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福建省闽侯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201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福建省闽侯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2018

福建省闽侯第四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每小题列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明朝初期举行“乡饮酒礼”时,饮宴前要先读律令,还宣读刑部颁布的其它有关文件,并致训诫辞。有乡民若被全体与会者指禽为“顽民”,按情节可呈明政府,充军边疆。这反映明初 ‎ A.重视宣传法规以强化地方治理 B.乡村管理追求民主 ‎ C.政府注重宣扬宗族自治的思想 D.统治重心转向乡村 ‎2.1500 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飘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 ‎3.西周时期出现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 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 4.3 公里)、公国都城 九里(边长 3.2 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 2.5 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 1.7 公里) 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4.《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 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宗法等级秩序变动 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 ‎ ‎5.古代把皇帝成为“陛下”。“陛”本意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要同皇帝说 话,常常要通过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突出 特征是 A.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B.专制皇权不可逾越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皇帝安全是国家政治大事 ‎ ‎6.先秦时期的官阶,一般以天子授予的爵位来称呼,往往是依据血缘关系亲疏,与分封制、宗法制互 为表里,但到了秦汉时期则用“若干石”称呼,如郡守是2000 石,则习惯上称作“二千石长史”。 ‎ 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观念消亡 B.官僚体制确立 C.粮食产量剧增 D.爵位制度废除 ‎7.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 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 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A.宣扬以德治国 B.辩护政治法统 C.推动经济交流 D.加强民族融合 ‎8.元朔二年(公元前 127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 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这一举措 A.导致了七国之乱 B.形成郡国并行制度 C.削弱了王国势力 D.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9.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 ‎ 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 A.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 B.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 C.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 D.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 10.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权臣、武将相继把持朝政,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源是 A.地方势力群雄并起 B.刘氏家族大权旁落 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11.有学者认为三省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的出现明显违背三省制之本意,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 出现 A..迎合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B.提升中书省的法定地位 C.相权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D.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 ‎12.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 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 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 C.士族享有政治特权 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 ‎1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地节度 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14.公元 1071 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 天下也。” 下列最能体现该主张的史实是 A.世家大族任朝廷要职 B.由中央掌控地方的赋税 C.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D.抽调各地精兵充实禁军 ‎ ‎15.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 其性质的基本方面”;“ 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 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行省与郡县无异 ‎ ‎16.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 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 ‎17.明朝张居正实施考成法后, 尤其是人事权和兵权,百官进退亦基本由内阁操控,当时六部对阁 权扩张极为不满,彼此攻讦不断。这反映出 A.设置内阁不利于政局稳定 B.阁部争权造成了社会动荡 C.当时的权力运作比较混乱 D.皇权日渐受到内阁的威胁 ‎18.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 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 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 D.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 ‎19.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 向 “ 君 臣 联 合 行 政 ” 的 转 变 , 这 种 变 化 使 清 政 权 在 “ 中 年 ” 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B.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C.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20. 历史学家王家范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社会个体成员的消 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 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材料所述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巨额的军事、行政开支 B.贵族集团追求奢华生活 C.官僚集团普遍贪污浪费 D.“大一统”的集权统治 ‎ ‎21.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 ‎“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 ‎22.《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 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 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 C.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 ‎ D.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 ‎23.剪纸、杨柳青年画等民间艺术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这些民间艺术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尤 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长,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民间文化的繁荣主 要反映出 A.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政府对民间艺术的扶持 C.文人对民间文化的推广 D.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 ‎24.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 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表 ‎ 明当时 A.“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客观并存 B.传教士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注入新的生机 C.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 D.“相互的启蒙”推动了中西文明的转型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25.(20 分)‎ 选官制度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又 可以称作仕进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能尽孝道,‎ 做事正直),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品性贤良,行为端正),有的叫孝悌力 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 n 蔡尚思《中国科举史话》 ‎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生 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 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n 范文澜《中国通史》 ‎ 材料二: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 演进;但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 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中国环行记》(1896 年出版)‎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从汉代到唐代选官方法、选官标准上的变化。相对于魏晋 时期“九品中正”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这种变化的主要进步意义何在?(12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中国明清时期科举制的特征,说明作者为什么提出“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 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8 分)‎ ‎26.(14 分)‎ 材料一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 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 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 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 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 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 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 ‎——‎ ‎15 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 年)‎ ‎——‎ ‎26 路 ‎288‎ ‎——‎ ‎1234‎ 元朝 ‎12 省 ‎183 路 ‎——‎ ‎97‎ ‎1425‎ ‎——摘编自历代《地理志》‎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 ‎ 二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14 分)‎ ‎27.(18 分)‎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 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 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 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 29 000 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 占 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 1 500 种,该五路即占 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 103 人,而所印之 书只有 2 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 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 ‎ 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 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 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 系。(6 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 效果怎样?(8 分)‎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4 分)‎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8 分)‎ ‎1—5:ABCAB 6---10:BBCBD 11---15:CDCCA 16---20:CCBBD 21---24:AAAA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25.( 20 分)‎ ‎(1)(12 分)‎ 变化:方法由以官举士(察举推选)到以考试选官;标准由品行才学兼顾以品行为主到德才兼 备以才学作为主。或:由以官举士(察举推选)、品行才学兼顾以品行作为主要标准到以考试选官、 德才兼备以才学作为主要标准。(4 分)‎ 意义: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不仅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官方式上的客观、公正、公平。(8 分)‎ ‎(2)(8 分)‎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被选拨的多 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功名成就的儒生、仕人往往成为执政者维护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 奴仆;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导致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注:只要答出 其中两点即可)‎ ‎26.(14 分)‎ 共同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 分) ‎ 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 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 (6 分) 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 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6 分) 27.(18 分)‎ ‎(1)(6 分) ‎ 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 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8 分) 理论: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 学说:创立温病学说。‎ 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 (3)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4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