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6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课件(65张)
专题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 总纲目录 主干点一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干点 二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主干点 三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命题猜想 直击高考 1.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 判继承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思想界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 展日趋僵化。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内容上强调实用性,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传统经验总 结、缺乏实验,成就上以四大发明为典型代表,水平上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 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是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主干点一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1. (2019课标Ⅱ,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 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 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C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 C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旨在考查历史解释的能力。试题以道家学说 和董仲舒新儒学对其他思想的吸收为切入点,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对 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西汉初年,国力贫弱,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兼采阴阳、 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精髓的道家思想适应了统治的需要;到汉武帝时期, 倡导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法 家、道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适应了汉 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据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 2. (2019课标Ⅲ,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 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 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D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 D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 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佛教造像的表情、服饰变化为背 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素养,旨在引导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认识 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礼义廉耻。佛教造像由早期的衣衫单薄、面部表 情生动到后来的服饰整齐、表情庄严,表明后来的佛教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 影响,D项正确。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权力干预不会直接引起佛教造像面部 表情和服饰的变化,A、C两项错误;材料中佛教造像风格的变化与绘画技术 进步无关,B项错误。 3. (2019课标Ⅱ,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 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 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B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 B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 力。试题以程颢诗句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引导学生了 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的诗句体现的主旨是天地万物都蕴含道理,人 与万事万物皆同理,故选B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 料信息无法体现张扬自我和无为而治,排除C、D两项。 4. (2016课标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 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 是 ( C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 C “五经”中的《尚书》出现时间远早于《论语》,汉代被尊为儒 学经典的“五经”中不包括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言论的《论语》,说明 汉代人认为儒学来源于远早于孔子的久远历史传统,故C项符合题意。“五 经”中《尚书》的出现远早于《论语》,A项错误;汉代儒学没有背离孔子的 儒学思想,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汉代儒学对儒学传统的追溯,说明秦始皇焚书 并未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 时期 核心提示 拓展升华 春秋战国 创立和发展: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 全面认识儒学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具有和谐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优良传统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礼轻法的观念 西汉 改造和独尊 (1)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宋明 转型与成熟 (1)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 (2)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去人欲”,形成封建伦理体系 (3)陆王主张“心”就是“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 明清之际 批判与继承 (1)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存天理,去人欲”的说教 (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 (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 1. (2019课标Ⅱ,25,改编)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 学说的精髓,成为汉初的治国思想;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 法、道等各种思想,成为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思想。这些现象反映出 ( C ) A.各派思想差别逐渐消失 B.百家争鸣局面得以延续 C.主流思想迎合国家意志 D.儒家思想优于其他学说 答案 C 题干材料表明道家和儒家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从而成为汉初和 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思想,这反映出主流思想迎合了国家意志的需要,故C项正 确。当时各派思想依然有较大差异,故A项错误。汉代百家争鸣局面已结束, 故B项错误。百家学说各有所长,故D项表述错误。 2. (2019广东广州一模)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内容多为《二 十四孝图》《状元及第》《包公打龙袍》《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反映 了 ( A ) A.程朱理学的传播 B.地域性商帮的形成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答案 A 材料中木刻版画主要涉及孝道、功名、君臣之理和国家和睦等 主题,这一现象反映了程朱理学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思想,故选A项。 材料信息与商帮形成并无关联,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市民意识,故C项 错误;木刻版画属于雕版印刷画,故D项错误。 3. (2019山东潍坊3月模拟)据史料记载,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 言,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 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 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这说明,明清时期 ( C ) A.王朝权力渐趋衰落 B.传统科技停滞不前 C.近代化倾向已出现 D.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答案 C 明清时期,中国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夜。从材料信息看,徐光启、顾 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注重实际,阐述了许多具有前瞻意义的思想,这 说明近代化的倾向已经出现,故选C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故A项 与史实不符;明清时期,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并非停滞不前,故B项错误;材 料中所述的新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D项错误。 主干点二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 (2018课标Ⅰ,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 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 载。这反映出,《墨子》 ( C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对墨家学派成就的认识。墨家学派多数为“农与 工肆之人”,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且注重对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研究, 其成就和活动主要记载在《墨子》一书中。《墨子》一书记载了几何学、 力学、声学、光学及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成就,这些科学成就是劳动人民 智慧的结晶,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墨子》对科学成就的记载,排除A 项。中国古代并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排除B项。《墨子》中的科学成就 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探索出来的,不是贵族阶层的贡献,故排除D项。 2. (2018课标Ⅲ,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 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 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B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 B 根据材料可知,唐、宋、明时期,政府制定、颁行了许多药物学著 作,这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选B项。宋代并未 实现大一统,故A项错误;材料中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关联不大,故C项 错误;材料中《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唐本草》的制定与宋明理学无关,排 除D项。 3. (2017课标Ⅰ,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 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 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上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 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 论结合。) 答案 (仅供参考) 论题:明清农耕文明的辉煌、迟滞与西欧工业文明的曙光。 角度1:将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辉煌、迟滞(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 中外交流等)与西欧工业文明的曙光(科技、经济、殖民扩张、世界交流等) 对比关联说明。 角度2:任选一个方面,如从经济发展、中西贸易方面,从科技发展、中西科技 文化交流方面作答。 解析 本题为开放式主题论述型题目。解答本题首先应注意三个时间阶段 (14—15世纪、16世纪、17世纪),联系当时中国、世界的历史发展趋势,提炼 论题。然后围绕论题,迁移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4. (2016课标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 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 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 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 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1 2分)(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 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 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可以根据题目设问要求,灵活作答。解答 时,首先应阅读图文材料,从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或 中西文化交流等角度提炼观点。再依据选定的观点,迁移相关所学知识进行 论证,论证时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时期 发展历程 拓展升华 从先秦 到秦汉 奠基发展 (1)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 (2)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等科技论著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②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尤其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③文化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④统治者重视 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⑥国内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的发展 (2)特点 ①实用性强,满足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②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③技术化倾向严重,且缺乏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从魏晋 南北朝 到宋元 繁荣外传 (1)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2)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火药用于军事 (3)宋代:活字印刷术 (4)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著《农书》 明清 总结落伍 (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成就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 1. (2019江西南昌一模)有学者指出,《周易》等著作中包含某些数学知识, 《诗经》《春秋》等著作中包含某些天文学的知识,《尚书》等著作中包含 某些地理学知识。由此可知 ( C ) A.儒学决定科技发展 B.中国古代科技善于经验总结 C.儒学具有科技内涵 D.中国古代科技注重理论探讨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儒家经典《周易》《诗经》《春秋》《尚书》 等著作中包含某些科技知识,这说明儒学具有科技内涵,故选C项。A项表述 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古代科技善于经验总结,故B项错误;中 国古代科技缺乏理论探讨,故D项错误。 2. (2019北京朝阳一模)《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 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 术。这说明当时 ( D ) 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 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答案 D 《天工开物》成书于明朝,联系史实可知此时新航路开辟,海外技 术传入中国丰富了国人的科学认知,因而《天工开物》中收载了日本、朝鲜 及西洋等地的手工业技术,故选D项;《天工开物》中虽然收载了日本、朝鲜 及西洋等地的手工业技术,但依然属于传统科技,非近代科学,排除A项;工业 革命发生时间与明朝时间不符,排除B项;《天工开物》中虽然收载了日本、 朝鲜及西洋等地的手工业技术,但这是西学东渐的结果,非中国传统科技发达 引起的世界文明交流,排除C项。 3. (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 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 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 无需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D )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答案 D 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和“引入力学知识 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说明中 国在引用西方科技时重实用轻理论,故选D项;材料说明的是中国引用西方科 技的特点不是引用科技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是个例不是普及,排除B项;材料 说明的是中国科技观念,没有表明西方科技的目标,排除C项。 主干点三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 (2018课标Ⅲ,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 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 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D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个人出版著作之风 盛行,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说明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故 选D项。出版个人著作和士大夫之间以书为礼并不能说明学术文化水平提 升,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士人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信息未涉及经 世致用思想,排除C项。 2. (2018课标Ⅱ,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 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 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 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D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 D 题干中“官腔”“雅乐”“郡邑大夫”“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 雅”等说明昆曲的流行是因为其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故D项正确。陆王 心学注重内心自省,与材料中所体现的士大夫展示其高雅品味不符,故A项错 误。明代京剧尚未产生,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表明昆曲流行是社会等级观 念强化的反映,故C项错误。 3. (2017课标Ⅲ,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 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 A 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读图可知,从西周到战国时期,文字由繁到 简,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文字的频繁使用,简明字形更利于书写,故选A 项。书写材料的不同未必会影响文字字形的变化,排除B项;各国变法的实施 并未对字形产生重大影响,排除C项;“书同文”推行于秦统一中国以后,D项 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 4. (2016课标Ⅱ,24)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 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B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 B 据题干信息可知,三国曹魏《三体石经》运用先秦古文、小篆等 三种字体刻写,再观察图片可判断出另外一种字体是隶书。先秦古文、小 篆、隶书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历程,故答案为B项。曹魏时期并未在统一文字 方面作出相关努力,故A项错误;曹魏时期,先秦古文、小篆已不流行,C项错 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时期 核心提示 拓展升华 先秦至 秦汉 奠基发展 (1)汉字: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 (2)文学:春秋末年,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盛行;汉代的综合文体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在诗歌方面,出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和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离骚》 (2)汉赋以华丽的词藻、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大 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唐朝诗歌的繁荣反映了国家统一、经济繁 荣 的盛世景象, 同时也体现了科举制的推动作用 (4)唐末至宋元时期,传奇小说、词、戏剧、风 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5)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达到顶峰,充分 反映了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商品经济发 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壮 大的时代特征 从魏晋 南北朝 到宋元 全面繁荣 (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 (2)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3)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4)元杂剧的形成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明清 承古萌新 (1) 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班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 1. (2019四川成都二模,24)中国是古代世界唯一一个能够借助非常有限的基 础性条件就得以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并绵延悠久的国家。西周已具备的 “条件”是 ( A ) A.通用的表意文字系统 B.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 C.普及的儒家意识形态 D.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 答案 A 商周时期,我国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文字是西周时期将广土众 民抟成一体并使国家绵延悠久的重要条件,故选A项。其他三项条件在西周 时都不具备,排除。 2. (2019广东惠州模拟)《东京梦华录》是北宋灭亡后,跟随大批臣民逃亡南 方的孟元老撰写的一部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的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 在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开封方言来叙述。这 ( D ) A.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尖锐 B.反映了南北文化的差异 C.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激发了读者的家国情怀 答案 D 通过题干可知,《东京梦华录》是用“开封方言来叙述”,其内容 主要记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的城市风俗人情”,这样就会唤醒大批逃亡 到南方的臣民的爱国情怀,故选D项;题干没有涉及民族矛盾问题,排除A项; 《东京梦华录》用“开封方言来叙述”的目的在于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怀,而 并非反映南北方文化的差异,排除B项;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与《东京梦华 录》用“开封方言来叙述”无关,排除C项。 3. (2019河南驻马店一模)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载:“昆腔之胜,始于商人 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随后扬州盐商竞相仿效,“大洪班”“德音 班”“春台班”等相继组建。这说明 ( B ) A.昆剧发展步入专业化道路 B.戏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 C.市民文化决定着戏剧发展 D.商人资本开始渗入戏剧界 答案 B 材料体现了商人纷纷组建昆腔戏班子,依据常识可知商人投资具 有逐利性,商人纷纷组建戏班是因为社会市场的需求,这也会推动戏剧发展, 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商人纷纷组建昆腔戏班子,没有涉及昆剧艺术水平的高 低,排除A项;市民文化的需求会推动戏剧发展,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C 项;材料中商人组建戏班子,但无法考证材料信息是不是商人投资戏剧的首 例,排除D项。 1. (2019安徽蚌埠一模)《淮南子》记载,“孔丘、墨翟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 之论”。该记载认为儒、墨两家 ( A ) A.注重传承传统文化 B.把六艺看作先圣之术的精华 C.主张维护礼乐制度 D.要求地主阶级重视先圣修养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可知,孔子与墨子都注重“修先圣之术”“通六艺”, 这说明儒、墨两家注重传承传统文化,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把六艺看作 先圣之术的精华,故B项错误;C项以偏概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儒、墨 两家要求地主阶级重视先圣修养,排除D项。 2. (2019河南洛阳一模)下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 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此图可用于研 究,汉代 ( D ) A.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 B.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C.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 D.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 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迅速上升,而法家或法吏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 总数比重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许多儒学家受到重用,故选D项。A项表述过于 绝对,排除;察举制度的选官依据是孝廉,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仅依 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汉代国家教育体系是否健全,排除C项。 3. (2019河北沧州联考)“良知”之说源于《孟子》,指“不虑而知”的天赋 道德观念,王阳明把“良知”二字看得很高,将“良知”说成儒家文明最精 华、最具永恒性的观念,能让人超脱患难生死。在此基础上,王阳明逐渐形成 “致良知”的主张。由此可见,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 B ) A.推动了儒家思想世俗化 B.尊崇了儒学的传统风尚 C.显著提升了“四书”地位 D.背离了理学的基本思想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儒家文明最精华、最具永 恒性的观念,能让人超脱患难生死,并逐渐形成“致良知”的主张。据此可 知,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尊崇了儒学的传统风尚,故选B项。材料信息未涉 及儒家思想世俗化,排除A项;《孟子》是“四书”之一,仅凭“良知”之说源 于《孟子》并不足以证明“四书”地位得到显著提升,排除C项;王阳明的心 学属于理学范畴,排除D项。 4. (2019吉林调研)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 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 想体系去替代正统的教条。”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 ( C ) A.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 B.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 C.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D.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 答案 C 据材料“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 想体系去替代正统的教条”,并结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思想源于社会政治 经济,可知当时社会并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故选C项;“他的学说破坏性强 而建设性弱”无法体现文化专制,排除A项;“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 替代正统的教条”是客观现象,不是主观理由,排除B项;李贽所处的时代西方 文化已经东传,排除D项。 5. (2018 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有专家认为,明清时期最为惊人的技术成就 是凿井技术。当时人们发明了多种多样的钻头,对付不同的岩石,并能提取岩 心。这使井深不断延长,可达四五百米,清代甚至打出了深达1000米的井。此 外还开凿了天然气井。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中国 ( A ) A.科技在某些领域仍然先进 B.科学技术仍然世界领先 C.近代化因素在缓慢发展 D.生产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答案 A 材料描述了明清时期凿井技术的先进,说明当时我国在某些领域 仍然掌握一些先进科技,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故 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机器等近代化因素,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凿井 技术的进步,不能表明生产力出现革命性变化,故D项错误。 6. (2018安徽宿州质检)清代画家李方膺在《题画梅》中写道:“挥毫落纸墨 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作者的创作 ( A ) A.体现了当时写意画的艺术价值取向 B.寄托着画家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 C.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变态的审美情趣 D.折射出当时士大夫孤芳自赏的心态 答案 A 这首诗的大意是:执笔在案头画完以后,纸上墨迹还没有干透,那纸 上俨然是几朵开放的梅花,美丽的梅花啊,但愿上天能听从人愿,把你吹到千 家万户,从此在千家万户的门前屋后都能见到你报春的身影。据此可知作者 的创作体现了当时写意画的艺术价值取向,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 意,故均可排除。查看更多