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4月练习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4月练习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三单元测试(4.2)‎ 一.选择题 ‎1. 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A.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建国初期,中苏友好,苏联援建中国156个工业项目,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基础薄弱,A项错误;“大跃进”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苏关系恶化,CD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备考指南】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一五”计划——1953-1957年;.“大跃进”是1958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是1960-1965年。‎ ‎2. 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 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2年”“从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我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高校进行院系调整,特别是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故B项正确;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故A项错误;C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排除;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不单单是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校院系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3.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 农业合作化 B.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 人民公社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依据材料中“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即农业合作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但农业仍然以个体生产为主,随后,人民政府领导农民组织互助组、试办初级社,三大改造后,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A符合题意,BCD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故选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4.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A. 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 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953-1956年新中国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农业采取合作化的道路,从临时的互助组发展到初级社,再发展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这与材料所述相符,因此选C。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各地农村大办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9年,以家庭为单位,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中共八大经济方针是指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都与材料所述情景不符,排除AB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5. 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A. 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 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 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1958年单位亩产量的惊人纪录是“浮夸风”的表现,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生产情况,农业合作化运动并不能正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率有作用,那作用也是有限的,并不可能出现“惊人”的结果。在当时的中国关于农业科技方面并没有显著的科技成果和应用,故C项也是错误的;虽然数字虚假,含水成分大,但反映出当时人民迫切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心态。‎ 考点: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6.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 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 “ 大跃进” 运动的掀起 C. 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 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农民并非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说明农民主动实施某种制度,改革开放前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正是自己闯出了一条农业承包责任的形式新路,符合题干意思,故本题选择D项;A、B和C均是“制度的被动接受条件下产物”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主要是服务于工业化的目标。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期间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所以D排除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和和平赎买,逐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与材料无关,排除掉A。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从 1959年至1961年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8.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记忆与理解能力。1953年10月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经济已经恢复完成,所以A项错误。B项为无关项,粮食的统购统销与政权建设无关。D项也是无关项。1953年至1956年是中国三大改造时期,材料中内容正是这个时期的现象反映,C项内容符合改造时期的内容,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农业的公有制的改造 ‎9.读《“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对表格所反映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4.5‎ ‎12.8‎ ‎25.4‎ ‎1953年农轻重比例(%)‎ ‎52.8‎ ‎29.6‎ ‎17.6‎ ‎1957年农轻重比例(%)‎ ‎43.5‎ ‎29.2‎ ‎27.3‎ ‎①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 ‎②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③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④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故①、③、④正确。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在60年代,故②错误。故①②③组合错误,故A错误。①③④组合正确,故B正确。②③④组合错误,故C错误。①②④组合错误,故D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五计划 ‎10.下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及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的印章”。印章中“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主要因为 A. 国民经济的调整 B. “一五计划”的完成 C. 土地改革的完成 D. 全行业公私合营完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股息红利”“定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涉及内容为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只有D项与此相关,故选D项。ABC项与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排除。‎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1.商业广告在建国初期一度很活跃,1953年以后业务骤减,日益萎缩,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告事业发展陷于空白。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采取限制措施 B. 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C. 国家经济体制影响 D. 商品直销方式主导 ‎【答案】C ‎【解析】‎ ‎【详解】经过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确立,此后,国内商品贸易关系不断减少。1958年后,更是实行全面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主导消费品的生产和流通,商品贸易关系消失,商业广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商业广告减少和陷入空白,体现了国家经济体制影响,故选C;政府采取限制措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国家经济困难物资匮乏,也源于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计划经济没有商品直销方式主导,排除D。‎ ‎12.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说明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广;企业家感慨,“时代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说明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所以①②正确;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③;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始终起主导作用,④不符合史实。所以本题选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3.1979年,居住在深圳的一家5口每月可凭猪肉票买6.80元的肉,凭豆腐票买0.64元的豆腐,凭鱼票买3.20元的鱼,凭海味票买0.70元的海鲜。这一现象可以印证当时 A. 人们饮食结构非常合理 B. 我国已完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 C. 国家给予深圳特殊的经济政策 D.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目中深圳的这户家庭每月可买到的东西都是凭“票”购买的,可见当时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所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十分必要。故选D项。‎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4. 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知识点。解答本题须理解经济特区是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为对外开放的试点;题干问的是主要原因,应从中国这个内因角度分析。②是从外因角度分析,不符合题意;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与试点,从内因来看,①符合题意;③“经济基础薄弱”说法错误;经济特区的设置是现代中国开始对外开放,从思想这个内因来看,是一个主要原因之一,故④正确。正确选项为D项,ABC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 ‎15.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 ‎④市场调节为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所以答案选C;②独立的管理体制说法错误,排除ABD三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 ‎【名师点睛】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 ‎16.1993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团结奋进》,总结了过去的一年。社论写到:“这一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对如何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进,作出了明确而有力地回答”,这个回答是 A.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1993年元旦对1992年的总结。依据所学知识,A项是1990年开放的浦东;B项是1995年提出的;D项是2001年加入的;C项是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十四大 ‎17.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在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结合下图所示可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目标是 上海自贸区范围 A. 成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B. 成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 C. 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 D. 成为深化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通过的时间为2013年,这是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的时期,故D项正确;“成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成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是经济特区的作用,与材料不符,故AB错误;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是1992年开放的浦东新区,故C项错误。‎ ‎18.‎ ‎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C到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大跃进”的影响 C. 国民经济的调整 D. 自然灾害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据图片可知,从C到D对应的时间大约为1960—1965年,从1961年起,国家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采取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的办法以缓解困难,所以导致1960—1965年城镇人口的减少。因此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是城镇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A B 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曲折发展的十年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9.1961~1963年我国大规模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据史料记载,1961~1962年两年我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全国吃商品粮的城镇人口,从1961~1963年6月共减少2800万人。关于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分析最合适的是 A.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城市粮食供应紧张 B. 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C. 险恶的国际环境迫使我们转移城市人口 D. 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挫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61~196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国民经济调整阶段,补充农业劳动力,减少城镇人口,减轻商品粮负担,因此选项B正确;三年自然灾害是全国范围的,而非单独在城市,排除A;国家经济政策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依然是强调工业为先,选项B排除;根据材料可知,减少城镇人口和精简职工的目的在于减少商品粮供应,而非应对险恶的国际环境,排除C;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缓解的是商品粮供应压力,说明当时农业发展存在问题,不能由此认定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挫,排除D。‎ ‎20.“(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们还把加强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必要的集中统一领导,斥之为‘条条专政’、‘ 扼杀地方积极性’,因而盲目地下放企业管理权,大搞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分散主义。”这本质上反映了( )‎ A.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断掀起高潮 B.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禁运 C. 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政治运动的严重影响 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上世纪六十年代”“盲目地下放企业管理权”、“各自为政”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影响,从本质上说明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政治运动的严重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发生在20世纪五十年代,排除;B项是外部因素,排除;D项应该早就出现且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点睛】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上世纪六十年代”“盲目地下放企业管理权”、“各自为政”。‎ ‎21.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 改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答案】A ‎【解析】‎ 革命是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其本质含义是改革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故答案为A项。B项不是对改革含义的解释,CD项不符合题干“本质含义”的要求,均排除。‎ ‎22.我国特区与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 A. 主权归属不同 B. 经济政策不同 C. 社会制度不同 D. 外交方针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 学可知,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港澳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选项C正确;特区和港澳地区的主权归属是一致的,排除A;特区和港澳地区的经济政策不是二者之间的最大区别,排除B;特区和港澳地区在外交方针方面并无差别,排除D。‎ ‎2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时,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是 ‎①包产到组 ‎②包产到户 ‎③集体经营 ‎④休养生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形式是包产到户和包产到组,①②正确;选项B正确;集体经营是经济体制改革前经营方式,休养生息与农业生产责任制不符,③④错误,选项A、C、D排除,故选B项。‎ ‎24. 下列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B. 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 土地私有,自负盈亏 D. 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项均正确,排除;故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名师点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2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发展方向是( )‎ ‎①专业化 ②商品化 ③集体化 ④现代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发展的方向是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但没有向集体化方向发展,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不符合,故选C项。‎ ‎26.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 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 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 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 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答案】D ‎【解析】‎ 材料的中心句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此话正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所说。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在防止激进(左),提防保守(右)的问题,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因此排除A,C。B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也可排除。‎ ‎【思路点拨】本题要注意概括材料,把握材料中心句子。‎ ‎2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所采取措施有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发展乡镇企业 ‎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④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商品化、专业化,发展农业科技促进农业专业化等。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因此选项A正确;选项B、C、D概括不全。排除。‎ ‎28.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A. 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 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 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D. 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答案】C ‎【解析】‎ 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均属于农村经营方式的改变,即三幅图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农民利益,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都未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9.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 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 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 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材料“我国某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在1985年,当时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故C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是在1992年,故A排除。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B排除。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在20世纪90年代,故D排除。‎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0. 1992年初,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其“关键”的涵义不包括 A. 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事业遭遇重大挫折 B.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要求中国融入世界 C. 非公有制经济已占主导地位 D. 国内针对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和选项,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所有制形式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无论何时,非公有制经济都不能占主导地位,那样就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因此“关键”的涵义不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已占主导地位,答案为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1992年中国改革和建设的国际国内形势及重大变化,要求学生整体把握,灵活运用。‎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流入重工业 的资金(%)‎ ‎38.7‎ ‎54.9‎ ‎48‎ 流入农业的 资金(%)‎ ‎7.6‎ ‎11.4‎ ‎18.4‎ 流入其他部 门的资金(%)‎ ‎53.7‎ ‎33.7‎ ‎33.6‎ 材料三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巿场方面。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 ‎——《陈云与中国经济建设》‎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与前一个阶段相比,1958~1962年和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在“二五”计划期间我国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存在不足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 ‎(2)①1958~1962‎ 变化:流入重工业和农业的资金都增加了。‎ 原因:“大跃进”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 ‎②1963~1965‎ 变化: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增加。‎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党和政府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比例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加强发展农业。‎ ‎(3)原因: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错误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对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投入过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能力,第一小问“变化”需要学生从材料的图表中分析归纳,第二小问“原因”可联系“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等相关史实分析归纳即可,第三小问“重大影响”联系一五计划的影响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分时期作答,可以把每个时期的变化与原因一起作答,如“1958~1962”变化可以结合资金流动情况概括为增加;原因在于经济建设的实践推动。“1963~1965”变化可以根据工业和农业情况直接概括为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增加;原因应该结合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及相应的经济调整方针及国民经济比例调整来作答。‎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与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二五’计划期间(1958~1962)”等关键信息,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在“二五”计划的时间段内发生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再结合其消极影响来分析归纳即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左倾错误 ‎3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凤阳地多不打粮,女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新娘进凤阳。”而“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 ‎(2)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 ‎①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的开始之际作出了怎样的历史贡献?但之后的一段时间内(1957~1976年),我党在两个问题上一再失误,试问这两个问题是什么?‎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的生产关系进行了成功的调整和改革,简析其主要内容和作用。‎ ‎③中国十四大在这一探索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④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提示:从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答案】(1)原因:凤阳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产生积极性。适合我国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富有生命力的。‎ ‎(2)①A.历史贡献: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变化。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它体现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B.两个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内主要矛盾的问题,即如何理解阶级斗争的问题;二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即如何确定规模和速度的问题。‎ ‎②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③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④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方向发展;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市场经济体制转化。‎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时间197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徽凤阳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粮食产量上升。说明:根据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产生积极性,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合我国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富有生命力的。‎ ‎(2)①A.历史贡献: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结合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B.两个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197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错误,说明当时我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内主要矛盾的问题,即如何理解阶级斗争的问题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即如何确定规模和速度的问题方面判断失误。‎ ‎②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③贡献: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④趋势:根据题干提示“从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所有制方面的变化趋势是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方向发展;从经济体制方面来看,其变化趋势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市场经济体制转化。‎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