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李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朔州市李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高二第二次月考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Ι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第Ι卷(选择题)‎ 一、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7世纪,近代数学的兴起、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等,是人类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巨大的突破。这一时期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不包括 A.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B. 科学家艰苦的实验钻研 C. 人文主义的推动 D.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18世纪中叶后,这不符合材料中的17世纪的时间限定,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选项均属于17世纪,近代数学的兴起、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等科学发展的原因,排除。‎ ‎2.它“使人们的认识由低速领域扩大到高速领域,由宏观领域延伸到宇宙领域,人们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运动相互依赖”。“它”指的是( )‎ A.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 哥白尼的“日心说”‎ C.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的经典力学解决了物体在低速运动时的宏观运动规律,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无关。而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别状态。这种认识的变化与题干说法一致,故D项正确,AC项错误。B项属于天文学领域。‎ ‎3.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指的是( )‎ A. 经典力学 B. 进化论 C. 相对论 D. 量子论 ‎【答案】D ‎【解析】‎ 根据“20世纪物理学研究”“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可知这一发现属于微观物理学,是量子理论,故D项正确;A项是17世纪,排除;B项是19世纪中期,排除;C项可以解释不同运动状态的物质,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物理学研究”“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首先通过材料“20世纪物理学研究”可以排除AB项;再通过“20世纪物理学研究”“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得出正确答案。 ‎ ‎4.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病逝世,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把他葬在牛顿的墓旁。某班同学在探究性学习时,对这种做法作出了以下解释,其中最恰当的解释应是 A. 达尔文继承和发展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使牛顿的力学体系成为近代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体系 B. 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达尔文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 C. 达尔文和牛顿一样,在物理学领域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坚韧不拔的探究精神 D. 进化论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牛顿力学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们把达尔文葬在牛顿墓旁,说明两人在不同的领域为都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一个是经典力学,一个是生物进化论;而科学的发展是对宗教神学的冲击,B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经典力学是牛顿创立的,与达尔文无关,并且达尔文的研究领域不涉及物理学,故排除AC选项;二者研究的领域不同,因此不能说进化论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牛顿经典力学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排除D选项。‎ ‎5.博尔顿和瓦特联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时,英国国王前来参观他们的工厂。国王问博尔顿正在忙什么,博尔顿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一种商品。”国王不解地问这商品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说:“是力量,陛下。”这种“力量”带来的直接作用是 A. 导致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 B. 引发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C. 推动了机器发明和普及 D. 促进了许多工业城市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蒸汽机的作用。依据所学,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改变了人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之后,出现了机器发明和应用的高潮。分析选项,A、C、D是间接的,都是机器的使用的结果;B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考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 ‎6.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 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 垄断组织不断扩大并占主导地位 D. 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 材料“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反映了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企业通过兼并和联合的方式,控制产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而垄断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C项正确;AD项属于表面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不是“本质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在于“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中分析出答案。‎ ‎7. 一位科学家说:电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妙不可言的极为能干的新仆人”。这段话最能表明( )‎ A. 电以进入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当中 B. 电使工业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C. 科学直接推动生产发展 D. “电气时代”已经取代了“蒸汽时代”‎ ‎【答案】A ‎【解析】‎ 电是 “妙不可言的极为能干的新仆人”说明电已经服务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了,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生产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电气时代已经取代了蒸汽时代,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运用排除法,排除法运用把握三个原则:不符合史实的选项要排除;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要排除;符合材料信息但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的选项要排除。本题中的BCD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8.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过:“这场革命,空前的、爆炸性的是用计算机储存和检索信息的速度,还有以光速,尤其是通信卫星——向全世界发送信息的速度。”作者着重强调信息时代 A. 积累信息的规模扩大 B. 通讯卫星事业的发展 C. 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 D.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从“检索信息的速度”和“向全世界发送信息的速度”这些信息可知,材料重在强调信息时代“传播信息的速度加快”这一现象,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信息的传播速度,没有体现出ABD项。‎ 点睛:材料“检索信息的速度”和“向全世界发送信息的速度”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可以看出信息的传播速度。‎ ‎9.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加速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C正确;据材料“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信息可知,洋务运动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A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体现西学的传播,B错误;据材料“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可知,是强调其客观作用,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其主观行为,不是客观作用,C错误。‎ ‎【点睛】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虽然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有不少的缺陷,但它们毕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2)洋务运动加强近代中国的国防,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3)、洋务派在科学制度存在的前提下,举办同文馆等近代学校,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并对传统选官制度产生了一定冲击等。‎ ‎10.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 林则徐、魏源 B. 康有为、梁启超 C. 孙中山、章太炎 D. 陈独秀、胡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考查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和正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中的“‘学问饥荒’之环境”是指处于清朝封建统治;“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是指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由于中国“思想根深蒂固”,不可能完全实行西方的制度,导致了“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由此可知,这应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即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主导兼有少量的西方民主思想。故B项项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代表人物 ‎11.《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 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运动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它以失败而告终,没能阻止中国民族危机继续加深,A项错误;戊戌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也没改变中国的君主专制体制,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B项错误: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但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C项正确;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项不是戊戌变法的作用,D项错误;应选C。‎ ‎12.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 “师夷长技以自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19 世纪末,为挽救民族危机必须进行改革自救,洋务派的实践证明,“中体西用”不能挽救中国,必须改革政治体制,不能单纯学习西方技术。C 项是维新派的主张,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从制度上学习西方,故C符合题意。‎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 ‎【详解】‎ ‎13.新文化运动时期,大部分刊物“都似乎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气概”。其中像《新青年》《每周评论》《民国日报》《建设》《星期评论》《时事新报》《解放与改造》等,都是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登载有关社会主义文章的报刊。这表明( )‎ A. 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B. 社会主义革命是大势所趋 C. 马克思主义被民众普遍接受 D. 中国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大部分刊物”“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可知此时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了社会主流,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无法得出。‎ 点睛:材料“大部分刊物”“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4.1916年杜亚泉发表《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一文,认为“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穷者”。对此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 是当时社会的主流观点 B. 全面继承洋务思想 C. 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弊端 D. 完全排斥西方文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全盘学习西方的弊端,C选项符合题意;题干中观点可提炼为:中国文明有自身长处,国人不应全盘学习西方。1916年中国正进行新文化运动,要求全盘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而否定东方文化,当时甚至有人提出废除汉字,材料中的观点与当时的社会主流观点是相悖的,A选项排除;题干中的观点与洋务运动是有差异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封建统治,而该观点则是强调中国文化也有其自身优势,甚至可以弥补西方文明的弊端,B选项排除;材题干中观点认为中西方文化差异只是性质的差异,而没有程度的高低,该观点并不是完全排斥西方文明,D选项排除。‎ ‎15.1919年2月9日,发表于《每周评论》《新时代之根本思想》一文指出:“现在时代的根本思想,依我看起来,就是个‘德谟克拉西’……所谓的‘德谟克拉西’,就是扫除社会上贵族阶级,用一般民众,组成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团体。所谓‘经济的德谟克拉西’,就是废止资本主义生产,用一般民众,造出大家是劳动者,大家做了大家用的一个平等的经济组织。”该文 A. 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序幕 B. 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权力制衡的民主政治 C. 将社会主义的内容注入到民主的口号中 D. 呼吁以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始于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故B项错误;材料中“组成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团体”“平等的经济组织”说明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民主结合,故C项正确;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19年2月9日”“组成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团体”“平等的经济组织”;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16.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B. 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 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 中国经济文化压抑抹杀人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强调的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特点。 近代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启蒙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把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故答案为B。AC项不是辛亥革命时期个人解放和国家独立结合在一起的原因;D项与民族独立运动也无直接关系。‎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特点 ‎17.孙中山文中说:“中华民国之建设,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丕兴实业,促进教育.该材料反映了 A. 孙中山形成了平等的民族观 B. 辛亥革命有助于建立民主政治 C. 民国之时中国境内民族较少 D. 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说明此时孙中山已经形成了平等的民族观。故答案为A项。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18.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A. 武装夺取政权 B. 进行社会主义运动 C. 联合地方实力派 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思想,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史实能力。本题目可从时间上判断,1924年,孙中山已经受到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实行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了国民革命。‎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 ‎19.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他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B. “创立民国”‎ 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 “天下为公”‎ ‎【答案】A ‎【解析】‎ ‎“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能体现出平民的想法和意愿,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创立民国”能证明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而不能证明是平民革命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能证明孙中山是民族主义者而不能证明是平民革命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下为公”和“平民革命家”并无直接的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孙中山认为革命是要实现社会财富的平均,实现人民普遍幸福,这和民生主义相同。因此,民生主义最能佐证孙中山的平民立场,孙中山被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20.孙中山讲:“现在是民国,是以民为主的,国家的大事人人都可以过问。这就是把国家变成大公司,人人都是这个公司的股东,公司内无论什么事,大家都有权去管理。这便是民权主义的精义。”这反映了孙中山 A. 具有现代企业思想 B. 学习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C. 具有直接民主倾向 D. 主张社会精英治理国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这就是把国家变成大公司,人人都是这个公司的股东,公司内无论什么事,大家都有权去管理”可以知道孙中山具有较强的直接民主倾向,C选项符合题意;孙中山以企业组织形式形象阐述民主思想,A选项排除;代议制民主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B选项排除;社会精英治理国家材料缺乏论据,D选项排除。‎ ‎21. 20实际20年代,国民党提出“耕者有其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实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动法,以改良工人生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国民党的民生主义体现了扶助农工的政策 B. 国民党开始关注法律手段维护劳工权益 C. 国民党主张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由国家经营 D. 国共两党关于民生问题的主张是一致的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上述材料可知这是国民党关于国计民生的一系列主张,但由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不同,因此两党关于民生的主张不会一致,故选D。‎ ‎22.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章,主要论证了 A. 农民问题和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以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 B.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前途问题 D.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史实再现能力。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等著作中。故D项正确。‎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3.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B. 坚持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C. 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D. 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材料讲述的是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其指导思想就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所走道路即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为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故选C。‎ ‎24. 1991年3月2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评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形势下,我们要防止陷入‘新的思想停滞’”。这篇文章发表的背景是 A. 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 D. 国际局势剧变并影响中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3月2日苏联即将解体、东欧即将巨变,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国际局势剧变影响了中国的改革开放,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是在1992年,选项A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在1978年,选项B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 ‎25.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 南巡讲话与十四大召开 B. 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C.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 重新启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 ‎【答案】A ‎【解析】‎ ‎【详解】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同年10月,十四大召开,我国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推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故选A;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生活水平,排除C;我国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排除D。‎ 第Ⅱ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 材料二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民国合五族而成,凡五族之人,皆如兄弟,合心合力,以为民国之前途着想尽力。‎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演说词(1912年1月)‎ 材料三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问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核心主张,并简要指出他是如何实践的。‎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主张的特点。‎ ‎(3)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思想有何新变化?概要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1)主张: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实践: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2)特点:将民族平等团结与反对专制相结合(或强调五族共和,共同反对专制统治)‎ ‎(3)新变化: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或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 原因:自身革命斗争失败的教训;十月革命成功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等。‎ ‎【解析】‎ ‎【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可知体现的是孙中山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实践需要从辛亥革命的结果进行分析即可。‎ ‎(2)特点:根据材料“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可知体现的是将民族平等团结与反对专制相结合。‎ ‎(3)新变化:根据材料“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可知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原因需要从经验教训、十月革命的影响及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等方面进行分析。‎ ‎2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曾经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 ‎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近代哪一派的观点?你怎样理解他们这一观点?‎ ‎(3)较之材料一、二,材料三的内容又有何进步之处?‎ ‎(4)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关系?有什么重大影响?‎ ‎【答案】(1)材料一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二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民权之说”。‎ ‎(2)反映了洋务派的观点。中学为体,指保持封建制度的根本;西学为用,指用西方科学技术为手段。洋务派虽然比排斥一切外国势力的顽固派进步,但学习西方技术是为了维护封建腐朽统治,仍然是历史的反动。‎ ‎(3)材料一只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材料二反对西方民权学说.根本上都是维护封建统治。材料三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要实行民主与科学,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 ‎(4)材料四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据材料二“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国内“民权之说”是大祸两个方面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本题据材料二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洋务派的角度回答是近代哪一派的观点。再从学习西方技术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说明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3)本题据材料三“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提倡民主与科学、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等方面回答内容又有何进步之处。‎ ‎(4)本题据材料四“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等方面回答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再从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方面回答有什么重大影。‎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答案】(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宣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 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内容:要求“根据材料一”直接概括,由材料一中的“中国风气未开”、“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操之自上,则两得之”、“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等信息可以概括得出答案。背景: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即可。‎ ‎(2)异同: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逐点比较概括。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两人的观点即可以得出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是都主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不同:由材料一中的“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和材料二中的“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可以得出其不同在于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