 1941年 B. 1942年 C. 1943年 D. 1944年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1944年苏军在苏德战场发起一连串进攻战役,收复大片西部国土,向国境线以西挺进,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D正确;A、B、C错误。 23. 1951年,美、英等国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和约。中国、朝鲜、越南被排斥在会议之外,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等国拒绝在合约上签字。该和约的签订违反了 A.《联合国家宣言》 B.《开罗宣言》 C.《雅尔塔协定》 D.《波茨坦公告》 【答案】A 【解析】《联合国家宣言》中规定“缔约国保证不同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故A项符合材料中的主旨。 24.下表是二战时期主要国家粗钢产量简表(单位:万吨),从中可以看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年度 苏联 美国 德国 日本 英国 1939 1879 4789 2250 669 1343 1942 1000 7804 2848 701 1314 1944 1635 8132 1831 673 1233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相互配合 B. 法西斯国家综合国力的弱小 C. 反法西斯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D. 反法西斯国家经济处于优势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二战时期的两大对立集团是法西斯联盟与反法西斯联盟,苏、美、英属于反法西斯联盟的国家,德意日是法西斯联盟。据表格信息可知,作为战争的重要战略资源的粗钢,苏、美、英的产量远远大于德日的产量,这就导致了二战后期法西斯联盟国家的战略物资补给不足,也可以看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反法西斯国家经济处于优势,D正确;据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相互配合,A错误;材料仅仅体现的是德日粗钢的产量,故不能说明法西斯国家综合国力的弱小,B错误;材料仅仅体现的是苏、美、英粗钢的产量,不能推断反法西斯国家经济发展迅速,C错误。 二、非选择题 25.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各民族互动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唐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归附的边地民族,中央政府遵循“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在内附各族部落中设置一种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此外,唐朝还通过册封、和亲、互市等方式维系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据考古发掘,西域焉耆地区发现小米、高粱、麦粉、胡麻及铁犁、铁镰、石碾硙等生产工具。一些民族逐渐从游牧生活向半定居生活转变,开始营建城市,修筑宫殿。于此同时,唐朝每年从边地输入大量马匹、牛羊等牲畜,以满足军事、交通和农业生产的需要。胡族的生活习俗、歌舞器乐等也成为盛行于时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王家范、张耕华、陈华主编《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如上图《康熙皇舆全览图》为中国清朝所绘的地图。1708年由康熙帝下令编绘,于1718年初步完成,该图已详绘有西藏和蒙古极西地方,分省图和地区图增至32幅,其范围东北至库页岛(萨哈林岛),东南至台湾,北至贝加尔湖,南至海南岛,西北至伊犁河,西南至列城以西。 ——摘编自人民网2014年4月1日 材料三 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是一个各民族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血与火的冲突,又充满了经济与文化的整合。元明清时期的整合互动更是全面而深刻,包括政治体制的整合、怀柔政策的整合、经济交流的整合、宗教管理的整合等四个方面。如元朝的政治系统,把中国各民族铸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清朝宗教管理的整合,在心理上协调了民族关系。 ——摘编自徐杰舜著《从多元走向一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央政府设置的“特殊行政区划”名称,并概括其“不同于内地”行政区划之处。 (2)观察材料二中的地图,简述康熙帝在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经略边疆的贡献,并据此用一句话概括康熙帝在中国要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元朝在政治体制整合、清朝在宗教管理整合上的具体举措,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各民族互动”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案】(1)名称:羁縻府州区别:内地中央垂直管理(直接统治),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不世袭;其为间接统治形式,以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可世袭; (2)贡献:平定准噶尔叛乱;加强满蒙团结,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 地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3)举措:元实行行省制度、清册封四大活佛等措施意义:有助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物质文化生活,并进一步增强中央政权的向心力;有助于和谐民族关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解析】 (1)名称:据材料“对归附的边地民族,中央政府遵循‘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在内附各族部落中设置一种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并结合所学可知,是羁縻府州。区别:据所学可知,羁縻府州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政府,自治权极大,拥有独立的武装和税收,中央政府对其的约束仅限于贡纳赏赐,但却使其无法脱离中央政府庞大的经济而独立生存,从而稳定自治地区的民生,稳固中央政府的统治版图。即内地是中央垂直管理(直接统治),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不世袭;而羁縻府州为间接统治形式,以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可世袭; (2)贡献:据所学可知,在西北地区康熙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加强满蒙团结,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在东南地区平定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的三藩之乱,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地位:据所学可知,康熙帝平定叛乱和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3)举措:据材料“元朝的政治系统,把中国各民族铸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并结合所学可知,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清朝宗教管理的整合,在心理上协调了民族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清顺治帝和康熙帝先后册封哲布尊丹呼图克图:1691年由康熙帝册封;达赖喇嘛:1653年由顺治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713年由康熙皇帝册封;章嘉呼图克图 :1712年由康熙帝册封等四大活佛。措施意义:据材料“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是一个各民族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血与火的冲突,又充满了经济与文化的整合”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助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据材料“元明清时期的整合互动更是全面而深刻,包括政治体制的整合、怀柔政策的整合、经济交流的整合、宗教管理的整合等四个方面”并结合所学可知,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物质文化生活,并进一步增强中央政权的向心力;据材料“元朝的政治系统,把中国各民族铸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清朝宗教管理的整合,在心理上协调了民族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助于和谐民族关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26.一国的外交举措常受制于国内外诸多要素,又反作用于该国在国际上的生存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3月,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洛奇提出一份由39名参议员签署的反对国际联盟的声明,他们特别反对盟约中关于联盟会员国“有尊重并保证所有联盟各会员国领土之完整及现有政治上之独立,以防御外来侵犯之义务”的规定。其后对国联盟约的指责更是纷沓而至。被广为宣传的反对国联盟约的口号有:“盟约要求遵照国联命令送我们的孩子到世界各地区打仗!”“盟约是对华盛顿总统警告的嘲弄!”威尔逊总统决意“诉诸人民”,周游各地巡回演说。但民众对和约的热情开始消退,战后经济一度萧条让很多人宁愿忽视国际事务而关注国内危机。1920年3月,美国参议院对和约进行表决,结果是拒不接受。 材料二 1940年12月,英国告知美国,它面临“船舰损失重大”“黄金储备消耗殆尽”两大困难。罗斯福总统在随后的“炉边谈话”中说“如果我们现在竭尽全力支援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合众国卷入战争的机会要少得多”。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到战争结束,美国通过《租借法》援助英国及英联邦国家、法国及其属地约345亿美元,占其全部援助的三分之二。受援国大都提供美军各种矿产资源、军事基地或社会公共设施,总计约78亿美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美国参议院“拒不接受”《凡尔赛和约》的原因,并简述这一“拒不接受”所体现的外交理念对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外交带来怎样的不良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指出《租借法》的主要内容,简述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的背景,并概要评价《租借法》的实施。 【答案】(1)原因:美国参议院认为国联盟约有损美国国家利益;民众迫于生存而忽视国际事务,消退了赞成和约的热情;华盛顿总统告别辞中所述外交政策的深远影响。 影响: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推行中立政策,纵容了法西斯侵略,危害了同时也加剧了自身的安全威胁。 (2)内容:授权总统可以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备和其他物品。 背景:二战全面爆发,美国开始改变中立政策;德国法西斯疯狂侵略,对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英国国库空虚,陷入困境;美国罗斯福总统决心援英抗德。 评价:援助反法西斯国家,对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英美联盟奠定了基础;增强了美国的国家实力和世界影响力。 【解析】 (1)原因:据材料“他们特别反对盟约中关于联盟会员国‘有尊重并保证所有联盟各会员国领土之完整及现有政治上之独立,以防御外来侵犯之义务’的规定”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望通过国联控制世界,而国联盟约的内容违背了美国的意愿,美国参议院认为有损美国国家利益;据材料“但民众对和约的热情开始消退,战后经济一度萧条让很多人宁愿忽视国际事务而关注国内危机”可知战后经济一度萧条,民众迫于生存而忽视国际事务,消退了赞成和约的热情;据所学可知,华盛顿总统告别辞中所奉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深远影响。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拒不接受”所体现的外交理念使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推行中立政策,纵容了法西斯侵略,危害了世界的同时也加剧了自身的安全威胁,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2)内容:据所学可知,1941年3月罗斯福签署了《租借法》,该法中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可以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备和其他物品。 背景:据所学可知,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法国沦陷,英国战时经济陷入困境,美国开始改变中立政策;据所学可知,德国法西斯疯狂侵略,对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据所学可知,在1940年6月法国沦陷之后直至意大利军队入侵希腊,英联邦和英帝国的部队是唯一一支与德国和意大利交战的部队,美国罗斯福总统决心援英抗德。 评价:据所学可知,《租借法》的实施,援助了反法西斯国家,对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租借法》的实施,密切了英美的关系,为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联盟奠定了基础;《租借法》的实施扩大了美国的世界影响力;也为二战后美国攫取世界领导权奠定了基础。 27.读懂史学家的历史认识,是我们增进历史理解的重要路径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野蛮的阴影笼罩着二十世纪的欧洲,这阴影曾令最原始的野蛮人感到震惊。当工具的创造性变革超越了人们以往的感知时,欧洲人默许了一连串的冲突,这些冲突毁灭的人类生命超过了以往所有战乱给人类造成的牺牲的总和。尤其是1914—1918年和1939—1945年的两次世界大战,其毁灭性是无法估量的;并且迅即传遍全球。然而战争的重点毫无疑问是在欧洲。未来的历史学家肯定要回顾1914年8月至1945年5月之间的这三十年,在这个时期,欧洲抛弃了自己的理智。当人们选择足以代表那个年代人类经历的标志时,很难不首选二十世纪死亡的代表物:坦克、轰炸机、毒气弹、战壕、无名战士墓、死亡营、万人坑。这些恐怖事物使同一时期维护生命的一切成绩都相形见绌。在众多恐怖事件发生时期,欧洲人放弃了他们作为世界领导者的地位:欧洲被欧洲人的愚蠢侵蚀了。当战时的尘埃最终落下时,欧洲的废墟被两个欧洲之外的强国——苏联和美国——所控制,而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甚至未曾出场。 ——【英】诺曼·戴维斯《欧洲史》 (1)材料选自当代英国史学家的史学名著。认真阅读材料,提炼史学家的重要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论述你所提炼的重要观点。(要求:表述成文,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答案】(1)观点:1914—1945年间,欧洲因抛弃了自己的理智而陷于三十年的冲突与战争之中,又因此丧失了对世界的领导者地位。 (2)论述:基本思路:从欧洲角度,扼要叙述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和主要影响。 得分要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欧洲国家因争霸和争夺殖民地而矛盾重重,欧洲国家又因结盟并扩军备战而矛盾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影响:欧洲出现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德意法西斯为摆脱经济危机、争霸世界扩军备战,发动局部战争;英法等国实施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影响: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的实力遭到极大削弱;西欧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国际格局进入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系时期。 【解析】 (1)观点:据材料“未来的历史学家肯定要回顾1914年8月至1945年5月之间的这三十年,在这个时期,欧洲抛弃了自己的理智。”可知,1914—1945年间,欧洲因抛弃了自己的理智而陷于三十年的冲突与战争之中;据材料“在众多恐怖事件发生时期,欧洲人放弃了他们作为世界领导者的地位:欧洲被欧洲人的愚蠢侵蚀了。”可知,欧洲丧失了对世界的领导者地位。 (2)论述:基本思路:从欧洲角度,扼要叙述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和主要影响。 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欧洲国家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但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为了争夺打败自己的竞争对手,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而导致矛盾激化,引发了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影响:一战破坏了社会经济,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破坏;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欧洲欧洲出现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据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其根本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极大破坏;德意法西斯为摆脱经济危机、争霸世界扩军备战,发动局部战争;面对法西斯的威胁,英法等国实施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影响:据所学可知,二战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西欧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系时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