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中山市桂山中学 高三年级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段考二(10月)‎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4位班座号、9位市统考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密封线内。‎ ‎2. 选择题做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做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和答题卷。‎ ‎3.试卷共6页,答题卷共1 页,作答时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直接答在指定答题处。‎ 第І 卷 (选择题 共48分)‎ ‎1.占卜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这一变化 A. 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 B. 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 C. 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 D. 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君王由相信天命到否定天命观,强调民心的重要性,体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者要求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在阶级社会中,统治者的措施是着眼于自身利益的,故不会提高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排除A项;西周没有宗教神学,主权在民是近代西方的内容,故排除CD两项。‎ ‎2.春秋时期,以晋、楚两强为中心的争霸战争让中小国家苦不堪言。公元前579年和公元前546年宋国两次提出“弭兵”(停止战争)倡议,促成晋楚等达成“弭兵”之约。这一事件 A. 消除了战乱,推动了和平 B. 稳定了秩序,维护了宗法分封 C. 有利于安定生活和民族间交流融合 D. 瓦解了旧秩序,推动中央集权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弭兵”倡议使诸侯小国免于晋楚两国争霸斗争的荼毒,有利于局势相对安定,加强各国的和平交流,促进民族融合,故C项正确;A项,“弭兵”并不能消除春秋战国时期的动乱局面,排除;B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排除;D项,中央集权萌芽于战国时期,排除。‎ ‎3.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产生这一变化主要由于 A. 少数民族内迁,推行汉化改革 B. 春秋战国时的战乱与经济文化交流 C. 秦汉大一统措施的推行 D. 铁犁牛耕等先进生产力的推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地域民族文化各异,但到东汉初年社会生活思想观念趋同,得益于秦汉时期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推动思想文化的统一,故C项正确。A项,少数民族内迁及汉化改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春秋战国的政治局面及经济文化交流不能说明“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现象的形成,排除。D项,铁犁牛耕的推广与题干现象无直接联系,排除。‎ ‎4.汉武帝在位期间,先后在各地组织新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如漕渠、六辅渠、白渠等。掀起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水利建设高潮。下列各项与这些工程的完成无关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B. 《九章算术》等科技成果出现 C. 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 D. “天人感应”等理论的流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九章算术》全书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与汉武帝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修建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独尊儒术,水利工程的修建体现了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央政府的实力与行政效率,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环境,也体现了“天人感应”理论下顺应民生需要,遵从天意治国,故ACD均与题干有关,不符合 题意,排除。‎ ‎5.两宋官僚制度中对于效率与制衡的追求,不是体现在运作流程的分割与制约;而基本上是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在有关事任的管辖权限之内,决策、执行一体化。这一做法 A. 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B. 职责与事权明确,官员专业化程度高 C. 决策群体扩充,政务重点突出 D. 防范纤悉,保证政局相对平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管辖权限之内,决策、执行一体化”可知两宋官僚制度下的官吏职责分配与任用体现了职责明确,政务处理专业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决策、执行一体化”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措施是事权分割,而非扩大决策群体,突出政务重点,排除;D项,题干强调通过分割事权及决策执行一体的方式提高行政效率,而非强调中央集权的特点与稳定政局的目的,排除。‎ ‎6.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A. 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 加剧了土地兼并 C. 推动了南方的深入开发 D. 刺激了人口南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梯田的开垦有利于合理利用南方土地资源,推动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项,美洲农作物于明清时期传入中国,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D项,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在于北方政局影响,排除。‎ ‎7.1260年,蒙古军攻占了陕西四川,军事长官刘太平自领“行尚书省事”割据于陕。忽必烈命廉希宪为京兆宣抚使,平定刘太平的叛乱,并改京兆宣抚司为陕西四川行省,以廉希宪为中书右丞,行省事。据此可知当时 A. 行省是地方割据的隐患 B. 陕西四川行省是临时机构 C. 中央行政体制出现调整 D. 实施行省制有利于加强地方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忽必烈铲除四川军事割据,设置行省并以中书右丞行省事,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牵制,故D项符合题意;A项,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陕西四川行省在当时并非临时机构,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对地方的管理,与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无关,排除。‎ ‎8.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明清时期的工匠缺乏技术经验积累 B.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外来技术的传入 C.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市场需求推动 D. 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限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加之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国内外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故C项正确。A项,中国传统工匠技术经验积累丰富,故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题干表明中国技术已经成熟,因而与技术引进无关,排除。D项,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并非真正原因,排除。‎ ‎9.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这反映出 A. 明初中央政府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峰 C. 朱元璋勤政务实,行政效率高 D. 明初社会百废待兴,事物繁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以至于出现皇帝亲临奏章,日理万机的局面,实质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A项,题干未涉及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项,题干主旨并非强调皇帝勤劳治国及行政效率问题,排除;D 项为对题干信息的表面理解,未深入皇权加强的本质分析,排除。‎ ‎10.大体来说,玉米的传播,首先在西南地区,尔后由长江中游以及汉水流域向北方推广;甘薯则首先在岭南和东南地区种植,然后向江浙和长江中游山区推广;马铃薯的传播也基本相同。这种传播途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这表明 A. 移民路向决定了高产作物的传播 B. 明清移民潮出现了新方向 C. 高产作物传入加剧了人地矛盾 D. 高产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移民趋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这种传播途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由地狭土薄的丘陵地区向自然条件充裕的河流平原推广,并成为影响明清移民的重要因素,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题干不能反映明清移民新方向的出现,排除;C项,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提高产量,有利于养活更多人口进而缓和人地矛盾,排除。‎ ‎11.1792年英国派马嘎尔尼出使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采华,使团携带有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王的真诚心意。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信函译文称:英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幕顺之心”。这表明当时 A. 两广总督用中国传统天下观解读马嘎尔尼使团 B. 两广总督具有代行对外交往的权力 C. 中英的交流还需要一个长期艰难的适应过程 D. 中英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严重阻碍相互交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幕顺之心”可知,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信函译文反映了当时政府的传统华夷观及天朝上国心态应对马戛尔尼来访中国,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两广总督作为地方官员,只能在中央政府允许下进行对外交往,排除;C项,题干并未反中英交流出现障碍,故长期艰难的适应说法有误,排除;D项,两广总督的信函译文内容与英方信函内容不同原因在于中国自大保守心理并非因中英语言差异,排除。‎ ‎12.清代,督、抚虽是数省或一省的军政最高长官,但地方的军队由提督、总兵直接主管,财政、司法则由藩、臬两司主管,道、府、县三级官员任免,也有一套由吏部掌握的制度,督、抚只能依照制度行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地方各级文武官员的管辖权几乎都归督、抚把持,他们还自募勇营,练兵制器。督、抚权力的变化反映了 A. 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型 B. 清王朝统治内部的衰败和权威的丧失 C. 天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专制统治 D. 小农经济瓦解在政治上的表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清代督、抚由并无实权发展在晚清时期把持地方军政大权,反映了晚清地方势力的膨胀,中央权威不断下降,中央集权削弱,故B项正确;A项,题干不能反映中国政治体制向近代转型,排除;C项,题干并未体现太平天国运动对清王朝统治的打击作用的,排除;D项,题干不能反映小农经济的瓦解,排除。‎ ‎13.“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由此可知,该材料认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A. 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 B. 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 C. 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 D. 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均是由政府扶植与支持,或是官督商办,故A项排除;士大夫阶层的参与确实很低,但不是阻碍洋务运动的根源,其根源应该从制度与文化观念等角度分析,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可得出中国兵不排斥西方技术,故C项排除;由“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可知,这些受传统教育的人们很少参与,这从根源上体现了洋务运动仍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阻碍,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阻碍原因 ‎14.太平天国起义后,为增加军费来源,各地督抚在交通要道设卡,对过往的商队征收商业税厘金。上海机器织布局成立后,清政府规定,织布局的商品在上海纳税后,政府发给完税凭证,运往其他省销售可以免除厘金。后来这一税法在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这有助于 A. 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B. 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人 C. 强化国家对企业的管理 D. 提高民族工业竞争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清政府给织布局出具完税证明免除厘金,有利于民族工业免受厘金制度盘剥,有利于民族工业打开内地市场,提升竞争能力,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涉及对外贸易,排除;B项,缴税免除厘金的举措减少了内地省份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题干并未体现政府对企业管理的强化,排除。‎ ‎15.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A. 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B. 西方列强入侵缓和了南北经济差距 C. 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格局的变迁 D. 经济重心南移淡化了东西经济差距 ‎【答案】A ‎【解析】‎ ‎【详解】近代以前东部已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促使东部自然经济解体较早;东部地区对外交通便利,开放程度高;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最早在东部出现,近代工业主要集中于东部。故进入近代社会,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东西差距逐渐为主,南北经济差距为次。故A正确;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使得东南沿海经济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进,而内地北方仍然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所以不是缓和南北经济差距,而是拉大差距,故B错误;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格局的变迁与题干材料所问的区域经济差距不符,故C错误;唐中叶以后,随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完成南移,而中国东部也因为经济重心南移,以及沿海和大运河便利的交通,强化了东部和西部经济的差距,东部越来越发达,西部落后,不是淡化了东西差距,故D错误。‎ ‎16.自明清以来,中国人对于“洋货”从最初视之为“奇技淫巧”、 “以洋为尚”到“漏卮(利益外溢)”、“利源”,再到“抵制外货”、“爱用国货”。这一认识历程反映了 A. 中国社会生活日益文明化 B. 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的变迁 C. 中国社会利权觉悟,思想启蒙 D.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明清以来,民众对洋货从批判到崇拜到理性认识再到抵制洋货,反映了国人经济主权意识增强,民族爱国意识觉醒,故C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不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排除;B项,对洋货态度的变化不能反映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变化,排除;D项,题干不能体现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排除。‎ ‎17.下表是1892——1911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情况 单位:千海关两 年份 进口值 出口值 总值 指数 贸易差额 ‎1892年 ‎135101‎ ‎102584‎ ‎237685‎ ‎197‎ ‎-32517‎ ‎1895年 ‎171697‎ ‎143293‎ ‎314990‎ ‎261‎ ‎-28404‎ ‎1901年 ‎268303‎ ‎169657‎ ‎437960‎ ‎363‎ ‎-98646‎ ‎1911年 ‎471504‎ ‎377338‎ ‎848842‎ ‎703‎ ‎-9416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中国进出口贸易值大幅增长的因素不包括 A.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 电报、铁路等新式交通通讯的发展 C. 工商专门机构设立的推动 D. 朝野对待工商业观念发生根本转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作为封建专制政府,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末新政时期,政府奖励发展工商业,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但并不代表整个官僚政府放弃抑商政策,故D项不是促使中国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的因素,符合题意。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放松投资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清末新政时期,政府鼓励发展实业,设置管理工商业的机构;随着西方交通通讯工具的传入,中国新式交通发展较快,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故ABC均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中国进出口贸易值大幅增长的因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8.1903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片段:一、被套牢的牛马拉车不息,稍慢即常驻鞭挞。“服劳役而又受苦楚,无自主之权,大都类是”。二、群峰会议曰:“如有伐我巢而残我同类者,共刺之。人之有国,犹蜂之有巢”。它旨在培养学生 A. 自由平等,反战和平的观念 B. 与时俱进,革新开放的精神 C. 自立自强,爱家爱国的品质 D. 民主法治,人权平等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通过以牛马命运为例唤醒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通过宣扬群峰会议精神以唤起学生民族民主意识,故C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战反战和平理念,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时代改革精神,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人权法治内容,排除。‎ ‎19.20世纪初,中国社会急速掀起一股热烈反侵略风潮。如1905年因俄驻东北而引发的拒俄运动、美国排斥华工而激起抵制美货风潮;1908年因日船私运军火而点燃的反日运动;以及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收回路矿利权运动等。这一时期这股反侵略风潮兴起体现了 A.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危机严重 C. 是学习西方由器物到制度转变的产物 D.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20世纪初拒俄、抵制美货、反日运动、收回路矿利权运动均体现了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时代下国人民族意识增强,抵制帝国主义侵略的反抗精神,故D 项符合题意;A项,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一战发生于1914年-191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排除。‎ ‎20.下表:民国(1932—1934)民族火柴工业国内产销统计(单位:箱)‎ ‎1932年 ‎1933年 ‎1934年上半年 产 销 产 销 产 销 ‎769487.264‎ ‎741626.248‎ ‎730694.48‎ ‎735595.432‎ ‎431764.432‎ ‎390046.148‎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规模小,行销范围有限 B. 国民政府征收重税,制约经济发展 C. 欧美列强在华倾销商品,竞争激烈 D. 城乡发展失衡,国内市场狭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可知,火柴生产量逐渐减少,但产量依然超过销售量,反映国内市场遏制了企业的生产需求,加之中国人口大多数在农村,而农民的贫困及有限的购买力不断限制国内火柴市场的拓展,反映了城乡消费水平的差异对火柴市场的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A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增强,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国民政府的税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排除;C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西方列强对中国轻工业产品输出并不突出。‎ ‎21.1943年1月,中美、中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署新约,废除对华不平条约。此后巴西、加拿大、挪威、荷兰、比利时等相继宣布放弃在华特权。这样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础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基本崩溃。当时西方国家放弃在华特权,主要是出于 A.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B. 中国人民长期坚持不懈的斗争 C. 对抗和遏制苏联势力扩张需要 D. 联合中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出于联合抗击法西斯的需要,西方列强与中国签订新约,有利于提高中国人民抗战积极性,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故D项正确;A项,抗战时期,中国综合国力并未提高,排除;B项,签署新约主要是基于反法西斯需要,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并非主要因素,排除;C项,二战期间各国抛开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差异,共同参与反法西斯斗争,排除。‎ ‎22.在早期罗马法中,家长权占据重要地位,家长对其家属享有生杀予夺、财产控制、婚姻同意等权利。但到了特拉雅努斯帝时(公元2世纪)禁止虐待子女,家长对家属的责罚权,重罚必须经法院判决。查士丁尼统治时,家长权已缩小在极狭小的范围内。罗马法的这一变化 A. 深受自然法精神的影响 B. 促使家庭人员之间日趋平等 C. 体现了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差异 D. 适应了帝国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世纪罗马自然法精神出现,提倡自然平等,查士丁尼时期罗马自然法体系日益完备,罗马家长权力日益缩小反映了在自然法影响下,罗马法制的不断完善,故A项正确;B项,家长权缩小并不代表家庭成员地位平等,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差异,排除;D项,适应了帝国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是指万民法的产生,题干未涉及,排除。‎ ‎23.有学者说,新航路的开辟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单边性贸易"模式:白银流向东方,商品流向西方。材料中“单边性贸易”模式反映的是 A. 欧洲经济开始主导世界 B. 亚洲传统经济仍有其忧势 C. 西方殖民扩张步伐加快 D. 东方日益沦为西方殖民地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白银流向东方,商品流向西方”可以看出当时亚洲经济仍然占有优势,可以赚取西方的白银,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题干看不出欧洲的地位;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殖民扩张;D项与题干所述无关。‎ ‎24.新航路开辟后,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 A. 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商业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上升 D. 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欧商业组织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由此可以确定,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欧的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错在材料只体现在商业领域,不能得出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 ‎25.“有人把‘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称为‘不光彩的、从窗户缝潜入的共和国’,甚至预言其必将步第一、第二共和国的后尘,会很快夭折。但事实恰恰相反,第三共和国却不断巩固,在历史上存在了70多年,成为法国‘长寿’的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能“长寿”主要是因为 A. 法国封建保守势力日渐衰微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 D. 法国人民厌烦了政权的频繁更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法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增强,一票共和的出现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故C项正确;A项,法国此时封建势力依然强大,排除;B项,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有利于巩固共和体制,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民众情绪并不能决定法国政体的演变,排除。‎ ‎26.“到1850年,过去不仅仅是过去,而且是死亡了”;“从那时起,世界不再是以前的世界了”。这一判断主要主要基于 A. 电力工业的兴起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工业革命的扩展 D. 资本垄断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英国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为其资本主义现代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英国工业革命拉开了整个世界向工业化社会转型的帷幕,故C项正确;A项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 ‎27.于是生活的节奏加快,悠闲的时代结束,“时间就是金钱”成了口头语,“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 A.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火车、轮船的出现 C. 殖民扩张 D. 电力的发明与运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就是金钱”“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式交通工具产生,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工业革命对世界整体发展的影响,与生活节奏的加快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工业革命使殖民扩张加剧,但与题干均直接联系,排除;D项,电力的发明与运用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题干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排除。‎ ‎28.1848 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思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 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能佐证恩格斯这一观点的是 A. 欧洲三大工人远动 B. 巴黎公社运动 C.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D. 美国的南北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起义本身在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不成熟进发生,法国资产阶级正处在上升阶段,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尚不具备,故B项正确;A项,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未涉及革命,排除;C项,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资产阶级统治更加稳固,排除;D项,美国南北战争为美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扫清的障碍,与欧洲经济发展无关,排除。‎ ‎29.1880年美国生产农业机械的工厂数目为1934个,10年后减少到910个。钢铁工厂的数目减少了三分之一,产量却增加了三分之一;制革厂的数目减少了四分之三,而产量增加了近4倍。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A. 经济出现了动荡和滞胀 B.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 生产关系调整,生产与资本日益集中 D. 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走向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可知,美国生产农业机械的工厂数目不断减少,但产量不断增加,反映了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大大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故C项正确;A项,题干现象与经济波动无关,排除;B项,国家干预始于罗斯福新政,排除;D项,农业机械厂的变化是生产关系变革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无关,排除。‎ ‎30.1929年美国的最高税率是29%,1935年则提高到79%,整个社会私人投资被压制,以至于1938年出现了一次经济缓慢恢复中的回冷,史称“罗斯福萧条”。这表明 A. 新政从根本上损害了资本家利益,不利发展 B. 新政提高关税,保护国内市场 C. 新政时期政府开支过大,导致经济滞胀 D. 新政抑制私人投资,作用有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经济危机后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抑制私人投资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体现,而“罗斯福萧条”反映了政府抑制私人资本的举措与作用有限,故D项正确;A项,新政从根本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排除;B项,题干并未完全强调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作用,排除;C项,压制私人资本,使市场活力有所降低,进而出现“罗斯福萧条”,和政府扩大财政支出无直接联系,排除。‎ ‎31.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把增加重工业中的钢、生铁、金属切割机床等的产量、产值作为赶超西方国家的战略指标。当达到这些指标后,苏联发现自己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重新拉大了。这是由于苏联 A. 对高新技术产业重视不够 B. 农业发展缓慢,农业滞后 C. 企业缺乏竞争,产品质量差 D. 重工业比重大,工业畸形 ‎【答案】A ‎【解析】‎ 重工业中的钢、生铁、金属切割机床等的产量、产值是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就已经发达的产业,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高科技产业作为自己的主导产业,而苏联在这方面要落后于西方,故选A;拉大距离的应该是最发达的部门和最引领潮流的经济部门,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32.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有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由此可知,当时的美国 A. 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 B. 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 试图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D. 战略重心由亚洲转向欧洲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欧日本崛起,与美国三足鼎立,苏联实力增强,美国亚洲政策旨通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以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故A项符合题意;B项,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冲击,但并未动摇,排除;C项,题干信息并未强调中美关系,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美国的欧洲政策,也并未反映美国战略重心由亚向欧转移,排除。‎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2 分 )‎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上计制度”。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隋唐时期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随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在20世纪之前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户口和人口信息登记制度,二战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建立健全了这一制度。以美国为例,最能证明个人身份的资信材料为社会保障号码。人们可以凭借社会保障号码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美国国会利用人口普查得来的人口总数决定各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此外,各州还根据这些数字来分配其立法机构中的席位。……企业则利用这些数字来降低金融风险、定位潜在市场。‎ 材料三: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究竟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改变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不平等状况,说到底是如何实现农民和城市居民平等的问题。使城乡居民实现平等就业和公平享受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逐步实现一元户籍制度,逐步取消城乡不平等,这是我国现阶段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 ‎(2)据材料二,与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相比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3)依据材料三,指出当前我国实行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案】(1)功能:A、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B、限制人口流动;C、维护社会治安;D、控制职业,固定身份;E、维护等级特权。‎ 因素: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②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③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④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 ‎(2)特点:以社会保障和服务为主。‎ 作用:A、为民主政治的完善提供信息服务;B、为政府制定福利政策提供依据;C、推动经济决策的科学化;D、为社会管理提供服务。‎ ‎(3)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加快城镇化进程;‎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即“上计制度”。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摊丁入亩”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进行概括即可;二问结合所学经济上从小农经济、土地制度;政治上从集权体制、等级制度进行分析阐述。‎ ‎(2)根据材料二“凭借社会保障号码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可知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功能以社会保障和服务为主;二问根据材料二“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利用人口普查得来的人口总数决定各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根据这些数字来分配其立法机构中的席位…业则利用这些数字来降低金融风险、定位潜在市场”从服务民主政治、福利政策制定、经济决策及社会管理进行阐述。‎ ‎(3)根据材料三“改变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不平等状况…使城乡居民实现平等就业和公平享受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逐步实现一元户籍制度,逐步取消城乡不平等”从社会公平、经济发展及城镇化建设进行回答。‎ ‎3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国家之间的发展差异,不仅仅是资本、技术、劳动力上的差异,最基本的差异是制度,经济增长的关键在效率,制度是影响效率的核心因素,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摘编自王永杰等《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制度变迁和经济增影响研究述评》‎ 运用材料以及中外历史史实,围绕“影响国家发展因素”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闸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中外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制度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阐述:近代西方国家经过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逐渐确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并超越东方国家;而同一时期的东方国家中国先是封建制度,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在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与西方差距较大。‎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最基本的差异是制度……制度是影响效率的核心因素,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可见可以从制度的重要性拟定标题。在阐述方面,可以从西方制度优势转化为实力优势,而东方可以中国为代表,制度落后导致中国多方面落后。‎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起初多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因此又被称为“条约口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开始自开商埠,一种新型的通商口岸由此出现。‎ ‎ 由于通商口岸的作用与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是“利害参半”,早期维新思想家和清统治阶层内部有一部分官员,一方面出于趋利避害的目的,另一方面借以杜绝列强增开更多条约口岸的要求,“隐杜觊觎,保全主权”“扩充利权,振兴实业”,提出将一些重要的商贸城市自行主动宣布开埠通商。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动了清王朝自开商埠举措的实施。1898年4月,总理衙门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同年8月,清廷颁发“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著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1905年为抵御沙俄的渗透,全面开放东北。据统计,清末中国自开商埠36个。民国时期又主动开设22个,到1924年中国自开商埠达到52个之多。在近代中国主权已经大量丧失的情况下,自开商埠虽然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能做到自行控制和管理,但确实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决策,半封闭的中国国门终于由中国人自己打开。‎ ‎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自开商埠的原因 ‎(2)与“约开商埠”相比,自开商埠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自开商埠带来的影响 ‎【答案】(1)原因:A、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开埠通商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发展 C、隐杜觊觎,保全主权” D、“扩充利权,振兴实业”‎ ‎(2)特点:主权属于中国 影响:A、变被动外交为主动外交,一定程度上缓解危局 B、促进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C、不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化状况,客观上还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早期维新思想家和清统治阶层内部有一部分官员,一方面出于趋利避害的目的,另一方面借以杜绝列强增开更多条约口岸的要求…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898年4月,总理衙门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同年8月,清廷颁发“广开口岸”上谕…1905年为抵御沙俄的渗透,全面开放东北”从民族危机、维护国家主权、社会经济发展角度进行阐述。 ‎ ‎(2)一问特点根据材料“近代中国主权已经大量丧失情况下。半封闭的中国国门终于由中国人自己打开”从维护国家主权角度进行概括;二问结合所学积极层面从缓解民族危机、发展经济提高财政收入进行分析;消极层面从有利于列强经济入侵的客观角度进行阐述。‎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