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历史试卷 (卷面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共X页,其中问卷X页,答卷X页。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非选择题时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须用28铅笔将答題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毎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梭伦改革的很多措越都带折折中色彩,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 ①下层公民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 ②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③氏族制度 的残余仍得以存续 ④没有从根木上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2.庇西特拉图在雅典建立了僭主政治后,他不仅没有废除梭伦改革的成果,反而把改革推向深入。这充分说明( ) A.改革总是有利于社会发展 B.雅典的民主政治极为完美 C.庇西特拉图统治从本质上看不是个人独裁 D.梭伦改革适应了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3.“大雪和冰雹的威力来自阴云,雷鸣产生于耀眼的闪电,城邦毁于豪强,而人民,受专制奴役则因愚昧。出海太远就不容易靠岸,这一切应好生想想看。”下列对梭伦这首诗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豪强指雅典的工商业者联盟 B.人民指受到豪强奴役的外邦奴隶 C.是梭伦对出海的雅典人的安全警告 D.该诗表明梭伦决心变革雅典体制 4.《战国策·秦策》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A.富裕农民 B.遭受变法打击的贵族 C.新兴地主 D.立功将士 5.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D.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6.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商鞅变法中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奖励征战中立军功的人 B.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C.奖励努力耕织的人 D.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 7.439年,北魏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统一。其统一( ) ①为北魏全面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创造了条件 ②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 ③为黄河流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④彻底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下列有关北魏民族融合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 B. 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C. 鲜卑族原有的文化消失 D. 汉族学到了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 9.北魏统一后,基层统治实行( ) A. 郡县制 B.分封制 C. 郡国并行制 D. 宗主督护制 10.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 A. 移风易俗 B.建设洛阳 C.制度革新 D. 学习汉族文化 11.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 官僚占有大量土地 B. 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 C.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D.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存在 12.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 ②农户按高下出资兴修水利 ③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④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3.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 A. 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C. 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D.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14.美国Williamson牧师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他们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他评价的是( ) A.募役法 B. 青苗法 C. 保马法 D. 均输法 15.下列各项属于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的是( ) ①农奴制出现了危机 ②思想界出现了要求改革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农奴制进行揭露和抨击 ③改革前俄国工业发展步履维艰 ④改革前遇到西方列强的侵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6.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农民之所以如此热烈,主要原因是( ) A.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 农民从地主那里分到一块份地 C. 摆脱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 D. 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17.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下列对此话的最准确理解是( ) A. 1861年改革完成了1905年革命的任务 B. 1861年和1905年俄国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 C. 1861年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1905年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D. 1861年改革与1905年革命具有内在的继承性 18.19世纪中叶,日本民族危机加深,被迫由锁国到开国、面向世界。日本由“锁国”走向“开国”的重要转折点是( ) A. 黑船事件 B.“尊王攘夷”运动 C. 倒幕运动 D. 《日美亲善条约》的签订 19.下列哪项不是倒幕运动胜利的原因( ) A. 日本国内更多的大名与幕府决裂 B. 倒幕派得到了大商人更多的财政支持 C. 广大的人民群众支持新政府 D. 西方列强见幕府即将垮台,转而支持倒幕 20.《日本帝国宪法》的制定者在规定人民的权利和自由的同时,又明文规定:“本章所载之条规,在战时或国家发生事变情况下,不得妨碍天皇施行大权。”这反映出该宪法的实质目的在于( ) A. 既保障人民自由又维护专制与独裁 B. 保障天皇的统治大权 C. 保障日本国家权力机关的正常运转 D. 实现日本的政治民主化 21.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即颁行诏书宣称“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反映了日本明治政府( ) A. 欲走对外扩张之路 B. 主张建立近代化军队 C. 主张摆脱外来的民族压迫 D. 主张求知识于世界,发展资本主义 22.《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 A. 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B. 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 C. 列强在华投资修路 D. 列强在华开设银行 23.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 ) A.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C.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4.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 ) A. 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 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C. 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D. 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25.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 ) 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②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坎坷的 ③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 ④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4分,第28題20分。共50分 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鞅)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 ——《资治通鉴》 材料四: 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四,见税什伍。……” ——《汉书·食货志》 (1)归纳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弊端。(4分) (3) 虽然商鞅变法存在弊端,并且曾遭到强烈的反对,但还是成功了。试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6分)商君虽死,秦法未亡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宋神宗年号)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材料二 又熙宁雇役之法,三等人户,并出役钱,上户以家产高强,出钱无艺(没有限度),下户昔不充役,亦遣出钱。故此二等人户,不免咨怨(怨恨)。至于中等,昔既已自差役,今又出钱不多,雇法之行,最为其便。及元祐(宋哲宗年号)罢行雇法,上下二等,欣跃可知,唯是中等则反为害。……赋役所出,多在中等。 ——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4分) (2) 材料二中不同民众对差役法与雇役法(免役法)有何不同反应?(4分) (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28、(20分)材料一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涨到三千人左右。然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法美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致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伊藤博文(1882年) (1) 据材料一,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特点。(8分) (2) 材料二中伊藤博文对政治制度改革的认识在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中有何体现?(6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基本情况如何评价?(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毎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局限性上的认识。①②③④沟符合史实。 2.【答案】D 【解析】梭伦改革有利于雅典政治经济的发展,庇西特拉图也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B项夸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特别是梭伦改革后更谈不上完美。C项否认了庇西特拉图个人独裁的本质。A项观点太笼统,这里主要分析梭伦改革。 3.【答案】D 【解析】“豪强”指当时城邦的统治阶层——贵族,A项排除;“人民”指当时城邦的被压迫阶层——平民,B项错误;C项是诗歌的字面意思,并非梭伦本意。诗歌反映了梭伦对当时雅典的社会状况的思考,表明了其进行变革的决心,D项正确。 4. 【答案】选B 【解析】 文中的“人”代表遭受变法打击的贵族利益,故他们以“商鞅功高震主”的说辞劝说秦惠王杀掉商鞅。故选B。 5. 【答案】C 【解析】 A项为秦国保守派的观点;B项为儒家观点;D 项为用人方面的主张,属如何变法的范畴,不是要不要变法的问题。因此正确答案为C。 6. 【答案】B 【解析】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土地形式——地主土地私有制,从而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故选B。 7.【答案】A 【解析】各民族间的隔阂无法靠统一而消除,统一只是为各民族间隔阂的消除创造了一定的条件。④的叙述过于绝对化,是不正确的。 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原有的文化并不是消失而是其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如服饰、饮食等方面的习惯等,故D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干要求。 9.【答案】D 【解析】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10.【答案】A 【解析】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主要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即移风易俗。 11.【答案】D 【解析】题目中的A、C两项是“富者有弥望之田”的具体表现,并非原因;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是造成土地兼并严重的重要原因,但关键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这是造成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所在。 12.【答案】B 【解析】“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即不增加百姓的负担而增加国家的收入。②由 农户出资兴修水利自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排除含有②的A、C、D三个[选项。 13.【答案】D 【解析】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由于用人不当,确实存在着不足之处。司马光作为王安石的反对派,对其攻击之词不免有些夸大,但有些也确实反映了客观现实。 14.【答案】B 【解析】实施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这样就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也解决了农民的资金或种子的短缺问题。 1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④表述不正确。改革前俄国虽与西方列强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但这场战争并不是西方列强侵略俄国的战争,而是一场俄国与英法争夺控制奥斯曼帝国的非正义战争。 16.【答案】D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来看,农民对沙皇感恩戴德。农民得到份地时要高价赎买,并不是分来的。“二一九法令”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因此农奴欢呼的应当是获得了人身自由。故选D。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1905年革命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1861年农奴制改革为1905年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18.【答案】D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黑船事件虽然早于《日美亲善条约》的签订,但是,通商口岸的开放是在《日美亲善条约》的签订后,故本题选D。 19.【答案】D 【解析】西方列强的态度是“中立”而不是“支持倒幕”,故答案为D。 20.【答案】B 【解析】从题目提供的材料,所谓的“权利和自由”,是在不触动天皇大权的前提下才能享有的。为保障天皇的统治大权,政府可以合法地一笔勾销人民的权利与自由。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1.【答案】A 【解析】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日本明治政府宣称的“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反映了日本欲走对外侵略扩张之路。 22.【答案】B 【解析】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的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选项中的开设银行、投资修路等就是资本输出的方式,控制中国海关是政治性贷款所附的苛刻条件。 23.【答案】D 【解析】紧扣“内在因素”分析,A、B是外因;C所述内容在当时还未出现。 24.【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为减少变法的阻力,百日维新时期,维新派原先所主张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在变法措施中都没有提出,反映了维新派对旧势力的妥协和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分析选项,C符合题意。 25.【答案】B 【解析】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改革最终失败,这说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是漫长和坎坷的。所以①②③④都是对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4分,第28題20分。共50分 2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史料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弊端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解题关键要从材料出发,从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综合组织答案。 答案:(1)①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②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③统一度量衡。(共6分,每点2分) (2)刑法严酷,赋税沉重。(共4分,每点2分) (3)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发展了封建经济;③富国强兵的措施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求,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共6分,每点2分,学生若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7.【答案】(1)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兴办学校。(共4分,每点1分) (2)差役法:上户和下户感觉便利,中户不满。 雇役法(免役法):上户和下户不满,中等户感觉便利。(共4分,每点2分) (3)政策的制定要经过论证和试验;兼顾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要形成共识,有社会舆论的支持。(共6分,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题主要总结他在农业、军事、教育方面的改革;第(2)题分析社会的不同阶层对两项改革措施的不同反应;第(3)题要有政策的合理性,要充分考虑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等。 28.【答案】(1)特点:有选择、有侧重的向不同的国家学习;涉及领域广泛;注重引进西方科技与人才;思想文化领域保持自身特点。(共8分,每点2分) (2)体现:制定《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内阁对天皇负责(建立近代天皇制);把军队置于天皇指挥之下,内阁无权过问。(共6分,每点3分) (3)评价:促进了日本经济、政治的近代化;改变了落后状态,为日本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创造了条件;但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共6分,每点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归纳、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主要是依据材料提炼信息。从材料中可知,日本改革学习的模式体现了日本有选择、有侧重的向不同的国家学习,并且涉及的领域广泛;从日本聘请外国专家人数的增长看出日本注重引进西方科技和人才;而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则反映了日本保持了自身的特点。第(2)题首先根据材料分析伊藤博文的观点是维护天皇权威,然后结合所学归纳和此观点一致的有关知识。第(3)题立足日本的近代化去评价,但要全面和一分为二地评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