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埃及法老的对外征服战略 B. 尼罗河南部险要的地理环境 C. 巴勒斯坦地区经济的吸引力 D. 叙利亚对埃及文明的向往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以尼罗河为中心,其东西为干旱的沙漠,由于尼罗河南部高山深谷的阻隔,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的主要原因与其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埃及法老的对外征服不是主要原因,故A选项错误;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的主要原因是尼罗河南部险要的地理环境,而不是巴勒斯坦地区经济的吸引力,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尼罗河南部高山深谷的阻隔,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与叙利亚对埃及文明的向往无直接关系,故D选项错误。 2.古代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建立的众多城邦国家主要分布在 A. 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 B. 东起里海东岸、西到意大利 C. 东起黑海西岸、西到意大利 D. 东起里海西岸、西到西班牙 【答案】A 【解析】古代希腊人建立的众多城邦国家主要分布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内,A项正确;古代希腊人的城邦不止在里海、意大利一带,BCD三项错误。 3.佛教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得益于哪一帝国时期的广泛传播 A. 马其顿帝国 B. 孔雀帝国 C. 波斯帝国 D. 亚述帝国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孔雀帝国时期得到广泛传播,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是古希腊西北部的一个王国,C、D选项都是古代西亚的奴隶制国家,它们都不是使佛教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的帝国,排除。故选B。 4.“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遂告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的崩溃。”西欧奴隶制崩溃于 A. 公元前4世纪前期 B. 公元前5世纪前期 C. 公元4世纪后期 D. 公元5世纪后期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故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 5.关于人类进入铁器时代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起源于西亚,继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 B. 起源于希腊,继而扩散到埃及和西亚等地 C. 起源于埃及,继而扩散到西亚和希腊等地 D. 起源于南亚,继而扩散到埃及和西亚等地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冶铁技术最初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人类从此进入铁器时代,因此A选项正确;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不是希腊、埃及和南亚,其他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6.中世纪欧洲农奴与市民在生产、生活及社会地位方面有所不同。中世纪的市民 A. 生产主要为满足领主及自身生活需要 B. 有较多选择机会和一定的政治权利 C. 生活艰苦而封闭 D. 无人身自由,处在社会最底层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市民的生产一般是面向市场的,生活相对开放,有较多的自由和选择机会,还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因此B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都是中世纪欧洲农奴的生产和生活特征,排除;故选B。 7.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虽然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是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 A. 存在强大的贵族势力和教会势力 B. 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 C. 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 D. 没有法律意识和成文法律指导 【答案】A 【解析】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世俗贵族、教会或教皇对王权都形成了有力的分权和制约,A项正确;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是在近代形成的,排除B项;“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与“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不符,排除C项;法律意识和成文法律在古代罗马就已经产生,D项与史实和题意均不符合。 8.在罗马法院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尊自由女神的雕像。在雕像的背后,镌刻古罗马法格言: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这反映出 A. 罗马帝国统治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B. 古罗马境内实现了人人平等 C. 古罗马维护社会秩序的自然法理念 D. 罗马妇女已经获得了公民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反映罗马法追求公平正义的法律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是否属于罗马帝国,排除A;古罗马处于奴隶社会,不可能人人平等,排除B;罗马妇女不可能取得公民权,排除D。 9.从《十二铜表法》一直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古罗马在债务法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这表明在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中 A.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 重视维护帝国统治 C. 主动改善奴隶处境 D. 力图缓和民族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在债务法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不断发展完善”可知,罗马法对债务的相关规范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A项正确;《十二铜表法》颁布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B项;罗马法的本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排除C项;力图缓和民族矛盾为万民法颁布的主要作用,排除D项。故选A。 10.德国历史学家雅斯贝斯曾说:“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自由的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基础。”希腊文明成就中对西方自由观念产生重大影响的是 A. 民主制度 B. 文学成就 C. 科学成就 D. 体育艺术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自由的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城邦体制相适应,民主制度使古希腊的人文思想和自由意识得到了发展,A项正确;文学成就、科学成就和体育艺术,对希腊自由观念产生的影响,都不及民主制度的作用大,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1.1547年,17岁的伊凡四世亲政,在克里姆林宫举行加冕典礼,自称“沙皇”。此为俄国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自称沙皇,旨在 A. 标榜和宣扬自己对上帝的虔诚 B. 彰显俄罗斯成为亚欧非大帝国的荣耀 C. 宣示莫斯科公国为基辅罗斯所取代 D. 宣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君权 【答案】D 【解析】伊凡四世成年时,俄罗斯已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公”称号已经不再适合于他,自称沙皇是为了宣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君权,故答案为D项;自称沙皇与上帝无关,排除A项;俄罗斯地跨欧亚,没有成为亚欧非大帝国,排除B项;莫斯科公国取代基辅罗斯,排除C项。 12.有人称阿拉伯帝国为《古兰经)和刀剑创造的帝国,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 《古兰经》使阿拉伯帝国内部灭绝了战争 B.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和军事工业非常发达 C. 频繁的战争扩张促成了伊斯兰教的创直 D. 帝国的由来除了战争还要有思想禁锢 【答案】D 【解析】“刀剑创造的帝国”是指阿拉伯帝国以战争方式开疆拓土,同时利用《古兰经》进行思想禁锢,故答案为D项;A项中的“灭绝”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但“军事工业发达”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穆罕默德利用伊斯兰教建立政权,实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排除C项。 13.1526年非洲刚果国王阿方索写信给葡萄牙国王诉说:“这个国家每个角落都有许多商人(葡萄牙的贩奴者),它们将毁灭这个国家,人们每天在遭受奴役和劫掠,甚至于王族成员也不能幸免。”对“劫掠”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缓解了欧洲人力资源短缺 B. 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 掠夺了非洲大量黄金白银 D 促进了欧洲海外市场拓展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1526年”、“葡萄牙的贩奴者”等信息可知,这是早期殖民掠夺和罪恶的黑奴贸易,结合所学可知,早期殖民掠夺和黑奴贸易促进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黑奴贸易是把非洲的奴隶运到美洲,缓解的是美洲的人力资源短缺;C选项错误,掠夺的是美洲的黄金白银,非洲的黑奴;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葡萄牙对非洲的掠夺,不是开拓海外市场。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 “征服西方世界的不单纯是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这种复兴与意大利人民的天才的结合。”这种“结合”实为 A. 传统先进文化的弘扬 B. 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C. 资本主义市场的拓展 D. 意大利经济地位提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这种复兴与意大利人民的天才的结合”说明与意大利有关,属于文艺复兴时期文化,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故选择B项。 15. 马丁·路德主张“君权神授”(君权直接来自于上帝),提出“国家的存在是神的旨意和命令,而君主的权力则是神的意志的体现”。这体现了马丁·路德: A. 否定教皇的权威 B. 思想出现了倒退 C. 主张教会高于国家 D. 与其因信称义的思想相矛盾 【答案】A 【解析】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否定教皇的权威,故选A项。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与题干材料相悖,排除;D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16.“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制度改革。可见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显著特点是 A. 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B. 方式的和平与渐进 C. 君权的保留与限制 D. 地位的首创与示范 【答案】B 【解析】题干并没有强调对过去的继承,故A、C项错误;由题干“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和“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制度改革”可知题干强调和平与渐进,故B项正确;因为题干重心在于强调方式的和平与渐进,首创与示范作用则不是其显著特点,故D项错误。 17.一个由曼彻斯特6000名工人组成的组织在给林肯的信中写道:“这将使你的名字亚伯拉罕·林肯流芳后世。请接收我们拥护这一自由宣言的最高敬意。”“这一自由宣言”指的是 A. 《独立宣言》 B. 《宅地法》 C.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 《人权宣言》 【答案】C 【解析】林肯在领导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故答案为C项;《独立宣言》是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发表的,与林肯无关,排除A项;《宅地法》规定无偿分配美国西部国有土地给广大移民,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与林肯无关,排除D项。 18.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即向下和向外。向下是指挖煤, 向外是指 A. 拓展殖民地市场 B. 贩卖奴隶 C. 传播基督教思想 D. 输出机器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拓展殖民地,不仅带来巨额财富,还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的很多商品供不应求。尽管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B项与工业革命的爆发无关,排除;传播基督教思想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排除C项;在工业革命开展后才出现机器生产的方式,排除D项。 19. “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做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做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上述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 A. 英国废除了奴隶贸易 B. 奴隶贸易不符合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C. 非洲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进行 D. 非洲成了廉价的原料产地和新的商品倾销市场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奴隶贸易已不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只需要把黑人留在非洲生产原料,并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消费者即可。材料的核心观点反映了非洲已经变成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选D。 20.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其最新著作《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有史以来最彻底的,而且资本主义越发达,马克思主义就越实用,一点也没有过时的感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A. 具有很强的预见性 B. 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规律 C. 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 D. 只适用于发达资本主义阶段 【答案】B 【解析】本题以马克思主义为切入点才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此题抓住关键句:“资本主义越发达,马克思主义就越实用,一点也没有过时的感觉”就可轻易排除C、D选项,A项中的“预见性”不能从材料中得出,B项最符合题意。 21.马克思说:“公社的真正秘密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恩格斯说“你想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吗?请看看巴黎公社吧。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的判断是基于巴黎公社 A. 发生的时间 B. 参加的阶级 C. 采取的措施 D. 发生的国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教材内容的识记理解的能力。根据马克思说:“公社的真正秘密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以及恩格斯的“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可知C正确; 22.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引起“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的形成 B. 亚洲人口的膨胀 C. “商业革命”的影响 D. 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说美洲的作物传入亚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所引发的“商业革命”。故C项符合题意。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20世纪初,此时是明末,时间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人口膨胀的问题。故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明末大致是17世纪初,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时间不符,故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23.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A.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 B. 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 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 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答案】D 【解析】全球商品流通只是其形成条件而非根源,故A项错误;区域资源优势互补与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的单一经济无关,故B项错误;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与该地区形成的单一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亚非拉美许多地区成为其原料产地,因而生产单一经济作物,形成单一经济,故D项正确。 24.马克思就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曾指出:“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 A. 英国有权利征服印度 B. 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 C. 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 D. 落后文明难以征服先进文明 【答案】B 【解析】从马克思这段话来看,马克思认为印度被英国侵略殖民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相比于其他国家,英国带去的是更加现代的技术,有利于印度的近代化,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这不是马克思的本义;C选项错误,这种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传达出这一观点。 25.“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的自由宣言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的无限向往。下列历史人物中因“捍卫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永载史册的 ①圣马丁 ②玻利瓦尔 ③马赫迪 ④孟利尼克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圣马丁和玻利瓦尔是拉美独立运动的领袖,马赫迪和孟利尼克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因此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D项,排除ABC项。 26.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了高潮,其中下列反帝斗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是 A. 埃及的抗英斗争 B. 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C. 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D.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答案】D 【解析】埃塞俄比亚经过全国各阶层人民的英勇抵抗,在1896年迫使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的国家,取得了最后的成功,故选D项;埃及的抗英斗争、中国义和团运动、苏丹马赫迪反英起义最终结果都是失败了,排除ABC项。 27.下列对四个人物改革的论述,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 ②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赫鲁晓夫改革最终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③罗斯福新政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维护了劳工的权益,是工人阶级的代言人 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立足于国情 A. ①②③错误④正确 B. ①③错误②④正确 C. ③④错误①②正确 D. ③错误①②④正确 【答案】D 【解析】罗斯福新政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罗斯福代表资产阶级利益,③说法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苏俄于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①说法正确;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赫鲁晓夫改革最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②说法正确;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立足于中国国情,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说法错误,排除A、B、C项。 28.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当专制被暴力推翻后,人们需要在社会中达到新的平等。对此。他进一步指出,鉴于历史上的契约是以牺牲人的自由平等为代价的,所以要创立一种真正合法的契约来取代它。卢梭所提倡的“契约” A. 是资产阶级法律学说的基石 B. 背离了天赋人权的精神 C. 反映了追求平等的政治诉求 D. 揭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答案】C 【解析】“人们需要在社会中达到新的平等”“鉴于历史上的契约是以牺牲人的自由平等为代价的,所以要创立一种真正合法的契约来取代它”表明卢梭所提倡的“契约”,反映了追求平等的政治诉求,故C正确;不能说卢梭的“契约”精神是资产阶级法律学说的基石,排除A;卢梭思想符合天赋人权的精神,B错误;题中卢梭思想没有揭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D错误。 29.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A. 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 B. 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 C. 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 D. 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及内容来看,这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的实行是为了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A正确;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26年,时间不符,B排除;此时苏俄国内外战争尚未结束,还不能满足民众改善生活状况的要求,C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张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不是逐步实现,D排除。故选A。 30.1958~1979年,世界机器设备和化工产品的出口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分别由19.9%和5.5%增加到27%和7.9%。同期,在初级产品出口中原料的比重降幅最大,其次是食品,它们分别由14.8%和19.9%下降到7.2%和10.4%。这表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A.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 B. 世界各地区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C. 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日益严重 D. 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世界机器设备和化工产品的出口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分别由19.9%和5.5%增加到27%和7.9%”“在初级产品出口中原料的比重降幅最大,其次是食品,它们分别由14.8%和19.9%下降到7.2%和10.4%”和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促使工业产品出口增加,而初级产品出口下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地区之间的工业发展情况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世界各地区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B项错误。不能通过发展中国家减少食品出口,推断出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日益严重,C项错误。材料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没有涉及全球化的影响,D项错误。 31. 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 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 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C. 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 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1920年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商品贸易,故本题选C。A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B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的,D是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时期的。 32. 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A. 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 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 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 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答案】A 【解析】题中所述“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应该是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允许把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应该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所以符合题意的应该是A项,当时的苏俄、中国都实行了开放政策。在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期间,美国对苏俄是敌视的态度,故B项错误;苏俄和中国引进外资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3.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 A. 商业繁盛的地区 B. 盛产煤炭的地区 C. 邻近河流的地区 D. 电力充足的地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时间为“19世纪末”,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家建立的纺织厂选址就应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D项符合题意。A项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排除。B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考虑的因素,排除。C项是自然力限制下的选址考虑因素,与题意不符,排除。 34.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各个国家路径不同。其中以军事力量完成统一,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的国家是 A. 法国 B. 日本 C. 德国 D. 俄国 【答案】C 【解析】德国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以军事力量完成统一的国家,并且德国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但是法国、日本和俄国均不是以军事力量完成统一的国家,所以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35. 下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下面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是( ) A. 英国与美国的历史渊源 B. 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 C. 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D.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迁徙 【答案】B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是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之后的事情,而材料却是“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在时间上是不吻合的,综上所述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只能是B,另外,美国历史上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向美洲移民是必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在欧洲战场,美国不受影响,因而很多欧洲人为躲避战火而移民到美国,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确立,为了开辟市场,向美洲移民,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6. 下列各项中,具有向相关国家提供贷款以稳定汇率的职能的国际组织是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亚太经合组织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旨在稳定国际金融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并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帮助其解决外汇资金的需要。而世界银行则是全球性的发展援助。故应选B。 37. 冷战的爆发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导致 A. 美国加速推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B. 苏联没有参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 中国国统区经济混乱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与1945年,冷战尚未开始,A项排除;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于1947年,由于“冷战”的爆发,苏联没有参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故B项正确;CD项不是冷战带来的影响,排除。 38.与早期资本主义时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A. 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 建立起制度性的协调机制 C. 西方国家实现自由贸易 D. 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有了制度性的协调机制,选项B正确;选项A是共同点,排除;选项C是共同点;选项D不符合材料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限定,排除。 39.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 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 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 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 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答案】B 【解析】当前的全球化实质上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将“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故B项正确。A、C、D与题意明显不符。 4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A. 传统文化的价值 B. 文化理念的趋同 C. 商业的文化功能 D. 外来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A选项符合题意。文化理念的趋同的说法明显错误,B选项排除。材料与商业的文化功能无关,C选项排除。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 41.霸权主义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永远地改变了欧洲,但是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世界变得更大,但欧洲在世界上的作用本质上没有改变。在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统治着它们旧的殖民地和新的保护国的情况下,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然而,这与现实不符。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的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还受到了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30年左右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在70年代接纳的33个新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以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 ——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为什么材料一中说“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 (2)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秩序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所示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奥战败,英、法等也受到重创;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各国的革命;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日本也趁机崛起;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变化: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原因:殖民国家实力遭到极大削弱;殖民地人民深受自由和民族自决等思想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觉醒;殖民地力量得到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3)二战后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逐步失效; 联合国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舞台;不结盟运动兴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战永远改变了欧洲”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以知道,一战貌似使“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但实际上在一战中欧洲的传统强国都受到大幅度的削弱,从而使得欧洲对世界的控制大大减弱;另一方面十月革命、殖民地半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威胁“欧洲的全球霸权”;还有美国、日本崛起,对欧洲对世界的控制都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所以说“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的说法与现实是不符的。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的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可知是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老百姓还受到了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和所学知识可从二战使殖民国家实力遭到削弱、殖民地人民实力增强和思想觉醒、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现象,根据材料“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即可知道现象。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不结盟运动兴起、反对殖民主义、冲击两极格局等方面分析影响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